華文網

極端天氣“面面觀”:有關乾旱,你瞭解多少?

中國氣象局 2017-07-25

導語: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連日來,全國多地出現晴熱高溫天氣,持續高溫天氣使一些地區出現了旱情,多地進入抗旱救災應急狀態。

乾旱

說到乾旱,

可以說是“同詞不同意”的典型代表:

在法國巴黎,6天不下雨就算旱了;

在北非利比亞的某些地區,

只要兩年裡下過一次雨就算不得乾旱;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埃及,不管降水量多少,

只要尼羅河不發生洪水,當地居民就會覺得遭遇了乾旱。

如果說以上對乾旱的“定義”多半源於民俗人情,

那麼從科學上,“乾旱”這一概念亦有不同理解。

其中,僅世界氣象組織承認的就有六種乾旱類型:

氣象乾旱、氣候乾旱、大氣乾旱、

農業乾旱、水文乾旱和用水管理乾旱。

我國是一個旱災頻繁的國家,

每年遭受各種自然災害的農田面積和糧食作物減產損失中,旱災要占一半以上。

電影《一九四二》描述了1942年河南的那場大旱,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首席周兵博士

手頭有1942年河南省九個氣象站的觀測資料。

資料顯示,

1942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為408.5毫米,

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少值,夏季降水偏少尤為顯著,

加之氣溫偏高,導致出現了嚴重的夏秋連旱。

不僅河南,這一年全國有三分之二的國土遭受著乾旱。

那麼,乾旱是如何定義的?

我國根據本國國情,

主要分為氣象乾旱、農業乾旱、

水文乾旱和社會經濟乾旱四類。

氣象乾旱指某時段內,由於蒸發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於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現象。

農業乾旱是指在作物生育期內,由於土壤水分持續不足而造成的作物體內水分虧缺,影響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現象。

水文乾旱是由於降水的長期短缺而造成某段時間內,地表水或地下水收支不平衡,出現水分短缺,使江河流量、湖泊水位、水庫蓄水等減少的現象。

而社會經濟乾旱的定義是由自然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系統中水資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異常水分短缺現象。

在四類乾旱中,氣象乾旱是一種自然現象,表現在降水量的減少,而農業乾旱、水文乾旱和社會經濟乾旱更關注人類和社會方面。氣象乾旱是其他三種類型乾旱的基礎。

由於農業乾旱、水文乾旱和社會經濟乾旱的發生

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應的影響,

其頻率小於氣象乾旱。

當氣象乾旱持續一段時間,

就有可能發生農業乾旱、水文乾旱和社會經濟乾旱,

並產生相應的後果。

例如農業乾旱,經常是在氣象乾旱發生幾周後,

土壤水分不足導致農作物、草原和牧場受旱才表現出來。

幾個月的持續氣象乾旱才會導致江河徑流減少,

水庫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

出現水文乾旱。

當水分短缺影響到人類生活或經濟需水時,

就發生社會經濟乾旱。

如何加強對乾旱的治理?

隨著研究的深入,

人們開始注意到乾旱不僅僅是一個自然過程,

更與人類自身如何應對災害的措施有關。

地表水與地下水系統水資源供應量

受其管理方式的影響,

使得降水不足與主要乾旱類型的直接聯繫降低。

例如,在發生氣象乾旱後,

假如能及時為農作物提供灌溉,

或採取其他農業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滿足作物需要,

就不會形成農業乾旱。

但在灌溉設施不完備的地方,氣象乾旱是引發農業乾旱的最重要因素。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

人們防災減災意識的增強及需求的日益增長,

乾旱的研究也顯現出交互發展的趨勢。

氣象乾旱的監測及預警正在不斷發展與完善,

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應對自然災害,

更希望能為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等提供更有用的參考依據,造福人類。

氣候變暖是否會加劇乾旱?

北京晚報2015年的一篇文章

《極端天氣改變中國氣候格局》中有過這樣的統計,

與全球相比,近百年來我國平均氣溫升高了1.1度,

比全球平均值略高,

其中2010年是中國1951年以來的第十個最暖年,

2007年是五十年來最暖的一年。

全國大部分地區近些年來都呈增溫趨勢,

北方增溫更為明顯。

特別是華北地區,最近二十年當中有八年發生乾旱。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艾婉秀告訴記者,全球氣候變暖確實會有利於發生更多的極端乾旱過程,出現的乾旱區域、乾旱事件也會比較多。此外氣候變暖使得蟲害也有增多趨勢。從模式預測來看,在若干年度上升到一定界限以後,對糧食生產的危害很大,目前乾旱化趨勢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

參考資料:《中國氣象報》5月26日四版 乾旱“面面觀”、北京晚報、中國氣象網

責任編輯:張小娟 氣象編審:卞贇

表現在降水量的減少,而農業乾旱、水文乾旱和社會經濟乾旱更關注人類和社會方面。氣象乾旱是其他三種類型乾旱的基礎。

由於農業乾旱、水文乾旱和社會經濟乾旱的發生

受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應的影響,

其頻率小於氣象乾旱。

當氣象乾旱持續一段時間,

就有可能發生農業乾旱、水文乾旱和社會經濟乾旱,

並產生相應的後果。

例如農業乾旱,經常是在氣象乾旱發生幾周後,

土壤水分不足導致農作物、草原和牧場受旱才表現出來。

幾個月的持續氣象乾旱才會導致江河徑流減少,

水庫水位、湖泊水位、地下水位下降,

出現水文乾旱。

當水分短缺影響到人類生活或經濟需水時,

就發生社會經濟乾旱。

如何加強對乾旱的治理?

隨著研究的深入,

人們開始注意到乾旱不僅僅是一個自然過程,

更與人類自身如何應對災害的措施有關。

地表水與地下水系統水資源供應量

受其管理方式的影響,

使得降水不足與主要乾旱類型的直接聯繫降低。

例如,在發生氣象乾旱後,

假如能及時為農作物提供灌溉,

或採取其他農業措施保持土壤水分,滿足作物需要,

就不會形成農業乾旱。

但在灌溉設施不完備的地方,氣象乾旱是引發農業乾旱的最重要因素。

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

人們防災減災意識的增強及需求的日益增長,

乾旱的研究也顯現出交互發展的趨勢。

氣象乾旱的監測及預警正在不斷發展與完善,

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應對自然災害,

更希望能為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等提供更有用的參考依據,造福人類。

氣候變暖是否會加劇乾旱?

北京晚報2015年的一篇文章

《極端天氣改變中國氣候格局》中有過這樣的統計,

與全球相比,近百年來我國平均氣溫升高了1.1度,

比全球平均值略高,

其中2010年是中國1951年以來的第十個最暖年,

2007年是五十年來最暖的一年。

全國大部分地區近些年來都呈增溫趨勢,

北方增溫更為明顯。

特別是華北地區,最近二十年當中有八年發生乾旱。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服務室艾婉秀告訴記者,全球氣候變暖確實會有利於發生更多的極端乾旱過程,出現的乾旱區域、乾旱事件也會比較多。此外氣候變暖使得蟲害也有增多趨勢。從模式預測來看,在若干年度上升到一定界限以後,對糧食生產的危害很大,目前乾旱化趨勢也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

參考資料:《中國氣象報》5月26日四版 乾旱“面面觀”、北京晚報、中國氣象網

責任編輯:張小娟 氣象編審:卞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