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馬雲推崇的新零售,會是農業下一個風口嗎?

導語:馬雲在演講中稱,“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新零售對農業企業意味著什麼,

會是農業的下一個風口嗎?

2016年10月13日,杭州雲棲大會的開幕式上,馬雲在演講中稱,“純電商時代 很快會結,未來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會後不久,阿裡巴巴宣佈入股三江購物,

打造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業態,引起了華聯股份、三聯商社、快樂購、百大集團、天虹商場等新零售概念股的集體起飛,三江購物股價更是短短一個月上漲165%!

曾幾何時,馬總的“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早已經深入人心,現在卻高調宣 稱電子商務將死,並表示阿裡巴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一說。改口來得太突然,輿論口呼“馬爸爸自己打自己的臉”。

新零售的本質是什麼,對農業這個10萬億級的海量市場將有怎樣的影響?

新零售的背景是什麼

馬雲在這樣一個時刻提出新零售顯然不是一個巧合,實際上,2014年3月阿裡巴巴入股香港上市的銀泰商業,並成單一最大股東;2015年8月阿裡283億元戰略投資蘇甯雲商,

成蘇甯雲商第二大股東;去年3月阿裡巴巴向生鮮連鎖“盒馬鮮生”投資1.5億美元。馬雲投資充分體現了馬雲對於農業新零售的看好。

為什麼新零售也必然是農業的未來趨勢呢?

首先,消費結構升級,追求體驗式消費。據阿裡巴巴商學院和波士頓諮詢的研究資料顯示,富裕人群跟上層中產在2010年的時候只占了7%的量,2015年占了17%,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將是30%,城鎮化的結果將導致這部分群體逐年增加。

這類群體的消費額在2010年的時候只占20%,到2015年40%,到2020年將占到55%。他們注重消費體驗和品質,對生活品質提出更高要求。消費升級的結果是。“能用”,還希望商品“好用”甚至能帶來“享受”,同樣,重視精神價值以及與品牌精神的深度契合。

隨著消費不斷升級,中產階層,這一方面要求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優質農產品,另外一方面,新的消費群體,需要符號意義和精神價值。農業企業只有通過品牌建設來兼顧以上兩個方面,

農業企業做好品牌,提升產品性價比,另外一方面,要打造品牌價值內涵,提升,滿足新中產階層。

由此可見,農業企業進行品牌建設,不僅僅是國家供給側改革的戰略抓手,也是應對新零售的必然要求。

湘村黑豬在品牌建設方面就可圈可點。湘村黑豬源於湖南名豬桃源黑豬,堅持傳統餵養,用科技實現品質控制,以玉米、糠豆、青菜等天然健康飼料為食,吃得營養、長得壯碩,從內而外散發健康、自然、原始的鄉土氣息。肉色紅亮、肉質柔韌、滑嫩多汁、濃香誘人,通過“國家級優良品種”認定,擁有國家級自主智慧財產權。

湘村黑豬還是有情懷的:湘村,是媽媽的等待和我的歡笑;湘村,是點著旱煙的爸爸和依偎在他肩頭的我;湘村是小豬吃不完的粗糧和青草,家人一天天的喂,只為我一口一口的香。湘村的豬,兒時的味兒!

湘村黑豬滿足了,不僅僅滿足了當代城市人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也喚醒了他們的兒時記憶,成為他們的精神依託。

其次,消費習慣改變,追求私人定制和高性價比。“80後”“90後”“00後”所謂的新世代消費群體將成為未來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資料顯示2015年新世代占城鎮人口的比重是40%,2020年將達到45%,消費比重2015年是46%,2020年將達到53%。這類群體有四大特點:年輕化、個性化、去品牌化、理性化。在消費上體現為喜歡私人定制和注重高性價比,喜歡貨比三家,也願意分享購物體驗。這類群體更喜歡有“溫度”的產品,更加注重與產品之間的情感“連接”,高性價比意味著追求產品的物美價廉。

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習慣改變,對新消費提出兩大需求:一是要有線下的“消費場景”(Consumer Scene),提供體驗式消費和定制化服務,三隻松鼠發現,消費者喜歡堅果並不只是因為堅果好吃,而是堅果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快樂,比方說,客戶在和消費者溝通過程中,發現女性咋心情不好的時候,外出旅行的時候,朋友相聚的時候會想起三隻松鼠。於是,三隻松鼠就根據消費者常見的一些消費場景來對消費者進行提示,用場景提升轉化率;

二是產品高性價比,品質卓越、價格合理、服務高效。褚橙就是因為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產品做到極致,在甜度、化渣率等指標上遠遠優於一般的柳丁,最終實現了。

新消費背景下如何重新定義農業的零售?

1. 新零售不是農業的O2O

零售業線上線下同時面臨增速壓力,線上線下全管道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了創造新增長的動力。這樣的趨勢在2016年以來就已出現,很多互聯網企業開始向線下佈局,科技領域如小米,不久前雷軍表示會開二三百家線下小米之家零售店,未來爭取開1000家線下店;電商領域如當當網、亞馬遜開設實體書店,及亞馬遜推出便利店。與此同時,一些線下傳統零售企業也在往線上延伸,如永輝超市聯合京東佈局O2O電商,宜家家居在上海試水電商。

線上線下結合的O2O零售模式似乎成了大勢所趨,但是也有唱衰的,許小年就曾痛斥這種模式:“我認為很多O2O不創造價值,什麼叫O2O?就是兩邊都是零,中間一個2貨,這就是 O2O!”

O2O必須理性看待。前幾年,O2O在農業領域炙手可熱,並催生了愛鮮蜂、本來便利、等諸多O2O品牌,但結果卻是全面潰敗,本來便利虧損8000多萬,愛先蜂被收購。

思考O2O的問題,應當回到基本面,關鍵是其是否為消費者提供價值了?

筆者認為農業的O2O若不能解決體驗消費、定制服務、高性價比的消費訴求,只是線上和線下都有“店”,就不是農業新零售,這只是農業新零售必要條件。同樣,伴隨著消費趨勢帶來的C2M、C2B等模式也不是農業新零售,僅僅是農業新零售的部分構成條件。於是,有人說“新零售=O2O+C2M+C2B”,如果只是數學書或者物理上的疊加,而不是樂視公司經常強調的“生態化反”,這也僅僅就是一個公式,那麼新零售會有什麼特徵呢?

2. 農業新零售的特徵

線上和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就整個零售業來說,競爭不再來源於線上和線下的模式,而要回歸零售的本質:誰能更高效更優質地服務消費者。互聯網不會改變零售的本質,最終評價一種零售模式好不好,繞不開兩個標準:一個是成本效率,一個是購物體驗,同時滿足用戶體驗和企業效率就是一個好模式。新零售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借助互聯網技術最大化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具體來看它將有四大特徵。

首先,線上線下同款同價。消費者最開始選擇電商消費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零售店的體驗不好,且價格昂貴。因此,筆者曾經在原產地零售店購買一些芒果等農產品,結果發現其價格高於線上爆款從產品,價格也更昂貴。未來農業的新零售,必須是同款產品線上線下同價。

其次,終端提供疊加式體驗,促生新業態。很多電商平臺把中國的實體消費者集體“閹掉了”,實際上消費是非常開心的,去體驗,摸一摸,試一試,結果因為線下價格太貴,服務太差,所以大家必須貓在家裡面摸鍵盤,沒感覺也沒有體驗了。未來流量入口將沒有線上與線下之分,而終端則是重要的體驗場景,消費者不管你是線上還是線下,他只想能夠高效愉悅地買到所需要的優質產品。智慧終端機將取代舊式的貨架、貨櫃,延展店鋪時空,構建豐富多樣的全新消費場景,以新型門店與賣場全面升級顧客體驗,這樣的終端將成為一種新業態。

再次,消費場景碎片化。消費者的消費管道日漸碎片化,消費習慣走向個性化,零售從原來的規模驅動走向標準化驅動,走向以個性化、靈活和定制為驅動。隨著社區消費趨勢鋪展開來,社區化將成為零售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像沃爾瑪、塔吉特,已經在國外開始做小型實體零售門店服務了,人口密集處的鄰里社區型門店是它們瞄準的方向,相信很快,這樣精細化運營的門店也會在國內出現,新零售是精細化運營的零售。

三隻松鼠不僅僅線上,最後,實現全管道融通。傳統零售面臨著管道分散、客戶體驗不一、成本上升、利潤空間壓縮等多個困局。新零售將從單向銷售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上或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因此新零售要建立“全管道”的聯合方式,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大資料雲平臺、移動互聯網為核心,通過融合線上線下,實現商品、會員、交易、行銷等資料的共融互通,向顧客提供跨管道、無縫化體驗。阿裡巴巴則將其總結為“三通”,即“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

新零售的未來

嘗試提供的新零農業零售服務即是全管道零售服務,為零售企業整合實體管道、電子商務管道和移動電子商務管道,通過全場景資料打通、數位化運營改造、超體驗賣場升級,在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購買獲得所需商品及服務,享受跨管道、無差別購買體驗的同時,也助力零售企業構建全管道、全業態、全客群、全品類、全時段的新商業體系。

農業新零售帶來的既不是電子商務的滅亡,也不是傳統零售的終結,它是兩者媾和在新消費刺激下的進化的新物種,就像羅振宇所說的“何須轉型,只需生長”。

新零售來了,農業企業該怎麼辦?

1、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做好品牌農業建設

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變為供給過剩(落後產能)和供給不足(優質產能)並存,從這種意義上說,2017年中央一號檔將主線定位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及時,而且必要。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品牌農業將發揮戰略抓手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零售本身是消費升級產物,消費升級客觀鼓勵農業企業品牌建設。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關鍵,無疑是化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即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村經濟的競爭力,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以此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確保農民增收,讓農民活得更有尊嚴。儘管這一共識已經形成,各地都在圍繞著這一重點問題努力嘗試,不斷推出舉措,甚至一些黨政領導幹部都當成了推介當地農產品的“形象大使”。不必否認,這些從品牌行銷角度進行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農業經濟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但這還遠遠不夠。

進而言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抓手,更要強化品牌意識,形成落地轉化的市場路徑。這些已為決策層所重視,且在一些重要講話中提及。比如要盤活農村內部資源要素,發展“精細農業”“生態農業”;比如正確理解“藏糧于地、藏糧於技”戰略,規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加大品牌行銷力度等等,都包含著一種外向的品牌推廣概念。

顯然,無論是基於農業發展現狀,還是基於農村資源的整合需要,“品牌興農”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抓手中的抓手”。唯有形成了特色化的農產品“品牌”,向品牌化經營轉變,才能打破嚴重的同質化,有效利用區域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獲取綜合效益,切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正如陳文勝在《求是》雜誌上提出的觀點,“區域地標品牌戰略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路徑。實施區域地標品牌戰略的過程,既是農產品差異化、精細化、品牌化的生產過程,也是農業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控制、產業化經營的過程”。

一句話,沒有品牌農業,就一定沒有現代農業。品牌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標誌、抓手和必由之路。

打造性價比優良的農產品,提升品牌內在價值,農業也才能具備新零售的基礎,並從中獲取紅利。

表1:當下中國農業面臨的四大矛盾矛盾1農產品消費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矛盾2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極限,綠色生產跟不上矛盾3國內農產品無比較優勢,國內市場被國外產品佔領矛盾4農民增收仍然面臨困難

2.實現線上與線下一體化

近年,隨著線上或許新流量的成本不斷提升。企業開始重新重視線下流量,其次,線下消費者和線上購物習慣不同,兩者都不可以荒廢。在新零售的背景之下,線上不再具備對線下一邊倒的優勢,線上和線下各具優勢,而且兩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未來,線上與線下真正實現一體化是新零售的顯著特點,這值得。

在零食炒貨行業內,來伊份和良品鋪子都是從線下往線上走,而互聯網品牌三隻松鼠為什麼決心要做線下呢?從整體佈局上看,這些線下店將只開在三、四線城市,因為一、二線城市人已經有良好的網購習慣,三、四線城市則需要線下來增加品牌滲透,而且在這些城市更容易找到中心商圈。從店內場景來看,線下店注重娛樂和體驗,三隻松鼠希望用戶“在消費中娛樂,在娛樂中消費”。線下店的面積大,有卡拉OK讓顧客唱歌,也有三隻松鼠的店中店飲品品牌“水+輕食”,這種重體驗能夠增加用戶逗留時間,也能向線上引流。三隻松鼠還投入使用了一種新的水墨電子標籤,能夠保持網路管道和線下所有門店的價格同步。

三隻松鼠的線下店效果不錯,坪效大約是 8000 元,是同類競品的兩倍。線下店的體驗還帶來了比網路管道更高的毛利率,章燎原認為,三隻松鼠投食店的毛利大約是 41.3% 。這主要是因為用戶線上上和線下消費的習慣不同,在網上購買商品時,用戶看到的爆款集中,能夠比價,缺乏場景。但是線上下用戶能夠逛店,購買就會變得分散,能夠提升原本被爆款拉低的毛利。線上上,四個產品就能占到公司 60% 的營收,周邊品類的銷售額只占總體的 1-2%,但線上下店各個產品地位同等,沒有絕對的爆款,周邊類目銷售額能占比 8.39%。

新零售一方面要求農業企業做好品牌頂層設計,圍繞品牌建設組織企業戰略,組織架構,績效考核等。另一方面,沒有傳統的企業,只有傳統的思維,農業企業應當實現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線上上打造獨立IP,線上下營造好消費場景,積極發揮新零售的商業價值。

吃得營養、長得壯碩,從內而外散發健康、自然、原始的鄉土氣息。肉色紅亮、肉質柔韌、滑嫩多汁、濃香誘人,通過“國家級優良品種”認定,擁有國家級自主智慧財產權。

湘村黑豬還是有情懷的:湘村,是媽媽的等待和我的歡笑;湘村,是點著旱煙的爸爸和依偎在他肩頭的我;湘村是小豬吃不完的粗糧和青草,家人一天天的喂,只為我一口一口的香。湘村的豬,兒時的味兒!

湘村黑豬滿足了,不僅僅滿足了當代城市人對高品質產品的追求,也喚醒了他們的兒時記憶,成為他們的精神依託。

其次,消費習慣改變,追求私人定制和高性價比。“80後”“90後”“00後”所謂的新世代消費群體將成為未來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資料顯示2015年新世代占城鎮人口的比重是40%,2020年將達到45%,消費比重2015年是46%,2020年將達到53%。這類群體有四大特點:年輕化、個性化、去品牌化、理性化。在消費上體現為喜歡私人定制和注重高性價比,喜歡貨比三家,也願意分享購物體驗。這類群體更喜歡有“溫度”的產品,更加注重與產品之間的情感“連接”,高性價比意味著追求產品的物美價廉。

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習慣改變,對新消費提出兩大需求:一是要有線下的“消費場景”(Consumer Scene),提供體驗式消費和定制化服務,三隻松鼠發現,消費者喜歡堅果並不只是因為堅果好吃,而是堅果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快樂,比方說,客戶在和消費者溝通過程中,發現女性咋心情不好的時候,外出旅行的時候,朋友相聚的時候會想起三隻松鼠。於是,三隻松鼠就根據消費者常見的一些消費場景來對消費者進行提示,用場景提升轉化率;

二是產品高性價比,品質卓越、價格合理、服務高效。褚橙就是因為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產品做到極致,在甜度、化渣率等指標上遠遠優於一般的柳丁,最終實現了。

新消費背景下如何重新定義農業的零售?

1. 新零售不是農業的O2O

零售業線上線下同時面臨增速壓力,線上線下全管道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了創造新增長的動力。這樣的趨勢在2016年以來就已出現,很多互聯網企業開始向線下佈局,科技領域如小米,不久前雷軍表示會開二三百家線下小米之家零售店,未來爭取開1000家線下店;電商領域如當當網、亞馬遜開設實體書店,及亞馬遜推出便利店。與此同時,一些線下傳統零售企業也在往線上延伸,如永輝超市聯合京東佈局O2O電商,宜家家居在上海試水電商。

線上線下結合的O2O零售模式似乎成了大勢所趨,但是也有唱衰的,許小年就曾痛斥這種模式:“我認為很多O2O不創造價值,什麼叫O2O?就是兩邊都是零,中間一個2貨,這就是 O2O!”

O2O必須理性看待。前幾年,O2O在農業領域炙手可熱,並催生了愛鮮蜂、本來便利、等諸多O2O品牌,但結果卻是全面潰敗,本來便利虧損8000多萬,愛先蜂被收購。

思考O2O的問題,應當回到基本面,關鍵是其是否為消費者提供價值了?

筆者認為農業的O2O若不能解決體驗消費、定制服務、高性價比的消費訴求,只是線上和線下都有“店”,就不是農業新零售,這只是農業新零售必要條件。同樣,伴隨著消費趨勢帶來的C2M、C2B等模式也不是農業新零售,僅僅是農業新零售的部分構成條件。於是,有人說“新零售=O2O+C2M+C2B”,如果只是數學書或者物理上的疊加,而不是樂視公司經常強調的“生態化反”,這也僅僅就是一個公式,那麼新零售會有什麼特徵呢?

2. 農業新零售的特徵

線上和線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就整個零售業來說,競爭不再來源於線上和線下的模式,而要回歸零售的本質:誰能更高效更優質地服務消費者。互聯網不會改變零售的本質,最終評價一種零售模式好不好,繞不開兩個標準:一個是成本效率,一個是購物體驗,同時滿足用戶體驗和企業效率就是一個好模式。新零售就是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借助互聯網技術最大化交易效率和生產效率,具體來看它將有四大特徵。

首先,線上線下同款同價。消費者最開始選擇電商消費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零售店的體驗不好,且價格昂貴。因此,筆者曾經在原產地零售店購買一些芒果等農產品,結果發現其價格高於線上爆款從產品,價格也更昂貴。未來農業的新零售,必須是同款產品線上線下同價。

其次,終端提供疊加式體驗,促生新業態。很多電商平臺把中國的實體消費者集體“閹掉了”,實際上消費是非常開心的,去體驗,摸一摸,試一試,結果因為線下價格太貴,服務太差,所以大家必須貓在家裡面摸鍵盤,沒感覺也沒有體驗了。未來流量入口將沒有線上與線下之分,而終端則是重要的體驗場景,消費者不管你是線上還是線下,他只想能夠高效愉悅地買到所需要的優質產品。智慧終端機將取代舊式的貨架、貨櫃,延展店鋪時空,構建豐富多樣的全新消費場景,以新型門店與賣場全面升級顧客體驗,這樣的終端將成為一種新業態。

再次,消費場景碎片化。消費者的消費管道日漸碎片化,消費習慣走向個性化,零售從原來的規模驅動走向標準化驅動,走向以個性化、靈活和定制為驅動。隨著社區消費趨勢鋪展開來,社區化將成為零售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像沃爾瑪、塔吉特,已經在國外開始做小型實體零售門店服務了,人口密集處的鄰里社區型門店是它們瞄準的方向,相信很快,這樣精細化運營的門店也會在國內出現,新零售是精細化運營的零售。

三隻松鼠不僅僅線上,最後,實現全管道融通。傳統零售面臨著管道分散、客戶體驗不一、成本上升、利潤空間壓縮等多個困局。新零售將從單向銷售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上或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因此新零售要建立“全管道”的聯合方式,以實體門店、電子商務、大資料雲平臺、移動互聯網為核心,通過融合線上線下,實現商品、會員、交易、行銷等資料的共融互通,向顧客提供跨管道、無縫化體驗。阿裡巴巴則將其總結為“三通”,即“商品通”“會員通”“服務通”。

新零售的未來

嘗試提供的新零農業零售服務即是全管道零售服務,為零售企業整合實體管道、電子商務管道和移動電子商務管道,通過全場景資料打通、數位化運營改造、超體驗賣場升級,在滿足消費者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方式購買獲得所需商品及服務,享受跨管道、無差別購買體驗的同時,也助力零售企業構建全管道、全業態、全客群、全品類、全時段的新商業體系。

農業新零售帶來的既不是電子商務的滅亡,也不是傳統零售的終結,它是兩者媾和在新消費刺激下的進化的新物種,就像羅振宇所說的“何須轉型,只需生長”。

新零售來了,農業企業該怎麼辦?

1、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做好品牌農業建設

中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變為供給過剩(落後產能)和供給不足(優質產能)並存,從這種意義上說,2017年中央一號檔將主線定位農業供給側改革不僅及時,而且必要。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品牌農業將發揮戰略抓手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零售本身是消費升級產物,消費升級客觀鼓勵農業企業品牌建設。解決農業發展問題的關鍵,無疑是化解農產品供需結構性矛盾。即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結構,提升農村經濟的競爭力,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以此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確保農民增收,讓農民活得更有尊嚴。儘管這一共識已經形成,各地都在圍繞著這一重點問題努力嘗試,不斷推出舉措,甚至一些黨政領導幹部都當成了推介當地農產品的“形象大使”。不必否認,這些從品牌行銷角度進行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農業經濟發展積累了有益經驗,但這還遠遠不夠。

進而言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略抓手,更要強化品牌意識,形成落地轉化的市場路徑。這些已為決策層所重視,且在一些重要講話中提及。比如要盤活農村內部資源要素,發展“精細農業”“生態農業”;比如正確理解“藏糧于地、藏糧於技”戰略,規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加大品牌行銷力度等等,都包含著一種外向的品牌推廣概念。

顯然,無論是基於農業發展現狀,還是基於農村資源的整合需要,“品牌興農”是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抓手中的抓手”。唯有形成了特色化的農產品“品牌”,向品牌化經營轉變,才能打破嚴重的同質化,有效利用區域資源,在市場經濟中獲取綜合效益,切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正如陳文勝在《求是》雜誌上提出的觀點,“區域地標品牌戰略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路徑。實施區域地標品牌戰略的過程,既是農產品差異化、精細化、品牌化的生產過程,也是農業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標準化控制、產業化經營的過程”。

一句話,沒有品牌農業,就一定沒有現代農業。品牌農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的標誌、抓手和必由之路。

打造性價比優良的農產品,提升品牌內在價值,農業也才能具備新零售的基礎,並從中獲取紅利。

表1:當下中國農業面臨的四大矛盾矛盾1農產品消費需求升級了,有效供給跟不上矛盾2資源環境承載力接近極限,綠色生產跟不上矛盾3國內農產品無比較優勢,國內市場被國外產品佔領矛盾4農民增收仍然面臨困難

2.實現線上與線下一體化

近年,隨著線上或許新流量的成本不斷提升。企業開始重新重視線下流量,其次,線下消費者和線上購物習慣不同,兩者都不可以荒廢。在新零售的背景之下,線上不再具備對線下一邊倒的優勢,線上和線下各具優勢,而且兩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未來,線上與線下真正實現一體化是新零售的顯著特點,這值得。

在零食炒貨行業內,來伊份和良品鋪子都是從線下往線上走,而互聯網品牌三隻松鼠為什麼決心要做線下呢?從整體佈局上看,這些線下店將只開在三、四線城市,因為一、二線城市人已經有良好的網購習慣,三、四線城市則需要線下來增加品牌滲透,而且在這些城市更容易找到中心商圈。從店內場景來看,線下店注重娛樂和體驗,三隻松鼠希望用戶“在消費中娛樂,在娛樂中消費”。線下店的面積大,有卡拉OK讓顧客唱歌,也有三隻松鼠的店中店飲品品牌“水+輕食”,這種重體驗能夠增加用戶逗留時間,也能向線上引流。三隻松鼠還投入使用了一種新的水墨電子標籤,能夠保持網路管道和線下所有門店的價格同步。

三隻松鼠的線下店效果不錯,坪效大約是 8000 元,是同類競品的兩倍。線下店的體驗還帶來了比網路管道更高的毛利率,章燎原認為,三隻松鼠投食店的毛利大約是 41.3% 。這主要是因為用戶線上上和線下消費的習慣不同,在網上購買商品時,用戶看到的爆款集中,能夠比價,缺乏場景。但是線上下用戶能夠逛店,購買就會變得分散,能夠提升原本被爆款拉低的毛利。線上上,四個產品就能占到公司 60% 的營收,周邊品類的銷售額只占總體的 1-2%,但線上下店各個產品地位同等,沒有絕對的爆款,周邊類目銷售額能占比 8.39%。

新零售一方面要求農業企業做好品牌頂層設計,圍繞品牌建設組織企業戰略,組織架構,績效考核等。另一方面,沒有傳統的企業,只有傳統的思維,農業企業應當實現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線上上打造獨立IP,線上下營造好消費場景,積極發揮新零售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