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 WISE 的 48 個獲獎專案來看,技術如何推動教育創新?

【靜熙薦文】教育資訊化對教育現代化的作用在於能夠打破傳統教育的單一發展模式,

這篇文章從創新、均衡、優質的角度出發,為我們梳理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項目。

面向21 世紀的教育需要創新,特別是在促進教育均衡與公平、提升教育品質以及教育創新發展方面亟待改善。[1] 已有的研究與實踐證明,資訊技術在促進教育均衡、優質和創新發展[2]方面具有革命性的影響,以資訊技術手段推進教育創新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關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通過對2009 年到2016 年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48 個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獲獎項目的分析,為我國推進教育資訊化創新發展提供參考。

一、WISE 簡介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是由卡達基金會主席謝哈·莫紮(Shekha Mozah)在2009 年倡議和發起的,旨在促進全球範圍內跨領域間的合作。為世界範圍內教育面臨的挑戰與難題提供解決方案,以此促進教育發展。從2009 年開始,WISE 峰會已舉辦了7屆。

截至2016 年5 月, 大會共收到來自全世界超過150 個國家的2866 項教育創新應用專案,每年都會圍繞主題評選出6 項最具創新力和影響力的教育創新專案,其中歷年主題如下( 見表1)。

二、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典型項目分析

(一)資訊技術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促進教育均衡與公平是全世界共同面臨和亟待解決的難題,技術手段有助於消除學習鴻溝,為學習者提供數位化的資源、工具,

讓每一個人都獲得平等學習的機會。這一部分本文介紹了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師教育(Teacher Education in Sub-Saharan Africa,TESSA)項目,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智利教育(PSU Educarchile,PSUE)專案和通向未來計畫(Bridges to the FutureInitiative,BFI)。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TESSA 專案運用開放教育資源(OER) 來支持教師培養與培訓。所應用的資源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徵:第一,面向課堂師生教與學需求為導向設計開發;第二,以提升教與學效果為目的;第三,所有資源均可在TESSA 社區免費獲得。

TESSA 開放資源的有效應用,極大地促進了大學、學院和社區機構教師教育方法的轉變,促進了參訓教師對實踐的認識,提升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技能,加深了教師對“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的理解與應用。

PSUE 是一個線上學習平臺,旨在為學習者提供免費線上的課程和職業發展建議,來減小智利貧富地區間的教育差異,解決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問題。該平臺不僅支持線上自主學習,

還支持線上協作學習、移動學習和離線學習。不僅支持學校正式學習,還支持非正式學習、職業技能學習。項目實施以來,PSUE 每年有近135 萬用戶,其中89%的用戶來自公共資助學校、62% 的用戶來自各省,大大提升了上述地區學校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機會以及學習成績。

BFI 是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所實施的一個關注兒童文化素養提升的項目,於2005 年在印度和南非等國家實施。該專案試圖通過資訊化手段提升學習者母語和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通過為學習者提供整合讀寫資源的平板電腦,不同背景的學習者可以依據自身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語言進行學習。實驗研究表明BFI 專案具有重大影響,超過10000 名印度和南非的兒童、青年和成年人從該專案中受益。

(二)資訊技術促進教育優質發展

以技術提升教育品質是技術創新應用的重要方面, 本文介紹了開放個性☆禁☆學習資源(OpenStax)項目、愛麗森項目(ALISON)以及麻省理工開放教育課件(MIT OpenCourseWare)項目。

OpenStax 是由美國萊斯大學發起的一個旨在通過開源平臺來促進全球範圍內知識共建共用,並以此促進個性化教與學的專案。OpenStax 向全世界提供免費學習資源,這些資源是由全球的資源開發者、學習者和教師所共同開發。OpenStax 平臺中,傳統教科書式的學習材料被分解為一個個模組,每個模組闡述一個主題,並且模組間可以實現組合和定制。OpenStax 的好處在於,教師可以自主組織內容模組以滿足教學需要,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制個性化內容進行學習。學習資源的碎片化和自主定制極大滿足了個性化教與學的需求。OpenStax 學習資源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教育。OpenStax 目前擁有超過18000 個模組,收集到超過1300 個並超過40 種語言的電子文本。

ALISON 是一個免費線上學習平臺,關注邊緣化和“就業能力”方面的問題。通過評估和認證,幫助學習者學習新技能,獲得新知識。平臺大部分學習者是來自發展中國家或來自發達國家的失業者、年輕人、老年人或者移民。在ALISON 上學習、評估和認證均是免費的,它還提供認證證書和學歷證明。當前,ALISON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免費學習網站之一, 它為全世界兩百萬註冊學習者提供超過500 門課程。

麻省理工開放教育課件專案旨在通過共用麻省理工學院所有課程資源,為全世界學習者提供高品質的學習資源。麻省理工學院將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課程資源整合到開放的線上學習平臺,供全世界學習者免費學習,其中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資料、課堂講稿、作業和試卷等。這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引發全球關注。數以百計的開放課程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包括中文、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波斯語和泰語,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發展有力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共用。

(三)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發展

技術創新教育模式是技術創新應用的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變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習者面向21 世紀的能力。在此模組本文介紹了美國的C-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項目、芬蘭的“我和我的城市”(Me & MyCity)專案以及沙特的“青年發展計畫”(iThraYouth Initiative) 專案。

C-STEAM 是由美國發起的一個旨在為欠發達和STEAM 教育薄弱地區教師和學生提供解決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領域實踐問題的專案。C-STEAM 會發起各種具有挑戰性的項目活動,這些項目活動通常整合通信、科學、工程學和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以此促進學習者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C-STEAM 的核心包括三部分:創新、實用、嚴謹的STEAM 線上課程和學習工具;與學校教學無縫銜接的線上培訓課程;支持分享、交流、協作的C-STEAM 社交平臺。通過在美國、多明尼加以及南非推進C-STEAM 項目,提升了當地參與STEAM 學習的人數, 豐富了STEAM 教學資源,建構了開展STEAM 教育的模式,開發了一系列STEAM 教學工具,有力促進了STEAM 教育的發展。[4]

為培養面向21 世紀的年輕人,使其能應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挑戰,芬蘭在2014 年實施了“我和我的城市” 專案。“我和我的城市”試圖將商業、經濟和社會相關的實踐知識與小學課程實現整合。“我和我的城市” 的學習環境是一個近500平方米的小型城鎮,城鎮中有15 家公司扮演不同商業角色。學生在完成理論學習後,就進入小鎮開展各種商業模擬活動。“我和我的城市”實現了一種共贏的教育模式,在“我的城市”(My City)中學生學到了理財技能和工作技能,教師加強了商業和經濟方面的教學知識,作為導師的大學生學會了團隊協作,企業商家加入到人才培養中更好地履行了社會職責。

沙特“青年發展計畫”是由阿卜杜勒阿齊茲世界文化研究中心實施的一項旨在促進沙烏地阿拉伯創意STEM 教育發展以及青少年創造技能培養的專案。在2013 年,該項目開展了以下活動:

(1)iDiscover(愛發現)訓練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系列具有創新型、技術導向型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訓練營。

(2)iSpark(愛火花)移動創新工廠:創新工廠服務物件主要是城市和農村地區公立學校九年級和初一年級的學生,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STEM 的興趣。

(3)iWander(愛漫步)活動:會聚iDiscover 訓練營中優秀的學生進行國際間的科學交流。

(4)iBroadcast(愛播客):項目線上門戶網站,用以展示和跟蹤專案進展情況。

(5)iRead(愛閱讀)活動:舉辦閱讀盛會,通過會話和小組討論,評選出年度閱讀之星。

(6)其他事件( 機器人奧林匹克、探索創新工作室、2050 年沙烏地阿拉伯展覽)。

在影響方面,學生的回饋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科學、工程和機器人的興趣急劇上升。此外,研究資料表明,學生的交流能力、探索和利用科學和工程概念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學生也發現了團隊合作的價值。

三、特徵及啟示

從對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的典型項目分析來看,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應用專案呈現以下特徵:

(一)運行機制:多方合作推進協同創新

技術支援下的教育創新應用是利用資訊技術手段推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質、轉變教學模式,其具體實施與應用需要多方的共同合力,而並非僅僅只是政府或學校。TESSA 專案中,眾多的大學、學院、社區組織以及企業公司加入其中,為項目實施提供人力、資源、資金方面的支撐。沙特“青年發展計畫” 由阿卜杜勒阿齊茲世界文化研究中心與沙烏地阿拉伯教育部合作,推動沙烏地阿拉伯創意STEM 教育發展以及青少年創造技能培養。愛麗森項目早期由商業公司主導實施,未來愛麗森將與愛爾蘭教育部門合作,推進STEAM 課程開發與實施,隨後將會在美國、英國、中東和北非等地區實施。從上述專案中我們發現,在推進教育創新應用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學校、企業公司的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實現協同創新。[5]

(二)項目定位:需求導向解決關鍵問題

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應用為驅動,結合不同需求,從教育資訊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梳理確立不同的教育資訊化發展目標和專案,從不同側重點推進其可持續發展。[6] 沙特“青年發展計畫”從提升當地學生日漸缺失的資訊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推進STEM 教育,提升學生STEM 素養。為應對失業危機以及年輕人職業技能缺失情況,芬蘭實施了“我和我的城市”專案。BFI 則致力於提升印度和南非等國家學習者母語和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在我國,在教育資訊化發展的高水準地區,應充分發揮資訊技術優勢,積極探索新技術、新環境的教學應用,總結模式特徵規律,逐步引領帶動欠發達地區的資訊化教學應用發展。在欠發達地區,重點探索基礎資訊技術的深入應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廣性的經驗,並進一步輻射其他區域。通過大力推動深化應用機制實現資訊技術教育融合常規化,培養鍛煉出一大批資訊技術教學應用的骨幹教師,並形成輻射帶動作用,真正提高全國教育資訊化的應用水準。

(三)應用領域:關注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

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成為一種必需。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既要應用於學校的正式學習,也要加快在非正式學習領域的應用。[7]BFI、TESSA、PSUE、C-STEAM 以及沙特“青年發展計畫”專案均從學校教育層面上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準、提升教育品質。OpenStax、ALISON、MIT OpenCourseWare 等專案則從職業技能培訓、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層面推進學生在除學校之外的技能提升、知識習得、職業發展。當前,在我國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應用較大一部分局限於正式學習,在非學校教育領域雖有應用但相對關注較少,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加快二者的融合應用。

(四)技術手段:多樣化手段支持創新應用

實現教育創新,技術手段是重要支撐。在芬蘭的“我和我的城市”項目中,學習環境是一個近500 平方米的小型城鎮,構建和現實與世界相匹配的虛擬城鎮,學習者通過在其中進行體驗式的學習,發展職業技能; OpenStax 則通過模組化的內容組織與設計極大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BFI 專案通過向偏遠地區兒童提供整合讀寫資源的平板電腦,以軟體資源與硬體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創新應用。在上述典型項目中,每一類項目所使用的技術手段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特點——選擇適用於當地的技術條件並且有效針對問題解決的手段。在我國, 需要整合多種技術手段,實現協同應用破解教育發展難題。

(五)效果影響:創新專案成果轉化

麻省理工開放課件專案積極推進專案成果轉化, 與眾多投資公司合作擴大資源開放運動影響力,拓展資源覆蓋範圍,為數以億計的學習者提供優質學習資源。[8] 在我國,創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項目成果轉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重視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的規劃引領。建立健全教學科研專案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確保成果轉化科學、規範、健康、有序。二是多管道加大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的投入。通過政府、企業、個人等多種管道加大對教學科研成果的持續性投入,以此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三是將成果轉化作為專案價值重要評估參照,以此來倒推成果轉化。四是積極開展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交流,特別是加強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相關單位的合作。五是搭建一批成果轉化平臺,以資訊化手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四、小結

2016 年,教育部頒佈的《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 年,基本實現教育資訊化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的提升作用”。[9] 未來, 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應用應打破傳統單一發展模式, 多方協同推進創新;以應用為導向,解決教育教學領域關鍵問題;不僅關注學校教育領域,也要關注非學校教育領域(社會教育、終身學習、技能培訓等)的創新應用;關注多層面的技術應用,創新教育項目成果轉化。以此充分彰顯教育資訊化對教育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本文轉載自《數字教育》2017年第3期(總第15期)域外觀察欄目,頁碼:81-85,作者:朱龍、饒敏、張華陽)

該專案試圖通過資訊化手段提升學習者母語和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通過為學習者提供整合讀寫資源的平板電腦,不同背景的學習者可以依據自身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語言進行學習。實驗研究表明BFI 專案具有重大影響,超過10000 名印度和南非的兒童、青年和成年人從該專案中受益。

(二)資訊技術促進教育優質發展

以技術提升教育品質是技術創新應用的重要方面, 本文介紹了開放個性☆禁☆學習資源(OpenStax)項目、愛麗森項目(ALISON)以及麻省理工開放教育課件(MIT OpenCourseWare)項目。

OpenStax 是由美國萊斯大學發起的一個旨在通過開源平臺來促進全球範圍內知識共建共用,並以此促進個性化教與學的專案。OpenStax 向全世界提供免費學習資源,這些資源是由全球的資源開發者、學習者和教師所共同開發。OpenStax 平臺中,傳統教科書式的學習材料被分解為一個個模組,每個模組闡述一個主題,並且模組間可以實現組合和定制。OpenStax 的好處在於,教師可以自主組織內容模組以滿足教學需要,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制個性化內容進行學習。學習資源的碎片化和自主定制極大滿足了個性化教與學的需求。OpenStax 學習資源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教育。OpenStax 目前擁有超過18000 個模組,收集到超過1300 個並超過40 種語言的電子文本。

ALISON 是一個免費線上學習平臺,關注邊緣化和“就業能力”方面的問題。通過評估和認證,幫助學習者學習新技能,獲得新知識。平臺大部分學習者是來自發展中國家或來自發達國家的失業者、年輕人、老年人或者移民。在ALISON 上學習、評估和認證均是免費的,它還提供認證證書和學歷證明。當前,ALISON已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免費學習網站之一, 它為全世界兩百萬註冊學習者提供超過500 門課程。

麻省理工開放教育課件專案旨在通過共用麻省理工學院所有課程資源,為全世界學習者提供高品質的學習資源。麻省理工學院將從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課程資源整合到開放的線上學習平臺,供全世界學習者免費學習,其中課程資源包括教學資料、課堂講稿、作業和試卷等。這也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引發全球關注。數以百計的開放課程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包括中文、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波斯語和泰語,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發展有力促進了知識的傳播與共用。

(三)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創新發展

技術創新教育模式是技術創新應用的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通過技術手段變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學習者面向21 世紀的能力。在此模組本文介紹了美國的C-STEAM(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項目、芬蘭的“我和我的城市”(Me & MyCity)專案以及沙特的“青年發展計畫”(iThraYouth Initiative) 專案。

C-STEAM 是由美國發起的一個旨在為欠發達和STEAM 教育薄弱地區教師和學生提供解決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領域實踐問題的專案。C-STEAM 會發起各種具有挑戰性的項目活動,這些項目活動通常整合通信、科學、工程學和數學等方面的知識,以此促進學習者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發展。C-STEAM 的核心包括三部分:創新、實用、嚴謹的STEAM 線上課程和學習工具;與學校教學無縫銜接的線上培訓課程;支持分享、交流、協作的C-STEAM 社交平臺。通過在美國、多明尼加以及南非推進C-STEAM 項目,提升了當地參與STEAM 學習的人數, 豐富了STEAM 教學資源,建構了開展STEAM 教育的模式,開發了一系列STEAM 教學工具,有力促進了STEAM 教育的發展。[4]

為培養面向21 世紀的年輕人,使其能應對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挑戰,芬蘭在2014 年實施了“我和我的城市” 專案。“我和我的城市”試圖將商業、經濟和社會相關的實踐知識與小學課程實現整合。“我和我的城市” 的學習環境是一個近500平方米的小型城鎮,城鎮中有15 家公司扮演不同商業角色。學生在完成理論學習後,就進入小鎮開展各種商業模擬活動。“我和我的城市”實現了一種共贏的教育模式,在“我的城市”(My City)中學生學到了理財技能和工作技能,教師加強了商業和經濟方面的教學知識,作為導師的大學生學會了團隊協作,企業商家加入到人才培養中更好地履行了社會職責。

沙特“青年發展計畫”是由阿卜杜勒阿齊茲世界文化研究中心實施的一項旨在促進沙烏地阿拉伯創意STEM 教育發展以及青少年創造技能培養的專案。在2013 年,該項目開展了以下活動:

(1)iDiscover(愛發現)訓練營: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系列具有創新型、技術導向型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訓練營。

(2)iSpark(愛火花)移動創新工廠:創新工廠服務物件主要是城市和農村地區公立學校九年級和初一年級的學生,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STEM 的興趣。

(3)iWander(愛漫步)活動:會聚iDiscover 訓練營中優秀的學生進行國際間的科學交流。

(4)iBroadcast(愛播客):項目線上門戶網站,用以展示和跟蹤專案進展情況。

(5)iRead(愛閱讀)活動:舉辦閱讀盛會,通過會話和小組討論,評選出年度閱讀之星。

(6)其他事件( 機器人奧林匹克、探索創新工作室、2050 年沙烏地阿拉伯展覽)。

在影響方面,學生的回饋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科學、工程和機器人的興趣急劇上升。此外,研究資料表明,學生的交流能力、探索和利用科學和工程概念的能力都大大提高。學生也發現了團隊合作的價值。

三、特徵及啟示

從對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的典型項目分析來看,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應用專案呈現以下特徵:

(一)運行機制:多方合作推進協同創新

技術支援下的教育創新應用是利用資訊技術手段推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質、轉變教學模式,其具體實施與應用需要多方的共同合力,而並非僅僅只是政府或學校。TESSA 專案中,眾多的大學、學院、社區組織以及企業公司加入其中,為項目實施提供人力、資源、資金方面的支撐。沙特“青年發展計畫” 由阿卜杜勒阿齊茲世界文化研究中心與沙烏地阿拉伯教育部合作,推動沙烏地阿拉伯創意STEM 教育發展以及青少年創造技能培養。愛麗森項目早期由商業公司主導實施,未來愛麗森將與愛爾蘭教育部門合作,推進STEAM 課程開發與實施,隨後將會在美國、英國、中東和北非等地區實施。從上述專案中我們發現,在推進教育創新應用過程中,我們應當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學校、企業公司的作用,形成多方合力,實現協同創新。[5]

(二)項目定位:需求導向解決關鍵問題

堅持以需求為導向,應用為驅動,結合不同需求,從教育資訊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出發,梳理確立不同的教育資訊化發展目標和專案,從不同側重點推進其可持續發展。[6] 沙特“青年發展計畫”從提升當地學生日漸缺失的資訊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出發,推進STEM 教育,提升學生STEM 素養。為應對失業危機以及年輕人職業技能缺失情況,芬蘭實施了“我和我的城市”專案。BFI 則致力於提升印度和南非等國家學習者母語和第二語言的讀寫能力。在我國,在教育資訊化發展的高水準地區,應充分發揮資訊技術優勢,積極探索新技術、新環境的教學應用,總結模式特徵規律,逐步引領帶動欠發達地區的資訊化教學應用發展。在欠發達地區,重點探索基礎資訊技術的深入應用,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可推廣性的經驗,並進一步輻射其他區域。通過大力推動深化應用機制實現資訊技術教育融合常規化,培養鍛煉出一大批資訊技術教學應用的骨幹教師,並形成輻射帶動作用,真正提高全國教育資訊化的應用水準。

(三)應用領域:關注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

資訊化時代的到來,終身學習成為一種必需。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既要應用於學校的正式學習,也要加快在非正式學習領域的應用。[7]BFI、TESSA、PSUE、C-STEAM 以及沙特“青年發展計畫”專案均從學校教育層面上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準、提升教育品質。OpenStax、ALISON、MIT OpenCourseWare 等專案則從職業技能培訓、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等層面推進學生在除學校之外的技能提升、知識習得、職業發展。當前,在我國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應用較大一部分局限於正式學習,在非學校教育領域雖有應用但相對關注較少,有必要進一步探索加快二者的融合應用。

(四)技術手段:多樣化手段支持創新應用

實現教育創新,技術手段是重要支撐。在芬蘭的“我和我的城市”項目中,學習環境是一個近500 平方米的小型城鎮,構建和現實與世界相匹配的虛擬城鎮,學習者通過在其中進行體驗式的學習,發展職業技能; OpenStax 則通過模組化的內容組織與設計極大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BFI 專案通過向偏遠地區兒童提供整合讀寫資源的平板電腦,以軟體資源與硬體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創新應用。在上述典型項目中,每一類項目所使用的技術手段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特點——選擇適用於當地的技術條件並且有效針對問題解決的手段。在我國, 需要整合多種技術手段,實現協同應用破解教育發展難題。

(五)效果影響:創新專案成果轉化

麻省理工開放課件專案積極推進專案成果轉化, 與眾多投資公司合作擴大資源開放運動影響力,拓展資源覆蓋範圍,為數以億計的學習者提供優質學習資源。[8] 在我國,創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項目成果轉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重視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的規劃引領。建立健全教學科研專案成果轉化體制機制,確保成果轉化科學、規範、健康、有序。二是多管道加大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的投入。通過政府、企業、個人等多種管道加大對教學科研成果的持續性投入,以此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三是將成果轉化作為專案價值重要評估參照,以此來倒推成果轉化。四是積極開展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交流,特別是加強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相關單位的合作。五是搭建一批成果轉化平臺,以資訊化手段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四、小結

2016 年,教育部頒佈的《教育資訊化“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 年,基本實現教育資訊化對教育創新發展、均衡發展、優質發展的提升作用”。[9] 未來, 技術支持下的教育創新應用應打破傳統單一發展模式, 多方協同推進創新;以應用為導向,解決教育教學領域關鍵問題;不僅關注學校教育領域,也要關注非學校教育領域(社會教育、終身學習、技能培訓等)的創新應用;關注多層面的技術應用,創新教育項目成果轉化。以此充分彰顯教育資訊化對教育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本文轉載自《數字教育》2017年第3期(總第15期)域外觀察欄目,頁碼:81-85,作者:朱龍、饒敏、張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