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蒲甘——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

許三多塔 (Shwesandaw)是蒲甘看日出最有名的地方。我頭一天傍晚到達蒲甘,

第二天早上打了雞血似得5點起床,跑到出租自行車的店裡租了車,開始向傳說中的許三多塔進發。騎了一段路才發現忘帶手機,上面有GPS地圖。路很黑也沒有路燈,我一手拿著手電筒一手扶著車把,跌跌撞撞憑著記憶終於在日出前找到了許三多塔。塔上最好的位置已經水泄不通,只有退而求其次。

廣闊平原上的佛塔,在粉紅的天際線的映襯下,神秘而滄桑。英國作家毛姆曾經這描寫過蒲甘 “晨霧中,它們隱約浮現,碩大、遙遠而神秘,就像幻夢的模糊記憶”。

在蒲甘極盛之時,有幾萬佛塔,

手指之處必有浮屠,指的就是當時隨處可見的佛塔。那麼,蒲甘怎樣由盛而衰,還要從它的歷史說起。

蒲甘最初是由19個村落彙集成的小鎮,古稱“阿利摩陀那補羅”。西元849年,蒲甘築城,建城門12座,並挖護城河相圍。後來相當於中國秦始皇的阿奴律陀國王在蒲甘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封建王朝,

于1044年定都蒲甘。當時蒲甘王國很落後,民眾信奉大乘佛教的阿利教派。這個教派教規鬆馳,並有干涉王室和僧人享有“初☆禁☆夜權”等惡習,民眾對其敢怒不敢言。

當時,孟人王國的直通一帶信奉小乘佛教,

口碑較好。阿奴律陀便派遣使臣前往直通取經,孟人國王摩奴訶不但不給佛典,還侮辱了派去的使臣。阿奴律陀大怒,於1057年發動了征服直通的宗教戰爭。經過3個月的酷戰,終於攻破直通,俘虜了摩奴訶王,繳獲三藏經32部,同時還帶回300多名高僧與手工精湛的工匠藝人。

阿奴律陀大力宣揚小乘佛教,大造佛塔,以此作為安定民心、維護和穩定統治的重要國策。在此後的243年間,歷代蒲甘王都執行這個國策,效仿阿奴律陀護佛宏法,以修建寺廟為治國頭等大事。

據說在前後200多年間,建造的佛塔數量達到13,000座之多,更誇張的說法是有444萬座佛塔,蒲甘因此享有“萬塔之城”的美譽。建築精巧、風格各異的佛塔遍佈城內城外,這些佛塔形式不同、顏色各異,高低不一,但都精雕細刻、獨具匠心。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之宏偉,堪稱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

在蒲甘王朝中期,開始對饋贈寺廟的土地免徵稅收。到了王朝晚期,全國將近一半多的土地都屬於寺廟,這樣自然國家稅收收入大量減少,造成財政困難。另外,僧人生活優越有保障,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出家為僧,導致田裡缺少勞動力,軍隊徵兵困難,糧食產量減少。中央政權控制力削弱,邊遠地區的一些小王國離心傾向增加。內憂外患的情況日益嚴重。

從1271年起,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派遣使臣,要求蒲甘國王納貢歸附。蒲甘國王不肯從命,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1285年蒲甘國王遣高僧出使元朝議和。元廷同意議和,但尚未談判,蒲甘國王已被其子所殺,全國騷亂,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內亂之機,紛紛獨立。勢力強大的撣人三兄弟奪取了蒲甘政權。

至此,蒲甘王朝的黃金時代結束,而蒲甘,這個曾經擁有20多萬人口的都城,從此敗落,再也沒有恢復以往的輝煌。蒲甘王朝可謂成也佛塔,敗也佛塔。

阿奴律陀獨尊小乘佛教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奠定了蒲甘王朝的基礎。然而,在以後兩百多年裡的統治者過猶不及,更加大肆到處修建寺廟,結果勞命傷財、國勢日微,最終被忽必烈的蒙古軍隊所滅。

在許三多塔也看了一次日落,人比看日出時還多,所以基本上占個位置就不能動了。

當佛塔與叢林在金色的余暉里拉著長長的影子,這一刻的光影交織,令人難以忘懷。

我最喜歡的時刻,不是朝陽破曉的一刹那或日落之時的金光燦爛,而是日出之前,日落之後。

瑞古意塔(Shwegugyi)離阿南達塔很近,這裡日出日落人都不是很多。阿南達塔的燈光映照著塔身,異常的優雅。

可惜是個陰天,還好有阿南達塔和熱氣球可拍。

在這裡也看了一次日落,有情侶拍婚紗照,是專門從仰光飛過來的。新娘新郎氣質高雅很養眼的一對兒。

塔附近有些電線杆和電線,對視覺效果有些影響。

日落後天幕是湛藍湛藍的,如同深邃的海洋,而幾抹紅雲裡佛塔的剪影,有種神秘的美。

帕塔達佛塔(Pyathada Pagoda)二樓的平臺開闊,雖然也有不少人看日落,但不會很擁擠。

巨大的平臺上有當地人安靜的擺攤賣紀念品,而遊客邊坐等日落邊聊天,彼此互不干擾,是非常愜意悠閒的午後時分。

面向西面的最佳位置一向是先到者先得,頂著日頭坐一兩個小時也不容易。我都是在東面遮陰的地方坐著,等快到日落再換到西面。

不少遊客坐著牛車來看日落,體驗一下古老的交通工具。

這裡會有牧者晚歸的情景,如果有長焦,可以更好的撲捉到細節。我的最長焦段只有85mm, 遠遠的不夠。其實不光是牧歸的場景,平原上的佛塔都很分散,需要用長焦“抓”過來。

我在緬甸拍不出又大又圓的落日,一方面水準有限,一方面是鏡頭不夠長。我想70-200應該是最起碼的。以下兩圖是從大圖中扣出來,因此畫質很受影響。

太陽落山之後,很多遊人就走了,如果再等個10分鐘,這時的天空有一種神秘色調。

雲層反射出落日的輝煌,只有短暫的一瞬間,然後就陷入了黑暗。

000座之多,更誇張的說法是有444萬座佛塔,蒲甘因此享有“萬塔之城”的美譽。建築精巧、風格各異的佛塔遍佈城內城外,這些佛塔形式不同、顏色各異,高低不一,但都精雕細刻、獨具匠心。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之宏偉,堪稱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

在蒲甘王朝中期,開始對饋贈寺廟的土地免徵稅收。到了王朝晚期,全國將近一半多的土地都屬於寺廟,這樣自然國家稅收收入大量減少,造成財政困難。另外,僧人生活優越有保障,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出家為僧,導致田裡缺少勞動力,軍隊徵兵困難,糧食產量減少。中央政權控制力削弱,邊遠地區的一些小王國離心傾向增加。內憂外患的情況日益嚴重。

從1271年起,元世祖忽必烈兩次派遣使臣,要求蒲甘國王納貢歸附。蒲甘國王不肯從命,1287年,元兵自雲南地區進攻蒲甘國,蒲甘城破。1285年蒲甘國王遣高僧出使元朝議和。元廷同意議和,但尚未談判,蒲甘國王已被其子所殺,全國騷亂,各地封建主乘外患內亂之機,紛紛獨立。勢力強大的撣人三兄弟奪取了蒲甘政權。

至此,蒲甘王朝的黃金時代結束,而蒲甘,這個曾經擁有20多萬人口的都城,從此敗落,再也沒有恢復以往的輝煌。蒲甘王朝可謂成也佛塔,敗也佛塔。

阿奴律陀獨尊小乘佛教為國教,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奠定了蒲甘王朝的基礎。然而,在以後兩百多年裡的統治者過猶不及,更加大肆到處修建寺廟,結果勞命傷財、國勢日微,最終被忽必烈的蒙古軍隊所滅。

在許三多塔也看了一次日落,人比看日出時還多,所以基本上占個位置就不能動了。

當佛塔與叢林在金色的余暉里拉著長長的影子,這一刻的光影交織,令人難以忘懷。

我最喜歡的時刻,不是朝陽破曉的一刹那或日落之時的金光燦爛,而是日出之前,日落之後。

瑞古意塔(Shwegugyi)離阿南達塔很近,這裡日出日落人都不是很多。阿南達塔的燈光映照著塔身,異常的優雅。

可惜是個陰天,還好有阿南達塔和熱氣球可拍。

在這裡也看了一次日落,有情侶拍婚紗照,是專門從仰光飛過來的。新娘新郎氣質高雅很養眼的一對兒。

塔附近有些電線杆和電線,對視覺效果有些影響。

日落後天幕是湛藍湛藍的,如同深邃的海洋,而幾抹紅雲裡佛塔的剪影,有種神秘的美。

帕塔達佛塔(Pyathada Pagoda)二樓的平臺開闊,雖然也有不少人看日落,但不會很擁擠。

巨大的平臺上有當地人安靜的擺攤賣紀念品,而遊客邊坐等日落邊聊天,彼此互不干擾,是非常愜意悠閒的午後時分。

面向西面的最佳位置一向是先到者先得,頂著日頭坐一兩個小時也不容易。我都是在東面遮陰的地方坐著,等快到日落再換到西面。

不少遊客坐著牛車來看日落,體驗一下古老的交通工具。

這裡會有牧者晚歸的情景,如果有長焦,可以更好的撲捉到細節。我的最長焦段只有85mm, 遠遠的不夠。其實不光是牧歸的場景,平原上的佛塔都很分散,需要用長焦“抓”過來。

我在緬甸拍不出又大又圓的落日,一方面水準有限,一方面是鏡頭不夠長。我想70-200應該是最起碼的。以下兩圖是從大圖中扣出來,因此畫質很受影響。

太陽落山之後,很多遊人就走了,如果再等個10分鐘,這時的天空有一種神秘色調。

雲層反射出落日的輝煌,只有短暫的一瞬間,然後就陷入了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