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共用雨傘也來了,要不要撕破最後一層紙

繼共用充電寶以後,共用雨傘又成了熱門話題,杭州城管收走3萬把雨傘還沒幾天呢,昆明街頭的1萬把雨傘也被回收,至於創始人自己聲稱“盈利毫無問題”是不是真的,我們也無從知曉。

只是啊,現今天這個年頭,凡是和共用沾點邊的東西都能火起來,前邊共用雨傘挨的罵還沒停止,後邊共用床鋪也緊隨其後了——共用床鋪,按時計價,自動支付、即睡即走,然而事實上體驗並不怎麼樣,腳臭汗臭味道不說,狹小的環境也與所謂的膠囊旅館並無二異。

這些東西是共用經濟麼?是不是隨便扣上一頂共用的帽子就能得道升天了?

假共用經濟,真逃避監管

共用經濟的前提是把閒置的社會資源利用起來,

而不能新增額外的產品和服務,像順風車,像共用閒房,共用知識完全就是現有資源的再分配,實現額外價值的創收。

但如果類似杭州出現的“共用豪車”,北京中關村出現的“共用太空艙”和這個所謂的共用雨傘就完全不屬於共用經濟的範疇,幾個形似太空艙的箱子堆在一起,配上床品,加上個二維碼收費,美名曰共用床鋪,

如果這也叫共用床鋪那麼全國的賓館都是“共用房屋”?

這些商業模式無不借著共用的旗號打著自己私下的目的,第一顯然是炒作,與共用有關的商業模式更容易吸引媒體和大眾的眼球,第二就是最主要的了:逃避監管。

如果你開汽車租賃公司、如果你開旅館那麼相關資質證明是很麻煩的,但如果你玩“共用睡眠艙”就不是了,別說不用登記了,只要能掃碼不管他是不是人住進去都沒有人管,

這個所謂的共用床鋪,在廣州機場早機有了,今天再拿出來扣上共用的帽子,早就騙不了太多人了。

被玩壞了的分時租賃

這種共用睡艙、共用雨傘、共用充電寶等應一併應歸類為“共用經濟的亂象”,享睡空間提供的睡艙服務並不是真正的共用經濟,

而是分時租賃,分時租賃起源已久十分常見。

在北京腳下這種共用亂象就不敢這麼倡狂,一些“共用汽車”老老實實的將自己定性為分時租賃模式,在芬蘭瑞士以及許多國家的機場,用以睡眠的小空間已存在數年,從來沒和共用兩個字挨上邊。

共用圖書館、共用租衣等一大批本質上是租賃的“共用”模式正在襲來的路上,以共用的名頭收取超過使用產品本身價值的高額押金,在利用押金從事其餘金融活動,活將共用產品打上琳琅滿目的廣告,總之創始人從不期待共用服務本身能真正產生盈利,這就是當下這些被扣上共用二字的租賃企業的心思。

生態、夢想、共用,也許這就是後互聯網時代幾個被顛來倒去玩壞了的詞彙吧,希望這些商業玩家們不要把我們的公共空間變成雜貨鋪,在圈錢的同時能真正的便捷到大眾的高頻需求,能真正解決到社會閒置資源的配置問題,如果那樣,假裝把你“當做”經濟也就可以接受了。

作者:小劉(創威OA客戶經理 )

希望這些商業玩家們不要把我們的公共空間變成雜貨鋪,在圈錢的同時能真正的便捷到大眾的高頻需求,能真正解決到社會閒置資源的配置問題,如果那樣,假裝把你“當做”經濟也就可以接受了。

作者:小劉(創威OA客戶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