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長期“過午不食”會患上胃潰瘍?存在爭議,規律進餐最重要

較真鑒定:疑/存在爭議

1. 不吃晚餐是否有可能增加胃潰瘍的風險,存在爭議。有證據表明“長期的不規律進餐”會增加胃部不適的風險,但其和“長期規律的過午不食”之間還存在差異。

本身存在消化道疾病的人應該還是遵循一日三餐的膳食方式。

2. 根據現有的一些研究,可以較為謹慎地得出,在沒有特殊禁忌症的前提下,即使一天攝入的總熱量不變,“過午不食”或其他低熱量晚餐的膳食模式也可能對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有益。

3.“過午不食”可能對已經患有營養過剩和代謝性疾病的人士是一種有益的膳食模式,但“過午不食”是否適合自己、具體如何實施還要經過專業人士的評估和指導,

循序漸進地實踐,有明顯不適時應該及時中止,同時不建議本身有消化道疾病以及晚夜間還要從事較多工作和活動的朋友採取這種膳食模式。

圖1. 是“過午不食”還是來頓豐盛的“最後的晚餐”,

這是個問題

“過午不食”,顧名思義就是一天只吃早中兩餐,下午以後不再進食。近日,一則《“過午不食”不靠譜 杭州小夥常年不吃晚飯患上胃潰瘍》的新聞引發諸多關注。日常生活裡,“過午不食”或因為工作忙碌,或因為要減肥瘦身,或因為聽信養生傳言。那麼,“過午不食”真的這麼可怕嗎?

圖2. 刷屏的“過午不食餓出巨大胃潰瘍”的新聞

“過午不食”這種生活習慣一說是來源於佛教,如《摩訶僧祇律》卷十七中記載:爾時比丘日暝食,為世人所譏:“雲何沙門釋子夜食?我等在家人尚不夜食,此輩失沙門法,何道之有?”諸比丘聞已,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汝等夜食,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日後,前半日聽食,當取時。”趙朴初老先生的《佛教常識答問》中解釋過午不食的原因一是為了不增加供養者的負擔,

二是有利於僧人修行。也有學者認為 “過午不食”並非舶來品,我國古代也有一日兩餐的習慣,不過是由於生產力水準低下、作息時間早,古人不是不想一日三餐,只是沒那個時間和本錢吃罷了,到了生產力較為發達的宋代以後,一日三餐就是上層人士和富裕階層的主流生活方式了。

一、“過午不食”的風險與禁忌

關於“過午不食”的最大爭議,應該是不吃晚餐有可能增加胃潰瘍的風險,支持這個觀點的一方認為如果不吃晚餐,一天中將有十多個小時沒有食物進入胃部中和胃酸,過剩的胃酸可能直接損傷胃粘膜引起胃炎、胃潰瘍。而反方則認為胃酸的分泌受到進食調節,在沒有進食刺激時胃內只有少量胃酸分泌,並不會導致嚴重後果。前者的觀點似乎較為符合我們的生活經驗——差不多每個人都經歷過長時間不吃飯、吃飯不規律引發的各種胃部不適,而目前也有一些實驗證據支持這個觀點。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受試者每週有2次以上進食時間與其本人正常進餐時間相差兩小時以上時,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的患病率會顯著增高[4]。我國上海交大仁濟醫院的團隊也發現不規律的進餐是疣狀胃炎的危險因素之一[5]。但“長期的不規律進餐”和“長期規律的過午不食”之間還存在差異,後者導致消化道疾病的風險有多大還需要更完善的實驗設計進行評估,而本身存在消化道疾病的人應該還是遵循一日三餐的膳食方式。

圖3. 錯過飯點餓得胃疼,估計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

反對“過午不食”者的另一個論點是現代人的作息和古代人不同,古代人日落而息,而現代人晚上還要娛樂和工作,只吃午飯無法支撐夜間的能量消耗。筆者傾向于這種可能性的確存在,但大概是需要評估的指標較為主觀,難以清晰界定(比如,如何定義評估能量不足引起的虛弱感就相當棘手),目前還沒有發現具有說服力的研究結果,但至少文章開頭新聞中那位杭州小夥因為工作忙、為了省時間就不吃晚飯的做法是肯定不可取的。

二、目前證據表明,“過午不食”及類似的進食模式有可能對超重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患者有益

目前有部分研究的結果提示“過午不食”——或者說一天中總的攝入熱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是對時段和次數進行限制的進食方式——可能有助於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治療。2014年,捷克布拉格糖尿病中心的團隊將54名糖尿病患者分為B2和A6兩組,都攝入總熱量和營養物質構成相同的低糖低熱量膳食,不同點在於B2組每天只進食2次,而A6組每天進食6次。經過為期3個月的干預後,B2組的體重、肝臟脂肪比例、血糖、胰高血糖素等指標均較A6組有了更加明顯的下降[1]。2015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者將18名糖尿病患者分為B型膳食組(早餐高熱量,晚餐低熱量)和D型膳食組(早餐低熱量,晚餐高熱量),但兩組一日三餐的總熱量攝入基本相等,經過7天的不同干預之後,研究者發現進食低熱量晚餐的B型飲食組血糖相關指標較D型飲食組有較為顯著的改善[2]。美國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NES),主要是讓受訪者回憶過去一段時間的膳食等情況並填寫問卷,有研究者對2003-2012年的兒童及青少年NHNES資料進行了分析,發現對於12-19歲的青少年,進餐次數與超重和腹型肥胖發生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3]。雖然上述研究在研究物件人數、調查方法、觀察指標以及觀察時長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但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較為謹慎地得出結論:在沒有特殊禁忌症的前提下,即使一天攝入的總熱量不變,“過午不食”或其他低熱量晚餐的膳食模式也可能對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有益。

在翻找、搬運了一堆專業文獻,心中想像了無數讀者“說人話”的怒吼之後,筆者覺得還是有責任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基於現有的生理理論和研究結果,“過午不食”可能對已經患有營養過剩和代謝性疾病的人士是一種有益的膳食模式,但“過午不食”是否適合自己、具體如何實施還要經過專業人士的評估和指導,循序漸進地實踐,有明顯不適時應該及時中止,同時不建議本身有消化道疾病以及晚夜間還要從事較多工作和活動的朋友採取這種膳食模式。以上就是筆者對“過午不食”這個問題的學習體會,不知道是不是解決了您的疑問呢?‍

而目前也有一些實驗證據支持這個觀點。新加坡國立大學附屬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受試者每週有2次以上進食時間與其本人正常進餐時間相差兩小時以上時,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炎的患病率會顯著增高[4]。我國上海交大仁濟醫院的團隊也發現不規律的進餐是疣狀胃炎的危險因素之一[5]。但“長期的不規律進餐”和“長期規律的過午不食”之間還存在差異,後者導致消化道疾病的風險有多大還需要更完善的實驗設計進行評估,而本身存在消化道疾病的人應該還是遵循一日三餐的膳食方式。

圖3. 錯過飯點餓得胃疼,估計是每個人都有過的經歷

反對“過午不食”者的另一個論點是現代人的作息和古代人不同,古代人日落而息,而現代人晚上還要娛樂和工作,只吃午飯無法支撐夜間的能量消耗。筆者傾向于這種可能性的確存在,但大概是需要評估的指標較為主觀,難以清晰界定(比如,如何定義評估能量不足引起的虛弱感就相當棘手),目前還沒有發現具有說服力的研究結果,但至少文章開頭新聞中那位杭州小夥因為工作忙、為了省時間就不吃晚飯的做法是肯定不可取的。

二、目前證據表明,“過午不食”及類似的進食模式有可能對超重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患者有益

目前有部分研究的結果提示“過午不食”——或者說一天中總的攝入熱量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但是對時段和次數進行限制的進食方式——可能有助於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治療。2014年,捷克布拉格糖尿病中心的團隊將54名糖尿病患者分為B2和A6兩組,都攝入總熱量和營養物質構成相同的低糖低熱量膳食,不同點在於B2組每天只進食2次,而A6組每天進食6次。經過為期3個月的干預後,B2組的體重、肝臟脂肪比例、血糖、胰高血糖素等指標均較A6組有了更加明顯的下降[1]。2015年,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者將18名糖尿病患者分為B型膳食組(早餐高熱量,晚餐低熱量)和D型膳食組(早餐低熱量,晚餐高熱量),但兩組一日三餐的總熱量攝入基本相等,經過7天的不同干預之後,研究者發現進食低熱量晚餐的B型飲食組血糖相關指標較D型飲食組有較為顯著的改善[2]。美國多年來一直在進行國家健康及營養調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NES),主要是讓受訪者回憶過去一段時間的膳食等情況並填寫問卷,有研究者對2003-2012年的兒童及青少年NHNES資料進行了分析,發現對於12-19歲的青少年,進餐次數與超重和腹型肥胖發生率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3]。雖然上述研究在研究物件人數、調查方法、觀察指標以及觀察時長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但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可以較為謹慎地得出結論:在沒有特殊禁忌症的前提下,即使一天攝入的總熱量不變,“過午不食”或其他低熱量晚餐的膳食模式也可能對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患者有益。

在翻找、搬運了一堆專業文獻,心中想像了無數讀者“說人話”的怒吼之後,筆者覺得還是有責任給出一個比較明確的結論:基於現有的生理理論和研究結果,“過午不食”可能對已經患有營養過剩和代謝性疾病的人士是一種有益的膳食模式,但“過午不食”是否適合自己、具體如何實施還要經過專業人士的評估和指導,循序漸進地實踐,有明顯不適時應該及時中止,同時不建議本身有消化道疾病以及晚夜間還要從事較多工作和活動的朋友採取這種膳食模式。以上就是筆者對“過午不食”這個問題的學習體會,不知道是不是解決了您的疑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