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泰山,中華大地一尊神

文:張琦彬 讀史(dushi818)專欄作家

登泰山是歷史上中國文人雅士乃至帝王一生中夢寐以求的盛事,

而今看似很容易實現。然而造化弄人,農曆丁酉年二月初二上午,我第一次來到泰山腳下,仰望雄偉蒼勁的大山,猛醒自己已人到中年。

從泰安市郊的岱宗坊出發,緩步登山。著名的“孔子登臨處”不過是山腳一處並不高大的牌坊,倒是旁邊立於明代嘉靖年間的“登高必自”碑有點意思,提醒你登高要從足下開始,一步一個腳印,方有所成。

山腳有一關帝廟,建築無甚特色,大殿前面兩株飽經滄桑的巨大唐槐,是當年來泰山封禪的唐高宗和武則天所植,殿后一隅一株老幹虯枝的漢柏,系當年漢武帝所植,被呼為“漢柏第一”。漢柏唐槐,立即將你帶入久遠厚重的歷史中,不由得對眼前這座山肅然起敬。

經紅門過鬥母宮、經石峪,一路林木蔥郁,臺階和緩,一邊走一邊看風景和題刻,倒是遊哉優哉。

泰山是一座文化之山,山上無數的題刻內容博大龐雜,如一本耐看的大書。這些題刻大致有四類:

1、歷代帝王封禪碑刻。封禪泰山是古代統一華夏太平盛世的帝王才有的殊榮,

秦皇漢武來過泰山,唐高宗、唐玄宗來過泰山,宋代太祖太宗沒有完成一統華夏的重任,不敢來泰山封禪,始終面對遼國和西夏威脅的宋真宗不顧朝野反對,不惜賄賂宰相,登封泰山,成為後世的笑柄。此後帝王,來泰山只有祭祀,不敢再提封禪。

為讓封禪大典傳諸後世,要勒石為記。中國書法史上現存最早的小篆作品,就是當年秦丞相李斯為秦二世封禪泰山題寫的刻石,

現殘存的十個字修復後保存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岱頂則有最大的泰山刻石---唐玄宗親筆書寫1000字的《紀泰山銘》。

2、名人詩詞與宗教經典。如李白的登泰山五首,杜甫的《望嶽》,經石峪的《金剛經》摩崖石刻等。

3、歷代文人題刻。如“峻極於天,

曲徑通宵,昂頭天外,五嶽獨尊”等等,山上到處皆是,數量最多。

4、官方奉旨祭祀泰山或私人游泰山的記錄。

第一項題刻本為政治活動產物,隨著時代推演而產生文化價值,第二項題刻價值重在文化方面,第三項等而下之,第四項與現在痛遭詬病的“到此一遊”相類,其實是一種惡俗。

到一半路程的壺天閣已是中午。六次登上泰山的乾隆皇帝曾留下眾多詩作題刻,然多為應景之作,藝術價值不大,題壺天閣詩則是其中的另類:

仰觀極頂尚隆崇,俯視居然造半空。

放眼碧天以外看,孰非遊此一壺中。

此詩前二句準確傳神地描摹出壺天閣居泰山登山道路之半的實際情形,後二句蕩開一筆,方外看人生,將有限人生的無奈與局限,昇華為悲天憫人的詩家情懷。我輩自然亦是壺中人,登泰山不過是給自己一個放眼看人生的機會。

從壺天閣到中天門是一段較為陡峻的山路。當氣喘吁吁地站在中天門牌坊下,追尋古聖先賢的腳步,遙望半空中的泰山極頂,身體漸覺輕靈,思緒愈發純淨。

著名的十八盤在望,真正考驗人的時候到了。登山至此,體力已消耗大半,仰望南天門高高聳立峰頂,十八盤如陡峭的天梯從天而降,往上登攀,每一步都是對自己體力和意志的挑戰。

終於在下午四點左右登上了屋頂尚有殘雪的南天門。一覽眾山小,蕩胸生層雲,禁不住詠詩一首:

二月初二登泰山,一路風月真無邊。

五嶽獨尊出天外,古來題詠多聖賢。

多少帝王夢封禪,洗心塵勞可升仙。

雄渾蒼翠映殘雪,我輩登臨慕天然。

山頂風大,陰冷。沿天街過孔子廟,走到碧霞元君祠,西望蒼山似海,殘陽如血。

晚上住南天門賓館,山上條件有限,房間是招待所水準,停水不能沖涼,自己打開水擦一下身子,早早休息。

早晨六點,賓館有人挨個敲門叫大家起來看日出。二十分鐘後下樓,大堂裡晃動著二三十個穿軍大衣的臃腫身影,早晨風大,氣溫低,軍大衣是看日出的標配,我也租了一件裹在身上。

軍大衣人群在導遊帶領下,借著朦朧的燈光沿山路上到月觀峰。今天日出時間預計為6點55分,日出位置比夏季偏南,月觀峰比對面的日觀峰看日出效果更佳。

東邊蒼茫的天空出現一片紅暈,漸漸幻化出五顏六色的綺麗光彩,終於,象新鮮蛋黃一樣的紅日掙破雲層羈絆,慢慢露出真面目。在人群的歡呼聲中,噴薄而出的朝陽,光芒四射,照亮了整個世界,群山、岩石、樹木,都沐浴在一片金光中。一首詩油然而生:

旭日出東海,光耀泰山巔。

舉目望極頂,心定勇登攀。

身輕拋私念,天路亦何難。

千里始足下,奮起追先賢。

人群逐漸散去,隨著人流到天街吃早餐。半自助性質的10元早餐,油條、麻花、煎餅管飽,豆漿和稀飯任喝,還送一個茶雞蛋,在一切物品都要從山下一步步挑上來的山頂,這樣的享受簡直是奢侈。

山風依然清冷,好在陽光燦爛。先到瞻魯台,這裡有一塊“孔子小天下處”石碑,當年孔子在這裡遠眺魯國舊邦,據說還南望吳越,留下大道難行的感歎。

日觀峰上有民國期間所建泰山氣象站,別致宏偉的建築立於絕頂之上,頗似歐洲古堡。氣象臺北側是著名的拱北石,形似洲際導彈刺破蒼穹,今天沒有壯觀的雲海奇景,在這裡看最高峰玉皇頂近在咫尺。玉皇頂下是著名的唐代摩崖石刻---唐玄宗於開元十四年親筆書寫的《紀泰山銘》,玉皇頂上狹窄的方寸之地,是歷代帝王封禪之所在。

十一點慢慢下山。走在這座中國歷史上地位最為隆崇的大山中,回想千年歷史,多少帝王將相、豪傑聖賢從這裡走過,怎不有厚重滄桑之感。

在中國文化史上,泰山不只是一座雄偉的大山,更是挺立在中華大地的一尊神。這裡氣通帝座,泰山安則天下安,帝王們敬泰山為神明,親自來頂禮膜拜的資格卻很難掙得,太平盛世或祥瑞出現,帝王才得封禪泰山。

泰山神與中國古來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相關聯,面目模糊神秘。半人半神的中華帝王,大權獨攬,表面風光無限,實則高處不勝寒,步步驚心,必須協調各方面複雜的關係,還要親自處理各種世俗事務,承擔無限責任,弄不好生命安全都無保障,無奈與煩惱絕不比普通老百姓少。拋下俗務來這裡祈求自然神靈的力量,為自己尋求精神支持,對調節殘酷政治鬥爭中長期的緊張情緒,緩和各種尖銳的矛盾,有益而無害。

有史可查的泰山封禪起自首次實現帝國大一統的秦始皇,成熟于兩漢,盛于唐,此後走向衰落,宋真宗被引為笑柄的最後封禪已是迴光返照的絕響。

冥冥之中,這正對應了中華帝國的運勢。隨著中華文化在宋代之後全面衰落,外族入侵,風光無限的泰山漸漸走向落寞,山下不遠處的曲阜卻熱鬧起來,魯國出生的孔子,被推上大成至聖先師的聖人高位。這同在山東距離並不遙遠的兩處名勝,地位此消彼長,其中當有某種隱秘的聯繫。

登泰山,懷孔聖,寫了一首詞《念奴嬌 泰山》以為紀念:

慕聖追賢,勇登攀、天路十八盤。

玉皇頂上,可堪憶、幾代帝王封禪。

旭日東昇,穿雲破霧,照得九天紅遍。

多少豪傑,無限江山盡覽。

遙想孔子當年,治事屢遭難。

泰山岩岩,魯邦所瞻,道不行、車書千里中原。

聖跡猶在,往事越千年,爝火不斷。

禮樂教化,弦歌響徹天邊。

隨著時代推演而產生文化價值,第二項題刻價值重在文化方面,第三項等而下之,第四項與現在痛遭詬病的“到此一遊”相類,其實是一種惡俗。

到一半路程的壺天閣已是中午。六次登上泰山的乾隆皇帝曾留下眾多詩作題刻,然多為應景之作,藝術價值不大,題壺天閣詩則是其中的另類:

仰觀極頂尚隆崇,俯視居然造半空。

放眼碧天以外看,孰非遊此一壺中。

此詩前二句準確傳神地描摹出壺天閣居泰山登山道路之半的實際情形,後二句蕩開一筆,方外看人生,將有限人生的無奈與局限,昇華為悲天憫人的詩家情懷。我輩自然亦是壺中人,登泰山不過是給自己一個放眼看人生的機會。

從壺天閣到中天門是一段較為陡峻的山路。當氣喘吁吁地站在中天門牌坊下,追尋古聖先賢的腳步,遙望半空中的泰山極頂,身體漸覺輕靈,思緒愈發純淨。

著名的十八盤在望,真正考驗人的時候到了。登山至此,體力已消耗大半,仰望南天門高高聳立峰頂,十八盤如陡峭的天梯從天而降,往上登攀,每一步都是對自己體力和意志的挑戰。

終於在下午四點左右登上了屋頂尚有殘雪的南天門。一覽眾山小,蕩胸生層雲,禁不住詠詩一首:

二月初二登泰山,一路風月真無邊。

五嶽獨尊出天外,古來題詠多聖賢。

多少帝王夢封禪,洗心塵勞可升仙。

雄渾蒼翠映殘雪,我輩登臨慕天然。

山頂風大,陰冷。沿天街過孔子廟,走到碧霞元君祠,西望蒼山似海,殘陽如血。

晚上住南天門賓館,山上條件有限,房間是招待所水準,停水不能沖涼,自己打開水擦一下身子,早早休息。

早晨六點,賓館有人挨個敲門叫大家起來看日出。二十分鐘後下樓,大堂裡晃動著二三十個穿軍大衣的臃腫身影,早晨風大,氣溫低,軍大衣是看日出的標配,我也租了一件裹在身上。

軍大衣人群在導遊帶領下,借著朦朧的燈光沿山路上到月觀峰。今天日出時間預計為6點55分,日出位置比夏季偏南,月觀峰比對面的日觀峰看日出效果更佳。

東邊蒼茫的天空出現一片紅暈,漸漸幻化出五顏六色的綺麗光彩,終於,象新鮮蛋黃一樣的紅日掙破雲層羈絆,慢慢露出真面目。在人群的歡呼聲中,噴薄而出的朝陽,光芒四射,照亮了整個世界,群山、岩石、樹木,都沐浴在一片金光中。一首詩油然而生:

旭日出東海,光耀泰山巔。

舉目望極頂,心定勇登攀。

身輕拋私念,天路亦何難。

千里始足下,奮起追先賢。

人群逐漸散去,隨著人流到天街吃早餐。半自助性質的10元早餐,油條、麻花、煎餅管飽,豆漿和稀飯任喝,還送一個茶雞蛋,在一切物品都要從山下一步步挑上來的山頂,這樣的享受簡直是奢侈。

山風依然清冷,好在陽光燦爛。先到瞻魯台,這裡有一塊“孔子小天下處”石碑,當年孔子在這裡遠眺魯國舊邦,據說還南望吳越,留下大道難行的感歎。

日觀峰上有民國期間所建泰山氣象站,別致宏偉的建築立於絕頂之上,頗似歐洲古堡。氣象臺北側是著名的拱北石,形似洲際導彈刺破蒼穹,今天沒有壯觀的雲海奇景,在這裡看最高峰玉皇頂近在咫尺。玉皇頂下是著名的唐代摩崖石刻---唐玄宗於開元十四年親筆書寫的《紀泰山銘》,玉皇頂上狹窄的方寸之地,是歷代帝王封禪之所在。

十一點慢慢下山。走在這座中國歷史上地位最為隆崇的大山中,回想千年歷史,多少帝王將相、豪傑聖賢從這裡走過,怎不有厚重滄桑之感。

在中國文化史上,泰山不只是一座雄偉的大山,更是挺立在中華大地的一尊神。這裡氣通帝座,泰山安則天下安,帝王們敬泰山為神明,親自來頂禮膜拜的資格卻很難掙得,太平盛世或祥瑞出現,帝王才得封禪泰山。

泰山神與中國古來萬物有靈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相關聯,面目模糊神秘。半人半神的中華帝王,大權獨攬,表面風光無限,實則高處不勝寒,步步驚心,必須協調各方面複雜的關係,還要親自處理各種世俗事務,承擔無限責任,弄不好生命安全都無保障,無奈與煩惱絕不比普通老百姓少。拋下俗務來這裡祈求自然神靈的力量,為自己尋求精神支持,對調節殘酷政治鬥爭中長期的緊張情緒,緩和各種尖銳的矛盾,有益而無害。

有史可查的泰山封禪起自首次實現帝國大一統的秦始皇,成熟于兩漢,盛于唐,此後走向衰落,宋真宗被引為笑柄的最後封禪已是迴光返照的絕響。

冥冥之中,這正對應了中華帝國的運勢。隨著中華文化在宋代之後全面衰落,外族入侵,風光無限的泰山漸漸走向落寞,山下不遠處的曲阜卻熱鬧起來,魯國出生的孔子,被推上大成至聖先師的聖人高位。這同在山東距離並不遙遠的兩處名勝,地位此消彼長,其中當有某種隱秘的聯繫。

登泰山,懷孔聖,寫了一首詞《念奴嬌 泰山》以為紀念:

慕聖追賢,勇登攀、天路十八盤。

玉皇頂上,可堪憶、幾代帝王封禪。

旭日東昇,穿雲破霧,照得九天紅遍。

多少豪傑,無限江山盡覽。

遙想孔子當年,治事屢遭難。

泰山岩岩,魯邦所瞻,道不行、車書千里中原。

聖跡猶在,往事越千年,爝火不斷。

禮樂教化,弦歌響徹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