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彈琴,是一種生活方式

“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但實際上每個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這句話來自德國哲學家叔本華。

這句話看似矛盾,其區別在於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和選擇不同的生活方式。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取決於每個人看待生命的態度。在生活中從一些興趣、愛好開始,讓它慢慢滲透到你生活的每個角落,逐漸形成一種生活習慣。

“寫作也好,古琴也好,旅行也好,家務也好,所有的一切都是生活,沒有東西高於生活。

”“彈完古琴去買菜。”這是巜古琴叢談》的作者郭平老師說的一段話。對琴的態度,不純粹是一種興趣愛好,而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滲入生命中,才是以琴載道,完善自我的行為。琴從來都不是喧鬧場所的主角,就如一位靜默的智者,你來與不來,沉寂與喧嘩,他都在那,無言勝千言。生活也不會被人力所改變,對外在的東西不強求,對內不斷完善自我,往往生活會成全你。老子言“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這就是道的力量,強梁任性的違背它就會被它拋棄,柔而不爭的順應它,它就會反過來成就你。把琴融入生活,你在喜歡琴,對琴無他求的同時,琴音也會給你的心靈帶來安樂與恬靜。

任何喜歡的東西都可能是一種媒介,一個載體。如有人喜歡琴,有人喜歡茶,有人喜歡寫文章。

只是在喜歡的物器上切入一個入口,在裡面傾注你的了悟,喜歡的過程就是一種不斷發掘,完善,更新自己的過程。能走多遠,切入多深就看個人的能力了。也可換種說法,人在路上是種修行,方式各異而已。彈琴,是融入生活的一種修行方式。國人自古都少有信仰,其實作為物器的形式存在的琴對文人雅士而言又何嘗不是一種信仰的依託呢?管平湖先生曾用琴聲訴說和轉移生活的不堪,
琴始終作為一個精神力量去支撐他行走。每個人都必須要有支撐自己的一種力量,它可以是對自己的一種期待,也可以是一種完善,然後按心中目標去前行。這個力量可以成為自我的一種信仰。信仰並不局限於宗教,一種持續的行為是因為內心的一種堅持,這種自我的堅持我認為也是種信仰。

當你珍惜和琴一起的晨光與暮落,當你欣賞一張遠古流傳下來的琴,

經過漫長歲月與愛琴之人在琴上留下的銘刻或詩文時,就會覺得與琴相守的歲月就是幸福。彈琴,就是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