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第2課:古代的禮儀要求是什麼樣子?

相關連結:

《論語》的第十篇《鄉黨》,通篇講禮,而且是具體的禮儀要求。比如“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這是指去官府時,自己的儀容體態應該符合規矩。“食不語,

寢不言。”這是指吃飯是不應說話,睡覺時要保持安穩,不要吵鬧。這些都是具體的禮儀要求,除此之外,與禮相關的內容散見《論語》各篇。

古代的禮儀《顏淵》篇第十一則記載,“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孔子回答齊景公政事問題是談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直譯過來就是,君要有君的樣子,臣要有臣的樣子,

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這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身份和社會角色,行為舉止要嚴格符合禮的要求,不能僭越。因此齊景公聽聞此語,大為感慨,說道假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便地裡有糧食,我們也沒辦法去享用了呀!

齊景公與孔子問答是有特殊背景的,這個背景便是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統治秩序的混亂,對此《論語》中也有記載。

《八佾》篇第一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指季孫氏,與孟孫氏、仲孫氏並稱為魯國三家,作為魯國當政三卿,三家對朝政具有重要的話語權。隨著周王室統治權威的沒落,不僅各諸侯國君主開始不服從王室差遣,連諸侯國內部的卿大夫也開始蠢蠢欲動,妄圖篡奪王位,獨攬大權。古代舞蹈奏樂,以八人為一行,這一行叫做一佾。按照周禮的規定,
天子八佾,即八八六十四人起舞。諸侯可享六佾的規格,四十八人起舞。卿大夫只能享四佾,三十二人起舞。季氏作為魯國三卿之一,只配享有四佾的規格,但他卻僭越禮制規定,用天子享有的八佾起舞,看到這種情景,孔子勃然大怒,並痛心疾首的質問道:這種事情都能夠忍心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不敢做的?

在孔子看來,禮是通往仁的重要途徑。《論語·顏淵》篇首則記載: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在這則內容中,孔子最欣賞的學生顏回(字子淵,也叫顏淵)向他請教“仁”的問題,孔子回答“克己復禮為仁”。克,克制;複,複歸,符合。所謂“克己復禮”,便是說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以符合禮的規定。具體而言,便是要在視、聽、言、動,
也就是言行舉止等各個方面都要合乎禮儀規定,這便是成仁的路徑。(本文內容由愛華國學館提供)

國學小名士代言人:福山區東華小學王子菲【專題:國學小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