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養生|中醫專家教你如何借暑熱溫養陽氣!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時期,正是“萬瓦鱗鱗若火龍,

日車不動汗珠融”。如今正值大暑時節,那麼大暑時節要如何養生呢?

↓↓↓

1、汗需出透養陽氣

自然界任何一種氣候都有養生大用,故大暑養生的根本絕非單純防暑,而是借助暑熱之氣溫養陽氣,疏通經絡,排除陳寒痼疾,為秋收及冬藏打下基礎。

大暑亦值中伏之日,太陽直照地面的熱,蓄積至極,亦是暑氣入地的前驅。而此太陽之熱,為自然界陽氣之源,亦為萬物生命之本。故此節氣應晚睡早起,

以利用白天庭院、房屋及樹蔭下的地熱來蓄養陽氣。

推薦方法:

1、在清晨或傍晚選擇庭院或公園進行形緩的鍛煉,如太極拳、八卦內功、八段錦等;

2、在自然條件下午休,忌用空調電扇;

3、在房中或樹蔭下安坐,任其小汗出而透,是為天然養陽。此時養陽不宜太過也不可不及。太過則中暑,不及則傷寒,均應避免。

2、化氣生津消暑熱,化濕除煩解煩悶

針對大暑酷熱與濕重的特點,

此時節養生的重點在於,化氣生津以消暑熱、化濕除煩緩解憋悶感。

化氣生津

大暑節氣,天氣炎熱,容易消耗人體的氣津,因此有“暑天無病三分虛”的說法。老人、兒童和體虛氣弱者更難以抵禦酷暑,容易出現頭暈、心悸、胸悶、大量出汗等症狀。此時十分需要化氣生津,補充身體氣津的虧耗。

建議:日常飲食應注意多食用清淡滋陰的食物,如生薑、枸杞等。此外,可適當多喝紫菜湯、菊花茶等飲品,

不僅能夠益氣生津,還可清熱消暑。

化濕除煩

大暑時節氣溫高、濕氣大,多出現悶熱桑拿天。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黏滯,阻遏氣機。胸中氣機不展,人就容易心生煩滿。

建議:可以用新鮮的藿香葉、薄荷葉、佩蘭、艾葉等微微水煎,並用它來泡澡。不僅可以醒神除煩,還可祛濕解表。

3、飲食調養消暑濕大暑時節炎熱多雨,暑濕之氣容易侵襲人體,因此,飲食應以清淡、有營養為原則,

具體而言,可注意以下幾點:

清熱提神,吃點“苦”

適當吃些苦味食物,既能健脾開胃,還可預防中暑。另外,苦味食物還具有醒腦提神、消解疲勞的作用,利於人們在炎熱的夏天恢復精力和體力,減輕乏力感。

推薦食物:苦瓜、苦萊、苦蕎麥等。

解暑健脾,多吃豆

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人容易疲勞和食欲不振。因此,應注意健脾養胃食物的攝入。

推薦食物:綠豆湯、蓮子、冬瓜等。具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則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益氣養陰,多喝粥

桑拿天,天氣濕悶,容易耗氣傷陰,出現虛弱無力等症狀。因此,除了及時補水,還應常吃一些益氣養陰且清淡的食物以增強體質。

推薦食物:建議多喝荷葉綠豆粥、薏米百合粥、菊花粥,此外,山藥、大棗、雞蛋、蜂蜜、蓮藕、木耳等也有滋陰功效。

小結:大暑時節飲食宜清淡,以健脾養胃,益氣清暑祛濕為原則,宜食苦瓜、南瓜、綠豆、黃瓜、紫菜、番茄、赤小豆、薏仁等物,並適當食用薑、醋,多食雜糧,瓜果適可而止,尤要避免納涼過度,貪涼飲冷,否則因臟腑空虛,腠理疏鬆,易造成腹痛、腹瀉等寒濕證或身重、惡寒、發熱等陰暑證。

4、水德養心,上善無為大暑時節,陽氣盛于外,陰寒生於內,不僅易發生身體的中暑,更易出現“心理中暑”,如易動肝火,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或無精打采等,一般可以以琴、棋、書、畫等作為調節手段,以使心平氣和。

也可以採用“心理納涼法”自我調整,意念自己處於冰雪之中,或草原之上,白雪皚皚,或涼風搖曳,可消心靈之“暑”。

大暑重在養心,此時宜以水德養之,水德的特點一為沉穩安靜,滋潤柔和;二為聰明睿智,寧靜致遠;三為謙虛調和,隨順萬緣。水德的核心為“智”,善辨是非,善認不是,善處低下之位,如此“無為”,自然心如止水,安度盛夏。

大暑有三寶:烏梅、西瓜皮、流水浴

烏梅

因今年大暑秋氣早至,順應此節氣的解暑佳品當屬烏梅。烏梅是藥食兩用的常見果品,酸甜可口,功善收斂,上能斂肺氣,下可澀大腸,入胃又能開胃、生津、止渴,最為應季。尤其是酸梅湯,是一款老少皆宜的大暑養生佳品。

做法:一般以烏梅、山楂、甘草、冰糖為主,可適當加些陳皮、桂花同煮,有健脾開胃、消食化滯、理氣化痰及防暑提神之效。體寒或脾虛之人也可用烏梅與生薑熬成梅薑茶,有驅寒、健脾、止瀉、防暑之功。

西瓜

西瓜也是大暑一寶,而且是一種自然界自動調節的防暑佳品,西瓜堪稱“盛夏之王”,味甘多汁,清爽解渴。

暑熱盛時西瓜自然成熟而甜,表明此時適宜食用;若暑熱不盛,西瓜很難成熟或長不甜,就不應食用,否則傷脾助濕。

故有“北人稟厚,食之猶慣,南人稟薄,多食易致霍亂”之說。但此指西瓜嚢,西瓜皮當屬例外,西瓜皮中醫稱之為“西瓜翠衣”,具清熱解暑、瀉火除煩、降壓等功。口瘡用西瓜皮燒研噙之,或加冰片用蜂蜜調塗患處有良效,甚至食瓜過多成病用瓜皮煎湯亦可解之。

流水浴

流水浴亦為防暑靜心之寶。可在林間小溪,或山泉流淌之處,端坐岸邊,伸足而沐,或熱或涼,隨人而異,體寒選陽光下熱水,燥熱擇林蔭間涼湯,思緒隨水而留,身心煩熱頓消。

大暑食療方——防暑祛濕飲

以烏梅3枚,薄荷3克(後下),綠豆30克,赤小豆20克,西瓜皮50 克;煎湯,涼後代茶飲,有清暑祛濕、收斂生津之功。如暑濕偏重,脾胃虛弱者可用薏仁、白扁豆、粳米、荷葉煮粥食用以清暑利濕,健脾養胃。

益氣清暑祛濕為原則,宜食苦瓜、南瓜、綠豆、黃瓜、紫菜、番茄、赤小豆、薏仁等物,並適當食用薑、醋,多食雜糧,瓜果適可而止,尤要避免納涼過度,貪涼飲冷,否則因臟腑空虛,腠理疏鬆,易造成腹痛、腹瀉等寒濕證或身重、惡寒、發熱等陰暑證。

4、水德養心,上善無為大暑時節,陽氣盛于外,陰寒生於內,不僅易發生身體的中暑,更易出現“心理中暑”,如易動肝火,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或無精打采等,一般可以以琴、棋、書、畫等作為調節手段,以使心平氣和。

也可以採用“心理納涼法”自我調整,意念自己處於冰雪之中,或草原之上,白雪皚皚,或涼風搖曳,可消心靈之“暑”。

大暑重在養心,此時宜以水德養之,水德的特點一為沉穩安靜,滋潤柔和;二為聰明睿智,寧靜致遠;三為謙虛調和,隨順萬緣。水德的核心為“智”,善辨是非,善認不是,善處低下之位,如此“無為”,自然心如止水,安度盛夏。

大暑有三寶:烏梅、西瓜皮、流水浴

烏梅

因今年大暑秋氣早至,順應此節氣的解暑佳品當屬烏梅。烏梅是藥食兩用的常見果品,酸甜可口,功善收斂,上能斂肺氣,下可澀大腸,入胃又能開胃、生津、止渴,最為應季。尤其是酸梅湯,是一款老少皆宜的大暑養生佳品。

做法:一般以烏梅、山楂、甘草、冰糖為主,可適當加些陳皮、桂花同煮,有健脾開胃、消食化滯、理氣化痰及防暑提神之效。體寒或脾虛之人也可用烏梅與生薑熬成梅薑茶,有驅寒、健脾、止瀉、防暑之功。

西瓜

西瓜也是大暑一寶,而且是一種自然界自動調節的防暑佳品,西瓜堪稱“盛夏之王”,味甘多汁,清爽解渴。

暑熱盛時西瓜自然成熟而甜,表明此時適宜食用;若暑熱不盛,西瓜很難成熟或長不甜,就不應食用,否則傷脾助濕。

故有“北人稟厚,食之猶慣,南人稟薄,多食易致霍亂”之說。但此指西瓜嚢,西瓜皮當屬例外,西瓜皮中醫稱之為“西瓜翠衣”,具清熱解暑、瀉火除煩、降壓等功。口瘡用西瓜皮燒研噙之,或加冰片用蜂蜜調塗患處有良效,甚至食瓜過多成病用瓜皮煎湯亦可解之。

流水浴

流水浴亦為防暑靜心之寶。可在林間小溪,或山泉流淌之處,端坐岸邊,伸足而沐,或熱或涼,隨人而異,體寒選陽光下熱水,燥熱擇林蔭間涼湯,思緒隨水而留,身心煩熱頓消。

大暑食療方——防暑祛濕飲

以烏梅3枚,薄荷3克(後下),綠豆30克,赤小豆20克,西瓜皮50 克;煎湯,涼後代茶飲,有清暑祛濕、收斂生津之功。如暑濕偏重,脾胃虛弱者可用薏仁、白扁豆、粳米、荷葉煮粥食用以清暑利濕,健脾養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