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紅船醫生”用汗水守護中國革命的“母親船”

N晚報記者 樊根苗 攝影 實習生 王雨凡

世界上可能找不出第二艘船像南湖紅船這樣特別,一葉小舟,受到了千萬人的瞻仰。

南湖紅船的故事,世人皆知。船上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南湖紅船也成為中國革命的“母親船”。

1959年10月起,一艘嚴格仿製的南湖紅船正式展出。由於日曬雨淋,加上木質船體在水中容易腐爛,

南湖紅船一直有“一年一小修,兩年一大修”的傳統。

今年是紅船的“小修年”,紅船在南湖湖心島就地維修保養。由於三伏天是紅船維修的最佳時機,因此這段時間也是南湖革命紀念館紅船檢修小組最為忙碌的時間。

昨日上午,記者跟隨紅船檢修小組的師傅們登上正在“體檢”的紅船,體驗了一回40℃高溫下堅守崗位的“紅船醫生”。

昨天,市區南湖湖心島,維修師傅們在酷暑天裡,

對南湖紅船的數百個部件分別進行保養。

“紅船醫生”戶外“看診”

今年紅船的檢修從7月11日開始,由於是“小修年”,今年的檢修都在南湖湖心島西側的露天操作平臺完成。採訪當天,除了紅船的船身留在湖中,紅船的其他零件已經被拆除,並被搬上岸來。

昨天上午10點30分,太陽已是灼熱刺眼,在完全沒有遮擋的操作平臺上站立一會兒,就會讓人產生眩暈的感覺。而此時紅船檢修小組的師傅們已經忙碌了近2個半小時。

記者看到,烈日驕陽將他們的臉灼得通紅,身穿的襯衣也被汗水浸濕。

“我們這個檢修小組一共有8個人,主要由漆工和木工組成。”紅船檢修小組的負責人許小弟一邊用毛巾擦汗一邊向記者介紹,“打個比喻吧,木工就好比外科醫生,給紅船補漏‘接骨’;桐油工就是護士,給紅船‘打’上桐油,防止蟲蛀和腐蝕。”

許小弟今年64歲,12歲開始就跟著自己的父親在南湖水域捕魚,

他告訴記者,紅船檢修小組的成員很多是漁民出身,對於船舶的維修保養都有幾十年的經驗,而三伏天就是一年當中船舶檢修的最佳時機。

“紅船船體的維修工序主要有四道:一是清洗;二是測量檢查;三是打磨、換板;四是抹桐油、暴曬。”許小弟表示,尤其是抹桐油階段,一定要在暴曬的戶外進行,這樣桐油完全吸收後才能刷第二遍、第三遍,直到第七遍。

這樣刷過的船身不僅光澤度好,更重要的是能夠防蟲蛀和腐蝕。

由於這幾天持續高溫,紅船檢修工作開展得比較順利,船身一側的桐油已經刷至第七遍。記者登上紅船想察看漆面情況,原本以為登上甲板能感受清涼的湖風,誰知撲面而來的竟是陣陣熱浪,高溫將木質船身變成一個熔爐,仿佛要將一切融化在這三伏天的火熱之中。

許小弟介紹,甲板的溫度還不算高,最熱的應該是船艙,在太陽的直射下,船艙裡的熱量來不及散發,溫度可以達到60℃以上。記者進入船艙實際感受,悶熱的環境讓人呼吸困難,周圍的世界仿佛靜止一般,只有汗水和腳底傳來的灼熱感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紅船醫生”要連續“看診”45天左右,不禁讓人由衷敬佩。

鹽斑是守護紅船最好的印記

記者在紅船檢修場地“體驗”近1個半小時,沒幹什麼體力活,汗水早已浸濕衣襟,走入臨時搭建的帳篷,感覺仿佛走進了空調間。

由於三伏天是紅船檢修的最佳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紅船檢修小組成員們加班加點的日子。在高溫下,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中暑了。為此,南湖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也為紅船檢修小組的師傅們準備了鹽汽水和防暑藥品,同時開闢了空調間供大家午休。

記者採訪當天,正好遇到來自深圳的遊客邱妙善一家,邱女士告訴記者,趁著暑假,想帶女兒一起來瞻仰下紅船,“雖然沒有看到紅船全貌,但看見紅船維修的過程,也是很不錯的經歷。”

記者瞭解到,如果天氣持續晴好,那麼9月中旬左右,紅船又將在南湖湖面與全國各地的遊客見面。

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家的衣服都是濕了幹、幹了濕,衣服上還留下了鹽斑。這鹽斑,或許正是每個紅船檢修師傅辛勤工作、守護“母親船”最好的印記。

“外科醫生”跟木頭較上了勁

記者瞭解到,今年從紅船上拆下來需要維修保養的零件數量在520件至540件之間,其中有不少需要更換,這就需要“外科醫生”木工上場了。

許小弟告訴記者,木工的角色在整個檢修過程中相當關鍵,“木工要對船體結構進行檢驗,察看船板的腐蝕程度,及時更換已經腐爛和損壞的船板。”

相比一般的家庭裝修,紅船檢修對於木工的技藝要求就更高了。大到3.7平方米的閣樓板,小到小拇指粗細的窗戶暗銷,只要有更換的需求,木工就必須進行原樣拷貝。而對於更換的木板,也不是隨便找塊木頭就能替代的,木頭一定要是陳年老木,而且色澤、紋理要與原先的木板接近,這樣“骨頭”接上去才會完美。

記者見到紅船檢修小組木工師傅俞福明時,他正在聚精會神地製作窗戶暗銷,豆大的汗珠凝聚在早已濕潤的髮絲上。“別看暗銷造型簡單,只有小拇指粗細,但做起來相當費時間,一般一天下來也做不了幾個。”俞福明說道。

由於紅船的船身全部為木質結構,因此俞福明的操作臺除了切割機和打磨機,幾乎看不到現代化的機械用具,鉋子、錘子、鑿子是他使用最多的工具。俞福明告訴記者,由於紅船基本上以木質結構為主,因此80%以上的木工活都是手工完成的,這樣才能保證“原汁原味”。

俞福明告訴記者,今年紅船檢修,他還跟一塊掛水板較上了勁。“雨水會沿著掛水板流入湖中而不進入船艙。”俞福明說,由於掛水板本身有一定弧度,加上要做到與原來的介面絲絲入扣,因此製作起來困難重重。

為了做好這塊掛水板,俞福明邊做邊修改,從岸上到船上,來來回回十幾趟丈量尺寸,歷時3天,終於大功告成。看到自己的作品與原先的船板一模一樣,俞福明別提有多開心了。

桐油工每天多備兩套衣服

如果說木工還可以選擇“躲”在樹下進行操作,那麼桐油工的操作環境就完全暴露在烈日直曬下。

記者瞭解到,紅船檢修小組共有桐油工5位元,全部來自南湖區七星街道,年紀最大的68歲,最小的也有51歲了,其中還包括兩位女師傅。

今年68歲的桐油工陳志祥告訴記者,團隊裡的5個人都做了幾十年的漁民,而給船“上色”抹桐油是每個漁民的“看家本領”,因此給紅船抹桐油自然不在話下。

而這5位桐油工中,有兩對竟然還是夫妻。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可是在這種大熱天抹桐油,個中滋味恐怕只有師傅們自己知道。

記者的同事跟隨兩位元桐油工上船拍攝塗抹桐油的過程,據同事介紹,在進行船體一側的桐油塗抹時,湖面反光直射得人睜不開眼睛,湖水蒸騰的熱氣直往上冒,“沒過一會兒,就會口乾舌燥,感覺自己就像在一個蒸架上。”

“今年的氣溫算是比較高的了,一般人在太陽底下站一會兒就頭昏眼花。”今年51歲的許玲奴是一位有著11年紅船維修經驗的老師傅,也是兩位女桐油工中的一位。每天在高溫下暴曬,在溫度高達60℃的船艙內進行桐油塗抹,對於許玲奴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記者在紅船的檢修現場看到,在一個簡易的帳篷下,晾曬著幾件衣服,今年62歲的女桐油工包毛毛告訴記者,天氣實在太熱了,大家幹活時衣服都濕透了,因此多帶了兩套衣服,一套中午休息時換來穿,還有一套下班回家時穿。

在悶熱的船艙爬行,伴隨著新刷桐油的刺鼻味,以及湖面席捲而來的熱浪,這就是桐油工的工作場所。

最熱的應該是船艙,在太陽的直射下,船艙裡的熱量來不及散發,溫度可以達到60℃以上。記者進入船艙實際感受,悶熱的環境讓人呼吸困難,周圍的世界仿佛靜止一般,只有汗水和腳底傳來的灼熱感才是真實的存在。而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紅船醫生”要連續“看診”45天左右,不禁讓人由衷敬佩。

鹽斑是守護紅船最好的印記

記者在紅船檢修場地“體驗”近1個半小時,沒幹什麼體力活,汗水早已浸濕衣襟,走入臨時搭建的帳篷,感覺仿佛走進了空調間。

由於三伏天是紅船檢修的最佳時間,因此這段時間也是紅船檢修小組成員們加班加點的日子。在高溫下,最容易發生的意外就是中暑了。為此,南湖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也為紅船檢修小組的師傅們準備了鹽汽水和防暑藥品,同時開闢了空調間供大家午休。

記者採訪當天,正好遇到來自深圳的遊客邱妙善一家,邱女士告訴記者,趁著暑假,想帶女兒一起來瞻仰下紅船,“雖然沒有看到紅船全貌,但看見紅船維修的過程,也是很不錯的經歷。”

記者瞭解到,如果天氣持續晴好,那麼9月中旬左右,紅船又將在南湖湖面與全國各地的遊客見面。

採訪中,記者發現,大家的衣服都是濕了幹、幹了濕,衣服上還留下了鹽斑。這鹽斑,或許正是每個紅船檢修師傅辛勤工作、守護“母親船”最好的印記。

“外科醫生”跟木頭較上了勁

記者瞭解到,今年從紅船上拆下來需要維修保養的零件數量在520件至540件之間,其中有不少需要更換,這就需要“外科醫生”木工上場了。

許小弟告訴記者,木工的角色在整個檢修過程中相當關鍵,“木工要對船體結構進行檢驗,察看船板的腐蝕程度,及時更換已經腐爛和損壞的船板。”

相比一般的家庭裝修,紅船檢修對於木工的技藝要求就更高了。大到3.7平方米的閣樓板,小到小拇指粗細的窗戶暗銷,只要有更換的需求,木工就必須進行原樣拷貝。而對於更換的木板,也不是隨便找塊木頭就能替代的,木頭一定要是陳年老木,而且色澤、紋理要與原先的木板接近,這樣“骨頭”接上去才會完美。

記者見到紅船檢修小組木工師傅俞福明時,他正在聚精會神地製作窗戶暗銷,豆大的汗珠凝聚在早已濕潤的髮絲上。“別看暗銷造型簡單,只有小拇指粗細,但做起來相當費時間,一般一天下來也做不了幾個。”俞福明說道。

由於紅船的船身全部為木質結構,因此俞福明的操作臺除了切割機和打磨機,幾乎看不到現代化的機械用具,鉋子、錘子、鑿子是他使用最多的工具。俞福明告訴記者,由於紅船基本上以木質結構為主,因此80%以上的木工活都是手工完成的,這樣才能保證“原汁原味”。

俞福明告訴記者,今年紅船檢修,他還跟一塊掛水板較上了勁。“雨水會沿著掛水板流入湖中而不進入船艙。”俞福明說,由於掛水板本身有一定弧度,加上要做到與原來的介面絲絲入扣,因此製作起來困難重重。

為了做好這塊掛水板,俞福明邊做邊修改,從岸上到船上,來來回回十幾趟丈量尺寸,歷時3天,終於大功告成。看到自己的作品與原先的船板一模一樣,俞福明別提有多開心了。

桐油工每天多備兩套衣服

如果說木工還可以選擇“躲”在樹下進行操作,那麼桐油工的操作環境就完全暴露在烈日直曬下。

記者瞭解到,紅船檢修小組共有桐油工5位元,全部來自南湖區七星街道,年紀最大的68歲,最小的也有51歲了,其中還包括兩位女師傅。

今年68歲的桐油工陳志祥告訴記者,團隊裡的5個人都做了幾十年的漁民,而給船“上色”抹桐油是每個漁民的“看家本領”,因此給紅船抹桐油自然不在話下。

而這5位桐油工中,有兩對竟然還是夫妻。俗話說,男女搭配,幹活不累。可是在這種大熱天抹桐油,個中滋味恐怕只有師傅們自己知道。

記者的同事跟隨兩位元桐油工上船拍攝塗抹桐油的過程,據同事介紹,在進行船體一側的桐油塗抹時,湖面反光直射得人睜不開眼睛,湖水蒸騰的熱氣直往上冒,“沒過一會兒,就會口乾舌燥,感覺自己就像在一個蒸架上。”

“今年的氣溫算是比較高的了,一般人在太陽底下站一會兒就頭昏眼花。”今年51歲的許玲奴是一位有著11年紅船維修經驗的老師傅,也是兩位女桐油工中的一位。每天在高溫下暴曬,在溫度高達60℃的船艙內進行桐油塗抹,對於許玲奴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

記者在紅船的檢修現場看到,在一個簡易的帳篷下,晾曬著幾件衣服,今年62歲的女桐油工包毛毛告訴記者,天氣實在太熱了,大家幹活時衣服都濕透了,因此多帶了兩套衣服,一套中午休息時換來穿,還有一套下班回家時穿。

在悶熱的船艙爬行,伴隨著新刷桐油的刺鼻味,以及湖面席捲而來的熱浪,這就是桐油工的工作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