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明治維新後,日本人自稱中華,拒絕將清朝稱為中國

在我國的東方有一個島國,歷史書中將它描繪為一衣帶水的鄰邦,這個國家與中國為鄰,在歷史上受到了中國的巨大影響,同時它也幾次影響了中國的命運,這個島國就是日本。

中日兩國的交往由來已久,一千多年前,中國正處於隋唐盛世時,日本就派出了遣唐使,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由於對唐朝極度的崇拜,日本整個國家都在逐漸唐化。

一千多年,鬥轉星移,中國幾次改朝換代,而日本卻只記住了強盛的唐朝,

以至於到了清朝末年,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在經濟文化上全面超越中國時,日本竟然厚著臉皮的妄稱自己才是中國。

明治維新不久之後,日本派出使節到清朝,要求互通使節,建立外交關係,得到了清政府的隆重接待。清朝統治者將日本人的到來看成了朝貢,可在接下來的談判中,日本使者卻打了清政府的臉。兩國擬定好條約,在簽字儀式上,日本人突然發現清朝在條約中的稱謂是中國,

而非清國。

日本使者認為,清朝自稱中國是對周邊國家的鄙視,於是拒絕簽字,要求將中國改為清國。清政府的談判大臣非常憤怒,回絕日本使者說:“中國之名自古如此,故與各國修約,首書大清國,條款中均稱中國,從無改寫之理。”談判因此一度陷入了僵局,

後來李鴻章提議將日本改稱大日本,和大清並列,日本人才勉強接受,在條約上簽了字。

但是條約簽訂後,日本人在自己所持有的條約文本中,還是私自將中國改為了清國,中國談判大臣幾次向日方抗議,日本均未修改,最終此事不了了之了。

甲午戰爭失敗後,日本在經濟和軍事上,全面超越了清朝,他們從此更加肆無忌憚的詆毀清朝為落後的野蠻國家,日本人甚至在自己的著作中,自稱神州,中華,稱中國為清國。清朝滅亡後,日本仍舊不願稱中國,而是將中國稱為支那。日本近代的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就說過:“我國和清國戰爭是文明和野蠻的戰爭,我國並非侵略,而是武力援助。”

日本人把自己包裝成中華,

是一種自我的道德拔高行為。一是為了弱化中國人的抗日情緒,二是為了打擊清政府,最大限度的攫取利益。日本人的這種宣傳獲得了成功,甲午戰後,很多知識份子並因此未仇恨日本,而是選擇留學日本,學習先進文化,整個中國掀起了向日本學習的高☆禁☆潮。日本人就在這種先進國家外衣的掩護下,行著侵略他國之實,不得不說,日本的這種策略是非常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