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加坡大學生設計 “輕型”系統助小型醫院,不僅省錢還能探病

到醫院探病先登記的手續相信對許多人並不陌生,當遇上沙斯等疫情爆發的時期,探病記錄更是追蹤與病患接觸的公眾的關鍵資料。一般大型醫院已有相當完善的探病記錄系統、設施與程式,

但小型社區醫院在這方面或許仍有不足。

新加坡管理大學資訊系統學院的六名四年級學生設計了一套簡便的探病記錄系統,方便小型醫院以有限資源,在必要時也能有效追蹤探病資料。

這組學生是通過去年校內的畢業專題作業,為宏茂橋太和觀醫院設計了探病記錄系統。

自沙斯在本地出現後,太和觀醫院便制定每半年進行一次疫情演習,讓工作人員熟悉追蹤探病者資料的程式,以便在發現感染病例時迅速聯絡曾與病患接觸的人。

該醫院資訊管理部高級經理王鑫(53歲)受訪時透露,醫院之前進行疫情演習時主要以微軟Excel電子資料工作表記錄探病資料,整理資料時得費時逐一翻查,

因此決定與大學合作讓學生研發解決方案。

為太和觀醫院設計新系統的其中一名學生張銘堅(23歲)指出,探病記錄系統在大型醫院相當普遍,而這類醫院也有足夠的資源裝置閘門等輔助設施,但小型醫院的情況卻不同。

“小型醫院的病患和探病人數都較少,也沒有資源建設昂貴的設施,或持續地使用探病記錄系統,這些都是我們設計新系統時所考慮的元素。”

小組學以致用,

以六個月時間設計了容易隨時裝配並使用的探病記錄系統。

與先前有別的是,探病者可通過系統先在網上登記個人資料及注明探望病患等資訊。到醫院後,探病者測量體溫再掃描身份證即可,整體過程更便捷。

太和觀讓其他小型醫院

也能使用與改進系統

在發現感染病例時,系統能自動整理詳盡的探病記錄,也能直接發送手機短信通知曾與病患接觸的探病者。

醫院工作人員以往在翻查記錄後,得親自聯絡所有相關的探病者。

張銘堅說:“我們的另一設計考量是保持系統的靈活性,以便有必要時能根據院方需要,隨時擴大系統的運作規模。”

他也指出,若醫院有足夠的資源,還可在院內多個地點和出口處設置掃描站,更準確地追蹤探病者曾與誰接觸,以及在醫院逗留的時間等。

在院方的要求下,張銘堅和組員把系統的程式設為“開源”(open-source)資料,

讓其他小型醫院或療養院也能使用,或修改程式改進系統。

小組成員洪壯凱(27歲)告訴記者,設計新系統讓他獲益不淺。“我更瞭解醫療領域在科技上所面對的問題,也意識到如何從使用者的角度設計產品。我們本想使用許多先進的科技來開發新系統,但與院方溝通後才知道這對小型醫院並不實際。”

太和觀醫院總裁黃美麗博士說:“無論是否有疫情,可靠的探病記錄系統能説明醫院觀察進出醫院的人數,在必要時能方便聯絡相關人士……我們會儘量使用合適的科技,為病患和他們的家人提供更高品質的照顧與服務。”

在必要時能方便聯絡相關人士……我們會儘量使用合適的科技,為病患和他們的家人提供更高品質的照顧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