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有哪些武器能擊沉航空母艦?如果體系完備,手榴彈都行!

由於航母戰鬥群的機動能力、打擊能力和防禦能力都異常強大,所以不能指望一兩件所謂“殺手鐧”就能將其擊沉,必須要打造一個適合本國軍事戰略和武裝力量現狀的大型海防體系,

才能與強敵對抗,並在戰時將其擊沉。幸好,中國已經有了這種反航母體系。

二十年來,中國對擊沉強敵的航空母艦極為癡迷,並為此打造了一個世界最強大的反航母體系。

這是一個集指揮、控制、通信、情報、偵察、打擊和作戰效果評估於一體,以打擊水面、水下目標為作戰目的的完整對海防禦系統。這樣構建的海防體系可實現良好的相容性以及較好的抗毀性和靈活性。

這套海防體系由指揮中心、探測單元、通訊系統、火力單元、效果評估單元構成,其中火力單元式海防體系核心作戰能力的體現,射程覆蓋了近、中、遠程、發射平臺,涵蓋岸基、艦基、潛基、空基,可實現多平臺協同作戰,全方位精確打擊。

這個大型制海武器系統,

首先包括各種型號的導彈。

最為令人矚目的是中國東風21丁(DF-21D)反艦彈道導彈,是我國專門為應對航母威脅而研製的,用於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導彈。是一種反介入武器,被譽為中國海軍的海上非對稱作戰“殺手鐧”武器。2011年7月解放軍首次對外國媒體表示中國正在研製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該導彈的射程25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約2500~3000米/秒,導彈從發射到擊中目標約須20分鐘。

導彈使用主動雷達末制導系統,最大探測距離80公里,雷達搜索扇面30°。2014年1月導彈試射照片曝光,僅在2015年就實彈發射過4次。

其次是東風-26導彈,DF26是我國研製用於取代東風4型導彈的中遠端彈道導彈,是目前中國最先進的固體中遠端彈道導彈。導彈長約14米,直徑1.4米,發射重量20噸,可攜帶1枚1500公斤的常規戰鬥部,或1~3枚核彈頭,導彈最大射程5000千米左右,足以覆蓋位於太平洋中部重要海空基地。

除了執行核反擊任務之外,東風-26還可以對海上航行的中大型艦船實施常規中遠端精確打擊。

東風21D和東風-26型導彈,都應用了目前最先進的自我調整發射技術,要實現彈道導彈的野外隨機發射,就必須使用自我調整發射技術,它包括懸垂發射筒和可延伸底座。

這兩種導彈的套筒式自我調整底座,意味著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有能力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對第一島鏈以東廣闊太平地區的目標發動毀滅性打擊。

這種新型武器改變了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如果從單獨的技術性能來看,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並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軍事武器,但這兩種導彈的綜合作戰能力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上述兩種彈道導彈。解放軍還發展了型號繁多的空艦導彈為打擊核心的海防導彈突擊體系。

首先是戰術飛機攜帶的導彈,包括殲轟7A飛豹戰機可掛裝鷹擊83反艦導彈和鷹擊91反輻射導彈,蘇30MKK2戰機掛裝X31反輻射導彈和X59反艦導彈。

其次是轟炸機攜帶的重型導彈,包括轟-6轟炸機掛裝的鷹擊12重型反艦導彈。鷹擊12是中國近年研發的新一代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可掛載於轟6轟炸機,執行遠海反艦任務。該導彈以從俄羅斯引進的X31超音速反輻射導彈和日炙反艦導彈的整體組合式衝壓發動機為技術基礎。能夠進行大空域複雜彈道的超音速飛行。鷹擊-12導彈末段速度達到4.0馬赫,當今西方現役任何近距攔截系統均對其無能為力。

另一種遠端反艦導彈——鷹擊100反艦導彈,這是長劍20遠端巡航導彈的反艦版本。最大有效射程大約為800公里,儘管是亞音速導彈,但可通過複雜航路規劃和掠海飛行,提高突防能力。鷹擊100的射程超過美軍F-18戰鬥機的緊急截擊半徑,使用轟6G 發射鷹擊12和鷹擊100,可對航母戰鬥群實施雙保險的飽和攻擊。

中國海軍繼承了蘇聯飽和攻擊的戰術思想。在2016年8月《解放軍報》的報導中明確,東海艦隊航空兵轟炸機連續數天在太平洋海域組織實戰背景下的大強度超遠端奔襲演練,每次奔襲距離長達數千公里,並在奔襲途中模擬對敵艦艇進行飽和式攻擊,提升了轟炸機部隊最大航程下連續出擊作戰的能力。報導稱轟炸機群經過兩個多小時飛行,抵達攻擊海域,迅速搶佔發射戰位,鎖定數百公里外的敵艦艇,模擬發射某新型空對艦導彈,攻擊完畢後,編隊沿原航線返航。

面對這些武器,航空母艦船員們最後的保命手段可能是,用右手畫個十字,說一聲”上帝保佑“!

隔著幾千公里,發射一枚導彈,就準確地命中一艘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航空母艦,這顯然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要建設指揮協同、遠端偵察、目標指示、打擊效果評估等一整套完善的軟硬體系統,需要一個龐大先進的系統予以支撐。如果粗略地劃分,反艦彈道導彈系統是由以下4 個部分組成:導彈武器、發射平臺、資訊獲取平臺、通訊/ 指揮系統。

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廣闊的海洋上發現航母,並能夠連續跟蹤其航跡,精確的為導彈指示目標。根據中國遠端導彈武器所需的目標指示刷新率,以強敵航空母艦為目標進行偵察、目標指示和彈道規劃,需要保持45分鐘甚至半小時的目標刷新率,以實現近於即時的資料更新。中國目前已經建成了一個全球即時偵察衛星網路,其中高分靈巧成像衛星在軌16顆,已完成首次組網,實現對全球任意地點3至4小時內資料更新。

例如我國在2012年11月發射升空的環境減災衛星HJ-1C雷達星和新技術試驗衛星,其星載雷達具有條帶和掃描兩種工作模式,該衛星的單視模式空間解析度可達5米,4視模式為20米,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以多視模式為主,具有即時成像和即時傳輸能力,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目標指示雷達呼之欲出。不過環境-1C是我國首顆“民用”雷達衛星,主要用於環境減災,農作物估產... ...

圖片: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視角下的美國核航母編隊

中國已經發射了四組海洋監視衛星,通過對航母艦隊輻射出的電磁信號進行連續監測,可以提供艦隊目標的初始航向和速度,能夠在遼闊的海洋上搜索航母艦隊機動目標。對海監測系統還包括正在建設的10個光學偵察衛星,14個SAR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和12個電子偵察衛星,可以在重點海域實現半小時至45分鐘的資料刷新率。再加上大型電子偵察艦,遠端電子偵察機,超遠端岸基雷達和空中預警機的組網偵察,中國能夠將偵察和定位航母的目標資訊刷新率控制在半小時以內。

這是一種可怕的能力,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艦,將像澡盆裡的塑膠鴨子,無所遁形。

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這兩種具有反艦能力的彈道導彈也並非不可攔截的,目前國外的海基艦載反導系統,以及高性能的區域防空系統,都對反艦彈道導彈有一定的攔截能力。從中國目前的形勢來看,反艦彈道導彈並不是反航母唯一可行的方式,它的意義在於為中國新添了一種反航母的手段。畢竟“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讓敵方的防禦系統、指揮系統疲於奔命,是一個非常有效、事半功倍的突破方式。

除了反艦彈道導彈,中國還有艦載和潛艇發射的鷹擊18雙速反艦導彈,鷹擊62岸艦導彈。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可加掛鷹擊12超音速空艦導彈,鷹擊200遠端反艦巡航導彈等多種打擊武器。在這些遠端武器的協同作戰下,中國海空軍和火箭軍能夠突破強敵航母的軟硬雙套反導系統,有效的打擊他們的航空母艦。

如果有體系支持,那麼一個國家就會有無數種戰術和武器去打擊敵人的航母。

如果機會合適,手榴彈也能成為航母殺手!

但這兩種導彈的綜合作戰能力是前所未有的。

除了上述兩種彈道導彈。解放軍還發展了型號繁多的空艦導彈為打擊核心的海防導彈突擊體系。

首先是戰術飛機攜帶的導彈,包括殲轟7A飛豹戰機可掛裝鷹擊83反艦導彈和鷹擊91反輻射導彈,蘇30MKK2戰機掛裝X31反輻射導彈和X59反艦導彈。

其次是轟炸機攜帶的重型導彈,包括轟-6轟炸機掛裝的鷹擊12重型反艦導彈。鷹擊12是中國近年研發的新一代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可掛載於轟6轟炸機,執行遠海反艦任務。該導彈以從俄羅斯引進的X31超音速反輻射導彈和日炙反艦導彈的整體組合式衝壓發動機為技術基礎。能夠進行大空域複雜彈道的超音速飛行。鷹擊-12導彈末段速度達到4.0馬赫,當今西方現役任何近距攔截系統均對其無能為力。

另一種遠端反艦導彈——鷹擊100反艦導彈,這是長劍20遠端巡航導彈的反艦版本。最大有效射程大約為800公里,儘管是亞音速導彈,但可通過複雜航路規劃和掠海飛行,提高突防能力。鷹擊100的射程超過美軍F-18戰鬥機的緊急截擊半徑,使用轟6G 發射鷹擊12和鷹擊100,可對航母戰鬥群實施雙保險的飽和攻擊。

中國海軍繼承了蘇聯飽和攻擊的戰術思想。在2016年8月《解放軍報》的報導中明確,東海艦隊航空兵轟炸機連續數天在太平洋海域組織實戰背景下的大強度超遠端奔襲演練,每次奔襲距離長達數千公里,並在奔襲途中模擬對敵艦艇進行飽和式攻擊,提升了轟炸機部隊最大航程下連續出擊作戰的能力。報導稱轟炸機群經過兩個多小時飛行,抵達攻擊海域,迅速搶佔發射戰位,鎖定數百公里外的敵艦艇,模擬發射某新型空對艦導彈,攻擊完畢後,編隊沿原航線返航。

面對這些武器,航空母艦船員們最後的保命手段可能是,用右手畫個十字,說一聲”上帝保佑“!

隔著幾千公里,發射一枚導彈,就準確地命中一艘在海上自由航行的航空母艦,這顯然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要建設指揮協同、遠端偵察、目標指示、打擊效果評估等一整套完善的軟硬體系統,需要一個龐大先進的系統予以支撐。如果粗略地劃分,反艦彈道導彈系統是由以下4 個部分組成:導彈武器、發射平臺、資訊獲取平臺、通訊/ 指揮系統。

首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在廣闊的海洋上發現航母,並能夠連續跟蹤其航跡,精確的為導彈指示目標。根據中國遠端導彈武器所需的目標指示刷新率,以強敵航空母艦為目標進行偵察、目標指示和彈道規劃,需要保持45分鐘甚至半小時的目標刷新率,以實現近於即時的資料更新。中國目前已經建成了一個全球即時偵察衛星網路,其中高分靈巧成像衛星在軌16顆,已完成首次組網,實現對全球任意地點3至4小時內資料更新。

例如我國在2012年11月發射升空的環境減災衛星HJ-1C雷達星和新技術試驗衛星,其星載雷達具有條帶和掃描兩種工作模式,該衛星的單視模式空間解析度可達5米,4視模式為20米,合成孔徑雷達圖像以多視模式為主,具有即時成像和即時傳輸能力,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的目標指示雷達呼之欲出。不過環境-1C是我國首顆“民用”雷達衛星,主要用於環境減災,農作物估產... ...

圖片: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視角下的美國核航母編隊

中國已經發射了四組海洋監視衛星,通過對航母艦隊輻射出的電磁信號進行連續監測,可以提供艦隊目標的初始航向和速度,能夠在遼闊的海洋上搜索航母艦隊機動目標。對海監測系統還包括正在建設的10個光學偵察衛星,14個SAR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和12個電子偵察衛星,可以在重點海域實現半小時至45分鐘的資料刷新率。再加上大型電子偵察艦,遠端電子偵察機,超遠端岸基雷達和空中預警機的組網偵察,中國能夠將偵察和定位航母的目標資訊刷新率控制在半小時以內。

這是一種可怕的能力,海上航行的航空母艦,將像澡盆裡的塑膠鴨子,無所遁形。

東風-21D和東風-26導彈,這兩種具有反艦能力的彈道導彈也並非不可攔截的,目前國外的海基艦載反導系統,以及高性能的區域防空系統,都對反艦彈道導彈有一定的攔截能力。從中國目前的形勢來看,反艦彈道導彈並不是反航母唯一可行的方式,它的意義在於為中國新添了一種反航母的手段。畢竟“雙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讓敵方的防禦系統、指揮系統疲於奔命,是一個非常有效、事半功倍的突破方式。

除了反艦彈道導彈,中國還有艦載和潛艇發射的鷹擊18雙速反艦導彈,鷹擊62岸艦導彈。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轟炸機可加掛鷹擊12超音速空艦導彈,鷹擊200遠端反艦巡航導彈等多種打擊武器。在這些遠端武器的協同作戰下,中國海空軍和火箭軍能夠突破強敵航母的軟硬雙套反導系統,有效的打擊他們的航空母艦。

如果有體系支持,那麼一個國家就會有無數種戰術和武器去打擊敵人的航母。

如果機會合適,手榴彈也能成為航母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