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聯想AI戰略讓世界不停聯想,聯想離再次崛起還會遠嗎?

“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這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其實印證了一個簡單的道理:科技公司必須要具備讓人產生無限聯想的能力,否則將歸於平凡。

7月20日,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吹響了聯想全面進軍AI市場的衝鋒號,聯想在AI產業壓上重注的新聞,迅速在科技門戶和新聞用戶端上霸屏。一些評論都在說聯想在進行一場事關未來命運的“豪賭”,但在我看來,人工智慧產業與之前的曾經大熱可穿戴設備、3D顯示、VR熱潮有本質的不同,

因為人工智慧已經成為了啟動世界經濟活力、以技術創新帶動生產力進步的重要希望,人類社會全面步入人工智慧時代已毫無懸念,聯想此時做出的戰略選擇,雖然乍聽上去還有些超前,但卻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面對萬億級別的AI大蛋糕,聯想百億投入正逢其時

AI市場有多大?各個市場調研機構有著不同的預估,據埃森哲發佈的研究報告預測,到2035年,

人工智慧衍生出的產業增加值將超過萬億美元,知名調研機構IDC發佈的行業白皮書中預測,到2018年全球1/3的行業領導者將被全面執行數位化轉型的競爭對手顛覆,人工智慧將拉動萬億級新市場。

而在7月20日由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中,對於未來AI產業規模有了更清晰的描述:第一步,到2020年初步建成人工智慧技術標準、服務體系和產業生態鏈,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

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第二步,到2025年新一代人工智慧得到廣泛應用,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5萬億元;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慧在各方面應用的廣度深度極大拓展,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元。

據相關市場調研機構測算,2016年全球智慧手機總銷售額約為4500~5000億美元,而2016年全球PC的整體市場規模約為2000億美元左右,

但PC和智慧手機由於市場飽和其銷量增速大為降低,據IDC公佈的資料顯示,2017年Q2全球PC出貨量同比下降了3.3%,而IDC對於2017年全球智慧手機的銷量同比增幅預測值也只有3%左右。儘管人工智慧產業目前基數較小,但成長潛力和成長空間都極為可觀,未來有可能達到萬億級元級別的巨大市場規模,足以承擔起聯想在AI時代再造一個新聯想的歷史重擔。

聯想集團2016/17財年營收為430.4億美元,

以目前聯想的體量和規模來說,選擇AI作為下一個種子業務的突破口是較為恰當的選擇,隨著國家層面大力推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想在人工智慧產業上壓上重注的風險其實相對可控。

從具體的AI產品佈局來看,聯想選擇的是To B和To C兩條腿並行的策略,既有像智慧心電衣Smart Vest、全球首款擁有視覺識別功能的智慧音箱SmartCast+等偏個人消費的人工智慧終端,還包括像全新HPC集群深騰8810等用於智慧化IT基礎架構。聯想通過“設備+雲”、“基礎架構+雲”的方式,將AI定義為像水電煤一樣的社會公共資源,這將大大增強聯想在AI時代的話語權。

合理質疑的前提是尊重事實,聯想在AI早有佈局

楊元慶公佈聯想的AI佈局後,引發了媒體的熱議。其中也不乏一些質疑,有些文章提出聯想的特長是做PC,做人工智慧一沒積累、二沒經驗,怎麼可能競爭得過BAT或者微軟、穀歌這樣的強大對手?

謬誤,往往源於偏見。就像一年前有位媒體人,在根本分不清財報單位是美元還是港元的前提下,把聯想美元計算的年營業額數字去跟港元計算的年營業額去比,在錯誤資料的前提下居然得出了諸多自認為專業的分析,其結論自然是與事實南轅北轍。

其實只要對聯想現有的產品線和AI落地策略略作瞭解,也不會脫離客觀事實對聯想做AI作出如此偏頗的結論。計算力、演算法和大資料是人工智慧的三大要素。從計算力的角度來說,在代表著當今最高計算力水準的HPC TOP 500榜單中,聯想以91套高性能計算系統入圍全球HPC TOP 500份額榜,聯想三年獲得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好成績。而且在當前最為熱門的深度學習領域,京東用於用戶畫像的5000台深度學習GPU加速伺服器,便是由聯想提供,聯想全新的超算集群深騰8810,以及HPC+AI智慧超算平臺LiCO,已經在解決通用計算資源和異構計算資源的智慧、彈性調配,可以說聯想在AI計算力的統治力上依然位於全球前列。

大資料是人工智慧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聯想具有國內最大的製造企業資料集群,擁有超過12PB的資料,這個資料規模僅次於BAT;同時聯想在全球有9個資料中心,超過2000台伺服器。每天聯想新增的資料量超過30TB,每天處理的資料超過150億條。擁有資料僅僅是個開始,真正的考驗是如何有效利用資料。聯想大資料分析平臺(LEAP)是聯想手中不太為人熟知的底牌之一,目前LEAP平臺擁有大資料平臺開發和運營人員超過300名,大資料專家、資料科學家和業務專家超過了50名,LEAP平臺已經開始為製造業、冶金、能源等垂直行業客戶服務,所以從大資料應用能力來說,聯想在國內也處於一線水準。

高端人才爭奪,是未來人工智慧競爭的焦點之一,聯想集團首席技術官、高級副總裁芮勇,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協會(IEEE)、國際模式識別協會(IAPR)和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擁有60余項美國和國際技術專利,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專家之一。楊元慶邀請芮勇來擔任CTO一職後,聯想人工智慧實驗室不斷有技術大咖加盟,其中就包含像徐飛玉等國際知名AI專家。目前聯想在全球擁有超過一萬名研發人員,當楊元慶宣佈未來幾年將陸續投入12億美元用於研發之後,聯想從AI頂尖技術專家、再到研發經費保障,都有與世界一流企業過招的實力。

我非常反感一種說法,只要BAT進入的領域,其它廠家就全無機會。就拿AI這件事來說,涉及到硬體、軟體、應用等諸多層面,目前來看任何一家科技巨頭都無法覆蓋AI產業的各個環節,所以未來的主流將是融合創新,BAT在做深度學習演算法訓練時可能用的是聯想的GPU加速伺服器,聯想的智慧音箱所用的語音辨識方案可能來自於科大訊飛,協作與互補將成為未來AI產業的標準模式,像本次聯想Tech World大會上,京東、蔚來汽車與聯想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牽手,未來可能拓展到聯想與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上。未來AI產業的蛋糕足夠龐大,雖然存在競爭關係,但足以容得下眾多的AI時代獨角獸。

當聯想的AI戰略讓世界不停聯想,聯想離再次復興還會遠嗎?

聯想的主業是做PC,但聯想從沒放棄過去主動拓寬經營範圍和產品領域,聯想甘願承受巨大風險收購IBM PC業務、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收購Moto手機業務,就是想通過不斷的產品外延來壯大自我。這過程中有成功、有挫折,有榮譽也有質疑,但聯想不斷破冰前行憑藉就是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一股敢為人先的闖勁。

越到高峰,風越急,雪越大,但只有登到峰頂,才能看到他人所未見的美景。AI產業規模巨大、前景光明,所以也必然引發全球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激烈競爭和碰撞。但只有敢於亮劍,才有與高手競技的資格。7月20日,楊元慶首次正式、系統地公佈了聯想人工智慧戰略和佈局,但這其實是楊元慶吹響了向AI領域發起總攻的衝鋒號而已,其實聯想在AI領域的GPU加速伺服器已經廣泛被部署在實際的深度學習應用之中,聯想的人工智慧人才庫也已初步成型,聯想的大資料分析平臺已經在為使用者進行資料清洗、分析和應用上……聯想其實早已經向AI進發。

楊元慶說“對於人工智慧,想像,是它唯一的邊界。”聯想發佈的AI戰略,已經開始讓世界對即將到來的AI時代不斷聯想,聯想離再次崛起還會遠嗎?

聯想選擇的是To B和To C兩條腿並行的策略,既有像智慧心電衣Smart Vest、全球首款擁有視覺識別功能的智慧音箱SmartCast+等偏個人消費的人工智慧終端,還包括像全新HPC集群深騰8810等用於智慧化IT基礎架構。聯想通過“設備+雲”、“基礎架構+雲”的方式,將AI定義為像水電煤一樣的社會公共資源,這將大大增強聯想在AI時代的話語權。

合理質疑的前提是尊重事實,聯想在AI早有佈局

楊元慶公佈聯想的AI佈局後,引發了媒體的熱議。其中也不乏一些質疑,有些文章提出聯想的特長是做PC,做人工智慧一沒積累、二沒經驗,怎麼可能競爭得過BAT或者微軟、穀歌這樣的強大對手?

謬誤,往往源於偏見。就像一年前有位媒體人,在根本分不清財報單位是美元還是港元的前提下,把聯想美元計算的年營業額數字去跟港元計算的年營業額去比,在錯誤資料的前提下居然得出了諸多自認為專業的分析,其結論自然是與事實南轅北轍。

其實只要對聯想現有的產品線和AI落地策略略作瞭解,也不會脫離客觀事實對聯想做AI作出如此偏頗的結論。計算力、演算法和大資料是人工智慧的三大要素。從計算力的角度來說,在代表著當今最高計算力水準的HPC TOP 500榜單中,聯想以91套高性能計算系統入圍全球HPC TOP 500份額榜,聯想三年獲得中國第一、全球第二的好成績。而且在當前最為熱門的深度學習領域,京東用於用戶畫像的5000台深度學習GPU加速伺服器,便是由聯想提供,聯想全新的超算集群深騰8810,以及HPC+AI智慧超算平臺LiCO,已經在解決通用計算資源和異構計算資源的智慧、彈性調配,可以說聯想在AI計算力的統治力上依然位於全球前列。

大資料是人工智慧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聯想具有國內最大的製造企業資料集群,擁有超過12PB的資料,這個資料規模僅次於BAT;同時聯想在全球有9個資料中心,超過2000台伺服器。每天聯想新增的資料量超過30TB,每天處理的資料超過150億條。擁有資料僅僅是個開始,真正的考驗是如何有效利用資料。聯想大資料分析平臺(LEAP)是聯想手中不太為人熟知的底牌之一,目前LEAP平臺擁有大資料平臺開發和運營人員超過300名,大資料專家、資料科學家和業務專家超過了50名,LEAP平臺已經開始為製造業、冶金、能源等垂直行業客戶服務,所以從大資料應用能力來說,聯想在國內也處於一線水準。

高端人才爭奪,是未來人工智慧競爭的焦點之一,聯想集團首席技術官、高級副總裁芮勇,是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協會(IEEE)、國際模式識別協會(IAPR)和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會士,擁有60余項美國和國際技術專利,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頂級專家之一。楊元慶邀請芮勇來擔任CTO一職後,聯想人工智慧實驗室不斷有技術大咖加盟,其中就包含像徐飛玉等國際知名AI專家。目前聯想在全球擁有超過一萬名研發人員,當楊元慶宣佈未來幾年將陸續投入12億美元用於研發之後,聯想從AI頂尖技術專家、再到研發經費保障,都有與世界一流企業過招的實力。

我非常反感一種說法,只要BAT進入的領域,其它廠家就全無機會。就拿AI這件事來說,涉及到硬體、軟體、應用等諸多層面,目前來看任何一家科技巨頭都無法覆蓋AI產業的各個環節,所以未來的主流將是融合創新,BAT在做深度學習演算法訓練時可能用的是聯想的GPU加速伺服器,聯想的智慧音箱所用的語音辨識方案可能來自於科大訊飛,協作與互補將成為未來AI產業的標準模式,像本次聯想Tech World大會上,京東、蔚來汽車與聯想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牽手,未來可能拓展到聯想與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上。未來AI產業的蛋糕足夠龐大,雖然存在競爭關係,但足以容得下眾多的AI時代獨角獸。

當聯想的AI戰略讓世界不停聯想,聯想離再次復興還會遠嗎?

聯想的主業是做PC,但聯想從沒放棄過去主動拓寬經營範圍和產品領域,聯想甘願承受巨大風險收購IBM PC業務、收購IBM x86伺服器業務、收購Moto手機業務,就是想通過不斷的產品外延來壯大自我。這過程中有成功、有挫折,有榮譽也有質疑,但聯想不斷破冰前行憑藉就是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一股敢為人先的闖勁。

越到高峰,風越急,雪越大,但只有登到峰頂,才能看到他人所未見的美景。AI產業規模巨大、前景光明,所以也必然引發全球科技巨頭在AI領域的激烈競爭和碰撞。但只有敢於亮劍,才有與高手競技的資格。7月20日,楊元慶首次正式、系統地公佈了聯想人工智慧戰略和佈局,但這其實是楊元慶吹響了向AI領域發起總攻的衝鋒號而已,其實聯想在AI領域的GPU加速伺服器已經廣泛被部署在實際的深度學習應用之中,聯想的人工智慧人才庫也已初步成型,聯想的大資料分析平臺已經在為使用者進行資料清洗、分析和應用上……聯想其實早已經向AI進發。

楊元慶說“對於人工智慧,想像,是它唯一的邊界。”聯想發佈的AI戰略,已經開始讓世界對即將到來的AI時代不斷聯想,聯想離再次崛起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