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得主詹姆斯沃森博士即將開啟訪華之旅

關於諾獎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訪華背景介紹:

沃森博士是二十世紀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也是當今在世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

作為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196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譽為“生命科學界的愛因斯坦”和“DNA之父”。除了在科學上的貢獻,沃森博士也是分子生物學的奠基人和旗手、人類基因組計畫的首任主任。在近70年的職業生涯中推動了生物學向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的發展,並先後把哈佛大學和紐約冷泉港實驗室打造成了該領域的全球重鎮。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沃森博士還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開始,就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傾注了無數的個人關懷。他數次訪華,對中國的生命科學發展給予了厚望,對包括談家楨、王應睞、李載平院士、陳竺院士等在內的一大批老中青中國科學家提供了幫助,並邀請和資助大批中國學生學者進入冷泉港或其他機構學習深造,

為中國生命科學事業高端人才的培育作出了突出貢獻。此外,2016年沃森博士欣然受聘樂土科學總顧問,願意為中國生命科學、精准醫療等前沿領域發展給予引領和指導。

此次沃森博士訪華,有一個重要目的是推動“沃森生命科學中心”在中國的落地。沃森認為,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科研創新實力也躍居世界前列,完全有能力在美國和歐洲之後,

打造一個世界一流的生命科技創新中心—這就是以他名字冠名的“沃森生命科學中心”。該中心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基於基因組和生命健康大資料的癌症精准醫療,這也是目前生命科學最前沿的領域。圍繞此中心,將形成產業園、高端孵化器、博士後站等教育和培訓基地,不斷孵化、引入前沿項目,引入和培養高端人才,形成產、學、研、投資的良性互動,創造一個生命科技產業生態系統。

這個中心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第一,生命科學尤其是癌症精准醫療領域的發展,直接推動改善人民的健康醫療事業、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生物醫學也是目前最重要的新興產業之一,對於中國經濟轉型具有關鍵作用。第二,中美作為世界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其頂級科學家聯手建設“沃森生命科學中心”,在人類健康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度,推動兩國關係的建設性發展,

惠及世界和平和人類福祉。

籌建中的“沃森生命科學中心”的倡議,已經得到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多個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回應和支持。沃森博士此次訪華旨在為選址進行實地考察,並邀請中國學界、投資界、政府方面共同參與。

領銜主持“2017深圳國際精准醫療峰會”並發表主旨演講,同時考察“沃森生命科學中心”選址。

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

沃森博士訪華的行程初步安排如下:

首站北京~3月28日-4月1日,主要活動包括:國家領導人會見,出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竺院士主持的歡迎晚宴,受邀在清華大學演講並與師生座談,同媒體見面接受採訪,參觀科研單位。

其後,計畫於4月1日-4日訪問成都、廈門;4月5日-7日在深圳。此間,將同四川大學、廈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等校領導及專家學者座談交流,並會見當地政府主要官員、參觀考察。

4月8日赴香港,中國內地訪問結束。

沃森博士隨行人員包括:

從美國來華隨行人員:

詹姆斯.沃森博士夫人伊莉莎白•沃森女士

冷泉港亞洲CEO季茂業博士

深圳樂土精准醫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院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傅新元博士

樂土投資集團(紐約)投資總監馬炯博士

國內主要陪同人員: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深圳樂土精准醫學研究院理事長馬蔚華

樂土投資集團董事長劉如銀

成都樂土精准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藍新國

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郭曉勇

解放軍總醫院腫瘤中心原主任郭亞軍教授(沃森訪華私人醫生)等。

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資料圖

參考資料:

20世紀80年代,沃森第一次訪華。那時,“文革”剛過,百廢待興。整個行程從北京——合肥——上海——桂林——香港,唯有上海一站令他印象頗為深刻且愉快。他記得,在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遇到了在劍橋的老朋友。這位朋友的住所雖然狹小簡陋,但沃森在這裡度過了訪華最愉快的時光。他們在一張小桌上以畫分子結構來對話。沃森由此對中國科學產生了巨大信心。

當他對中國的科學狀況有了瞭解之後,他認為提高中國科研水準最好最快的辦法是讓中國科技工作者直接去國外接受培訓。不久,沃森便開始邀請中國學者去冷泉港學習、接受培訓或參加會議,還為此落實費用。

1982年1月29日,沃森曾寫信給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Hummel,信中表示將從上海邀請約45名學者。此後,中國學者開始陸續正式進入冷泉港,有些學者直接接受沃森的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便是其中一位。

每當冷泉港有空余位子時,沃森就直接寫信邀請中國學者。當發現有天賦的中國學者時,他時常主動留心冷泉港內是否有合適的實驗室可供其發揮。此外,沃森還多次給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復旦大學寄去冷泉港出版的最新書籍。

第二次訪華

沃森第二次訪華是在2000年6月26日,應中科院院士、時任中科院基因組所所長楊煥民之邀,參觀了北京基因組所、北方基因中心、清華、北大、西安交大、浙大、杭州沃森基因研究所、上海交大等科研機構。凡他所到之處,師生談笑風生,興趣盎然。他說,中國在科學上的進展大大超出了他的想像。特別是上海交大教授、中科院院士賀林領導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遺傳學研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該所走廊裡詳細閱讀了科研成果海報,頻繁提問,並同學生愉快地交流。此外,他對楊煥民領導的基因組學研究給予了很高評價。

第三次訪華

2010年4月10日上午,第三十六期湖畔論壇因為“DNA之父”、諾貝爾生理獎得主詹姆斯・沃森的光臨而顯得格外“星光熠熠”。這位中學生物教科書裡的科學家“走出”課本,來到蘇州獨墅湖高教區,讓區內外的學子及聽眾經歷了一次特別的“追星”,面對面地交流接觸讓大家強烈感受到了生命科學巨匠的偉大魅力。82歲的詹姆斯・沃森儘管已頭髮雪白、臉龐滄桑,但依然精神矍鑠、目光睿智、滿臉微笑。他給大家講述了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個人經歷,並謙遜中肯地與聽眾分享了自己成功的心得體會。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一行,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於2017年3月28日至4月8日到中國內地訪問。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一行,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於2017年3月28日至4月8日到中國內地訪問。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資料圖

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

沃森博士訪華的行程初步安排如下:

首站北京~3月28日-4月1日,主要活動包括:國家領導人會見,出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竺院士主持的歡迎晚宴,受邀在清華大學演講並與師生座談,同媒體見面接受採訪,參觀科研單位。

其後,計畫於4月1日-4日訪問成都、廈門;4月5日-7日在深圳。此間,將同四川大學、廈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等校領導及專家學者座談交流,並會見當地政府主要官員、參觀考察。

4月8日赴香港,中國內地訪問結束。

沃森博士隨行人員包括:

從美國來華隨行人員:

詹姆斯.沃森博士夫人伊莉莎白•沃森女士

冷泉港亞洲CEO季茂業博士

深圳樂土精准醫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院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傅新元博士

樂土投資集團(紐約)投資總監馬炯博士

國內主要陪同人員:

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理事長、深圳樂土精准醫學研究院理事長馬蔚華

樂土投資集團董事長劉如銀

成都樂土精准醫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藍新國

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郭曉勇

解放軍總醫院腫瘤中心原主任郭亞軍教授(沃森訪華私人醫生)等。

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資料圖

參考資料:

20世紀80年代,沃森第一次訪華。那時,“文革”剛過,百廢待興。整個行程從北京——合肥——上海——桂林——香港,唯有上海一站令他印象頗為深刻且愉快。他記得,在中科院上海生化所遇到了在劍橋的老朋友。這位朋友的住所雖然狹小簡陋,但沃森在這裡度過了訪華最愉快的時光。他們在一張小桌上以畫分子結構來對話。沃森由此對中國科學產生了巨大信心。

當他對中國的科學狀況有了瞭解之後,他認為提高中國科研水準最好最快的辦法是讓中國科技工作者直接去國外接受培訓。不久,沃森便開始邀請中國學者去冷泉港學習、接受培訓或參加會議,還為此落實費用。

1982年1月29日,沃森曾寫信給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Hummel,信中表示將從上海邀請約45名學者。此後,中國學者開始陸續正式進入冷泉港,有些學者直接接受沃森的指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載平便是其中一位。

每當冷泉港有空余位子時,沃森就直接寫信邀請中國學者。當發現有天賦的中國學者時,他時常主動留心冷泉港內是否有合適的實驗室可供其發揮。此外,沃森還多次給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復旦大學寄去冷泉港出版的最新書籍。

第二次訪華

沃森第二次訪華是在2000年6月26日,應中科院院士、時任中科院基因組所所長楊煥民之邀,參觀了北京基因組所、北方基因中心、清華、北大、西安交大、浙大、杭州沃森基因研究所、上海交大等科研機構。凡他所到之處,師生談笑風生,興趣盎然。他說,中國在科學上的進展大大超出了他的想像。特別是上海交大教授、中科院院士賀林領導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遺傳學研究,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該所走廊裡詳細閱讀了科研成果海報,頻繁提問,並同學生愉快地交流。此外,他對楊煥民領導的基因組學研究給予了很高評價。

第三次訪華

2010年4月10日上午,第三十六期湖畔論壇因為“DNA之父”、諾貝爾生理獎得主詹姆斯・沃森的光臨而顯得格外“星光熠熠”。這位中學生物教科書裡的科學家“走出”課本,來到蘇州獨墅湖高教區,讓區內外的學子及聽眾經歷了一次特別的“追星”,面對面地交流接觸讓大家強烈感受到了生命科學巨匠的偉大魅力。82歲的詹姆斯・沃森儘管已頭髮雪白、臉龐滄桑,但依然精神矍鑠、目光睿智、滿臉微笑。他給大家講述了自己從事科學研究的個人經歷,並謙遜中肯地與聽眾分享了自己成功的心得體會。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一行,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於2017年3月28日至4月8日到中國內地訪問。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一行,應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於2017年3月28日至4月8日到中國內地訪問。圖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樂土科學總顧問詹姆斯•沃森博士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