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紅梅社區群防群治成典型 老小區房價也能破一萬二

紅梅社區隸屬於蕪湖市鏡湖區汀棠公共服務中心,由紅梅社區、梅苑社區、康樂人家和保興港5號地塊組成。這個現有總戶數4336戶、總人口10276人的老小區,曾先後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安徽省文明社區”、“安徽省和諧社區”等158項榮譽稱號。

紅梅:老舊社區煥發新春

雖然如今有著如此多的榮譽,但在2000年前,紅梅社區卻是另一幅模樣。那時的紅梅社區地處城鄉結合部,同時與蔔家山行政村相鄰,既無圍牆,又四通八達,治安環境較差。盜竊、搶劫等案件時有發生。市區兩級政府瞭解情況後非常重視,專項撥款70萬元對紅梅社區進行了專項整治:修理圍牆,將延安路、紅梅兩個社區合併成一個社區。

成立後的紅梅社區著手層層開展群防群治,自發地組織了紅梅義務巡邏隊、黨員平安志願者等群防群治隊伍,加大巡防力度,轄區內治安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居民們以前將紅梅的房屋賣了的,現在又重新買來房屋居住。雖然是老舊社區,但社區內道路整潔有序、社區治安良好。優秀的人文環境和治安環境讓人難以相信這個社區成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
據紅梅社區書記王紅介紹,這個略帶歷史滄桑的老小區,目前的房價已超過了一萬兩千元每平方米。而周邊的新建社區,房價也不過才八、九千元。

溫暖:好人好事不勝枚舉

良好的社區治安、優秀的社區環境往往能帶來良好的社區風氣。“中國好人”王家治老人就是這股社區正能量裡的典型人物。

“我比你大7歲,我一定要把電扇送到你家去的。”在蕪湖市鏡湖區的紅梅社區裡,

79歲的“中國好人”王家治拉著他的老朋友王耀華老人的手,親切地說道。王耀華老人家中的電風扇壞了,王家治老人二話不說,免費幫他維修好了電風扇,並親自上門,將電扇送到了王耀華老人的家中。

王家治老人

自1962年在江南汽車修車廠工作開始,

王家治就掌握了常用家電的維修技術。在此後的50多年時間裡,他為身邊的區民們愛心維修的事蹟被廣為傳頌著。每天早上四點半,王家治老人就帶上修理工具,來到赭山公園的修理角,為市民們愛心維修家用電器。王老修家電從不收修理費,只象徵性地收取兩三元錢的材料費。平常,他也會在紅梅社區為他開闢的“中國好人王家治工作室”裡,為社區居民們修理電器。

王家治老人的工作室

王家治老人從小便是個孤兒,在受到了來自周圍群眾的幫助後,王家治也立下了決心,將來自他人的溫暖銘記在心。他說:“我要把群眾當成自家親人,對党要忠心,對群眾要熱心。我想帶動更多的群眾做好事。”

在紅梅社區裡,像這樣的暖心事蹟數不勝數,王家治老人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紅梅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的牆上掛滿了曾獲得過的榮譽

綜治:用心守護一方平安

曾獲得過全國優秀人民警察、一級英模稱號的俞燦芳是紅梅社區的社區民警。在他看來,一個社區好與不好,主要看治安。在今年四月份,這個有著一萬多人口的社區,也僅僅只發生過兩起電動車被盜的案件。紅梅社區創新性地提出了“社區民警專職化”的概念,俞燦芳不參加派出所的工作、聯誼,而是專制于社區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被選舉為社區副主任的他,既管社區警務,也管社區綜治。與其他社區不同的是,俞燦芳的考核,由公安、社區、街道綜治辦的評價綜合進行。“去年社區發聲糾紛79起,百分之百結案。”俞燦芳自豪地介紹道。

正是在這樣良好的社區氛圍內,像王家治老人一樣的“老傢伙”們才越來越多。他們甘於奉獻、樂於奉獻。不僅獲得了社區居民的交口稱讚,也吸引了許多其他社區的志願者們前來“取經”。在如今的紅梅社區,居民們中流傳著一句話:“還是紅梅好!”

像這樣的暖心事蹟數不勝數,王家治老人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紅梅社區公共服務中心的牆上掛滿了曾獲得過的榮譽

綜治:用心守護一方平安

曾獲得過全國優秀人民警察、一級英模稱號的俞燦芳是紅梅社區的社區民警。在他看來,一個社區好與不好,主要看治安。在今年四月份,這個有著一萬多人口的社區,也僅僅只發生過兩起電動車被盜的案件。紅梅社區創新性地提出了“社區民警專職化”的概念,俞燦芳不參加派出所的工作、聯誼,而是專制于社區工作和群防群治工作。被選舉為社區副主任的他,既管社區警務,也管社區綜治。與其他社區不同的是,俞燦芳的考核,由公安、社區、街道綜治辦的評價綜合進行。“去年社區發聲糾紛79起,百分之百結案。”俞燦芳自豪地介紹道。

正是在這樣良好的社區氛圍內,像王家治老人一樣的“老傢伙”們才越來越多。他們甘於奉獻、樂於奉獻。不僅獲得了社區居民的交口稱讚,也吸引了許多其他社區的志願者們前來“取經”。在如今的紅梅社區,居民們中流傳著一句話:“還是紅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