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武式太極拳秘訣

三虛包一實

練習太極拳不能不講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條,並非十三勢。可以先練前八法,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護肫等等,身法即常講的內形,內形要與外形拳架統一,

要求做到精、氣、神寓於拳架之中,還要做到有知覺,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組織,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組織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處。目的是節節貫穿,不頂不丟,節節貫串,為的是能通達全身,使全身通氣,也是為了勁整。

涵胸有左右兩胸,

兩胸是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亦即肋骨微含包圍兩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兩者同時進行,即一個動另一個要相應動,先空後松,用松肩垂肘來幫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壞,與此同時後肋及扇骨往下插,這叫做”氣貼背”,背後的機關很多,不可忽視。松肩垂肘要求兩處關節松脫開來,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後才能布於兩膊,開於手指。因為放鬆才能貫氣,
氣貫於手指,一定走膊的裡半邊,這樣是為了有勁、有敏感性。

提頂(頂勁)和吊襠,提頂要外形幫助,它是虛的,不是實的。頂勁、不伸臉、不低頭,並不在中間起吊襠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頂中心成一條直線。吊襠也要有外形幫助。吊襠:即尾尖前移一、二寸,

但意識上可遠到幾尺、幾丈。吊襠,要由兩臂兩膝幫忙,不可各不相關,要相互配合,幫助吊襠,這就叫做裹襠。護肫如不恰當,它能破壞空松,及支撐八面。護肫是在兩肋下邊軟襠處不能匾掉,要保護它,猶如一個口袋中間匾了氣便被阻礙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無護肫,無護肫即無氣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無阻。騰挪和閃戰也是剛柔結合,松肩結合,是內四外也四,
即柔是四寸包住剛四寸,剛柔不分,似動不動,這就是騰挪。要周圍一寸,處處都是一寸,是精神中產生,也是陰中產生,如從精神上衡量,即實腿同肱部通過松肩結合成一體,閃戰者即方向也,實股是陰,陰可向任何一面滾,即是閃戰,亦即一個圓體隨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氣來。左胸同右臀連系在一起,也是八個合一來應用,不可一個一個地分開來用。以前所講的一個一個用是可以的,
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幾講搓合在右合攏,合後的手開是豎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過肩。提手上勢的左手向前上方張開,右手要劃大圓圈,意識射向遠前方,匯成一個焦點。白鵝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為橫,左手下推為豎。

氣沉丹田,可以譬喻潛水艇潛在水下,外不露形。內動為內形,又稱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並配以胸中腰間運化等,就是所有各個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時須要靈活,不可硬強強地為好。

太極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邊,這就是靠擺法,即我的腳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圓桌那樣,都是四隻腳擺平,而成雙重,要求兩隻腳放在一根樁子,一根樁子在三虛(兩手和一條虛腿)之內,實腿是一根樁子,它叫精神,另兩手和一條虛腿叫做神氣,神氣要活,要隨屈就伸,動若江河。叫精神的這只實腿要靜,要靜如山嶽,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隨便亂動,實腿是深入地下的,而頭頂又是升騰空際的,兩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動腦筋用思想)。以上幾點可概括為三虛包一實。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動作全在靜中產生,不靜則不專心。此外八條線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時要顧到後面,也要顧到左右兩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

太極拳發勁根源

發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於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於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於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後,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於四肢,上布於兩膊,下支撐八面。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在發勁出手時,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實腿虛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時臀部和腳跟有相吸碰頭之意,同時膝關節相反張開(決不可挺直),使曲蓄有餘。“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

至於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後面,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面引進來,下面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並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

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後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分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松,尾根不鬆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兩膝關節在引蓄時是一同曲直的,虛胯要放鬆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這樣,下部的樁步穩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丟掉,而是放柔放鬆,意識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終要用整體。不可用局部,並且要沾粘絲毫不離,打什麼路線,猶如寫字下筆一樣,筆頭觸紙就有計劃,有模式,有體裁,怎麼寫便是怎麼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揚、頓、挫了。

太極拳意與力

所謂“意”,是指習者的思維器官,對於太極拳的理論原則及其具體的行功實踐要求進行思想活動後,所產生的認識結果在思想意識中的反應而形成的意識要求。習者有了這種意識要求後,在行功實踐時則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要求去求達感性的認識,使自身的運動按照太極拳的理法要求進行。習者在這種運動過程中的感覺、思維和想像等等各種心態活動的總和,統稱為“用意”。

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無論是走架還是打手,每一舉動都必須用意來指揮,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麼是意?怎樣用意?為什麼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麼?這些問題習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謂“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沒有這種意識參與的運動結果。這種力沒有意氣虛實之分,用力過程簡單而缺乏變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對方有機可乘。

太極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就是要通過人的意識的正確活動,將先天自然用能的習慣轉變為精微巧妙的內勁。誠然對於初習者來說,由於對太極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確地理解,意識還不能發揮其巧妙的能動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行動不聽使喚。這些現象在初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習者弄清原理,明白規矩,循於原則,一舉一動善於用意,不斷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斷地提高意識對隨意機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漸至“用意”。久練之後,自然能達到意到、氣到、形到,所謂“意、氣、拳”三者的統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時周身節節處處皆能聽從自己的意識指揮,以至達到說有即有、說無即無、隨心所欲的境界。

太極拳陰陽虛實

虛實陰陽(屬太極)是內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腳)法。

兩者結合起來,由外形(拳)帶動內形的叫拳太極;久練後由內形推動外形的叫太極拳。

由路線和方向結合起來的叫上下相隨。方向是直的,路線是曲(弧形)的。

陰是指方向,陽是指路線。

又要分清虛實,否則就成雙重。

虛實不能截然分開,虛是多點的,實是少點的。

磨子是虛的轉,實的不動。

虛實又要以尾閭中正來調整。

兩手靠大椎來調整,兩腿靠尾閭(舵)來調整。

以含胸拔背來指揮氣沉丹田,用沉肩垂肘來指揮含胸拔背。松(沉)肩要靠氣貼背,以氣下沉來指揮氣貼背。一環套一環。不這樣做,練幾十年還是徒勞的。

護臀(如內外輪胎的關係)。

陰陽(如皮球裡外)。

人不知我(即是對方挨著我陽,摸不著我陰)。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離正,是利用斜。(如左肩和右胯相合)

內部調整身腿穩。

命門移動始終在運動之中。

調方向:必須精神調回來,外形不來。

精神在內調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內示精神。從這個角到那個角不丟。

往左必有右,無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來調配,要用精神來調配。

虛蓋實如傘面蓋傘骨。

腰以實托虛,不可平行轉動。如向右轉,則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攏由腰眼,依靠胯的調整,不可丟離。

氣沉丹田為什麼會氣貼背?

向左轉,左胸掏空,胸中運氣。

尾閭中正,即兩胸不可平行的動。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騰挪:預動未動之勢。

氣勢騰挪是精神產生出來的(如鍋蒸飯)。

實的要想辦法藏在虛的裡面;虛的要想辦法包圍實的。實的在裡面好改變,實的在外面就不好改變。

上下相隨有兩:方向指揮路線,方向是實的,路線是虛的。

勁由內換。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對方的意思。

折疊由對立雙方的相合統一而構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後、有後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過程中產生。折疊不僅包含著內勁上的運動內容,還包含著身法上的組織內容。

折疊體現在內勁的運行上,是意欲往上時,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則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時,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則寓意往上多少。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折疊之術。

在身法上,折疊要求有四正與四斜之分。四正者,兩肩與兩胯正對相合,即左肩與左胯正對相合,右肩與右胯正對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對合必須相等。四斜者,即左肩與右胯斜線相合,右肩與左胯斜線相合,並且四斜的對合也必須相等。

達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疊要求,就能以脊柱為中心,使身體的左右兩半對合相等。此時,身體便能保持穩定而不致亂動,各條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空與松

現在講講剛與柔,空與松的關係,剛和柔是分不開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剛為主,以剛帶柔,因為骨頭(剛)在肉(柔)的中間,骨頭在肉內,內為陰為精神,以陰帶陽,所以骨為主動。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動,肉是懶的,懶紮衣的名稱,已說明肉要懶,肉不能主動,不能以肉帶動骨(有所謂骨肉分離之說)。肉既不能主動,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為精神是產生在肉裡的骨頭,肌肉是柔,是被動的,以剛帶柔,既精神“骨”帶動肌肉。

“空”與”松”要區分開來,肩松沉下來手指會發脹,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對的,還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還要經過後面背肌往下松,初學時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氣,就能松下,但這是暫時的,往後必須在放鬆肌肉時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過腰,腹松可使身軀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松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飄得起來,就是在於沉的作用下產生的。

純松是塌,純空是頂,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處處都是一分為二,關節、骨頭和肌肉也是這樣,但剛和柔分不開的,因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空和松卻要分得開,空即每個關節要脫離開來,鬆開關節,這叫空,在鬆開關節的同時,肌肉也要鬆開,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於勁的下沉而相反必然會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麼程度,松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則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頭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時進行的,並非一邊上升,一邊不動仍留在原處。

剛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極叫做有動未動有預動之勢,這又叫做騰挪。剛和柔是相濟的,是分不開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又如靜如山嶽,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一個是騰挪,一個是上與下的東西,要慢慢體會,再就空松二字來說,松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空松一道做之後,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癡”。上升是由於下沉反射上來的,關節的鬆開後可以貫氣,騰挪二字,即是剛柔混在一起,剛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剛,然而空與松必須分清楚,它是肉練出來的東西交給骨,骨又練出來的東西交給肉,騰挪可以幫助空松,剛柔又要混在一道。這裡所講的東西是主要的,拳卻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學拳後理論,現在是理論和拳一起練習。

可以譬喻潛水艇潛在水下,外不露形。內動為內形,又稱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並配以胸中腰間運化等,就是所有各個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時須要靈活,不可硬強強地為好。

太極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邊,這就是靠擺法,即我的腳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圓桌那樣,都是四隻腳擺平,而成雙重,要求兩隻腳放在一根樁子,一根樁子在三虛(兩手和一條虛腿)之內,實腿是一根樁子,它叫精神,另兩手和一條虛腿叫做神氣,神氣要活,要隨屈就伸,動若江河。叫精神的這只實腿要靜,要靜如山嶽,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隨便亂動,實腿是深入地下的,而頭頂又是升騰空際的,兩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動腦筋用思想)。以上幾點可概括為三虛包一實。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動作全在靜中產生,不靜則不專心。此外八條線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時要顧到後面,也要顧到左右兩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

太極拳發勁根源

發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於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於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於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後,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於四肢,上布於兩膊,下支撐八面。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在發勁出手時,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實腿虛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時臀部和腳跟有相吸碰頭之意,同時膝關節相反張開(決不可挺直),使曲蓄有餘。“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

至於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後面,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面引進來,下面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並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

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後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分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松,尾根不鬆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兩膝關節在引蓄時是一同曲直的,虛胯要放鬆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這樣,下部的樁步穩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丟掉,而是放柔放鬆,意識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終要用整體。不可用局部,並且要沾粘絲毫不離,打什麼路線,猶如寫字下筆一樣,筆頭觸紙就有計劃,有模式,有體裁,怎麼寫便是怎麼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揚、頓、挫了。

太極拳意與力

所謂“意”,是指習者的思維器官,對於太極拳的理論原則及其具體的行功實踐要求進行思想活動後,所產生的認識結果在思想意識中的反應而形成的意識要求。習者有了這種意識要求後,在行功實踐時則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要求去求達感性的認識,使自身的運動按照太極拳的理法要求進行。習者在這種運動過程中的感覺、思維和想像等等各種心態活動的總和,統稱為“用意”。

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無論是走架還是打手,每一舉動都必須用意來指揮,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麼是意?怎樣用意?為什麼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麼?這些問題習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謂“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沒有這種意識參與的運動結果。這種力沒有意氣虛實之分,用力過程簡單而缺乏變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對方有機可乘。

太極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就是要通過人的意識的正確活動,將先天自然用能的習慣轉變為精微巧妙的內勁。誠然對於初習者來說,由於對太極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確地理解,意識還不能發揮其巧妙的能動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行動不聽使喚。這些現象在初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習者弄清原理,明白規矩,循於原則,一舉一動善於用意,不斷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斷地提高意識對隨意機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漸至“用意”。久練之後,自然能達到意到、氣到、形到,所謂“意、氣、拳”三者的統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時周身節節處處皆能聽從自己的意識指揮,以至達到說有即有、說無即無、隨心所欲的境界。

太極拳陰陽虛實

虛實陰陽(屬太極)是內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腳)法。

兩者結合起來,由外形(拳)帶動內形的叫拳太極;久練後由內形推動外形的叫太極拳。

由路線和方向結合起來的叫上下相隨。方向是直的,路線是曲(弧形)的。

陰是指方向,陽是指路線。

又要分清虛實,否則就成雙重。

虛實不能截然分開,虛是多點的,實是少點的。

磨子是虛的轉,實的不動。

虛實又要以尾閭中正來調整。

兩手靠大椎來調整,兩腿靠尾閭(舵)來調整。

以含胸拔背來指揮氣沉丹田,用沉肩垂肘來指揮含胸拔背。松(沉)肩要靠氣貼背,以氣下沉來指揮氣貼背。一環套一環。不這樣做,練幾十年還是徒勞的。

護臀(如內外輪胎的關係)。

陰陽(如皮球裡外)。

人不知我(即是對方挨著我陽,摸不著我陰)。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離正,是利用斜。(如左肩和右胯相合)

內部調整身腿穩。

命門移動始終在運動之中。

調方向:必須精神調回來,外形不來。

精神在內調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內示精神。從這個角到那個角不丟。

往左必有右,無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來調配,要用精神來調配。

虛蓋實如傘面蓋傘骨。

腰以實托虛,不可平行轉動。如向右轉,則左腰托由腰,左腰眼靠攏由腰眼,依靠胯的調整,不可丟離。

氣沉丹田為什麼會氣貼背?

向左轉,左胸掏空,胸中運氣。

尾閭中正,即兩胸不可平行的動。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騰挪:預動未動之勢。

氣勢騰挪是精神產生出來的(如鍋蒸飯)。

實的要想辦法藏在虛的裡面;虛的要想辦法包圍實的。實的在裡面好改變,實的在外面就不好改變。

上下相隨有兩:方向指揮路線,方向是實的,路線是虛的。

勁由內換。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對方的意思。

折疊由對立雙方的相合統一而構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後、有後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過程中產生。折疊不僅包含著內勁上的運動內容,還包含著身法上的組織內容。

折疊體現在內勁的運行上,是意欲往上時,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則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時,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則寓意往上多少。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折疊之術。

在身法上,折疊要求有四正與四斜之分。四正者,兩肩與兩胯正對相合,即左肩與左胯正對相合,右肩與右胯正對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對合必須相等。四斜者,即左肩與右胯斜線相合,右肩與左胯斜線相合,並且四斜的對合也必須相等。

達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折疊要求,就能以脊柱為中心,使身體的左右兩半對合相等。此時,身體便能保持穩定而不致亂動,各條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空與松

現在講講剛與柔,空與松的關係,剛和柔是分不開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剛為主,以剛帶柔,因為骨頭(剛)在肉(柔)的中間,骨頭在肉內,內為陰為精神,以陰帶陽,所以骨為主動。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動,肉是懶的,懶紮衣的名稱,已說明肉要懶,肉不能主動,不能以肉帶動骨(有所謂骨肉分離之說)。肉既不能主動,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為精神是產生在肉裡的骨頭,肌肉是柔,是被動的,以剛帶柔,既精神“骨”帶動肌肉。

“空”與”松”要區分開來,肩松沉下來手指會發脹,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對的,還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還要經過後面背肌往下松,初學時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氣,就能松下,但這是暫時的,往後必須在放鬆肌肉時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過腰,腹松可使身軀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松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飄得起來,就是在於沉的作用下產生的。

純松是塌,純空是頂,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處處都是一分為二,關節、骨頭和肌肉也是這樣,但剛和柔分不開的,因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空和松卻要分得開,空即每個關節要脫離開來,鬆開關節,這叫空,在鬆開關節的同時,肌肉也要鬆開,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於勁的下沉而相反必然會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麼程度,松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則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頭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時進行的,並非一邊上升,一邊不動仍留在原處。

剛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極叫做有動未動有預動之勢,這又叫做騰挪。剛和柔是相濟的,是分不開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又如靜如山嶽,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一個是騰挪,一個是上與下的東西,要慢慢體會,再就空松二字來說,松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空松一道做之後,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癡”。上升是由於下沉反射上來的,關節的鬆開後可以貫氣,騰挪二字,即是剛柔混在一起,剛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剛,然而空與松必須分清楚,它是肉練出來的東西交給骨,骨又練出來的東西交給肉,騰挪可以幫助空松,剛柔又要混在一道。這裡所講的東西是主要的,拳卻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學拳後理論,現在是理論和拳一起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