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湖南首位80後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張曉慶談兩會歸來感受

張曉慶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曾詩怡 攝

◎星沙時報記者 李文婧

3月1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北京閉幕。湖南首位80後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山河智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基礎裝備事業部市場部推廣專員張曉慶回到了她所在的企業,回到了她的第二故鄉——長沙縣。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把產業工人的聲音帶到全國兩會的她,又第一時間把中央的好消息、好精神帶到了基層來。

思路清晰有條理卻飽含深情,

這位全國人大代表談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來長沙縣十年的感受時,顯得分外親切與真誠。

提倡“工匠精神” 建設產業工人隊伍

十年前,曾是“北漂一族”的張曉慶跟隨哥哥的腳步來到了長沙縣。從最開始的計件工,到現在的行銷部門,再到成為湖南首位80後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她收穫頗多。在她看來,“當代表,必須為我們農民工、產業工人兄弟姐妹們代言。”

從希望把“農民工”統一稱為“產業工人”,

到關心農民工群體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現實問題,張曉慶每年的建議都與這一群體息息相關。

“之前提的所有建議都是農民工最基礎的保障和需求,現在更關注產業工人隊伍的自我提升。”今年是張曉慶當代表的第五年,她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10份建議,內容包括在農民工群體中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把農民工納入住房公積金保障範疇等。

這些建議,都來自于她對長沙經開區15萬產業工人群體生存發展的思考。

隨著經濟轉型,產業工人必須自我提升。她建議在工人群體中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讓更多人樂意當工人,讓工人對職業有歸屬感和成就感。

“今年的《2017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我們產業工人正是發揮‘工匠精神’最大的群體。”為此,她呼籲,要讓“工匠精神”成為廣大產業工人的主體意識和主流精神。

長沙縣是第二故鄉 給產業工人家的溫暖

“安居”方能“樂業”,工作在這,夢想在這,定居在這。對於張曉慶來說,長沙縣早已成了她的第二故鄉。

剛來星沙時,“就只看到兩棟大樓,一棟叫未來現代城,一棟叫楚天家園,汽車和工廠也少。”那時的張曉慶對這裡並沒有多少好感。

“這些年,長沙縣發展得飛快。不斷有新廠房拔地而起,大項目和大企業越來越多,

道路越來越寬。”十年時間,她對長沙縣的觀感不斷被刷新。

最終讓她定下心來的,是長沙縣環境的變化。“以前上班真是兩點一線,想出去玩都沒地方玩。”現在,她每天工作後都去健身,帶著小侄女去松雅湖散散步,三五好友一起去逛商場、看電影,週末去黃花的農莊吃吃農家飯。“工會舉辦了不少文體競賽活動,露天電影、知識講座、節假日關懷一個不少,現在感覺這裡挺宜居的。”

堅持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區縣融合發展理念,讓張曉慶以及很多像張曉慶一樣的人,在第二故鄉實現了安居樂業。

在長沙縣上班,子女能否順利入學也曾是產業工人的顧慮。如今,長沙縣寬鬆的入讀政策,令張曉慶身邊許多產業工人的子女都順利入了學。作為新長沙縣人,她感受到了長沙縣大力發展教育這一民生工程的溫暖。

今年是她來長沙縣的第十年,也是她作為本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最後一年。張曉慶雖然有點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五年來,她推動和見證了很多可喜變化。不忘初心,她堅定地說:“不管以後會不會連任,都願為長沙縣、為湖南、為更多的產業工人服務、發聲。”

堅持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區縣融合發展理念,讓張曉慶以及很多像張曉慶一樣的人,在第二故鄉實現了安居樂業。

在長沙縣上班,子女能否順利入學也曾是產業工人的顧慮。如今,長沙縣寬鬆的入讀政策,令張曉慶身邊許多產業工人的子女都順利入了學。作為新長沙縣人,她感受到了長沙縣大力發展教育這一民生工程的溫暖。

今年是她來長沙縣的第十年,也是她作為本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最後一年。張曉慶雖然有點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五年來,她推動和見證了很多可喜變化。不忘初心,她堅定地說:“不管以後會不會連任,都願為長沙縣、為湖南、為更多的產業工人服務、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