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部隊出征前,皇帝給主將下了一道奇特的口諭,結果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1368年,朱元璋在擊敗天下群雄,橫掃北元後,在南京稱帝,國號為明,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漢人王朝。明帝國成立後,朱元璋為了子孫江山永固,就逐步剪除異姓王,同時大肆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藩王,

讓他們戍守在明帝國的四周,為明朝的疆域保駕護航。

為了能讓各個兒子們不再受人欺負,少受饑餓貧苦之罪,朱元璋為他們規劃了富裕的封地,並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衛隊武裝,這些藩王護衛隊也從一萬人到十萬人不等。朱元璋死後,

把皇位傳給了年僅21歲的孫子朱允炆。

朱允炆從登上皇位的第一天,就開始擔心受怕,惶惶不安,因為朱元璋死後,無人能夠壓制這些驕橫跋扈的皇叔們,他們目無法紀,擁兵自重,有人甚至開始覬覦天子的寶座。

建文元年,朱允炆為了集中皇權,

聽從大臣的建議,開始推行削藩。首先派兵襲擊周王府,捉拿周王朱炆,把他貶為庶人,接著又把代王,齊王,岷王貶為庶人,湘王不甘受辱,舉家自焚。朱允炆強硬急躁的削藩政策很快讓藩王們人人自危,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起義,引兵南下,欲攻佔京師。

朱允炆為了快速平叛,起用洪武時期的老將耿炳文領30萬大軍前往清剿。大軍臨行前,這位年輕的皇帝卻在 耿炳文耳邊傳達了一道奇特的口諭,

也正是這道奇特的口諭讓三軍將士們在戰場上畏首畏尾,敗仗連連,最終導致了朱允炆皇權易主。

耿炳文領兵出征時,皇帝朱允炆告訴他:勿使朕負殺叔父之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讓我背負殺害叔父的罪名,雖然翻譯起來很簡單,

意思卻很有多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朱允炆的作秀之詞,實際上他是想殺死朱棣的,只是將領們理解錯了,也有人認為朱允炆確實怕朱棣死在他手上,因為在削藩中,很多藩王都是被貶為庶民,並沒有性命之憂,加上朱允炆性格柔弱,仁慈,說出這樣的話也理所當然。

不管怎麼樣,這都是一句歧義很多的話,讓領兵主將都進退兩難,殺死朱棣雖然立功但是可能不落好,

甚至會背上違抗皇命的罪名,放過朱棣就等於放過賊首,那麼出征就沒有了目標,出征也就沒有了意義,最好的方法是活捉,但活捉又談何容易。

建文元年八月,征討大軍先鋒抵達雄縣,在朱棣的襲擊下,九千人戰死,耿炳文率大軍於真定應戰燕軍,又大敗。焦急的朱允炆在大臣的鼓動下,以資質平平的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討伐朱棣,結果50萬朝廷大軍被朱棣全殲。

自朝廷平叛開始,平叛大軍頻頻換將,兵馬也越派越多,但不管朝廷人馬如何變幻,每次作戰,叛賊朱棣都一馬當先,率先衝鋒,每次都居然毫髮無傷,這在火器普遍運用的明朝戰場上,幾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建文帝四年,朱棣探聽南京防守空虛,就帶兵繞過濟南,山東,攻克揚州,隨後順江而下,直逼南京。谷王和李景隆開門投降,朱棣登基為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歷時四年的平叛戰爭最後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朱允炆也夢想成真,到死都沒有背負上殺叔之名。

耿炳文率大軍於真定應戰燕軍,又大敗。焦急的朱允炆在大臣的鼓動下,以資質平平的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討伐朱棣,結果50萬朝廷大軍被朱棣全殲。

自朝廷平叛開始,平叛大軍頻頻換將,兵馬也越派越多,但不管朝廷人馬如何變幻,每次作戰,叛賊朱棣都一馬當先,率先衝鋒,每次都居然毫髮無傷,這在火器普遍運用的明朝戰場上,幾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建文帝四年,朱棣探聽南京防守空虛,就帶兵繞過濟南,山東,攻克揚州,隨後順江而下,直逼南京。谷王和李景隆開門投降,朱棣登基為帝,朱允炆不知所蹤。歷時四年的平叛戰爭最後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朱允炆也夢想成真,到死都沒有背負上殺叔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