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私募大時代來了!重視安全感的銀行資金都要進入私募了,你還擔心什麼?

當你還在懷疑私募的安全性與合法性的時候,銀行資金已經悄然進來了,

委外通道業務一旦打開,銀行或將成為市場最大的三方機構,而投資人的收益將大大降低,在資產荒的背景下和貨幣氾濫的今天,加大大類資產配置,提高優質資產的杠杆配置,平衡選擇權益類資產配置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

一直以來,大部分外行人對私募就有與生俱來的偏見,一聽到私募就覺得那是不合法的,千萬不要去碰,甚至還擔心身邊從事私募的朋友。

但私募真的是這樣的嗎?為什麼大家會對私募產生諸如以上的種種偏見呢?

我想,無非就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1

“私募” 的名字效應

首先私募中的“私”、“募”都是較敏感的詞彙,“私”,在說文解字中有這樣的解釋:“不公開的,秘密而又不合法的”,而在平常的運用中,也多是“自私”、“私下”、“走私”等用法。另外,私募中的“募”字在形體上極像內幕的“幕”字,因而這兩個字加起來,給人的印象似乎都不是很好,

所以,單從名字上來看,也很容易對私募產生偏見。

但事實上,私募是相對於公募基金而言的,是指通過非公開方式向少數機構投資者和富有的個人投資者募集資金而設立的基金,它的銷售和贖回都是基金管理人私下與投資者協商進行的。

它相比公募,在靈活性、建倉成本、業績收益分配、投資決策等方面都更有優勢,因而更受投資者歡迎!

2

華爾街電影的影響

在國內,大部分投資者都是非專業的,對金融以及私募基金的印象無非就是從一些華爾街著名電影中獲悉,或者是百度搜索的一些雜亂、片面的資訊。

比如著名的《門口的野蠻人》所展現的便是一個蔑視一切規則的PE行業形象,狡猾、貪婪的PE們通過杠杆收購的方式吞併處於困境中的公司。他們不在意企業的長期增長,只追求自身資本的短期快速增值。因此,

他們甚至有個很不體面的綽號“禿鷲投資者”,通過獵食那些傷痕累累的公司並在重組之後謀取巨大利潤。所以,受這些電影的影響,私募在大家心中自然就變成了貪婪、逐利的資本家們巧取掠奪的工具,安全感瞬間崩塌。

但真相是,電影為了良好的吸引力及收視效果,大多都會虛構情節,運用各種藝術手法來表達出導演所需要的效果,而這就是電影與現實的區別。

3

非公開形式,

被疑暗箱操作

一直以來,人們對私下操作、非公開的東西帶有與生俱來的不信任感,比如上學時的優秀學生代表選拔,工作後的升職競爭等等,如果不公開透明,往往被人冠上“內定”的帽子。

私募也是如此,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不能公開募集,不能公開宣傳,因而金融本身的風險就會在私募行業被無限放大,一但出現風險或者盈虧,就會引起人們的猜疑,而加上行業本身的亂象行為,比如部分機構的內幕交易、暗箱操縱等等,更容易加深人們對私募的偏見。

然而,非公開性是私募與生俱來的特點,由於私募的門檻較高,只能針對高端人群,且對人數、額度都有限制,所以無需對外宣傳。另外,也是監管層的剛性約束,作為合法合規的私募機構,必須無條件服從監管層的相關要求。

4

行業亂象叢生,投資者以偏概全

私募在我國起步較晚,因而在法律法規尚未完善之前,政府對私募的監管十分混亂,導致行業亂象叢生,除了正規的金融機構名正言順的發行私募產品,一些非金融機構巧鑽法律空子通過操縱個人帳戶的形式來進行私募,因而一段時間,大家對私募的看法就是“非法集資”!

但隨著這兩年監管層多措並舉規範私募行業以來,私募行業大浪淘沙,迎來了陽光、健康的發展環境。因而如今的私募早已今非昔比!

5

私募核心人物作用突出,易受個人影響

私募基金主要投資表現取決於基金經理的操盤水準,基金經理實際就是該基金的靈魂和核心,因而容易導致投資決策主要依賴於團隊的核心人物,帶有個人主觀色彩,比如徐翔的敢死隊兇悍作風、王亞偉偏好冷門靈活多變的投資風格等。而一旦跟錢有關的重大抉擇依靠團隊中的個人力量時,尤其是在風雲突變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容易產生不規範、不安全的想法,從而加深對私募的偏見。

實際上,對於私募基金投資者來說,能讓他們獲得投資成功的關鍵是遇到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因為有著過往業績持續穩健的基金經理能夠使私募基金投資更快更多的獲利。

當然,大家對私募產生偏見的原因,除了以上種種,還跟自己及身邊人投資私募的經歷、自身的投資習慣等有關,正如,對一個事物產生好印象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偏見的產生則是一瞬就能決定的。

但如今,是時候消除你對私募的偏見了!近年來尤其是今年監管層多措並舉嚴格監管,如今的私募早已今非昔比,“一法六規”的監管緊箍咒戴在私募的頭上,即便是有偌大能耐也無可奈可,所以說,私募的行業環境已被監管層“打掃”的差不多了,投資者也該消除偏見了。

另外,偏見源於不瞭解,所以投資者應該秉承理性原則,系統的學習私募相關知識,然後再做決定,因為對於極度缺乏理性的資本市場,我們更應該拋卻自己的偏見,理性地看待市場、看待私募。

如今私募的規模早已突破11萬億,都快12萬億了。各種規定也在籌畫完善中。今時今日,私募正慢慢走向走規化,正軌化。對私募還不瞭解的人,是時候放下對私募的偏見了。再有人質疑私募,就把這篇文章丟給他!

▼ 私募有何魅力,竟引銀行放心託付14.3萬億委外資金?

這兩年,你可能已經發現,很多牛逼的人都“奔私”了。比如來自金融行業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基金一姐”王茹遠、投資大佬邱國鷺等等。

企業家“奔私”的代表有:打造了如家和攜程網兩家上市公司的沈南鵬、新東方的俞敏洪、著名投資人徐小平等等。實際上,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都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而“國民老公”王思聰、歌手胡海泉、黃曉明、姚明等名人也都紛紛轉型,設立了自己的私募機構。

近期,一直以來風險偏好較低的銀行資金大多都投向了債市,而如今銀行委外資金卻開始將目標轉向私募機構了!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問,什麼是委外業務?

就是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委託基金、券商、信託和私募等公司來管理運作自己的自營資金或者理財資金。

根據銀行口徑統計,目前銀行委外業務資金規模在16.69萬億左右;而據信託、基金資管等口徑統計,目前通過委外管道投向債券的規模約為2.01萬億元。

近日,多家私募人士透露,近期不少銀行屢屢登門造訪,意在加強與私募的合作,將龐大的資金委託其進行投資。

而為深入研究私募行業如何更好地與銀行委外資金對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7月27日在京舉辦私募基金對接銀行委外資金專題座談會,樂瑞、佑瑞持、星石、格上等15家私募機構的代表參會。

其實,早在前兩年,工商銀行、招商銀行(600036)等一些較早涉足二級市場的銀行開始試水資金委託給私募進行投資,而近一年多以來,各類銀行紛紛進入,特別是以城商行為首的一些中小銀行,委託私募機構進行投資更成趨勢。

▼ 銀行為什麼看上私募?

1

為處理手中巨額資產

是為了處理手中的巨額資產。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發佈的《中國銀行(601988)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達60879只,理財資金帳面餘額23.50萬億元,同比增長56.46%。

2015年全年,銀行業理財市場有46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86792只,累計募集資金158.41萬億元。

對於銀行來說,在理財端吸金容易,但吸收進來的資金需要尋找出口,巨量的資金找不到投向,委外便成為趨勢。

2

私募自身的優勢

▶ 01.私募基金的期限較長

私募封閉期限長,故運作期穩定,而對於大資金級別又容易在理財端吸金的銀行理財資金來說,長期限不是問題,因而很多銀行對於資金期限也開始變得久長。

一位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對接的一些銀行資金期限在3年左右,同時對止損線並不十分嚴苛。

▶ 02.私募基金操作靈活

與公募基金十億百億的規模相比,規模較小的私募基金投資操作更為靈活,能及時跟進市場,根據市場變化趨勢快進快出,牛市可滿倉獲取全部收益,熊市可空倉規避系統風險,投資策略眾多。

而規模較大的公募基金在股市下跌時,由於倉位較高往往轉舵較難,轉變投資風格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業績表現往往大起大落。

▶ 03.私募更規範更安全

公募將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視風險,私募的監管比信託有過之而無不及。信託有“一法三規”,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規”,特別是新規實施後私募大洗牌,行業運作更規範,資訊披露更公開,私募產品也更具安全性!

▶ 04.私募追求絕對收益

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費較少,主要依靠提取業績報酬生存,而超額業績必須在每次淨值創出新高後才可提取。

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資者賺到錢,私募才能賺到錢。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勵機制更強,需要追求絕對的正收益。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門檻較高,只面向少數特定投資者進行募集,因此能夠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品,滿足客戶的特殊投資需求,對於銀行的大額資金來說,這是很大的優勢。

總之,一直以來,風險偏好較低的銀行、保險對委外資金都是謹慎謹慎再謹慎,很少與私募合作,而如今,如此追求安全感的銀行都已經進入私募了,可見私募經過不斷發展和成熟,已頗具優越性!

投資永遠是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風險意識最重要,投資之前先學習,不瞭解,看不懂,不投資。

想瞭解更多精彩資訊,趕緊加入我們吧~

財富街官網:www.pestreet.cn

財富街官微:Lo-Vest

比如部分機構的內幕交易、暗箱操縱等等,更容易加深人們對私募的偏見。

然而,非公開性是私募與生俱來的特點,由於私募的門檻較高,只能針對高端人群,且對人數、額度都有限制,所以無需對外宣傳。另外,也是監管層的剛性約束,作為合法合規的私募機構,必須無條件服從監管層的相關要求。

4

行業亂象叢生,投資者以偏概全

私募在我國起步較晚,因而在法律法規尚未完善之前,政府對私募的監管十分混亂,導致行業亂象叢生,除了正規的金融機構名正言順的發行私募產品,一些非金融機構巧鑽法律空子通過操縱個人帳戶的形式來進行私募,因而一段時間,大家對私募的看法就是“非法集資”!

但隨著這兩年監管層多措並舉規範私募行業以來,私募行業大浪淘沙,迎來了陽光、健康的發展環境。因而如今的私募早已今非昔比!

5

私募核心人物作用突出,易受個人影響

私募基金主要投資表現取決於基金經理的操盤水準,基金經理實際就是該基金的靈魂和核心,因而容易導致投資決策主要依賴於團隊的核心人物,帶有個人主觀色彩,比如徐翔的敢死隊兇悍作風、王亞偉偏好冷門靈活多變的投資風格等。而一旦跟錢有關的重大抉擇依靠團隊中的個人力量時,尤其是在風雲突變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容易產生不規範、不安全的想法,從而加深對私募的偏見。

實際上,對於私募基金投資者來說,能讓他們獲得投資成功的關鍵是遇到一個優秀的基金經理,因為有著過往業績持續穩健的基金經理能夠使私募基金投資更快更多的獲利。

當然,大家對私募產生偏見的原因,除了以上種種,還跟自己及身邊人投資私募的經歷、自身的投資習慣等有關,正如,對一個事物產生好印象需要很長的時間,但偏見的產生則是一瞬就能決定的。

但如今,是時候消除你對私募的偏見了!近年來尤其是今年監管層多措並舉嚴格監管,如今的私募早已今非昔比,“一法六規”的監管緊箍咒戴在私募的頭上,即便是有偌大能耐也無可奈可,所以說,私募的行業環境已被監管層“打掃”的差不多了,投資者也該消除偏見了。

另外,偏見源於不瞭解,所以投資者應該秉承理性原則,系統的學習私募相關知識,然後再做決定,因為對於極度缺乏理性的資本市場,我們更應該拋卻自己的偏見,理性地看待市場、看待私募。

如今私募的規模早已突破11萬億,都快12萬億了。各種規定也在籌畫完善中。今時今日,私募正慢慢走向走規化,正軌化。對私募還不瞭解的人,是時候放下對私募的偏見了。再有人質疑私募,就把這篇文章丟給他!

▼ 私募有何魅力,竟引銀行放心託付14.3萬億委外資金?

這兩年,你可能已經發現,很多牛逼的人都“奔私”了。比如來自金融行業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基金一姐”王茹遠、投資大佬邱國鷺等等。

企業家“奔私”的代表有:打造了如家和攜程網兩家上市公司的沈南鵬、新東方的俞敏洪、著名投資人徐小平等等。實際上,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都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而“國民老公”王思聰、歌手胡海泉、黃曉明、姚明等名人也都紛紛轉型,設立了自己的私募機構。

近期,一直以來風險偏好較低的銀行資金大多都投向了債市,而如今銀行委外資金卻開始將目標轉向私募機構了!

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問,什麼是委外業務?

就是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委託基金、券商、信託和私募等公司來管理運作自己的自營資金或者理財資金。

根據銀行口徑統計,目前銀行委外業務資金規模在16.69萬億左右;而據信託、基金資管等口徑統計,目前通過委外管道投向債券的規模約為2.01萬億元。

近日,多家私募人士透露,近期不少銀行屢屢登門造訪,意在加強與私募的合作,將龐大的資金委託其進行投資。

而為深入研究私募行業如何更好地與銀行委外資金對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7月27日在京舉辦私募基金對接銀行委外資金專題座談會,樂瑞、佑瑞持、星石、格上等15家私募機構的代表參會。

其實,早在前兩年,工商銀行、招商銀行(600036)等一些較早涉足二級市場的銀行開始試水資金委託給私募進行投資,而近一年多以來,各類銀行紛紛進入,特別是以城商行為首的一些中小銀行,委託私募機構進行投資更成趨勢。

▼ 銀行為什麼看上私募?

1

為處理手中巨額資產

是為了處理手中的巨額資產。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發佈的《中國銀行(601988)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達60879只,理財資金帳面餘額23.50萬億元,同比增長56.46%。

2015年全年,銀行業理財市場有46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86792只,累計募集資金158.41萬億元。

對於銀行來說,在理財端吸金容易,但吸收進來的資金需要尋找出口,巨量的資金找不到投向,委外便成為趨勢。

2

私募自身的優勢

▶ 01.私募基金的期限較長

私募封閉期限長,故運作期穩定,而對於大資金級別又容易在理財端吸金的銀行理財資金來說,長期限不是問題,因而很多銀行對於資金期限也開始變得久長。

一位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對接的一些銀行資金期限在3年左右,同時對止損線並不十分嚴苛。

▶ 02.私募基金操作靈活

與公募基金十億百億的規模相比,規模較小的私募基金投資操作更為靈活,能及時跟進市場,根據市場變化趨勢快進快出,牛市可滿倉獲取全部收益,熊市可空倉規避系統風險,投資策略眾多。

而規模較大的公募基金在股市下跌時,由於倉位較高往往轉舵較難,轉變投資風格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業績表現往往大起大落。

▶ 03.私募更規範更安全

公募將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視風險,私募的監管比信託有過之而無不及。信託有“一法三規”,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規”,特別是新規實施後私募大洗牌,行業運作更規範,資訊披露更公開,私募產品也更具安全性!

▶ 04.私募追求絕對收益

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費較少,主要依靠提取業績報酬生存,而超額業績必須在每次淨值創出新高後才可提取。

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資者賺到錢,私募才能賺到錢。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勵機制更強,需要追求絕對的正收益。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門檻較高,只面向少數特定投資者進行募集,因此能夠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品,滿足客戶的特殊投資需求,對於銀行的大額資金來說,這是很大的優勢。

總之,一直以來,風險偏好較低的銀行、保險對委外資金都是謹慎謹慎再謹慎,很少與私募合作,而如今,如此追求安全感的銀行都已經進入私募了,可見私募經過不斷發展和成熟,已頗具優越性!

投資永遠是收益和風險成正比,風險意識最重要,投資之前先學習,不瞭解,看不懂,不投資。

想瞭解更多精彩資訊,趕緊加入我們吧~

財富街官網:www.pestreet.cn

財富街官微:Lo-V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