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倫勃朗!德國有人喊你“回家”吃飯!

原標題:倫勃朗!德國有人喊你“回家”吃飯!

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1669)擅長玩兒光影,

耍色彩,處理複雜的畫面;長於捕捉人物面部表情的細微變化抓取人物的性格特徵,刻畫人物內心。他創造出了用黑暗來表現光明的“紫金色黑暗”這種倫勃朗式的獨特藝術風格,在西方藝術史上佔據了無與倫比的崇高地位。

在世界藝術領域中,倫勃朗的作品和他那張“衰”臉都為人們所熟悉,可是這位大叔從未料到,在仙逝二百年後的19世紀,

德國有人喊他“回家”吃飯。

等等,這是怎麼回事?

倫勃朗不是荷蘭畫家麼,怎麼被算成是德國的了?

空口無憑,有白紙黑字為證!

證據一

1926年,有一位叫做漢斯·馬丁·埃爾斯特(Hanns Martin Elster, 1888-1983)的德國作家把他覺得最能代表德意志精神的文章集結成冊,在柏林出版了一本名為《德意志天才——為每個家庭和學校編輯的,德國的過去和現在的詳解》(Der deutsche Genius. Ein Sammelwerk aus deutscher Vergangenheit und Gegenwart fürHaus und Schule)的文集,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湯瑪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年)為本書作了前言。湯瑪斯·曼以公開反對極端右翼勢力聞名,他的前言是對這本書的認可,在他的篩選判斷下,本書應該與當時興起的納粹主義沒什麼干係。

埃爾斯特很有心,大概是在所謂“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的想法下,為了讓平民百姓更加直觀地理解文章中表達的德意志特徵,這位元大哥還好心的配了N多插圖:書中包含了100張插圖和24張繪畫圖片。

在100張插圖中,路德維希·裡克特(Adrian Ludwig Richter)的作品比較多,他有15幅版畫被埃爾斯特選中了。而24張圖片中,有二分之一是丟勒的畫作,另外一半全是倫勃朗的!

· 丟勒,《自畫像》(Self-Portrait),板上油畫,1500

丟勒的畫作在書中佔有這麼大的比重,本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可以說,最遲從浪漫派開始,

除了格呂內瓦爾德(Grunewald),阿爾布萊希特·丟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就是德國文藝復興畫壇的No.1。彼時,德國藝術家眼中的理性與同時代義大利藝術家的浪漫有著一眼可見的差別。大多數德國畫家都有著哲學家的氣質,不過“學問”非但沒有使德國美術家“迷失”,反倒賦予其獨特的民族性格。對物件進行研究,滿足哲理思考,詮釋分析結果,進一步提出問題,然後呈現在畫布上——丟勒的作品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表現力帶有典型德國特徵,
不僅德國人接受,外國人也認同。而埃爾斯特將倫勃朗和丟勒並列,看似蹊蹺,其實原因並不複雜:除了他和丟勒都偏執地喜歡畫自畫像之外,在這位荷蘭大叔身上還有其他的被德國人看作是典型德意志特徵的東西。

(前方預警,有大量自拍外泄)

……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28-1629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 1629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30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52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55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60

其實,在19世紀時

倫勃朗就被德國人歸為德意志民族天才的代表了

證據二

1890年,德國極右的藝術史學家和哲學家尤利烏斯·朗貝(Julius Langbehn,1851-1907)在他的著作《教育家倫勃朗》(Rembrandt als Erzieher, 1890)提及,倫勃朗屬於雅利安人種,即德意志人。這本小冊子在當時簡直是暢銷之王,兩年內就印了37版。

到1943年的時候,這本小書居然已經瘋狂地重印了90版之多,是德國有著最多讀者的書。作者的本意是將種族思想解釋成一切事物的主要因素,先天高於後天,認為民族、血統的力量高於一切。他站在反猶太主義的立場,卻認定倫勃朗可以煲出最高級、最營養、最美味的心靈雞湯,讚美倫大叔是德意志民族的靈魂導師或道德豐碑。朗貝呼籲保護德國的國粹,反對所謂美國化的現代發展,反對社會民主黨和馬克思主義。

· 倫勃朗,《加利利海的暴風雨》(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布面油畫,1633

朗貝認為,倫勃朗的作品反映了德意志精神,作品中的光影正好證明了英雄可以征服任何頹廢、消極和腐敗帶來的混亂。然而,更多的藝術史學家稱,倫勃朗畫中的光影與《舊約全書》的景象十分相仿。據考證,倫勃朗和他的畫作反倒是與猶太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就曾被猶太民族看做是特有的象徵。倫勃朗究竟屬於哪個民族?據說至今無從考證。

· 倫勃朗,《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布面油畫,1658

在朗貝的小冊子中,倫勃朗被說成是德意志精神,特別是南方德意志精神集中體現。朗貝並沒有過多談論具體繪畫作品,而只是站在日爾曼民族主義立場,用散文詩般語言抨擊當時的“科學萬能論”以及現代社會因為專業分工和專門研究導致的文化碎片化。他提出,在倫勃朗藝術薰陶和教育之下,德國將從科學國度變為藝術國度,教授將被藝術家取代。朗貝也許沒有料到,在他身後,這本書在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感情和傳播非理性主義方面發揮了超級邪性的作用。

19世紀德國繪畫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黑暗的籠罩。倫勃朗的作品因為裡面濃郁的悲劇性而被認為更接近德國精神,他狂愛“自拍”的強烈自我意識也被認為是契合德國特點。

(前方預警,您將看到)

叱吒德國數世紀的“暗黑鄉村死金鼻祖”弗裡德里希的作品

· 卡斯帕爾·大衛·弗裡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奧克伍德的修道院》(The Abbey in the Oakwood ),布面油畫,1808-10

· 卡斯帕爾·大衛·弗裡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霧海裡的漫遊者》(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布面油畫,1818

· 卡斯帕爾·大衛·弗裡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月光海岸》(Seashore by Moonlight ),布面油畫,1835–36

“他們覺得晦暗是一種樂趣;他們常常要把本來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東西,重新送進暗夜,而絕不願意走別人走過的道路。”

——【法】德·斯太爾夫人《德國的文學與藝術》

德國現代社會心理學家的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在他的著作裡,也從心理學的角度把倫勃朗分析了一番。在齊美爾眼裡,倫勃朗藝術展現了一種新的藝術的整體性理念,能夠抵禦和糾正現代都市的金錢主義、異化、疏離以及物質主義的價值理想。他甚至把倫勃朗視為新的藝術哲學的代表。(《倫勃朗:一篇藝術哲學論文》(Rembrandt: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Art),1916年出版)

證據三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歷史上第一位充分利用倫勃朗的人。從1940年起,希特勒就把倫勃朗看作是他本人、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偶像。

納粹曾經想借著國內的“倫勃朗崇拜熱”把這位17世紀的大畫家變成自己的代言人,藉以拉攏荷蘭,粉飾自己的侵略罪行。他們認為倫勃朗的自畫像中浸透著“鮮血與祖國”的印記,這正好印證了納粹的口號。希特勒還利用倫勃朗自畫像中憤世嫉俗的面孔,力證他是一個征服狂,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種。不僅如此,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頭目也將倫勃朗藝術作為主要收藏品加以收藏。納粹軍隊所到之處,無不搜尋倫勃朗的自畫像,尤其是倫勃朗戴有寬邊帽的自畫像——希特勒覺得這樣的倫勃朗有一種狂徒英雄氣概,與他有某種契合感。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在納粹佔領荷蘭時期,倫勃朗被作為納粹國家的社會文化的—部分到處展示:倫勃朗頭像印製的郵票被容許繼續使用;設立“倫勃朗”藝術貢獻獎;雇人創作了關於倫勃朗的歌劇和電影;他們甚至把倫勃朗的生日定成了“荷蘭國家法定假日”,用以取代女王誕辰日。

納粹政權實在太需要利用倫勃朗來打造新的“日爾曼-荷蘭”民族身份。倫勃朗有猶太族的嫌疑?沒關係!在那部1941年關於倫勃朗生平的電影裡,他們將倫勃朗的經濟困境的原因賴在猶太人身上,指控他們壓價購買倫勃朗的作品以牟取暴利。實際上,人們都知道,倫勃朗經常受窮的最大原因是他掙一個花倆,底兒掉為止。

· 倫勃朗,《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De anatomische les van Dr. Nicolaes Tulp),1632

· 倫勃朗,《月亮與狩獵女神》(Artemisia Receiving Mausolus' Ashes;Sophonisba Receiving the Poisoned Cup),1634

· 倫勃朗,《夜巡》(De Nachtwacht),1642

希特勒懷著對倫勃朗扭曲的“愛”,把倫勃朗狠狠地“折騰”了一通。1941年,荷蘭的法西斯政治黨派、荷蘭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托賓·高德瓦根(Tobie Goedewaagen,1885-1980)給納粹政權“棒臭腳”:“荷蘭人民愛戴倫勃朗,不僅因為他是本民族的寶貴財富,也因為他是日爾曼精神最偉大、最高貴的結晶。”

不過,絕大多數荷蘭人對納粹的折騰毫無興趣,希特勒算是白忙了一場。那些來自低地的人民從不像希特勒那樣,用倫勃朗的和藝術特徵標榜自己俯瞰眾生,在他們的眼裡,倫勃朗也“僅僅”是“荷蘭黃金時代”的象徵之一而已。

以上是你們最期待的VART藝術家連續劇的第二季“他來自德國”的第一集(S02E01)

——一個不是德國藝術家的德國故事

S2的德國故事還將持續推出,記得期待噢!

以下則是第一季一呆(義大利)的回顧,還沒觀看的朋友,請猛戳↓!

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

時間:2017年6月17日-2017年9月3日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國家博物館

票價:50元

本次展覽是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展示,共展出來自美國“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的70餘件展品,分為肖像畫、歷史畫及風俗畫三大主題,其中包含歐洲17世紀最偉大畫家之一的倫勃朗的11幅畫作,以及天才藝術家維米爾首幅在北京展示的作品《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

展覽還將著重展出來自“精細繪畫”(fijnschilders)的創作,包括倫勃朗的首位學生格裡特•德奧以及他的兩位傑出弟子弗蘭斯•範•米里斯和戈特弗裡德•沙爾肯等人的多幅藝術佳作。展覽重現了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盛景,為中國公眾欣賞十七世紀荷蘭藝術提供了絕佳機會。

海外展

The Encounter: Drawings from Leonardo to Rembrandt(邂逅:從達芬奇到倫勃朗的畫作)

時間:2017年7月13日-2017年10月22日

地址:St Martin’s Place London WC2H 0HE|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英國國家肖像畫廊)

票價:10英鎊

本次大型展覽通過展現文藝復興與巴羅克藝術盛行時期,諸多傑出的大師之作,別出心裁地對藝術家與模特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索。從英國國家館藏中,挖掘出如萊昂納多·達·芬奇、倫勃朗和小漢斯·霍爾拜因等藝術家的精緻人物肖像,以讚美那個擁有非凡藝術創造力的時代。

Monochrome: Painting in Black and White(單色畫:繪出黑白)

時間:2017年6月27日-2017年7月26日

地址:Cromwell Rd London SW7 5BD|The National Gallery(英國國家美術館)

票價:免費

黑白的單色畫長期以來一直是藝術家在創作中的常見主題,但目前尚未有關於這一主題的大型展覽,本次展覽將從中世紀著手,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再進入21世紀,逐步探索黑白繪畫的歷史。

本次展出作品涵括早期的宗教作品和效仿雕塑的畫作,以及後來出現的版畫、攝影和電影等,其中藝術家從古至今有讓·奧古斯特·多明尼克·安格爾、倫勃朗、畢卡索和格哈德·裡希特等。

ID:VART_20140703

.

END

.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28-1629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 1629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30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52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55

· 倫勃朗,《自畫像》(Self-Portrait),1660

其實,在19世紀時

倫勃朗就被德國人歸為德意志民族天才的代表了

證據二

1890年,德國極右的藝術史學家和哲學家尤利烏斯·朗貝(Julius Langbehn,1851-1907)在他的著作《教育家倫勃朗》(Rembrandt als Erzieher, 1890)提及,倫勃朗屬於雅利安人種,即德意志人。這本小冊子在當時簡直是暢銷之王,兩年內就印了37版。

到1943年的時候,這本小書居然已經瘋狂地重印了90版之多,是德國有著最多讀者的書。作者的本意是將種族思想解釋成一切事物的主要因素,先天高於後天,認為民族、血統的力量高於一切。他站在反猶太主義的立場,卻認定倫勃朗可以煲出最高級、最營養、最美味的心靈雞湯,讚美倫大叔是德意志民族的靈魂導師或道德豐碑。朗貝呼籲保護德國的國粹,反對所謂美國化的現代發展,反對社會民主黨和馬克思主義。

· 倫勃朗,《加利利海的暴風雨》(The Storm on the Sea of Galilee),布面油畫,1633

朗貝認為,倫勃朗的作品反映了德意志精神,作品中的光影正好證明了英雄可以征服任何頹廢、消極和腐敗帶來的混亂。然而,更多的藝術史學家稱,倫勃朗畫中的光影與《舊約全書》的景象十分相仿。據考證,倫勃朗和他的畫作反倒是與猶太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就曾被猶太民族看做是特有的象徵。倫勃朗究竟屬於哪個民族?據說至今無從考證。

· 倫勃朗,《猶太新娘》(The Jewish Bride),布面油畫,1658

在朗貝的小冊子中,倫勃朗被說成是德意志精神,特別是南方德意志精神集中體現。朗貝並沒有過多談論具體繪畫作品,而只是站在日爾曼民族主義立場,用散文詩般語言抨擊當時的“科學萬能論”以及現代社會因為專業分工和專門研究導致的文化碎片化。他提出,在倫勃朗藝術薰陶和教育之下,德國將從科學國度變為藝術國度,教授將被藝術家取代。朗貝也許沒有料到,在他身後,這本書在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感情和傳播非理性主義方面發揮了超級邪性的作用。

19世紀德國繪畫都有個共同點,就是黑暗的籠罩。倫勃朗的作品因為裡面濃郁的悲劇性而被認為更接近德國精神,他狂愛“自拍”的強烈自我意識也被認為是契合德國特點。

(前方預警,您將看到)

叱吒德國數世紀的“暗黑鄉村死金鼻祖”弗裡德里希的作品

· 卡斯帕爾·大衛·弗裡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奧克伍德的修道院》(The Abbey in the Oakwood ),布面油畫,1808-10

· 卡斯帕爾·大衛·弗裡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霧海裡的漫遊者》(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布面油畫,1818

· 卡斯帕爾·大衛·弗裡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月光海岸》(Seashore by Moonlight ),布面油畫,1835–36

“他們覺得晦暗是一種樂趣;他們常常要把本來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東西,重新送進暗夜,而絕不願意走別人走過的道路。”

——【法】德·斯太爾夫人《德國的文學與藝術》

德國現代社會心理學家的格奧爾格·齊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在他的著作裡,也從心理學的角度把倫勃朗分析了一番。在齊美爾眼裡,倫勃朗藝術展現了一種新的藝術的整體性理念,能夠抵禦和糾正現代都市的金錢主義、異化、疏離以及物質主義的價值理想。他甚至把倫勃朗視為新的藝術哲學的代表。(《倫勃朗:一篇藝術哲學論文》(Rembrandt: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Art),1916年出版)

證據三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是歷史上第一位充分利用倫勃朗的人。從1940年起,希特勒就把倫勃朗看作是他本人、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偶像。

納粹曾經想借著國內的“倫勃朗崇拜熱”把這位17世紀的大畫家變成自己的代言人,藉以拉攏荷蘭,粉飾自己的侵略罪行。他們認為倫勃朗的自畫像中浸透著“鮮血與祖國”的印記,這正好印證了納粹的口號。希特勒還利用倫勃朗自畫像中憤世嫉俗的面孔,力證他是一個征服狂,是真正的雅利安人種。不僅如此,希特勒和其他納粹頭目也將倫勃朗藝術作為主要收藏品加以收藏。納粹軍隊所到之處,無不搜尋倫勃朗的自畫像,尤其是倫勃朗戴有寬邊帽的自畫像——希特勒覺得這樣的倫勃朗有一種狂徒英雄氣概,與他有某種契合感。

·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

在納粹佔領荷蘭時期,倫勃朗被作為納粹國家的社會文化的—部分到處展示:倫勃朗頭像印製的郵票被容許繼續使用;設立“倫勃朗”藝術貢獻獎;雇人創作了關於倫勃朗的歌劇和電影;他們甚至把倫勃朗的生日定成了“荷蘭國家法定假日”,用以取代女王誕辰日。

納粹政權實在太需要利用倫勃朗來打造新的“日爾曼-荷蘭”民族身份。倫勃朗有猶太族的嫌疑?沒關係!在那部1941年關於倫勃朗生平的電影裡,他們將倫勃朗的經濟困境的原因賴在猶太人身上,指控他們壓價購買倫勃朗的作品以牟取暴利。實際上,人們都知道,倫勃朗經常受窮的最大原因是他掙一個花倆,底兒掉為止。

· 倫勃朗,《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De anatomische les van Dr. Nicolaes Tulp),1632

· 倫勃朗,《月亮與狩獵女神》(Artemisia Receiving Mausolus' Ashes;Sophonisba Receiving the Poisoned Cup),1634

· 倫勃朗,《夜巡》(De Nachtwacht),1642

希特勒懷著對倫勃朗扭曲的“愛”,把倫勃朗狠狠地“折騰”了一通。1941年,荷蘭的法西斯政治黨派、荷蘭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核心人物托賓·高德瓦根(Tobie Goedewaagen,1885-1980)給納粹政權“棒臭腳”:“荷蘭人民愛戴倫勃朗,不僅因為他是本民族的寶貴財富,也因為他是日爾曼精神最偉大、最高貴的結晶。”

不過,絕大多數荷蘭人對納粹的折騰毫無興趣,希特勒算是白忙了一場。那些來自低地的人民從不像希特勒那樣,用倫勃朗的和藝術特徵標榜自己俯瞰眾生,在他們的眼裡,倫勃朗也“僅僅”是“荷蘭黃金時代”的象徵之一而已。

以上是你們最期待的VART藝術家連續劇的第二季“他來自德國”的第一集(S02E01)

——一個不是德國藝術家的德國故事

S2的德國故事還將持續推出,記得期待噢!

以下則是第一季一呆(義大利)的回顧,還沒觀看的朋友,請猛戳↓!

倫勃朗和他的時代:美國萊頓收藏館藏品展

時間:2017年6月17日-2017年9月3日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長安街16號 天安門廣場東側|中國國家博物館

票價:50元

本次展覽是荷蘭黃金時代畫作在中國最大規模的展示,共展出來自美國“萊頓收藏”(The Leiden Collection)的70餘件展品,分為肖像畫、歷史畫及風俗畫三大主題,其中包含歐洲17世紀最偉大畫家之一的倫勃朗的11幅畫作,以及天才藝術家維米爾首幅在北京展示的作品《坐在維金納琴旁的年輕女子》。

展覽還將著重展出來自“精細繪畫”(fijnschilders)的創作,包括倫勃朗的首位學生格裡特•德奧以及他的兩位傑出弟子弗蘭斯•範•米里斯和戈特弗裡德•沙爾肯等人的多幅藝術佳作。展覽重現了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盛景,為中國公眾欣賞十七世紀荷蘭藝術提供了絕佳機會。

海外展

The Encounter: Drawings from Leonardo to Rembrandt(邂逅:從達芬奇到倫勃朗的畫作)

時間:2017年7月13日-2017年10月22日

地址:St Martin’s Place London WC2H 0HE|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英國國家肖像畫廊)

票價:10英鎊

本次大型展覽通過展現文藝復興與巴羅克藝術盛行時期,諸多傑出的大師之作,別出心裁地對藝術家與模特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索。從英國國家館藏中,挖掘出如萊昂納多·達·芬奇、倫勃朗和小漢斯·霍爾拜因等藝術家的精緻人物肖像,以讚美那個擁有非凡藝術創造力的時代。

Monochrome: Painting in Black and White(單色畫:繪出黑白)

時間:2017年6月27日-2017年7月26日

地址:Cromwell Rd London SW7 5BD|The National Gallery(英國國家美術館)

票價:免費

黑白的單色畫長期以來一直是藝術家在創作中的常見主題,但目前尚未有關於這一主題的大型展覽,本次展覽將從中世紀著手,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再進入21世紀,逐步探索黑白繪畫的歷史。

本次展出作品涵括早期的宗教作品和效仿雕塑的畫作,以及後來出現的版畫、攝影和電影等,其中藝術家從古至今有讓·奧古斯特·多明尼克·安格爾、倫勃朗、畢卡索和格哈德·裡希特等。

ID:VART_20140703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