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練兵起家的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面對各省擁兵自立的局面,該怎麼辦?

面對全國實質上各省獨立的局面,坐上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寶座的袁世凱不會覺察不到。而各省獨立、有能力叫板中央,歸根結底就是各省都督手上有軍隊。可袁世凱是靠什麼起家的?小站練兵一步一步起來的,

大清的北洋三十六鎮新軍就是袁世凱一手弄的。可是陰差陽錯,辛亥革命造反的主力就是各省自己練的新軍。如今清帝遜位,是時候,再收拾一下已經亂世一片的各省軍隊了。

圖1、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

當兵賣命奔的就是餉銀,

袁世凱小站練兵之所以成功,高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從小站新軍到武衛右軍,再到北洋六鎮,從軍官到士兵,拿的都是比舊式軍隊高的多的餉銀。正是因為大清政府拿不出那麼多錢來,才逼迫各省自籌軍餉,各自訓練新軍,以至於惹出後來的亂子。當然練新軍,士兵的餉銀只是其中的一項開支。

可是到了民國,特別是清政府和民國交接的這段時間,

民國政府連餉銀也拿不出了。正是因為欠軍餉,曹錕的手上才在北京鬧事,之後保定、天津接連兵變,除了袁世凱有意利用此時拒絕南下,可是欠餉是不可回避的事實。不只是袁世凱的手下,南京在1912年4月也因為欠餉發生了兵變。養軍隊是要銀子的,可是沒銀子怎麼辦?只能夠裁軍。

圖2、曹錕

於是袁世凱當上大總統的第一件事就是裁軍。裁軍事情,由內閣的陸軍部具體負責,陸軍部的負責人此時是北洋三傑之一的段祺瑞。面對狼多肉少的局面,段祺瑞定下了一條簡單的原則,就是原來每個省的軍餉是多少的,就按原來的發放,多出來的人員就裁撤。段祺瑞的原話是:“今於無標準之中定一標準,即姑以各省原有之軍額、餉額為依據,

越于原額之兵裁之,越于原額之餉節之。如因實際不得不增于原額者,由該省都督敘明理由,經財政、陸軍、參謀三部允准,亦可酌增。”

依照段祺瑞制定的這個原則,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南方舉義的各省。在辛亥革命中,南方獨立的各省為了對抗清軍,在原來新軍的基礎上,自行招募組織了很多軍隊。而所有這些南方的軍隊,大部分是不在原來的軍隊編制之中的。在之前,

袁世凱任命黃興為南京留守,給黃興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裁撤南方革命各省的軍隊。確實,南北都和解了,養這麼多軍隊做什麼?何況還要不起。面對南方各省複雜的局面,黃興最後選擇辭職。

圖3、黃興

不過段祺瑞的話中,還是留了口子的。那就是各省都督你隨機應變,如果你們省的財政負擔得起,你就多養,要麼就給我裁撤。袁世凱、段祺瑞只能採取這樣折中的辦法一步步來,裁軍這樣的事,如果稍微處理不當,可能馬上就是另一次革命。南方各省,迫於財政窘迫,不少省份對原有軍隊進行了縮編,比如廣東到1912年6月就陸續裁軍十一萬多、湖南也裁撤了五個師等。可是各省雖有裁撤,但各省都督手上都保留了足夠的兵力,為之後的二次革命,乃至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圖4、段祺瑞

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除了裁軍,對軍事機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畢竟已經到了民國,很多稱呼都得變了,而且一下子冒出來那麼多都督,也得放到軍事序列裡去,不然一省一個樣,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是在內閣十部裡,設置了兩個與軍事有關的部,陸軍部、海軍部。陸軍部管理陸軍軍政,統轄陸軍軍人、軍屬,監督所轄官署;海軍也一樣。只是全國沒多少海軍,而陸軍則是各省辛亥革命的中堅。由於在清末,陸軍部已經組建,所以民國的陸軍部基本沿襲清朝陸軍部的編制,下轄八司。鑒於當時的實際情況,在各省設置都督府,為一省的軍政總樞,各省陸軍都由都督節制。同時在特殊區域或次要省份,設置護軍使署,由中央視各地需求派遣。同時各省軍事重鎮,設置鎮守使署,鎮守使一般由駐守當地軍隊的師長、混成旅旅長等擔任。

在軍事機構改革上,充分體現了袁世凱因時就勢的一貫作風。不強求,依照實際情況,步步為營的策略。面對各地一下子崛起的都督們,袁世凱確實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能將大家先統籌到大盤子裡再說。

圖5、從清朝兵制到民國兵制

袁世凱在軍隊方面進行的第三項改革,就是統一了軍隊編制。在編制北洋三十六鎮的時候,當時軍隊以鎮、協、標、隊來分層管理的,在編制上已經充分借鑒了西方軍隊的編制。這一次軍隊編制改革,袁世凱“改鎮為師”,主要的目的也是統一南北方各省在軍隊編制上繁亂的名稱。從此之後,師旅團營連這些我們熟悉的軍隊編制,就正式開始使用了。可以看到在民國時,師長已經是最高一級。所以看到,張作霖被任命為第二十七師師長,可別小看那時候的張作霖,那已經是東北地區最高級的軍官了。在《陸軍平時編訂條例》裡,袁世凱對師旅團營連具體的編制標準也做了規定。

圖6、民國初年改鎮為師之後的軍隊編制

通過裁軍、統一軍事機構、統一軍隊編制等舉措,袁世凱暫時穩住了亂做一團的各地軍隊,將各省都督納入到了統一的軍隊序列之中。這時候的各省都督,看中中央給的名分,畢竟此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是民心所向,而且你袁世凱手上也有響噹噹的北洋六鎮。可是之後呢?歷史深處之【軍人時代】這一期就到這裡,下一期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崛起中的張作霖。

lishi_shengchu!

如果你們省的財政負擔得起,你就多養,要麼就給我裁撤。袁世凱、段祺瑞只能採取這樣折中的辦法一步步來,裁軍這樣的事,如果稍微處理不當,可能馬上就是另一次革命。南方各省,迫於財政窘迫,不少省份對原有軍隊進行了縮編,比如廣東到1912年6月就陸續裁軍十一萬多、湖南也裁撤了五個師等。可是各省雖有裁撤,但各省都督手上都保留了足夠的兵力,為之後的二次革命,乃至以後的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

圖4、段祺瑞

臨時大總統袁世凱,除了裁軍,對軍事機構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畢竟已經到了民國,很多稱呼都得變了,而且一下子冒出來那麼多都督,也得放到軍事序列裡去,不然一省一個樣,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是在內閣十部裡,設置了兩個與軍事有關的部,陸軍部、海軍部。陸軍部管理陸軍軍政,統轄陸軍軍人、軍屬,監督所轄官署;海軍也一樣。只是全國沒多少海軍,而陸軍則是各省辛亥革命的中堅。由於在清末,陸軍部已經組建,所以民國的陸軍部基本沿襲清朝陸軍部的編制,下轄八司。鑒於當時的實際情況,在各省設置都督府,為一省的軍政總樞,各省陸軍都由都督節制。同時在特殊區域或次要省份,設置護軍使署,由中央視各地需求派遣。同時各省軍事重鎮,設置鎮守使署,鎮守使一般由駐守當地軍隊的師長、混成旅旅長等擔任。

在軍事機構改革上,充分體現了袁世凱因時就勢的一貫作風。不強求,依照實際情況,步步為營的策略。面對各地一下子崛起的都督們,袁世凱確實也沒有更多的辦法,只能將大家先統籌到大盤子裡再說。

圖5、從清朝兵制到民國兵制

袁世凱在軍隊方面進行的第三項改革,就是統一了軍隊編制。在編制北洋三十六鎮的時候,當時軍隊以鎮、協、標、隊來分層管理的,在編制上已經充分借鑒了西方軍隊的編制。這一次軍隊編制改革,袁世凱“改鎮為師”,主要的目的也是統一南北方各省在軍隊編制上繁亂的名稱。從此之後,師旅團營連這些我們熟悉的軍隊編制,就正式開始使用了。可以看到在民國時,師長已經是最高一級。所以看到,張作霖被任命為第二十七師師長,可別小看那時候的張作霖,那已經是東北地區最高級的軍官了。在《陸軍平時編訂條例》裡,袁世凱對師旅團營連具體的編制標準也做了規定。

圖6、民國初年改鎮為師之後的軍隊編制

通過裁軍、統一軍事機構、統一軍隊編制等舉措,袁世凱暫時穩住了亂做一團的各地軍隊,將各省都督納入到了統一的軍隊序列之中。這時候的各省都督,看中中央給的名分,畢竟此時的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是民心所向,而且你袁世凱手上也有響噹噹的北洋六鎮。可是之後呢?歷史深處之【軍人時代】這一期就到這裡,下一期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崛起中的張作霖。

lishi_shengc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