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東北林業大學輔導員直播年級大會 收穫3.4萬訪問量

3月17日21時,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2016級的253名同學齊齊等在寢室,

同學們或坐或臥,有的乾脆在床上裹著被子,各自用手機或電腦打開同一個直播應用程式,點擊同一個主播。很快,輔導員李順出現在直播畫面上,宣告“2017年文法學院2016級第一次年級大會”正式開始。

長達一小時的年級大會結束後,李順驚訝又不乏驚嚇地發現,直播竟然創造了3.4萬的訪問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

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資訊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這次輔導員的直播,不僅打破了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隔閡,讓同學們對李順的稱呼從“李老師”變成了“順哥”,更收穫了太多的意外之喜。

直播年級大會的初衷:心動與心疼

李順坦言,作為80後,這次年級大會是他的第一次直播,在此之前,他幾乎從未瞭解過直播,甚至有點抵觸,但這點個人喜好,

最終是被同學們改變了。

最初踏入輔導員行列的時候,“李老師”是李順特別喜歡的稱呼,可隨著閱歷增長,他發現“老師”與“學生”兩個稱謂之間,隔著巨大鴻溝,在面對面的單獨交流中,學生也很難將他當做一個朋友而非老師。想要瞭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情感中的困難,非得打破兩個稱謂的隔閡。

李順很瞭解,文法學院4個專業的同學課表時間參差不齊,

每學期的三次年級大會往往選在中午或晚上八點半以後,有的同學下課後來不及吃飯就趕著去開會了,在哈爾濱寒冷的天氣裡,餓肚子開會簡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就更談不上師生互動了。

李順還想到,現在“低頭族”越來越多,在學校裡也同樣如此,不如就通過手機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把年級大會從痛苦變成樂趣。他知道學生們對直播很感興趣,乾脆就在直播平臺上開一次新穎的年級大會。

手寫作業“磨磨槍”,方言直播“心靈雞湯”

就這樣,直播熱熱鬧鬧開始了。

李順將大會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上一學期的成績做總結和梳理,並總結寒假作業完成情況,這份寒假作業被限制在5000字左右,主要內容就是學生個人的未來人生規劃,要求必須是手寫的,李順說讓學生寫這樣的作業並非無的放矢,“這份作業有兩個目的,文科生的文筆就是武器,

要磨磨槍,再一個是催促迷茫的大一新生思考未來的人生路。”

直播第二部分,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比如有關學業的相關政策,以及涉及戀愛、人際關係等的熱門話題。

第三部分是師生互動,學生提問,李順回答。在直播平臺上同學們都是使用昵稱,破除了面對面的尷尬,也打破了師生隔閡的堅冰,有同學提問有關遊戲的話題,還有同學向老師抱怨“男朋友不知在哪”,大膽坦露出對戀愛的好奇和嚮往。

那些面對面都羞於啟齒的隱私話題,在直播這個隱匿了真實身份的平臺上,可以拿出來詢問老師,也可以請別人幫助,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

從“有人不沖廁所怎麼辦”到“保研政策新變化”這樣林林總總的問題,李順回答了三十多個,其中穿插了他用遼寧方言講述的勵志故事,這些被精心選擇出來的“心靈雞湯”不但沒有惹人反感,還被同學們當做經典話題,互相交流。

“李老師”成功蛻變成“順哥”

在直播中有個網友惡意刷屏,文法學院的學生禮貌而嚴肅地要求對方不要擾亂會議秩序,這讓李順一度捏了一把汗,所幸這個小插曲並沒有引起更大的波瀾。那位惡意刷屏的網友在直播結束後給李順發來私信道歉,說他是上海某大學的學生,看到這樣的年級大會羡慕嫉妒恨,但是羡慕和嫉妒沒表現出來,只把恨表達出來了。

李順有信心讓直播繼續做下去,因為他還收穫了幾個意外之喜。

直播吸引來文法學院的一百多名畢業生,師兄師姐與師弟師妹的交流異常火爆,有位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師姐直接放話“通過司法考試的師弟師妹,可以來找我哦”。畢業生與在校生的橋樑就這樣搭建起來了,職業之路不再四顧茫茫。

學生家長們也在直播後聯繫他,表示這些直播話題正是家長們特別關注的,感謝李老師,同時希望以後家長參與的直播多一些。做學生工作,如果有家長參與,一定會事半功倍。

李順說,這次直播讓他堅定了自己的1+3+N的工作模式:每學期1次的傳統年級大會是直播無法替代的,3種與同學面對面交流的模式,還有N次直播。直播內容也將不限於年級大會,不定期組織直播平臺的家長會,甚至直播同學們普遍關注的“迎新晚會”等大型校內活動。

一個老師面對253個同學的年級大會直播,卻創造出3.4萬的訪問量。有人說,李老師就快成“網紅”了,但李順對這個稱謂很反感。“我不是網紅,我也不想當什麼網紅。手段和平臺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和內容,多做點有意義的正能量的事,佔領這個平臺,那直播就能有積極向上的氣場。”他說,做直播的初衷,從頭到尾也只是想拉近師生的距離,做好輔導員的份內工作,他最中意的,還是走在校園裡,那一聲聲親熱脆亮的“順哥”。

大膽坦露出對戀愛的好奇和嚮往。

那些面對面都羞於啟齒的隱私話題,在直播這個隱匿了真實身份的平臺上,可以拿出來詢問老師,也可以請別人幫助,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師生間的隔閡。

從“有人不沖廁所怎麼辦”到“保研政策新變化”這樣林林總總的問題,李順回答了三十多個,其中穿插了他用遼寧方言講述的勵志故事,這些被精心選擇出來的“心靈雞湯”不但沒有惹人反感,還被同學們當做經典話題,互相交流。

“李老師”成功蛻變成“順哥”

在直播中有個網友惡意刷屏,文法學院的學生禮貌而嚴肅地要求對方不要擾亂會議秩序,這讓李順一度捏了一把汗,所幸這個小插曲並沒有引起更大的波瀾。那位惡意刷屏的網友在直播結束後給李順發來私信道歉,說他是上海某大學的學生,看到這樣的年級大會羡慕嫉妒恨,但是羡慕和嫉妒沒表現出來,只把恨表達出來了。

李順有信心讓直播繼續做下去,因為他還收穫了幾個意外之喜。

直播吸引來文法學院的一百多名畢業生,師兄師姐與師弟師妹的交流異常火爆,有位在律師事務所工作的師姐直接放話“通過司法考試的師弟師妹,可以來找我哦”。畢業生與在校生的橋樑就這樣搭建起來了,職業之路不再四顧茫茫。

學生家長們也在直播後聯繫他,表示這些直播話題正是家長們特別關注的,感謝李老師,同時希望以後家長參與的直播多一些。做學生工作,如果有家長參與,一定會事半功倍。

李順說,這次直播讓他堅定了自己的1+3+N的工作模式:每學期1次的傳統年級大會是直播無法替代的,3種與同學面對面交流的模式,還有N次直播。直播內容也將不限於年級大會,不定期組織直播平臺的家長會,甚至直播同學們普遍關注的“迎新晚會”等大型校內活動。

一個老師面對253個同學的年級大會直播,卻創造出3.4萬的訪問量。有人說,李老師就快成“網紅”了,但李順對這個稱謂很反感。“我不是網紅,我也不想當什麼網紅。手段和平臺不重要,重要的是目的和內容,多做點有意義的正能量的事,佔領這個平臺,那直播就能有積極向上的氣場。”他說,做直播的初衷,從頭到尾也只是想拉近師生的距離,做好輔導員的份內工作,他最中意的,還是走在校園裡,那一聲聲親熱脆亮的“順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