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美國爸爸,這個國家就什麼都不是|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本文為我局的第237觀察文章,

今天我們講講秘魯的故事

文字:大熊君 | 製圖:孫綠 | 編輯:大綠

秘魯是南美洲一個富有侵略性的國家。自從建國以來,就沒有停止過追逐更大領土的腳步。無論是向南攻打智利還是向北討伐厄瓜多爾,兇猛的秘魯人似乎總是在找事情。

但既然是找事情,

就不可能天天贏。有輸有贏之間,秘魯用兩場戰爭奠定了自己在現代南美版圖中的位置。今天文章就帶你看看秘魯的戰爭史。

從印加到秘魯

今天我們所說的秘魯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1000年。在西元前11000年到西元前3000年,先後出現了查文文明、帕拉卡斯文明等眾多古文明,

隨後,又出現了綿延數十個世紀的印加文明。

還有多少古文明尚未被發現?

印加文明可說是南美古代文明的巔峰,然而在西元16世紀,西班牙人法蘭西斯科·皮薩羅率領裝備火器的征服軍團從秘魯沿岸登錄,這才讓歐洲人看到的印加文明的真面貌。

盛極一時的山地王國印加

遭到了來自另一個半球的突然襲擊

這個法蘭西斯科·皮薩羅大字不識一個,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文盲。當然了,他的另一個標籤是流氓。關於皮薩羅征服印加文明的歷史,各個國家各個時代褒貶不一。

法蘭西斯科·皮薩羅

據說,皮薩羅先是憑藉著強大的火器,挫敗了印加的了冷武器雜兵。隨後則謊稱要和談,趁機拘禁了當時的印加王阿塔瓦爾帕。

印加王在自己的帝國裡是太陽一般的存在,在殖民者手裡則是無法反抗的小貓咪。很快,此人就殺害了印加王並且扶持了一個傀儡。

印加王阿塔瓦爾帕

西班牙人擒獲阿塔瓦爾帕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其後的數百年,西班牙人把天主教引入南美大陸,打著信仰自由的旗號讓天主教很快就融入了南美大陸。當一片土地的居民,從信仰上都被同化,也就意味著原有文明的落敗。至此,無論從武力上還是信仰上,印加文明徹底淪陷。

墨西哥和秘魯是西班牙

在南美最重要的兩大殖民地

更多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故事

隨著殖民政權的幾經更迭,整個南美大陸民不聊生,正可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經歷了百年的風雨,世界上終於出現了南美洲各國都認可的偉大人物聖馬丁。這位南美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後來成為了數代南美領導人所侍奉的精神領袖。他領導了南美解放運動,讓秘魯共和國在19世紀20年代於利馬宣佈獨立。

聖馬丁

1821年,聖馬丁宣佈秘魯獨立

當然,同期獨立的周邊國家還有智利,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秘魯和這些國家接壤的地區,有不少地區都存在這雙邊關於領土的爭議,這算是聖馬丁給後人留下的歷史遺留難題。

既然是難題,那總要有個說法,桌子上談不攏的,就靠拳頭唄。

秘魯與周邊諸國

“太平洋戰爭”

秘魯近代戰爭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戰爭史稱“南美太平洋戰爭”。當事人有三個,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

戰爭本質上就是爭奪資源的一種手段。農耕時代為了搶耕地和納稅人口,工業化時代為了搶石油煤炭,那殖民時代能搶什麼呢?

說起來這場戰爭爭奪的資源對現代人來說未免有些詭異:硝石和鳥糞。

在那個時代,硝石是歐美兵工廠用來製作火藥的重要原料,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這三個國家交界處的阿塔卡馬沙漠就正好是全球為數不多也是規模最大的硝石產地。

阿塔卡馬沙漠遍佈礦場

(現為智利領土)

後者鳥糞呢,在化學工業還不發達的年代是一種很有用的化工原料。鳥糞可以提煉各種成分,是那個時代化妝品、醫藥和肥料的原材料。鳥糞被當地人稱之為“帶著臭味的黃金”,其價值可想而知。

“帶著臭味的黃金”的生產過程

收集黃金的秘魯人民

如此資源豐富的地方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更何況,在南美太平洋戰爭之前,這三個國家就已經宣佈了對這片沙漠的主權,把自己全都停在了杠頭上。

看來戰爭無可避免,只有一方把另一方打趴下了,才能坐在桌子上談談到底這塊物產豐富的沙漠怎麼分割。

事情的起因是玻利維亞先跟智利挑事,要求更多領地。玻利維亞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打不過得到西方海軍支援的智利,就邀請秘魯一起打智利。頗具賊心的秘魯馬上附和,兩國一拍即合,聯軍南下挑戰智利。

二打一,不一定就能贏

可惜這種玻利維亞式的自知之明沒有什麼卵用,即使意識到了差距也還是無法彌補戰備上的不足。

玻利維亞的居民以印加後裔為主,使用弓箭長矛,連像樣的軍裝也沒有。面對著全部火器武裝的智利軍隊,這群從印加帝國穿越回來的武士只能說,弱爆了。

右邊這兩位秘魯兵哥哥

你們確定自己走對片場了嗎?

即使算上少量裝備先進火器的秘魯人,聯軍和智利的戰鬥力差距還是有雲泥之別。

接下來的戰鬥推演其實很簡單。受到挑釁的智利人開著6艘軍艦,載著7000名職業軍人在伊基克地區登陸。不出一個月就把玻利維亞和秘魯聯軍擊潰。

一年以後,原本處於守勢的智利就打到了秘魯首都利馬跟前。

兵臨利馬城下,秘魯人怕了,宣佈投降。玻利維亞一掂量自己的能耐,也只能投降。

在隨後兩年的談判裡,秘魯同意將塔拉帕卡省割讓給智利,並將塔克納和阿里卡兩地區交給智利管轄10年。

智利因此向北大大擴張了一把

更可憐的玻利維亞自作孽不可活,先後於1884年和1904年與智利簽訂了《瓦爾帕萊索協定》和“和平友好條約”,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失去與大洋的聯繫,嚴重地影響了其之後幾個世紀的經濟發展。

失去了出海口的玻利維亞

即使成為內陸國家

玻利維亞仍頑強保留了海軍

被打得鼻青臉腫的秘魯從此和智利的關係再也沒好過。讀者體會一下中日關係,就知道這種水火不相容是什麼體驗了。

當然,除了先前三個國家都宣佈主權的伊基克地區,秘魯和智利國家還有好多其他的矛盾。他們的爭議領土還包括La Yarada-Los Palos和接壤的部分海域。

可以說自從這兩個國家獨立以來,小打小鬧就沒停過,一直綿延到了20世紀初。

北伐成功

好不容易忍下了智利方向的悶氣,30多年後,秘魯又給自己找了一個新對手。

事情的起因是在二戰前,秘魯和厄瓜多爾在亞馬遜上游發現了石油,這裡是兩個國家都宣稱主權的地區。資源的事情不好辦,解決方法基本只有靠打。

兩國有爭議的地區

這次秘魯人學精了,一定要找靠譜的後臺。而且他們找的後臺真的很強硬,是精明的美國人。

在美國的幫助下,秘魯軍隊不再是遠古武士,堪稱近代正規軍。而厄瓜多爾軍隊就好像農民起義一樣,沒有像樣的槍炮更沒有知名的將領指揮。

僅僅用了不到20天的功夫,秘魯就佔領了所有爭議領土,還打到了厄瓜多爾的境內。

停泊在厄瓜多爾的秘魯軍艦

這時候,幕後黑手美國大哥出來調解了。在第二年,秘魯和厄瓜多爾在巴西裡約簽訂了所謂的“和平友好雙邊協定書”,厄瓜多爾喪失了西部埃爾奧羅省的一部分和東部亞馬遜河流域大部分領土。這片領土共計174565平方公里,且厄瓜多爾被剝奪了共管亞馬遜河的權利。

厄瓜多爾感覺自己被踢出了

亞馬遜流域朋友圈

美國收取的調解費也很高昂:厄瓜多爾割讓給秘魯的這些土地,雖然領土是秘魯的,但是油田的開採權卻都給了美國石油壟斷組織OXY。

另外還有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國負責用軍事觀察的方式確保條約得到執行。換言之,這四家調解人參與了秘魯對厄瓜多爾的利益瓜分。

雖然被秘魯狠狠教育了一番,這背後還有美國大佬和南美ABC的影子,不服氣的厄瓜多爾仍然沒有放棄抵抗,積極尋求國際社會的關注。

厄瓜多爾寡不敵眾

一直到了1960年,國際局勢重歸穩定,厄瓜多爾總統終於宣佈和秘魯的領土協定是在軍事脅迫下簽訂的,屬於城下之盟,應當視為作廢。

可無論是得了便宜的秘魯,還是剩下四個觀察國,都仍然承認條約的合法性。至於遠在天邊忙於冷戰的英法蘇等國,就更加沒有立場來插手這個邊緣事務了。厄瓜多爾只能自認倒楣。

秘魯人認為或許厄瓜多爾自己也沒有真的把這個抗議當成一回事,只是作為團結民族主義、尋找對外減壓視窗的一種手段。反正南美國家一旦進入軍政府-民粹的迴圈軌道,這種策略就變會變成常態。

沒想到蚍蜉真有一顆撼樹的大心臟。1981年,厄瓜多爾軍方對已經在1941年的裡約條約中劃歸秘魯的帕基沙(Paquisha)縣發動突襲,並武裝佔領了這一地區。

其實也就是叢林中一塊草莽之地

甚至有報導稱,厄瓜多爾總統阿吉萊拉本人也到達了現場視察。由於厄軍準備充分,猝不及防的秘魯還真的就丟掉了對原有區域的控制權。

然而戰爭終究是國家實力的延續。1998年,秘魯悄悄陳兵同樣屬於爭議地帶的賽內帕河谷(Cenepa Vally),試圖一戰奪回法定屬於自己的領土。儘管被厄瓜多爾人發現,可戰爭的總體態勢仍然是不可逆的。

塞內帕河谷爭議區

塞內帕戰爭期間的厄瓜多爾部隊

最終在美國和南美ABC的干預下,雙方又一次回到了談判桌前,重新確認了早在1941年就已經確定的國家。厄瓜多爾這一次終於無力折騰了。這一場糾纏半個世紀,被認為是西半球最長時間的領土爭端,終於落下了帷幕。

從幼稚到成熟

從印加時代的灰暗軍事史,到慘敗於更強悍的智利,直到取得欺負厄瓜多爾的完勝,秘魯的國家戰略思維從簡單粗暴的硬碰硬,越來越向著成熟細緻的方向發展。

縱觀秘魯的南征北戰史,實際上就是一個後現代國家的思維進步史。從憑藉血氣之勇以卵擊石,到學會尋找自己的定位裹挾國際力量,秘魯人用了一百年的時光。最終造就了它在南美洲西北部的超然地位。

嘗到甜頭的秘魯後來一直保持著跟美國的“深度”外交,用資源換取美國的注意力,走上了智利早年間的道路。顯然,想維持一個地區性大國的地位,這樣拉攏國際大國的戰略是最見效的。

時至今日,美秘關係仍然密切。來秘魯旅遊的主要群體依舊是美國人,美國人在秘魯投資、工作,也是享盡了超國民待遇。

到後來,在國際社會明裡暗裡的支持下,秘魯甚至拿下了和智利爭奪世界文化遺產Pisco酒原產地的文化之戰。

只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在智利和秘魯為了這杯美酒廝殺之前,我願世界和平。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END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其後的數百年,西班牙人把天主教引入南美大陸,打著信仰自由的旗號讓天主教很快就融入了南美大陸。當一片土地的居民,從信仰上都被同化,也就意味著原有文明的落敗。至此,無論從武力上還是信仰上,印加文明徹底淪陷。

墨西哥和秘魯是西班牙

在南美最重要的兩大殖民地

更多西班牙的南美殖民地故事

隨著殖民政權的幾經更迭,整個南美大陸民不聊生,正可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經歷了百年的風雨,世界上終於出現了南美洲各國都認可的偉大人物聖馬丁。這位南美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後來成為了數代南美領導人所侍奉的精神領袖。他領導了南美解放運動,讓秘魯共和國在19世紀20年代於利馬宣佈獨立。

聖馬丁

1821年,聖馬丁宣佈秘魯獨立

當然,同期獨立的周邊國家還有智利,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秘魯和這些國家接壤的地區,有不少地區都存在這雙邊關於領土的爭議,這算是聖馬丁給後人留下的歷史遺留難題。

既然是難題,那總要有個說法,桌子上談不攏的,就靠拳頭唄。

秘魯與周邊諸國

“太平洋戰爭”

秘魯近代戰爭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戰爭史稱“南美太平洋戰爭”。當事人有三個,智利,玻利維亞和秘魯。

戰爭本質上就是爭奪資源的一種手段。農耕時代為了搶耕地和納稅人口,工業化時代為了搶石油煤炭,那殖民時代能搶什麼呢?

說起來這場戰爭爭奪的資源對現代人來說未免有些詭異:硝石和鳥糞。

在那個時代,硝石是歐美兵工廠用來製作火藥的重要原料,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這三個國家交界處的阿塔卡馬沙漠就正好是全球為數不多也是規模最大的硝石產地。

阿塔卡馬沙漠遍佈礦場

(現為智利領土)

後者鳥糞呢,在化學工業還不發達的年代是一種很有用的化工原料。鳥糞可以提煉各種成分,是那個時代化妝品、醫藥和肥料的原材料。鳥糞被當地人稱之為“帶著臭味的黃金”,其價值可想而知。

“帶著臭味的黃金”的生產過程

收集黃金的秘魯人民

如此資源豐富的地方自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更何況,在南美太平洋戰爭之前,這三個國家就已經宣佈了對這片沙漠的主權,把自己全都停在了杠頭上。

看來戰爭無可避免,只有一方把另一方打趴下了,才能坐在桌子上談談到底這塊物產豐富的沙漠怎麼分割。

事情的起因是玻利維亞先跟智利挑事,要求更多領地。玻利維亞還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打不過得到西方海軍支援的智利,就邀請秘魯一起打智利。頗具賊心的秘魯馬上附和,兩國一拍即合,聯軍南下挑戰智利。

二打一,不一定就能贏

可惜這種玻利維亞式的自知之明沒有什麼卵用,即使意識到了差距也還是無法彌補戰備上的不足。

玻利維亞的居民以印加後裔為主,使用弓箭長矛,連像樣的軍裝也沒有。面對著全部火器武裝的智利軍隊,這群從印加帝國穿越回來的武士只能說,弱爆了。

右邊這兩位秘魯兵哥哥

你們確定自己走對片場了嗎?

即使算上少量裝備先進火器的秘魯人,聯軍和智利的戰鬥力差距還是有雲泥之別。

接下來的戰鬥推演其實很簡單。受到挑釁的智利人開著6艘軍艦,載著7000名職業軍人在伊基克地區登陸。不出一個月就把玻利維亞和秘魯聯軍擊潰。

一年以後,原本處於守勢的智利就打到了秘魯首都利馬跟前。

兵臨利馬城下,秘魯人怕了,宣佈投降。玻利維亞一掂量自己的能耐,也只能投降。

在隨後兩年的談判裡,秘魯同意將塔拉帕卡省割讓給智利,並將塔克納和阿里卡兩地區交給智利管轄10年。

智利因此向北大大擴張了一把

更可憐的玻利維亞自作孽不可活,先後於1884年和1904年與智利簽訂了《瓦爾帕萊索協定》和“和平友好條約”,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失去與大洋的聯繫,嚴重地影響了其之後幾個世紀的經濟發展。

失去了出海口的玻利維亞

即使成為內陸國家

玻利維亞仍頑強保留了海軍

被打得鼻青臉腫的秘魯從此和智利的關係再也沒好過。讀者體會一下中日關係,就知道這種水火不相容是什麼體驗了。

當然,除了先前三個國家都宣佈主權的伊基克地區,秘魯和智利國家還有好多其他的矛盾。他們的爭議領土還包括La Yarada-Los Palos和接壤的部分海域。

可以說自從這兩個國家獨立以來,小打小鬧就沒停過,一直綿延到了20世紀初。

北伐成功

好不容易忍下了智利方向的悶氣,30多年後,秘魯又給自己找了一個新對手。

事情的起因是在二戰前,秘魯和厄瓜多爾在亞馬遜上游發現了石油,這裡是兩個國家都宣稱主權的地區。資源的事情不好辦,解決方法基本只有靠打。

兩國有爭議的地區

這次秘魯人學精了,一定要找靠譜的後臺。而且他們找的後臺真的很強硬,是精明的美國人。

在美國的幫助下,秘魯軍隊不再是遠古武士,堪稱近代正規軍。而厄瓜多爾軍隊就好像農民起義一樣,沒有像樣的槍炮更沒有知名的將領指揮。

僅僅用了不到20天的功夫,秘魯就佔領了所有爭議領土,還打到了厄瓜多爾的境內。

停泊在厄瓜多爾的秘魯軍艦

這時候,幕後黑手美國大哥出來調解了。在第二年,秘魯和厄瓜多爾在巴西裡約簽訂了所謂的“和平友好雙邊協定書”,厄瓜多爾喪失了西部埃爾奧羅省的一部分和東部亞馬遜河流域大部分領土。這片領土共計174565平方公里,且厄瓜多爾被剝奪了共管亞馬遜河的權利。

厄瓜多爾感覺自己被踢出了

亞馬遜流域朋友圈

美國收取的調解費也很高昂:厄瓜多爾割讓給秘魯的這些土地,雖然領土是秘魯的,但是油田的開採權卻都給了美國石油壟斷組織OXY。

另外還有阿根廷、巴西、智利三國負責用軍事觀察的方式確保條約得到執行。換言之,這四家調解人參與了秘魯對厄瓜多爾的利益瓜分。

雖然被秘魯狠狠教育了一番,這背後還有美國大佬和南美ABC的影子,不服氣的厄瓜多爾仍然沒有放棄抵抗,積極尋求國際社會的關注。

厄瓜多爾寡不敵眾

一直到了1960年,國際局勢重歸穩定,厄瓜多爾總統終於宣佈和秘魯的領土協定是在軍事脅迫下簽訂的,屬於城下之盟,應當視為作廢。

可無論是得了便宜的秘魯,還是剩下四個觀察國,都仍然承認條約的合法性。至於遠在天邊忙於冷戰的英法蘇等國,就更加沒有立場來插手這個邊緣事務了。厄瓜多爾只能自認倒楣。

秘魯人認為或許厄瓜多爾自己也沒有真的把這個抗議當成一回事,只是作為團結民族主義、尋找對外減壓視窗的一種手段。反正南美國家一旦進入軍政府-民粹的迴圈軌道,這種策略就變會變成常態。

沒想到蚍蜉真有一顆撼樹的大心臟。1981年,厄瓜多爾軍方對已經在1941年的裡約條約中劃歸秘魯的帕基沙(Paquisha)縣發動突襲,並武裝佔領了這一地區。

其實也就是叢林中一塊草莽之地

甚至有報導稱,厄瓜多爾總統阿吉萊拉本人也到達了現場視察。由於厄軍準備充分,猝不及防的秘魯還真的就丟掉了對原有區域的控制權。

然而戰爭終究是國家實力的延續。1998年,秘魯悄悄陳兵同樣屬於爭議地帶的賽內帕河谷(Cenepa Vally),試圖一戰奪回法定屬於自己的領土。儘管被厄瓜多爾人發現,可戰爭的總體態勢仍然是不可逆的。

塞內帕河谷爭議區

塞內帕戰爭期間的厄瓜多爾部隊

最終在美國和南美ABC的干預下,雙方又一次回到了談判桌前,重新確認了早在1941年就已經確定的國家。厄瓜多爾這一次終於無力折騰了。這一場糾纏半個世紀,被認為是西半球最長時間的領土爭端,終於落下了帷幕。

從幼稚到成熟

從印加時代的灰暗軍事史,到慘敗於更強悍的智利,直到取得欺負厄瓜多爾的完勝,秘魯的國家戰略思維從簡單粗暴的硬碰硬,越來越向著成熟細緻的方向發展。

縱觀秘魯的南征北戰史,實際上就是一個後現代國家的思維進步史。從憑藉血氣之勇以卵擊石,到學會尋找自己的定位裹挾國際力量,秘魯人用了一百年的時光。最終造就了它在南美洲西北部的超然地位。

嘗到甜頭的秘魯後來一直保持著跟美國的“深度”外交,用資源換取美國的注意力,走上了智利早年間的道路。顯然,想維持一個地區性大國的地位,這樣拉攏國際大國的戰略是最見效的。

時至今日,美秘關係仍然密切。來秘魯旅遊的主要群體依舊是美國人,美國人在秘魯投資、工作,也是享盡了超國民待遇。

到後來,在國際社會明裡暗裡的支持下,秘魯甚至拿下了和智利爭奪世界文化遺產Pisco酒原產地的文化之戰。

只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在智利和秘魯為了這杯美酒廝殺之前,我願世界和平。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