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暴力美學觀:好看的武器一定好用!因果律武器好看,不知道好用不好用?

編輯:釙-210

內容決定形式,外觀服務功能,毫無疑問成為大家的共識。當今國際社會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各國列裝的武器裝備除了參加實戰傾瀉火力,更多的作用是給潛在敵人帶來威懾和壓力。

作為武器裝備先進戰鬥性能的外溢,“高大上”的外觀不但可以給使用者帶來更多認同感,同時也給敵人帶來更強烈的震懾效果。適應作戰環境的塗裝可以提高戰場生存能力。建立在良好用戶體驗和人機功效的“人機合一”效應,則更能使武器裝備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戰鬥力。

局座曾經說過:“你看它戰鬥性能好不好,首先看它好不好看,

不好看的裝備它肯定作戰性能就不會好,任何武器裝備都這樣”。我們生在一個看臉的時代,礙於人格平等的文明,“外貌協會”帶有貶義的色彩。但對於產品,“外貌協會”則代表一種更高的品味和追求。工業設計是一門統籌產品功能與外觀,協調產品與使用者關係的學科。上文中局座將其提升為一門“玄學”。下面我們就利用這門“玄學”來探究暴力美學中蘊含的科學與藝術。

我們不妨先從陸軍武器裝備說起,坦克作為“陸戰之王”,被各國陸軍用來攻堅破甲。二戰期間,除了類似“T-34”系列蘇系坦克採用扁平的橢圓炮塔、傾斜的車身正面裝甲外,

其他一些型號的坦克在車身和炮塔的正面裝甲造型上往往存在很多垂直面,交戰時坦克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正前方,當被敵方反裝甲彈藥擊中時只能“正面扛”。而蘇軍坦克正面的傾斜裝甲則在被擊中時增加了敵方彈藥“跳彈”的概率。同時,傾斜的裝甲存在裝甲等效比問題,增強了坦克防護性能。現役主戰坦克的車身和炮塔正面裝甲往往採用傾斜或楔形造型,
減小了飆車時的空氣阻力,想較於早期坦克僵硬笨拙的形象,顯得迅捷威猛許多。

二戰時期,英國“克倫威爾”坦克車身和炮塔正面裝甲造型存在垂直面

英國現役“挑戰者”系列坦克車身和炮塔正面採用傾斜造型

傾斜裝甲顯然會增加裝甲迎擊彈藥時的厚度,一些種類的穿甲彈會利用轉正效應,彈藥會更垂直一些侵徹裝甲,但無論如何也比垂直裝甲“正面扛”好一些

二戰前後出現被帽穿甲彈(APC)等新彈種,可利用轉正效應(當旋轉物體接觸傾斜面後產生一垂直於法線的力矩,使炮彈壓向裝甲板造成傾斜面無法將穿甲彈彈開而被擊穿的效應)增強彈藥反裝甲能力

民用車多採用以流線型為主的曲面衝壓成型車身,擁有流暢的線條、協調的光影,以及視覺張力。裝甲車一般採用多邊形鋼板裁切和拼焊成型的工藝,有著獨特的造型風格,硬朗強勢,霸氣威嚴。汽車前臉最能體現汽車的個性化特徵,是整車造型的精髓,即使遮擋住轎車的logo,我們往往也能通過觀察汽車前臉佈局就,分辨出汽車品牌。

而在裝甲車前臉給予一些折線和線條的變化,則可增加裝甲車威猛的氣質。

“颱風”-K裝甲車前臉的折線彰顯其進攻性的氣質

同級別的北奔“鎧甲”8×8高機動戰術重卡則顯得中規中矩

在與“憤怒”、“進攻性”等相關的事物中,我們很容易抽象出前臉的折線

芬蘭帕提亞公司AMV8×8輪式裝甲車前臉大燈採用上挑的多邊形造型,給人留下“怒視”的進攻性印象

艦船作為水上浮動的工程建築物 , 除了基本的“不沉、不翻、不斷”力學特徵,具有一定的戰術技術特徵外,同時也具有工程美學特徵。一艘佈置井然有序、外形高大的艦船能給人一種威武感、迅捷感和現代感,可增強其影響力和威懾力。 這裡討論的艦船外形指的是水線以上部分,艦船的上層建築佈局要充分考慮艦載武器射界、電磁相容性、穩性、隱身性、煙流和進排氣雜訊、露天及航空作業、船舶美學等因素,可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

“鋪路爪”遠端預警雷達主體建築造型分析圖,船舶作為一種鋼制建築物,並且安裝有大量雷達和電子設備

在艦船領域“上層建築”一詞,通常是指艦船主甲板以上的圍蔽建築物。上層建築一般佈置有駕駛室、電子及武器設備工作艙室、艦員生活艙室 、作戰指揮室及直升機庫等。一般分為分散型上層建築、整體型上層建築和集成式上層建築三種。

分散型上層建築,各建築在造型上呈“孤島”式間斷地佈置於主甲板

整體型上層建築,此類上層建築從首部至尾部在造型上是一個整體

集成式上層建築實現功能及空間的集成,是整體型上層建築的更高級階段

艦船比例是造型趨向完美的基礎,良好的比例關係是獲得船舶造型完整、和諧的基本條件。視覺線索(visual clues)能説明我們確定物體的相互關係。鄧恩曲線表示上層建築在側視圖上沿船長的最佳分佈,艦船整體視覺焦點位於船長的 1/ 3處 ,基本符合黃金比例。具有優美造型的軍艦艦橋和主桅結構基本位於此處。

力線是引導人的視覺注意力並把各構型連成整體的線條。用來表示物體的結構對這個空間的壓力和姿態,這種視覺中斷可以給人強烈的品質感和視覺刺激,力線的指向、分佈以及相互的配合可以給人不同感觀,是艦船造型的重要內容。外形隱身設計日漸受到重視,為力線設計增添了新的內涵。

055萬噸驅逐艦造型優美,對其側視圖進行分析,視覺焦點位於艦體總長的1/3處,艦體表面的力線都往這一焦點延伸聚攏。由於055造型線條與經典的鄧恩曲線和力線高度吻合,可以基本斷定該型號在設計之初就將船舶美學作為一項設計輸入。

我國現役主戰艦艇側視圖

法國向來毫不吝嗇在其產品設計中揮灑藝術心血

“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得比較驚世駭俗

各國艦船主炮“切土豆塊”的花樣繁多,主炮殼體收納內部機械機構,適當避免垂直切面,降低自身RCS值,增強隱形效果,同時考慮加工工藝與製造成本

相較於陸地、海上裝備,飛行器則更加注重外形的氣動佈局,造型服從於氣動這一核心,不能喧賓奪主因小失大。當然也存在為增強隱身效果而犧牲氣動,採用奇異造型的個例,如F-117隱形戰鬥機。但往往外形好看的飛行器,其飛行和作戰性能更好。

殲-20

造型修長尖銳的物體往往給人帶來速度感,而簡短粗鈍的造型給人穩定感。協和式客機翼身呈現尖銳姿態,像一把箭頭直插雲霄,普通客機機翼後掠角則小很多。飛機提高超音速飛行速度,往往選擇大後掠角、小展弦比的機翼造型,以降低飛機的激波阻力。

可變後掠翼的重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B-1B,亞音速巡航和短矩起降時,機翼呈“展開”姿態,此時飛行速度不高。

B-1B在超音速飛行或突防時機翼“收攏”,使用大後掠角,提高飛機的加速性能和高速飛行能力。此時飛機整體呈尖銳的造型,給人以速度感。

當然因果律武器是一種除卻常規武器和非常規武器的第三種存在,人們對其作戰效能嘖嘖稱奇,但對其真實面貌知之甚少,在這裡就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軍工企業一直沿用傳統的設計輸入,過度重視產品的可靠性,而忽略了工業設計在市場競爭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批以北方工業、中航技為代表的我國軍貿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往往會面對“狗大戶們”對裝備外觀和性能的挑剔,“傻大黑粗”的裝備入不了“狗大戶們”的法眼,走低端路線打價格戰的老路子越來越行不通。這些企業只有突破產品同質化瓶頸,提升產品檔次,優化使用者體驗,才能擴大品牌效應,在國際軍貿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想瞭解更多張召忠文章、音訊、視頻、圖片資料,請加關注“局座召忠

二戰前後出現被帽穿甲彈(APC)等新彈種,可利用轉正效應(當旋轉物體接觸傾斜面後產生一垂直於法線的力矩,使炮彈壓向裝甲板造成傾斜面無法將穿甲彈彈開而被擊穿的效應)增強彈藥反裝甲能力

民用車多採用以流線型為主的曲面衝壓成型車身,擁有流暢的線條、協調的光影,以及視覺張力。裝甲車一般採用多邊形鋼板裁切和拼焊成型的工藝,有著獨特的造型風格,硬朗強勢,霸氣威嚴。汽車前臉最能體現汽車的個性化特徵,是整車造型的精髓,即使遮擋住轎車的logo,我們往往也能通過觀察汽車前臉佈局就,分辨出汽車品牌。

而在裝甲車前臉給予一些折線和線條的變化,則可增加裝甲車威猛的氣質。

“颱風”-K裝甲車前臉的折線彰顯其進攻性的氣質

同級別的北奔“鎧甲”8×8高機動戰術重卡則顯得中規中矩

在與“憤怒”、“進攻性”等相關的事物中,我們很容易抽象出前臉的折線

芬蘭帕提亞公司AMV8×8輪式裝甲車前臉大燈採用上挑的多邊形造型,給人留下“怒視”的進攻性印象

艦船作為水上浮動的工程建築物 , 除了基本的“不沉、不翻、不斷”力學特徵,具有一定的戰術技術特徵外,同時也具有工程美學特徵。一艘佈置井然有序、外形高大的艦船能給人一種威武感、迅捷感和現代感,可增強其影響力和威懾力。 這裡討論的艦船外形指的是水線以上部分,艦船的上層建築佈局要充分考慮艦載武器射界、電磁相容性、穩性、隱身性、煙流和進排氣雜訊、露天及航空作業、船舶美學等因素,可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

“鋪路爪”遠端預警雷達主體建築造型分析圖,船舶作為一種鋼制建築物,並且安裝有大量雷達和電子設備

在艦船領域“上層建築”一詞,通常是指艦船主甲板以上的圍蔽建築物。上層建築一般佈置有駕駛室、電子及武器設備工作艙室、艦員生活艙室 、作戰指揮室及直升機庫等。一般分為分散型上層建築、整體型上層建築和集成式上層建築三種。

分散型上層建築,各建築在造型上呈“孤島”式間斷地佈置於主甲板

整體型上層建築,此類上層建築從首部至尾部在造型上是一個整體

集成式上層建築實現功能及空間的集成,是整體型上層建築的更高級階段

艦船比例是造型趨向完美的基礎,良好的比例關係是獲得船舶造型完整、和諧的基本條件。視覺線索(visual clues)能説明我們確定物體的相互關係。鄧恩曲線表示上層建築在側視圖上沿船長的最佳分佈,艦船整體視覺焦點位於船長的 1/ 3處 ,基本符合黃金比例。具有優美造型的軍艦艦橋和主桅結構基本位於此處。

力線是引導人的視覺注意力並把各構型連成整體的線條。用來表示物體的結構對這個空間的壓力和姿態,這種視覺中斷可以給人強烈的品質感和視覺刺激,力線的指向、分佈以及相互的配合可以給人不同感觀,是艦船造型的重要內容。外形隱身設計日漸受到重視,為力線設計增添了新的內涵。

055萬噸驅逐艦造型優美,對其側視圖進行分析,視覺焦點位於艦體總長的1/3處,艦體表面的力線都往這一焦點延伸聚攏。由於055造型線條與經典的鄧恩曲線和力線高度吻合,可以基本斷定該型號在設計之初就將船舶美學作為一項設計輸入。

我國現役主戰艦艇側視圖

法國向來毫不吝嗇在其產品設計中揮灑藝術心血

“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長得比較驚世駭俗

各國艦船主炮“切土豆塊”的花樣繁多,主炮殼體收納內部機械機構,適當避免垂直切面,降低自身RCS值,增強隱形效果,同時考慮加工工藝與製造成本

相較於陸地、海上裝備,飛行器則更加注重外形的氣動佈局,造型服從於氣動這一核心,不能喧賓奪主因小失大。當然也存在為增強隱身效果而犧牲氣動,採用奇異造型的個例,如F-117隱形戰鬥機。但往往外形好看的飛行器,其飛行和作戰性能更好。

殲-20

造型修長尖銳的物體往往給人帶來速度感,而簡短粗鈍的造型給人穩定感。協和式客機翼身呈現尖銳姿態,像一把箭頭直插雲霄,普通客機機翼後掠角則小很多。飛機提高超音速飛行速度,往往選擇大後掠角、小展弦比的機翼造型,以降低飛機的激波阻力。

可變後掠翼的重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B-1B,亞音速巡航和短矩起降時,機翼呈“展開”姿態,此時飛行速度不高。

B-1B在超音速飛行或突防時機翼“收攏”,使用大後掠角,提高飛機的加速性能和高速飛行能力。此時飛機整體呈尖銳的造型,給人以速度感。

當然因果律武器是一種除卻常規武器和非常規武器的第三種存在,人們對其作戰效能嘖嘖稱奇,但對其真實面貌知之甚少,在這裡就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軍工企業一直沿用傳統的設計輸入,過度重視產品的可靠性,而忽略了工業設計在市場競爭中所發揮的作用。一批以北方工業、中航技為代表的我國軍貿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的過程中,往往會面對“狗大戶們”對裝備外觀和性能的挑剔,“傻大黑粗”的裝備入不了“狗大戶們”的法眼,走低端路線打價格戰的老路子越來越行不通。這些企業只有突破產品同質化瓶頸,提升產品檔次,優化使用者體驗,才能擴大品牌效應,在國際軍貿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想瞭解更多張召忠文章、音訊、視頻、圖片資料,請加關注“局座召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