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美翻了!消失了的巴渝十二景再現,這樣的重慶你見過嗎?

| 山水之都| 美麗重慶 |

一提到巴渝十二景

大部分重慶人想到的應該都是

茶山竹海、天下龍缸、黑山幽谷

............

這些都是“新巴渝十二景”

今天旅遊君要帶你們見的

是好多重慶人都沒見過的

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的稱譽,得益於清乾隆年間頗具審美情趣和較高文學素養的巴知縣王爾鑒,很有心地梳理出十二處最具代表巴渝美色的景致讓其流芳百世, 距今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了。

47歲的畫家侯耘

讓這些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美景

以繪畫方式再次完美呈現在世人眼裡

流的不是花香是書香

“金碧流香”系巴渝十二景之首,從解放碑的鄒容路一直沿坡上行至臨江位置的最高點人民公園山上,

文人們常吟詩作對結伴登高至此,所謂流香,應是流的書香,金碧應是指晚霞照射在山崖上綻放出的金色。

就其意義由來而說,當站在這觀江制高點時,迎面清風徐來,四處無花無草卻暗香撲鼻,它不容置疑地是當時巴山的頂峰。在她腳下是重慶的府衙,左川東道衙,右巴縣縣衙、縣學書院,真乃彈丸俯地,政權集中。

早在清中期前,

金碧山下就已成為重慶文化精英彙聚之地,政治和文化均在此聚首。文人們常吟詩作對結伴登高至此,正所謂居高臨下,可俯瞰全城,舉目遠眺,又水闊天空,屏南山怡翠,爽賞心悅目。

最妙仍是清風拂來時頓感的陣陣心香,前人道出的金碧留香,是流徜文人心中,被翻開的扉扉“書香”,和沉浸醉人、涓涓而出的怡然 “墨香”。

大橋通車古渡成絕唱

據考在北宋初年,黃葛渡就已形成,至民國時,渡口達到最為忙碌的繁興時期。

它是古時從重慶城中心通往南岸的重要交通口岸,為方便家居兩岸的人們,白天在對岸忙生活,要近天黑才能返渡歸家,時光再現,每當夕陽時分從此過江的人們延伸佔據著很長的渡口,甚爾出現著交相爭渡的場面。

1980年7月1日,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從此天塹變通途,幾個世紀承載著繁忙人們的黃葛古渡就此停止了擺渡。如今時常還聽得見家居南岸人的們,津津樂道著當年夕陽西下、人流攢動的盛景。

尤其枯水時節, 從南岸登船渡江需經過百十米長的木竹跳板,兩旁的劄欄上掛著夜間照明的燈泡,趁著夜色來臨,紛紛亮起形成了遠遠就能望見的長長燈帶,最早的山城夜景就在暮色夕陽下與長江水、天交映生輝。

名字已改,野猴已歸

清巴渝十二景中唯一被易名的是“桶井峽猿”,座落在渝北統景風景區的“桶井”,集中有峽、河、泉、奇洞,光是統景峽一景就由溫塘峽、桶井峽、老鷹峽三峽組成。

十裡的溫塘河,當地人頌“九曲十八彎” 舟泛水上,過其入洞。 而“桶井”,自是因 “桶井”境內的峭壁峽谷,酷似桶狀,當人入其中有如坐碧井觀天之感,故而得名。之後將“桶井”易為“統景”,也是謂喻此處:集自然山川之靈秀、統天下多種美景之緣故,而桶井峽更以猴子和廣闊幽深的溶洞聞名。

崖上曾經猴子成群,有惡猴占山為王,經常四處盜食莊稼,擾民興風作浪,為當地農人所不齒,遂漸被殲,今時峽中再添野猴攀樹援藤,又給幽靜的峽谷帶來新的生機。

原是銅鈴聲

清乾隆年間,巴知縣王爾鑒對歌樂的靈音之色曾有極佳的描述“山上松杉翳日,遇風雨則萬籟齊鳴,人以為上方仙樂” 。

相傳“歌樂靈音”源於歌樂山頂峰的雲頂寺,雲頂寺大殿屋簷上掛著12個銅鈴,風一吹,銅鈴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和著陣陣松濤翻滾十裡,動聽之極。可惜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修築高爐煉鋼鐵,雲頂寺已被全部拆毀,松濤沒了銅鈴相伴,也就少了獨有的韻味。

現今的歌樂山在原雲頂寺所在的山頂,仍常雲霧渺漫,一年累計接近5個月的時間都是霧天,讓山之秀色時隱時現,由來就是霧自縹緲松自隱。惜聽偶爾傳來的陣陣松濤,似又回到風、鈴相伴的歌樂靈音。

讓人拋卻煩惱

雲篆山距巴南區魚洞約八公里,形如魚脊,高聳盤曲。明代山上曾建雲篆寺,至今還可看到遺址。清嘉慶八年(1803年),這裡又修了雲篆大寨於山隘,為當時巴縣縣南五大寨之一,迄今只存一寨門。

登臨雲篆山,只見綠樹森森,雲霧悠悠,側耳傾聽山風穿林,奇雲變幻莫測,一會雨、一會霧,會是濃濃的大霧,山腳附近定有水源,滋灌著眾多的水田,蒸騰飄忽間,形成陣陣沁人肺腑的涼爽之風,在林中穿梭而過,擾起了一片片樹林兒,沙沙地響此起彼伏。

而在山巔,迎著拂面的清風,看錯落有致、彎曲層疊的稻田,和一叢叢綠樹掩映的農家房舍,自然閒雅,待清風將薄霧送向田野間時,天地悠悠山人合一,只想閉目張臂、欲似飛仙,除了空靈飄逸之感,煩惱全拋九霄雲外;而踏至那片松香飄林的空山幽谷,靜觀而坐,讓幾聲清脆鳥鳴,帶入與世隔絕、漸漸隱謐山林的恍惚中。

景致使人震撼

雪霽,即雪停天空放晴那一刻。據考,華鎣山大雪初停之時景致使人震撼。

初識華鎣山是從小說《紅岩》,“雙槍老太婆”和“華鎣山遊擊隊”那裡記住了“華鎣山”這個地名,精彩的故事令人遐想,這給華鎣山又平添上了幾許傳奇。華鎣山綿亙川渝四縣交界之處,山麓四面環拱,諸峰直出雲表。秋冬交際時,松柏蒼翠豐滿仍無衰敗之意。

最是引人入勝為冬雪初霽,日色破寒,霽色斑斕中普現出一個白茫茫的小宇宙,掩映著叢林翠靄。當春來萬物復蘇,鮮裹翠綠替代了晶瑩霽色;炎炎的夏日風,風吹滿山樹蔽日,此林疏影流光、清風帶人醉,沁人心肺的芳香植物不時醒入腦目;待到金秋時節,在漫山蒼翠裡登高遠眺,群峰逶迤,長天纖塵不染。

瀑布懸空而降

洪崖應是指渝中區滄白路以下,臨嘉陵江的崖壁,因崖上還有一洞,此處也喚作洪崖洞。在崖頂上的新華路一帶曾經是林木蒼翠,水瀑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

在崖頂上的新華路一帶曾經是林木蒼翠,樹多則蓄水,於是一條小溪從山林間滲出,沿大陽溝、會仙橋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懸空而下,落至崖間再順著岩石自上而下地匯作涓涓細流。而在少雨的季節,水就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便有文人騷客們將其稱為“洪崖滴翠”。

“紅衣姐姐”走過的懵懂

以前的海棠溪,每當山雨降臨時橋上淡煙微布,絲絲細雨溪流映帶,霧繞瓦屋逸然成趣。

8歲時侯耘有個玩伴叫"鹽巴"。“鹽巴”有個17歲的二姐,長著一雙大眼睛。12歲的懵懂少年侯耘非常喜歡二姐。遠遠看去,只見穿著紅衣的二姐和“鹽巴”在煙雨中朦朧的身影,與泛著黃色江水、溪流與兩邊灰色建築物構成了一個海棠煙雨獨特畫面。煙雨縹渺的“海棠煙雨”除了立著的字碑,其景已消失。

淤泥沖進礁石灣江水變淺

“皓梁”礁石上的龍門分別刻有“龍”、“門”大字。夜色降臨一輪明月伴隨著淡淡雲彩掛在空中,漁舟歸於“皓梁”形成的水灣。

上世紀90年代在“龍門皓月”的岸邊修築起了高高的堡坎,占去了皓灣一大部分空間,加之淤泥等沖進礁石形成港灣,致使江水變淺。目前正在修建的東水門大橋施工橋墩,正在龍門石樑上。

一江霓虹滿城燈

建於渝中半島上的舊重慶主城三面環水,明代在這裡有了“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雨寺。山臨兩江,地勢高險,水氣蒸騰,到了夜晚整個佛圖關雨霧濛濛,雲煙繚繞,宛如江上仙境浮島。

九峰漂浮雲海中

暮日西下,置身于重慶北碚嘉陵江溫塘峽畔的縉雲山,九峰橫亙、延綿不斷,好似掛在天上的島嶼漂浮在赤色的雲海中,赤多白少的雲霞被古人形容為縉雲,一早一晚斑斕絢麗地映滿天空,遠古傳說裡它叫做巴山,易名為縉雲山后,由王爾鑒將其美景“縉嶺雲霞”納入了巴渝十二景。

縉雲山素有“小峨眉”之稱,它不光霞色繽紛,由於山勢落差大,植物多樣性:珍貴彬、桫欏、銀杏、伯樂等樹蔥蘢點翠、尤其觀東南坡的白雲竹海最為盛名,九峰山脈姿態迥異,其中最高的玉尖峰海拔上千米,而獅子峰最險峰,至其峰頂“太虛台”可瞰看蜿蜒如碧玉的嘉陵江和北碚森林城市。

最奇香爐峰,縉雲山連朝建寺之多,雖現能看到的大多是遺址,但是幾經修建的已有1500年歷史的佛教聖地縉雲寺及改造後的紹龍觀,與著奇特的香爐山形將香火連綿至今;最著名寶塔峰還有其它峰形也各不勝數,站在這些山峰上,無論是日出還是日落,都有紅霞相伴。

宛如江上仙境

建於渝中半島上的舊重慶主城三面環水,只有西南山脊一線可通往“佛圖雄關”,它是連接陸路交通的唯一出口,誰都想把守這個離城十裡的重要關隘,它是歷史上諸多兵家的必爭之地,在這硬朗朗的歷史背景後面卻還隱透著 “佛圖夜雨” 的雅名,明代在這裡有了“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雨寺。

佛圖關因岩壁上的摩岩石刻佛像而得名,關牆南北近兩江之濱,以高大堅固的懸崖為屏障,關呈三角形易守難攻。關隘間的夜雨寺在刀光劍影中興建,又毀於攻城掠地的戰火,傳說中長年能夜間浸潤滴水的夜雨石也在迷霧之中消失。山臨兩江,地勢高險,水氣蒸騰,到了夜晚整個佛圖關雨霧濛濛,雲煙繚繞,宛如江上仙境浮島。

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為佛圖夜雨作出了最帖切的注釋。佛圖關眾多古建築和傳說雖已淡出歷史,但山上林木仍蔥翠蒼健,醒目的大黃葛樹幾百年生長下來,愈加變得枝葉昌盛,愜意山道穿行林間,再極頂遠眺,碧玉如帶的兩江之水,有眾橋橫臥其上,看道路縈回,高城削天,南北美景,窮收眼底。

畫家簡介

侯耘(染功),渝州畫院畫家、重慶國際藝術品博覽會藝術總監。1966年生於重慶,自少承父輩專心作畫,並認為“畫”實為在一切可上色的平面、凹面、凸面上染色,染得如何乃功力問題,並以“染功”自勉。 2006年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進行個人“不惑畫展”,為大眾、媒體等所熟悉。具代表性的油畫作品有:成名作《警惕!綠色正在消亡》、當代作品《肉蟲》、《早安土地》等系列。2007年侯耘成功嘗試,在熟悉油畫、水粉畫的基礎上演繹出了個人風格全新的"新國畫"。

巴渝12景

很多老重慶人至今還如數家珍

但很多年輕一代已非常陌生

跟著侯耘的畫筆

去尋找老一輩重慶人的記憶吧

根據上游新聞綜合整理

名字已改,野猴已歸

清巴渝十二景中唯一被易名的是“桶井峽猿”,座落在渝北統景風景區的“桶井”,集中有峽、河、泉、奇洞,光是統景峽一景就由溫塘峽、桶井峽、老鷹峽三峽組成。

十裡的溫塘河,當地人頌“九曲十八彎” 舟泛水上,過其入洞。 而“桶井”,自是因 “桶井”境內的峭壁峽谷,酷似桶狀,當人入其中有如坐碧井觀天之感,故而得名。之後將“桶井”易為“統景”,也是謂喻此處:集自然山川之靈秀、統天下多種美景之緣故,而桶井峽更以猴子和廣闊幽深的溶洞聞名。

崖上曾經猴子成群,有惡猴占山為王,經常四處盜食莊稼,擾民興風作浪,為當地農人所不齒,遂漸被殲,今時峽中再添野猴攀樹援藤,又給幽靜的峽谷帶來新的生機。

原是銅鈴聲

清乾隆年間,巴知縣王爾鑒對歌樂的靈音之色曾有極佳的描述“山上松杉翳日,遇風雨則萬籟齊鳴,人以為上方仙樂” 。

相傳“歌樂靈音”源於歌樂山頂峰的雲頂寺,雲頂寺大殿屋簷上掛著12個銅鈴,風一吹,銅鈴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和著陣陣松濤翻滾十裡,動聽之極。可惜從上世紀50年代起,為修築高爐煉鋼鐵,雲頂寺已被全部拆毀,松濤沒了銅鈴相伴,也就少了獨有的韻味。

現今的歌樂山在原雲頂寺所在的山頂,仍常雲霧渺漫,一年累計接近5個月的時間都是霧天,讓山之秀色時隱時現,由來就是霧自縹緲松自隱。惜聽偶爾傳來的陣陣松濤,似又回到風、鈴相伴的歌樂靈音。

讓人拋卻煩惱

雲篆山距巴南區魚洞約八公里,形如魚脊,高聳盤曲。明代山上曾建雲篆寺,至今還可看到遺址。清嘉慶八年(1803年),這裡又修了雲篆大寨於山隘,為當時巴縣縣南五大寨之一,迄今只存一寨門。

登臨雲篆山,只見綠樹森森,雲霧悠悠,側耳傾聽山風穿林,奇雲變幻莫測,一會雨、一會霧,會是濃濃的大霧,山腳附近定有水源,滋灌著眾多的水田,蒸騰飄忽間,形成陣陣沁人肺腑的涼爽之風,在林中穿梭而過,擾起了一片片樹林兒,沙沙地響此起彼伏。

而在山巔,迎著拂面的清風,看錯落有致、彎曲層疊的稻田,和一叢叢綠樹掩映的農家房舍,自然閒雅,待清風將薄霧送向田野間時,天地悠悠山人合一,只想閉目張臂、欲似飛仙,除了空靈飄逸之感,煩惱全拋九霄雲外;而踏至那片松香飄林的空山幽谷,靜觀而坐,讓幾聲清脆鳥鳴,帶入與世隔絕、漸漸隱謐山林的恍惚中。

景致使人震撼

雪霽,即雪停天空放晴那一刻。據考,華鎣山大雪初停之時景致使人震撼。

初識華鎣山是從小說《紅岩》,“雙槍老太婆”和“華鎣山遊擊隊”那裡記住了“華鎣山”這個地名,精彩的故事令人遐想,這給華鎣山又平添上了幾許傳奇。華鎣山綿亙川渝四縣交界之處,山麓四面環拱,諸峰直出雲表。秋冬交際時,松柏蒼翠豐滿仍無衰敗之意。

最是引人入勝為冬雪初霽,日色破寒,霽色斑斕中普現出一個白茫茫的小宇宙,掩映著叢林翠靄。當春來萬物復蘇,鮮裹翠綠替代了晶瑩霽色;炎炎的夏日風,風吹滿山樹蔽日,此林疏影流光、清風帶人醉,沁人心肺的芳香植物不時醒入腦目;待到金秋時節,在漫山蒼翠裡登高遠眺,群峰逶迤,長天纖塵不染。

瀑布懸空而降

洪崖應是指渝中區滄白路以下,臨嘉陵江的崖壁,因崖上還有一洞,此處也喚作洪崖洞。在崖頂上的新華路一帶曾經是林木蒼翠,水瀑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

在崖頂上的新華路一帶曾經是林木蒼翠,樹多則蓄水,於是一條小溪從山林間滲出,沿大陽溝、會仙橋一直流到洪崖洞附近,形成一道瀑布懸空而下,落至崖間再順著岩石自上而下地匯作涓涓細流。而在少雨的季節,水就呈星星點點往崖下滴,水珠兒被陽光映透得,個個如綠珠碧玉,便有文人騷客們將其稱為“洪崖滴翠”。

“紅衣姐姐”走過的懵懂

以前的海棠溪,每當山雨降臨時橋上淡煙微布,絲絲細雨溪流映帶,霧繞瓦屋逸然成趣。

8歲時侯耘有個玩伴叫"鹽巴"。“鹽巴”有個17歲的二姐,長著一雙大眼睛。12歲的懵懂少年侯耘非常喜歡二姐。遠遠看去,只見穿著紅衣的二姐和“鹽巴”在煙雨中朦朧的身影,與泛著黃色江水、溪流與兩邊灰色建築物構成了一個海棠煙雨獨特畫面。煙雨縹渺的“海棠煙雨”除了立著的字碑,其景已消失。

淤泥沖進礁石灣江水變淺

“皓梁”礁石上的龍門分別刻有“龍”、“門”大字。夜色降臨一輪明月伴隨著淡淡雲彩掛在空中,漁舟歸於“皓梁”形成的水灣。

上世紀90年代在“龍門皓月”的岸邊修築起了高高的堡坎,占去了皓灣一大部分空間,加之淤泥等沖進礁石形成港灣,致使江水變淺。目前正在修建的東水門大橋施工橋墩,正在龍門石樑上。

一江霓虹滿城燈

建於渝中半島上的舊重慶主城三面環水,明代在這裡有了“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雨寺。山臨兩江,地勢高險,水氣蒸騰,到了夜晚整個佛圖關雨霧濛濛,雲煙繚繞,宛如江上仙境浮島。

九峰漂浮雲海中

暮日西下,置身于重慶北碚嘉陵江溫塘峽畔的縉雲山,九峰橫亙、延綿不斷,好似掛在天上的島嶼漂浮在赤色的雲海中,赤多白少的雲霞被古人形容為縉雲,一早一晚斑斕絢麗地映滿天空,遠古傳說裡它叫做巴山,易名為縉雲山后,由王爾鑒將其美景“縉嶺雲霞”納入了巴渝十二景。

縉雲山素有“小峨眉”之稱,它不光霞色繽紛,由於山勢落差大,植物多樣性:珍貴彬、桫欏、銀杏、伯樂等樹蔥蘢點翠、尤其觀東南坡的白雲竹海最為盛名,九峰山脈姿態迥異,其中最高的玉尖峰海拔上千米,而獅子峰最險峰,至其峰頂“太虛台”可瞰看蜿蜒如碧玉的嘉陵江和北碚森林城市。

最奇香爐峰,縉雲山連朝建寺之多,雖現能看到的大多是遺址,但是幾經修建的已有1500年歷史的佛教聖地縉雲寺及改造後的紹龍觀,與著奇特的香爐山形將香火連綿至今;最著名寶塔峰還有其它峰形也各不勝數,站在這些山峰上,無論是日出還是日落,都有紅霞相伴。

宛如江上仙境

建於渝中半島上的舊重慶主城三面環水,只有西南山脊一線可通往“佛圖雄關”,它是連接陸路交通的唯一出口,誰都想把守這個離城十裡的重要關隘,它是歷史上諸多兵家的必爭之地,在這硬朗朗的歷史背景後面卻還隱透著 “佛圖夜雨” 的雅名,明代在這裡有了“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夜雨寺。

佛圖關因岩壁上的摩岩石刻佛像而得名,關牆南北近兩江之濱,以高大堅固的懸崖為屏障,關呈三角形易守難攻。關隘間的夜雨寺在刀光劍影中興建,又毀於攻城掠地的戰火,傳說中長年能夜間浸潤滴水的夜雨石也在迷霧之中消失。山臨兩江,地勢高險,水氣蒸騰,到了夜晚整個佛圖關雨霧濛濛,雲煙繚繞,宛如江上仙境浮島。

唐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為佛圖夜雨作出了最帖切的注釋。佛圖關眾多古建築和傳說雖已淡出歷史,但山上林木仍蔥翠蒼健,醒目的大黃葛樹幾百年生長下來,愈加變得枝葉昌盛,愜意山道穿行林間,再極頂遠眺,碧玉如帶的兩江之水,有眾橋橫臥其上,看道路縈回,高城削天,南北美景,窮收眼底。

畫家簡介

侯耘(染功),渝州畫院畫家、重慶國際藝術品博覽會藝術總監。1966年生於重慶,自少承父輩專心作畫,並認為“畫”實為在一切可上色的平面、凹面、凸面上染色,染得如何乃功力問題,並以“染功”自勉。 2006年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進行個人“不惑畫展”,為大眾、媒體等所熟悉。具代表性的油畫作品有:成名作《警惕!綠色正在消亡》、當代作品《肉蟲》、《早安土地》等系列。2007年侯耘成功嘗試,在熟悉油畫、水粉畫的基礎上演繹出了個人風格全新的"新國畫"。

巴渝12景

很多老重慶人至今還如數家珍

但很多年輕一代已非常陌生

跟著侯耘的畫筆

去尋找老一輩重慶人的記憶吧

根據上游新聞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