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毛主席唯一一次為一個連隊作詩,這個連隊是怎麼紅起來的?

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照。

上海市愚園路753號。

一個普普通通的小院裡,

駐紮著一支連隊。1963年,它曾因一部家喻戶曉的《霓虹燈下的哨兵》而名滿大江南北。

這就是被國防部隆重命名、毛主席寫詩讚頌的“南京路上好八連”。

儘管現在這支連隊已經退出了繁華的南京路,不再負責這條步行街上的值勤任務,儘管戰士們的生活條件已經今非昔比,宿舍裝上了彩電,食堂安上了空調,但是,連隊依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為人民服務的傳統,

“三箱一包”的木工箱、補鞋箱、理髮箱和針線包至今代代相傳。

人民也從未忘記八連。每到寒暑假,連隊都會接到很多電話:“我想帶孩子到連隊受受教育,看看你們怎麼出操、訓練,怎麼吃飯、睡覺……”

剛進上海,他們連自來水都不會用

1963年11月29日晚,北京中南海懷仁堂。

《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組正在為毛主席作專場演出。臺上的演員演得全情投入,台下的觀眾看得聚精會神。

當戲演到戰士童阿男受連長批評後要出走時,

毛主席拿著一支香煙的手微微顫動,指著舞臺上著急地輕聲說:“你不能走,你不能走!你要走了,就是當逃兵了!”當指導員和連長決定把童阿男追回來時,毛主席又連聲說:“這個好,好。”而當羅克文被特務打傷住在醫院裡,童阿男主動來獻血時,毛主席帶頭鼓起掌來。場下一片掌聲雷動。

這個時候,“好八連”這個稱呼已經傳遍大江南北。全國人民都知道在上海有這樣一支人民子弟兵,

他們節省每分錢、每滴水、每度電、每寸布,抵制誘惑,克己奉公,在繁華的南京路上保衛上海解放的勝利果實……

追溯起來,“南京路上好八連”原是一個極為普通的連隊。

1947年8月6日,在山東萊陽城西水頭溝小園村,華東軍區特務團把幾十個膠東農民子弟編在一起,組成了該團的四大隊輜重連。

在這段日子裡,輜重連的第一任指導員張成志帶著全連戰士與敵周旋了四十多天,

轉戰一千多公里。

1949年6月,被改編為三營八連的這支隊伍從丹陽乘坐運貨的平板車,向上海進發。

早就聽說上海是個花花世界,不知道究竟是個什麼模樣,戰士們在這個都市里,會遇到什麼新的考驗呢?坐在平板車上,張成志吸著土煙暗自想。

車站月臺成了戰士們在上海度過的第一個晚上。露宿在月臺上的幾天裡,戰士們嚴格禁止外出。張成志帶著大家唱《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

一遍遍背誦野戰軍頒發的《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張成志給每個人發了一張紙,默寫公約和守則上的內容。答對了的畫個加號,答錯了的畫個減號,直到全連都背得滾瓜爛熟。

當時,身為八連通信員的劉仁福偷偷爬上火車車廂頂部,看到了一番讓他驚奇不已的景象:一輛輛箱子似的車上都翹著一根黑色的長辮子,在街上往來穿梭。劉仁福把他看到的情景悄悄地向戰友形容了一番。當時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日後將作為“好八連”的指導員,載入新上海的史冊當中。

三天后,連隊大步進城。第一夜,宿營在“大世界”跑馬廳後面的一排馬廄裡,隨後又搬到蘇州河畔一個廢舊倉庫裡。全連戰士把被子半鋪半蓋,睡在地上。直到7月份,部隊分配了在南京路上值勤的任務,進駐青海路劉家公館入住,才算有了固定的住所。

進到劉家公館,裡面的一切對於這些戰士來說,都是新鮮而陌生的。自來水不會用,電燈不敢開,守著抽水馬桶不會用,還要到外面找廁所……為這,八連還專門組織大家學習了城市生活知識。

走上十裡洋場站崗巡邏,更是對八連戰士的考驗。白天,打扮妖冶的女人時不時向站崗的戰士們拋幾個媚眼。入夜,歌廳舞廳的靡靡之音直鑽耳鼓。甚至還有人不懷好意地在戰士身邊扔下錢、香煙和手帕等東西,偷眼看戰士是不是會撿起來……八連戰士則不為所動。斷然斥退身邊的無理糾纏,踢開壞人扔下來的金錢和物品。對撿到的東西,找到失主的立即歸還,找不到失主的就立即上交。不幾天工夫,連隊撿到的手絹等小東西就有一百多件。

八連的事蹟引起了部隊通訊員呂興臣的注意。從一張名為《南京路上的哨兵》為題的照片開始,八連的名聲漸漸越傳越遠。

“好八連”逐漸天下傳

1956年的一天,《解放日報》部隊通訊員呂興臣給聯繫部隊的記者張錦堂送來一張自拍的新聞照片: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戰士手握鋼槍正在站崗,神情威嚴。不日,照片以《南京路上的哨兵》為題在《解放日報》上刊登。

當時的呂興臣在團機關當俱樂部主任,兼任報社通訊員,時常挎著照相機在幾個連隊裡尋找素材。他把駐守在南京路上的幾個連隊比來比去,總覺得八連成績突出,完成任務出色。隨後,呂興臣前後花了個把月的時間,寫出了一篇通訊送到了《解放日報》社。當時的總編魏克明看到稿子後眼前一亮,當即決定刊發。

老魏想起解放軍剛剛進入上海時,敵人曾預言上海是個大染缸,軍隊紅著進來,要不了三個月就會黑著出去。現在好幾年過去了,八連依然保持著本色不變。

《解放日報》以《身居鬧市一塵不染人們稱讚他們“南京路上好八連”》為題,率先報導了好八連的事蹟。1958年3月23日,《解放軍報》以同樣的標題轉載了呂興臣的報導。

此後,呂興臣又在八連身上不斷發現了不少閃光的小故事。一天,他到《解放日報》發照片時,對記者張錦堂說:“今天到八連,碰到連長教戰士縫衣裳。我發現連長袋裡有個針線包,是從戰爭年代帶過來的,全連每個戰士發一個。”張錦堂讓呂興臣把它寫成小故事,於是,呂興臣的《針線包》在《解放日報》的《子弟兵》專欄上誕生了。隨後,呂興臣又先後發表了《行軍鍋》、《一分錢的故事》、《38個補丁的襯衣》等一系列講述八連官兵優良作風的小故事。

1959年2月,《解放日報》總編魏克明建議把好八連的事蹟寫成一篇大通訊,用“艱苦奮鬥”這根主線統領全文。呂興臣在連隊裡吃住了幾個月,埋頭寫出1.7萬字的初稿,幾經修改,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以8500字的篇幅發表了呂興臣寫的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還同時配發了社論。通訊從拾金不昧、精打細算、克己奉公、寬廣的精神世界以及通過一個戰士的思想轉變反映連隊思想政治工作這五個部分,向全上海展示了八連的風采。

這篇通訊一發表,馬上在上海新聞界引起反響,接著,上海的《文匯報》、《新民晚報》、《勞動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都紛紛從不同角度爭相報導八連。

正是這些報導,使“南京路上好八連”在上海家喻戶曉。

《霓虹燈下的哨兵》差點沒演成

一場話劇和一部同名電影,使得上海人心目中的“好八連”,成了全國皆知的“霓虹燈下的哨兵”。

1960年5月,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帶領機關幹部下海島連隊。他們從海島返回南京,路過上海時,上海警備區司令員王必成請大家吃便飯。席間,王司令員對在座的軍區文化部長沈西蒙說:“你知道嗎?上海有個好八連。你是文化部長,寫了不少戲,也要為好八連寫個戲啊。”

受到王必成的熱情邀請,沈西蒙二話不說,就接下了這個任務。

沈西蒙來到八連,住進八連一班,和戰士們一起站崗、放哨,摸爬滾打在一起,細心體察戰士的思想情感。後來,前線話劇團二隊隊長漠雁接受任務也住到八連體驗生活。作為報導八連事蹟“第一人”的呂興臣,在采寫八連新聞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次也受命參與創作《霓虹燈下的哨兵》劇本,他和沈西蒙、漠雁一起在八連體驗生活,向他們提供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素材。三人在八連一住就是四十多天,日夜切磋,於1961年共同完成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劇本。

劇本寫好了,戲也排好了,但差點沒演成。因為戲裡有個戰士離隊出走的情節,引起一些不同看法。恰好,1963年2月,周恩來總理來到上海。在總理離開上海的火車上,漠雁向總理秘書童小鵬彙報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創作情況,想請總理看看戲。周總理聽後說:“戲已經寫出來了,還是讓演一演、看一看嘛。”

總理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讓人打來電話,以總政的名義調演《霓虹燈下的哨兵》。

2月20日,《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組人員來到北京。22日、23日在總政話劇團劇院連演兩場,引起很大轟動。

1963年4月12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了八連指導員劉仁福,談了一個多小時。

在交談中,周總理突然問道:“陳喜是怎麼回事?”劉仁福回答說:“連隊裡有這麼個排長,到了上海以後,結婚不久就要離婚。”總理又問:“童阿男這個人物呢?”劉仁福回答:“連隊裡有個戰士叫童新根,是個孤兒,剛剛來到部隊時思想有問題,以後進步很快。”這些都為日後《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為電影創造了條件。

《霓虹燈下的哨兵》在京演出成功後,《解放軍報》隨即請“好八連”前任指導員劉仁福、時任指導員王經文,以及沈西蒙、漠雁等召開座談會,會後,《解放軍報》以兩個版的篇幅刊登了座談會的內容。4月25日,國防部在上海隆重舉行命名大會,授予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光榮稱號。

1963年底,在周總理的直接關心下,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開始拍攝。周總理專門約見夏衍、沈西蒙、漠雁等人,當面交待夏衍,要他負責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改拍成電影,要求一句臺詞不能變,一個演員不准換。之後,八一電影製片廠王蘋任導演,沈西蒙等負責編寫劇本,參加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演出的原班人馬,在八連實地拍攝同名電影,把話劇搬上了銀幕。

“好八連”這個名字,就此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

“八連頌”和“好八連”

八連連史館裡的“獎狀牆”。

1963年8月1日晨,毛澤東主席揮毫寫下了《八連頌》——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這首雜言詩成了一代代八連人的驕傲。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為一個連隊寫下詩篇。直到今天,走進八連連隊裡,隨便哪個戰士都能夠背誦這128個字。而詩中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更是成為一代代八連戰士的座右銘。在八連戰士心目中,“軍民如一家”是他們一以貫之的目標。

上海市天目路蕃瓜弄,一條逼仄的小巷裡,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胡紅根已經在這裡生活了44年(截至2007年)。

1975年,當時上小學五年級的胡紅根結識了“好八連”。當得知胡紅根因患小兒麻痹而雙腿殘疾無法自己行走時,八連戰士就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對胡紅根的照顧,推著他走過了32個年頭。

每週為胡紅根洗一次澡、定期為他理髮、整理衛生,這些都是聽起來簡單的事情,但是,實際中的困難卻遠遠不止於此。胡紅根要解手,得遞上自製的接便器;胡紅根洗澡,得要三個人協力才能完成,一個人背著,一個人負責洗頭擦背打肥皂,最後一個手拿毛巾在旁邊小心照看,防止肥皂沫沖不乾淨,或是沖進了胡紅根嘴裡、眼裡,提防浴室濕滑萬一有個閃失……

現在,照顧胡紅根的任務交給了一名叫陳鑫的戰士。每個星期,陳鑫和兩名戰友一起到胡紅根家為他洗澡和打掃衛生。有一次,八連去參加一場軍事競賽,陳鑫千叮嚀萬囑咐地把照顧胡紅根的事情拜託給了別的連隊。等八連一回上海,他不顧一身的勞累,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望胡紅根。

在胡紅根家裡,陳鑫叫他“胡叔叔”,而在八連剛剛開始照顧胡紅根的時候,年僅十幾歲的紅根叫八連戰士為叔叔。幾十年,就這樣一如既往,從不間斷地過來了。

同樣幾十年如一日的還有到南京路上的便民服務。

雖然從1992年以來,八連已經和武警完成了南京路站崗的換防工作,但是,40多年來(截至2007年),好八連堅持每月的10日、20日都到南京路上為老百姓義務補鞋、理髮、磨刀、量血壓、稱體重……一條南京路,幾十年來,靜靜地注視著八連戰士。

每月10日和20日,不管風霜雨雪,在南京路步行街,八連官兵為民服務從不缺席。戰士手中補鞋機的嗒嗒聲,磨刀石的唰唰聲,理髮推的嚓嚓聲,群眾的嘖嘖讚歎聲,合奏出一曲曲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樂章。

通常,在每次服務日,八連戰士走上南京路的時候,等待服務的市民隊伍就已經排開了。直到服務時間結束,南京路上的商場要開門營業了。排隊的市民依然沒有減少的趨勢,八連戰士便又挪到不遠處的雲中居委會院裡,繼續為等待著的市民理髮、修鞋。實在做不完了,他們展開一個大袋子,讓後面排隊修鞋的人把鞋子放進來,再約好下一個服務日過來取。

來自法國的遊客裡凱在南京路上足足等了一個小時,執意讓八連戰士為他理了個短髮。望著鏡子裡面的新面貌,裡凱興奮地用結結巴巴的漢語說:“這是中國士兵剪出來的,美!”

現在,八連的木工箱、補鞋箱已傳到31代,理髮箱已傳到32代……

從2007年起,八連官兵又把南京路上的為民服務活動拓展到上海的施工場地、企業廠房,為外來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和弱勢群體服務。

幾十年如一日,在上海人的心目裡,八連就是“為人民”的代名詞。一次,八連戰士鄭洪輝在外勞動,忙了一天回來,發現工地旁邊的菜場和街道還有一些衛生死角,就向附近的清潔工人借掃把打掃衛生。

工人上下打量了他一下:“不用猜,你准是‘好八連’的戰士。”

為人民,幾十年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年復一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八連的傳統始終沒有改變過。時至今日,走進“好八連”的軍營,依然可以感受到“天下傳”的“好八連”力量。

上世紀60年代初,出自八連“閃光的一分錢”的故事,被廣為傳頌,家喻戶曉。當時,八連在外灘出操時,戰士徐淑潮發現路邊掉了一分錢,立即撿起來交到指導員劉仁福手裡。旁邊不少戰士都以敬佩的目光看著他,只有一個新戰士噗哧一聲笑了,又看看周圍的戰友,趕緊用手捂住嘴。劉仁福鄭重地接過一分錢,又和徐淑潮握了握手。當天晚上,在八連全體大會上,劉仁福專門表揚了徐淑潮,對大家說:“一分錢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交了公是人民戰士的本色,可是如果你留下它,它就會在你的心靈裡染上一個永遠抹不掉的污點。”

如今,節約一滴水、一分錢、一度電、一粒米、一寸布,在八連被凝聚成一種歲月所不能磨損的精神,仍然流淌在戰士的血脈裡。

為了節約一粒米,炊事班每天淘米時,都在米籮下放個大盆,將漏下的碎米撈出來。為了節約一滴水,炊事班用淘米水洗一遍菜,再用清水沖一次。早上蒸饅頭的水從不倒掉,留著洗碗。為了節約一兩煤,他們發明了“五個一”——一個小鐵桶,能少裝點就少裝點;一杆小秤,每天燒多少都稱一稱;一把小鍬,一點一點向灶膛裡把煤撒得更均勻些;一個小篩,從煤渣裡把沒燒完的黑渣子揀出來;一個小登記本,天天登記燒了多少。連隊外出野營,炊事員天天揀柴,十幾天沒燒一兩煤。

在這背後,連隊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大學生許方勇從軍校畢業後分到八連,全班戰士做“丟手絹”遊戲,幾圈玩下來,手絹很髒,還撕破一個口子。遊戲一結束,他就把手絹扔了。第二天,一名戰士把這塊手絹放到了他的床頭,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方方正正,撕破處也已經補好了,手絹下面壓著一張字條:“請收下連隊的傳統”。

至今,每當新兵下連,都要先參觀連史室,觀看《霓虹燈下的哨兵》,接受一套八連傳統故事集。每逢老兵退伍,都到為民服務點進行新老交接。

在“好八連”連史紀念館,迎面就是毛主席寫下的《八連頌》。現在,這首《八連頌》被編成了八課:政治好,稱第一,是第一課;軍事好,如霹靂,是第二課;紀律好,如堅壁,是第三課……

不過,在榮譽之下,戰士們始終要求自己:先想到責任。

在“好八連”的連部,成百上千封來信被整齊地碼成一排,放在一塵不染的玻璃櫃裡。它們來自全國各地,跨越了幾十個年頭。不少來信都沒有郵編,沒有位址,只憑著“南京路上好八連”這個婦孺皆知的稱號,就準確地找到了它的目的地。

但是這個“好八連”的稱呼,卻很少出現在戰士自己的嘴裡,個人從來不扛“好八連”的牌子。

新兵信多。2001年,八連又迎來了一批新入伍的戰士,每天連隊裡寄出、收到的信件都是一大疊。信封上的署名引起了時任指導員公舉東的注意。

在幾封新戰士寄出的信件上,寫著這樣的落款:“南京路上好八連某某寄”,也有幾封回信上寫著這樣的地址:“南京路上好八連某某收”。

當天晚飯後,公舉東把新戰士們集合到一起,對大家說:“謙虛謹慎,是八連的光榮傳統,一代又一代的八連戰士都是這樣做的。今天大家成了八連的一員,當然很光榮,但是八連好不好,應由別人來評價,作為八連的戰士,怎能自稱‘好八連’呢?我建議大家把信封重寫一下,和其他同志一樣,都寫部隊番號吧。”一席話說得新戰士們連連點頭。

“在幾十年的環境變化中,我經常在思考和觀察‘南京路上好八連’不變的是什麼?”2007年已79歲高齡的好八連第二任指導員王經文說。

在他眼裡,“南京路上好八連”有四種精神沒有變,即聽黨話、跟黨走的軍魂不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變;艱苦奮鬥的思想不變;“拒腐蝕,永不沾”的精神不變。

紀律好,如堅壁

紀律是部隊的生命線。在八連,戰士們時時刻刻都牢記這一點。

在八連連部,每一塊疊得方方正正、如同刀削的被子,每一排方向一致、線條一致的臉盆、缸子、毛巾,每一件擦得鋥亮的武器裝備,都在無聲地體現著這支英雄連隊鐵一般的紀律。

一個久遠的故事,至今還珍存在國人的記憶中。1949年5月25日清晨,隆隆的炮聲已經遠去,早起的上海人推開房門,驚訝地看到,在薄霧之中,狹窄的街道兩旁睡滿了前一夜入城的官兵,一個挨一個。陳毅元帥曾經豪邁地說,這是第三野戰軍帶給上海人民的最好禮物。

如今,同樣的一幕,一次次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每次參加重大工程建設,八連戰士總是儘量不住安排的賓館,而是搭帳篷、打地鋪。他們擔心,勞動了一天的髒衣服會弄髒賓館的環境,深夜收工回來的隊伍會打擾其他客人的休息。

1992年南京路改造時,協大祥綢布店要改建成現代化的綜合性商廈。八連主動請纓,要求到施工一線參加義務勞動。那時,正值梅雨季節,官兵們冒雨奮戰。工地距營區較遠,施工單位為官兵們在旅社包了幾間客房。但八連官兵們一個個抱著工具在房檐下相互依偎著睡下,誰也不願進去住。

會弄髒旅社,可不是亂說的。工地邊卸下來的一堆槽鋼就碼在一個露天糞池上面。施工的時候一下雨,下面的糞水冒上來,沾得槽鋼上處處都是。二排長蔡高金帶頭,第一個跑上去扛,戰士們一個接一個,誰也不說一個不字。身上沾得星星點點,但是手上一點沒停。

一天忙下來,累了一天的戰士抱著鐵鍬,挨著牆根就睡著了。旅社經理幾次要他們進屋裡休息,可戰士們誰也不肯進去。在場的黃浦區一位領導動情地說:“上海解放時,我還是一個小姑娘,親眼見過解放軍為了不打擾市民,露宿街頭。想不到現在我又看見了當年的情景。”

協大祥副經理張相民半夜查看工地時,看到這一幕眼淚奪眶而出,對著當時的指導員李曉明喊:“指導員,你下命令吧,我這個老百姓求你一次,快讓大家進屋休息吧!”說話聲驚動了附近的居民,他們紛紛打著手電筒走出來,冒著雨把戰士往自家屋里拉……

有人說,這樣苦著自己,有必要嗎?而八連戰士說,從個人的角度,不擾民,是解放軍應有的素質。從集體的角度,這是連隊的紀律,一定要遵守。

軍事好,如霹靂

軍事本領是部隊之本。截至2007年,“好八連”靠著艱苦奮鬥起家,靠著建連育人,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4次、二等功18次、三等功11次。

“好八連”第20任連長張道廣說:“現在連隊每天要進行兩個多小時的體能訓練,六七個小時的軍事科目訓練,光射擊這一項就要練速射、精度射、手槍射擊、輕機槍射擊和狙擊步槍射擊等好幾種,我們連在全團的各種比武中成績都很不錯。”

張道廣把全連軍事訓練的好成績歸功於“苦練加巧練”的創新精神和極強的集體榮譽感。

八連連隊位處市中心,寸土寸金,整個訓練場只有籃球場那麼大。“三畝地內兩幢房,愁的就是訓練場”。

可是八連有辦法:射擊訓練展不開,連裡幾次測量、設計,按比例縮小靶子練瞄準;沒有400米障礙訓練場,就分段設障來訓練;5公里武裝越野無法進行,就搞越野折返跑……在連隊裡實在無法開展的專案,就到野外駐訓。駐訓時,他們有車不坐,堅持徒步行軍幾十裡。

不懈的付出獲得了回報。僅從2005年至2007年,八連官兵在軍事訓練中設計的輕武器射擊“四點”瞄準檢查裝置、95式自動步槍固定槍瞄準器和固定槍瞄準架、瞄靶軌跡分析儀等3項軍事訓練成果得到上級推廣應用;在14次軍事比武中共奪得35項第一;32名官兵被評為“一級神槍手”,8名幹部士官被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先後有6人打破警備區軍事訓練紀錄;87人被評為訓練標兵;連年被警備區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在苦練本領的同時,努力塑造學習型連隊、知識型軍人、奮鬥型人才,是新時代對八連官兵提出的新要求。

八連每年都要制定學習目標。根據每一個戰士的實際情況,著眼于他們的長遠發展,根據不同的文化基礎、特長愛好、崗位需要等情況,説明戰士們設置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安排幹部參加高一級學歷教育,士官參加大中專學習,義務兵參加電腦應用、烹飪等實用技能培訓。

戰士崔勇初中沒有畢業,學習電腦操作幾天下來只會開、關機。輔導老師說:“你的文化太低,不要學了。”小崔暗下決心:非攻下這個難關不可!每次聽課結束,他總拉著老師問個沒完,經連隊特許,午休時間和晚上熄燈後一小時都用在練習上,有時實在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個盹,憑著這種毅力,他在一年內拿下了電腦初級應用能力、資訊技術基礎和辦公自動化3本證書。

2005年,八連原大學生排長張有振,主動成立科技攻關小組,進行武器裝備管理系統研究。為攻克難關,他帶領科研小組翻閱了《資料結構》、《Vi-sual C++程式開發與設計》等30餘本書籍,走訪了復旦、交通和同濟大學等近15所高等學府的專家教授。經過8個多月的反復攻關實踐,最終成功開發了“基層分隊武器裝備管理系統”,目前已通過專家組的評審。

思想好,能分析

閱覽室內每逢休息日總是坐滿了戰士。

記者初到“好八連”駐地時,所見所聞令人疑惑:連隊裡洗衣機、烘乾機、電熨斗一應俱全,大螢幕平板電視、家庭影院、現代化的多功能健身房、擁有近50台電腦的電腦教室,每間宿舍都配有電視、戰士們的食堂安裝著空調……這還是以勤儉節約持家,“一件衣服穿九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好八連”嗎?

不過,再仔細觀察連部,一個個發現則讓人備感安心:食堂的牆壁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句被懸掛在醒目位置;IC卡電話亭邊,“長話短說,請珍惜分分秒秒”的提示語歷歷在目;電腦印表機旁,貼著“每人節約一張紙,希望小學的學生就多個練習本”的字條;洗漱間裡,“水是生命之源”的字樣就在水龍頭上方……在駐地裡,這樣的提示語有20多條,它們時時提醒著每一個人:這裡就是“好八 連”。

“創新才是最好的繼承。”現任“好八連”指導員黃森說。“取消過時的、改進欠妥的、保留適用的”一直是八連幾十年來不變的原則。

2007年夏天,當八連奉命開赴海訓場訓練時,臨行前,每個戰士都接到了連隊發下來的一瓶防曬霜。

就是這樣小小的一瓶防曬霜,曾經引發了全連持續一個半月的大討論。主題則是“如何正確對待連隊傳統”。

2000年5月間,有老戰士來向指導員報告:有戰士在訓練前抹防曬霜!“八連練兵從來都是‘掉皮掉肉不掉隊’,如今居然用護膚品,這豈不是要把艱苦奮鬥的本色給抹掉了?”這個老戰士質問道,“這種思想長毛的表現,得好好管管!”

當時的八連指導員公舉東馬上想到,會有戰士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

當時間進入到21世紀,一些八連人曾經引以為豪的老傳統和時代之間摩擦出了並不和諧的音符。

想評上先進,津貼費存款不少於80%,是八連執行多年的硬規定。為此,許多戰士平時幾乎不敢用錢,甚至有四位戰士讓家裡寄錢來存入“小銀行”。

有個戰士出外執行公務,半路上餓了,到麥當勞吃了個漢堡,回到連隊受到了幾個老同志的批評,戰士覺得很委屈。

……

防曬霜成了引發全連討論的導火索。在指導員的組織下,全連官兵坐下來,把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一個個地列出來。27個問題寫滿了大大的一張白紙。

逐一討論之下,戰士們取得了共識:

“小銀行”該不該存在?提倡勤儉節約,是應該的,但是要擺脫形式主義,可以自由取款。存款多少與評先進徹底脫鉤。

飯前、睡前搞小練兵,曾是八連引以為豪的練兵法,要不要堅持?這種訓練辦法不科學,取消。

外出辦事趕時間,能否打的、坐空調車?坐空調車允許,但不提倡。沒有特殊急事,就不許打的。

到南京路補鞋與刺激消費有矛盾嗎?不矛盾!補鞋服務至今受人歡迎,說明它仍有價值。

腳腫,該不該堅持訓練?精神可嘉,但不科學。不該!

經過梳理、討論,指導員公舉東道出八連官兵的共識:艱苦奮鬥精神應該永遠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而不是像“供品”一般被人瞻仰。

一個個變化像小小的防曬霜一樣,走入了八連官兵的生活。

曾經,連隊有草鞋、自糊信封、針線包“三件寶”享譽全國。如今,草鞋、自糊信封早被請進連史室,取而代之的是兩件“新寶”:裝有各類文具的學習包和用來大量存儲資料的電腦U盤。過去的節約每分錢、每粒米、每滴水、每張紙和每度電這“五個一”,發展成了現在的“五個一點”:日常消費花一點、文化學習用一點、孝敬父母寄一點、希望工程捐一點以及自己備用存一點。

“艱苦奮鬥不是為吃苦而吃苦,而是一個為過上好日子不斷吃苦奮鬥的過程。”黃森說。

軍民團結如一人

試看天下誰能敵

中國在發展,在崛起,人們身邊的一切都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南京路上好八連”卻始終佔據著無可替代的位置。

2007年夏天,年過七旬的老兵張林榮在嘉興的《南湖晚報》上登報尋找當年的“好八連”戰友。張林榮說,在“好八連”當過兵,是人生中最光輝的一頁。

張林榮是嘉興一家抗癌俱樂部的創始人。1989年,他被查出患晚期肺癌,醫生斷定他壽命不長,但是,張林榮憑著頑強的毅力跨過了鬼門關。在建軍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張林榮與昔日戰友孫俊新一起,向《南湖晚報》說出了一直深埋心底的願望:見一見當年一起在南京路上當兵的戰友,共敘部隊情誼。

在張林榮的尋找下,一些八連老兵陸續和他取得了聯繫。在共敘那段當兵的歷史時,這些早已白髮蒼蒼的老人忍不住潸然淚下。一位老兵感慨地說:我想告訴現在的全連官兵,珍惜在連隊的每一天,將來會無怨無悔。

“好八連”,是一所學校,也是一座熔爐。

從命名到今天,“好八連”培養了一茬又一茬的好官兵。如今,他們有的仍在軍營,更多的則站到了其他工作崗位上。無論在哪裡,他們都在奮力實踐著、弘揚著、傳播著“好八連”的精神。

2006年,一位退休的老兵給全連官兵寫信,信中寫道:親愛的戰友,在服役期間,吃苦的甜頭我們往往還不能馬上體會到,但如果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今天的吃苦,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一筆一筆地存下來,吃過的苦積累到一定程度,若干年後,就會得到一筆豐厚的“利息”,有沒有這筆“存款”,人生是大不一樣的。

在“好八連”紮根生長的上海,在被八連官兵譽為“母親路”的南京路上,人們從幾十年前開始,一直見證著八連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深厚情誼。

前不久,一位戰士的父親從安徽來連隊看望兒子,下火車後只知道去“好八連”,卻不知道具體地址。計程車司機多方打聽,走大街穿小巷把老人送到後,硬是不肯收錢。他說,這麼多年“好八連”總是給我們做好事,這回就讓我為“好八連”做件好事吧。

2003年,是八連命名40周年紀念日,從小在八連官兵關心下成長起來的胡紅根淩晨4點就起床,搖了兩個多小時輪椅,帶著賀信和鮮花趕到連隊祝賀,還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為八連點了一首歌。74歲的老太太蔣杏翠,把八連戰士當成自己的親骨肉。戰士生病住院,她拎著水果趕去看望;去年端午節,她包了200個粽子送給連隊;前年老兵退伍時,她帶著15斤糖果為八連戰士送行,在火車站等了3個多小時。

在一座城市紮根半個多世紀,八連和上海的血肉相連,親密無間,隨處可以找到證明。

上海福佑路第二小學裡,矗立著一尊戰士雕像,這是根據曾任校外輔導員的八連戰士盧普友的臉型雕塑而成的。當有人問到盧普友對此作何感想時,他只笑著說:“我只是個模特,八連的模特。”

廈門路小學有個“小八連中隊”,每月10日都會拿著拖把、提著水桶、拿著抹布,來到南京路上護綠保潔,打掃衛生。每月20日,“小八連中隊”會到南京路醫藥公司門口定點擺攤,為過往行人量體重、收集廢電池,宣傳環保知識。

2003年3月,當時的連長江成玖接到虹橋區派出所民警王興東的5次電話,一次比一次懇切:我是看著“好八連”的書,唱著“好八連”的歌長大的,我想帶上愛人和孩子到連隊受受教育,看看你們怎麼出操、訓練,怎麼吃飯、睡覺……像這樣的電話,每到寒暑假,連隊幹部都要接到近百個。

每天,和身處的這座城市一起,不斷前行;每天,和身邊的那些百姓一起,不懈奮進。這就是今日的“南京路上好八連”。

在霓虹閃爍的南京路上,在繁華的鬧市中央,他們抵制著種種誘惑,始終堅持著理想和信念。艱苦奮鬥對他們來說,早已不僅僅意味著光榮傳統,更是昂揚的時代精神。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2007年7月31日

本期作者:唐錚

劉仁福把他看到的情景悄悄地向戰友形容了一番。當時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日後將作為“好八連”的指導員,載入新上海的史冊當中。

三天后,連隊大步進城。第一夜,宿營在“大世界”跑馬廳後面的一排馬廄裡,隨後又搬到蘇州河畔一個廢舊倉庫裡。全連戰士把被子半鋪半蓋,睡在地上。直到7月份,部隊分配了在南京路上值勤的任務,進駐青海路劉家公館入住,才算有了固定的住所。

進到劉家公館,裡面的一切對於這些戰士來說,都是新鮮而陌生的。自來水不會用,電燈不敢開,守著抽水馬桶不會用,還要到外面找廁所……為這,八連還專門組織大家學習了城市生活知識。

走上十裡洋場站崗巡邏,更是對八連戰士的考驗。白天,打扮妖冶的女人時不時向站崗的戰士們拋幾個媚眼。入夜,歌廳舞廳的靡靡之音直鑽耳鼓。甚至還有人不懷好意地在戰士身邊扔下錢、香煙和手帕等東西,偷眼看戰士是不是會撿起來……八連戰士則不為所動。斷然斥退身邊的無理糾纏,踢開壞人扔下來的金錢和物品。對撿到的東西,找到失主的立即歸還,找不到失主的就立即上交。不幾天工夫,連隊撿到的手絹等小東西就有一百多件。

八連的事蹟引起了部隊通訊員呂興臣的注意。從一張名為《南京路上的哨兵》為題的照片開始,八連的名聲漸漸越傳越遠。

“好八連”逐漸天下傳

1956年的一天,《解放日報》部隊通訊員呂興臣給聯繫部隊的記者張錦堂送來一張自拍的新聞照片: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南京路夜景中,一位戰士手握鋼槍正在站崗,神情威嚴。不日,照片以《南京路上的哨兵》為題在《解放日報》上刊登。

當時的呂興臣在團機關當俱樂部主任,兼任報社通訊員,時常挎著照相機在幾個連隊裡尋找素材。他把駐守在南京路上的幾個連隊比來比去,總覺得八連成績突出,完成任務出色。隨後,呂興臣前後花了個把月的時間,寫出了一篇通訊送到了《解放日報》社。當時的總編魏克明看到稿子後眼前一亮,當即決定刊發。

老魏想起解放軍剛剛進入上海時,敵人曾預言上海是個大染缸,軍隊紅著進來,要不了三個月就會黑著出去。現在好幾年過去了,八連依然保持著本色不變。

《解放日報》以《身居鬧市一塵不染人們稱讚他們“南京路上好八連”》為題,率先報導了好八連的事蹟。1958年3月23日,《解放軍報》以同樣的標題轉載了呂興臣的報導。

此後,呂興臣又在八連身上不斷發現了不少閃光的小故事。一天,他到《解放日報》發照片時,對記者張錦堂說:“今天到八連,碰到連長教戰士縫衣裳。我發現連長袋裡有個針線包,是從戰爭年代帶過來的,全連每個戰士發一個。”張錦堂讓呂興臣把它寫成小故事,於是,呂興臣的《針線包》在《解放日報》的《子弟兵》專欄上誕生了。隨後,呂興臣又先後發表了《行軍鍋》、《一分錢的故事》、《38個補丁的襯衣》等一系列講述八連官兵優良作風的小故事。

1959年2月,《解放日報》總編魏克明建議把好八連的事蹟寫成一篇大通訊,用“艱苦奮鬥”這根主線統領全文。呂興臣在連隊裡吃住了幾個月,埋頭寫出1.7萬字的初稿,幾經修改,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以8500字的篇幅發表了呂興臣寫的長篇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還同時配發了社論。通訊從拾金不昧、精打細算、克己奉公、寬廣的精神世界以及通過一個戰士的思想轉變反映連隊思想政治工作這五個部分,向全上海展示了八連的風采。

這篇通訊一發表,馬上在上海新聞界引起反響,接著,上海的《文匯報》、《新民晚報》、《勞動報》、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都紛紛從不同角度爭相報導八連。

正是這些報導,使“南京路上好八連”在上海家喻戶曉。

《霓虹燈下的哨兵》差點沒演成

一場話劇和一部同名電影,使得上海人心目中的“好八連”,成了全國皆知的“霓虹燈下的哨兵”。

1960年5月,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帶領機關幹部下海島連隊。他們從海島返回南京,路過上海時,上海警備區司令員王必成請大家吃便飯。席間,王司令員對在座的軍區文化部長沈西蒙說:“你知道嗎?上海有個好八連。你是文化部長,寫了不少戲,也要為好八連寫個戲啊。”

受到王必成的熱情邀請,沈西蒙二話不說,就接下了這個任務。

沈西蒙來到八連,住進八連一班,和戰士們一起站崗、放哨,摸爬滾打在一起,細心體察戰士的思想情感。後來,前線話劇團二隊隊長漠雁接受任務也住到八連體驗生活。作為報導八連事蹟“第一人”的呂興臣,在采寫八連新聞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次也受命參與創作《霓虹燈下的哨兵》劇本,他和沈西蒙、漠雁一起在八連體驗生活,向他們提供自己所掌握的第一手素材。三人在八連一住就是四十多天,日夜切磋,於1961年共同完成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劇本。

劇本寫好了,戲也排好了,但差點沒演成。因為戲裡有個戰士離隊出走的情節,引起一些不同看法。恰好,1963年2月,周恩來總理來到上海。在總理離開上海的火車上,漠雁向總理秘書童小鵬彙報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創作情況,想請總理看看戲。周總理聽後說:“戲已經寫出來了,還是讓演一演、看一看嘛。”

總理回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讓人打來電話,以總政的名義調演《霓虹燈下的哨兵》。

2月20日,《霓虹燈下的哨兵》劇組人員來到北京。22日、23日在總政話劇團劇院連演兩場,引起很大轟動。

1963年4月12日下午,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了八連指導員劉仁福,談了一個多小時。

在交談中,周總理突然問道:“陳喜是怎麼回事?”劉仁福回答說:“連隊裡有這麼個排長,到了上海以後,結婚不久就要離婚。”總理又問:“童阿男這個人物呢?”劉仁福回答:“連隊裡有個戰士叫童新根,是個孤兒,剛剛來到部隊時思想有問題,以後進步很快。”這些都為日後《霓虹燈下的哨兵》改編為電影創造了條件。

《霓虹燈下的哨兵》在京演出成功後,《解放軍報》隨即請“好八連”前任指導員劉仁福、時任指導員王經文,以及沈西蒙、漠雁等召開座談會,會後,《解放軍報》以兩個版的篇幅刊登了座談會的內容。4月25日,國防部在上海隆重舉行命名大會,授予八連“南京路上好八連”光榮稱號。

1963年底,在周總理的直接關心下,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開始拍攝。周總理專門約見夏衍、沈西蒙、漠雁等人,當面交待夏衍,要他負責將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改拍成電影,要求一句臺詞不能變,一個演員不准換。之後,八一電影製片廠王蘋任導演,沈西蒙等負責編寫劇本,參加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演出的原班人馬,在八連實地拍攝同名電影,把話劇搬上了銀幕。

“好八連”這個名字,就此響徹祖國的大江南北。

“八連頌”和“好八連”

八連連史館裡的“獎狀牆”。

1963年8月1日晨,毛澤東主席揮毫寫下了《八連頌》——

“好八連,天下傳。為什麼?意志堅。為人民,幾十年。拒腐蝕,永不沾。因此叫,好八連。解放軍,要學習。全軍民,要自立。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紀律好,如堅壁。軍事好,如霹靂。政治好,稱第一。思想好,能分析。分析好,大有益。益在哪?團結力。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這首雜言詩成了一代代八連人的驕傲。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為一個連隊寫下詩篇。直到今天,走進八連連隊裡,隨便哪個戰士都能夠背誦這128個字。而詩中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更是成為一代代八連戰士的座右銘。在八連戰士心目中,“軍民如一家”是他們一以貫之的目標。

上海市天目路蕃瓜弄,一條逼仄的小巷裡,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的胡紅根已經在這裡生活了44年(截至2007年)。

1975年,當時上小學五年級的胡紅根結識了“好八連”。當得知胡紅根因患小兒麻痹而雙腿殘疾無法自己行走時,八連戰士就開始幾十年如一日對胡紅根的照顧,推著他走過了32個年頭。

每週為胡紅根洗一次澡、定期為他理髮、整理衛生,這些都是聽起來簡單的事情,但是,實際中的困難卻遠遠不止於此。胡紅根要解手,得遞上自製的接便器;胡紅根洗澡,得要三個人協力才能完成,一個人背著,一個人負責洗頭擦背打肥皂,最後一個手拿毛巾在旁邊小心照看,防止肥皂沫沖不乾淨,或是沖進了胡紅根嘴裡、眼裡,提防浴室濕滑萬一有個閃失……

現在,照顧胡紅根的任務交給了一名叫陳鑫的戰士。每個星期,陳鑫和兩名戰友一起到胡紅根家為他洗澡和打掃衛生。有一次,八連去參加一場軍事競賽,陳鑫千叮嚀萬囑咐地把照顧胡紅根的事情拜託給了別的連隊。等八連一回上海,他不顧一身的勞累,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望胡紅根。

在胡紅根家裡,陳鑫叫他“胡叔叔”,而在八連剛剛開始照顧胡紅根的時候,年僅十幾歲的紅根叫八連戰士為叔叔。幾十年,就這樣一如既往,從不間斷地過來了。

同樣幾十年如一日的還有到南京路上的便民服務。

雖然從1992年以來,八連已經和武警完成了南京路站崗的換防工作,但是,40多年來(截至2007年),好八連堅持每月的10日、20日都到南京路上為老百姓義務補鞋、理髮、磨刀、量血壓、稱體重……一條南京路,幾十年來,靜靜地注視著八連戰士。

每月10日和20日,不管風霜雨雪,在南京路步行街,八連官兵為民服務從不缺席。戰士手中補鞋機的嗒嗒聲,磨刀石的唰唰聲,理髮推的嚓嚓聲,群眾的嘖嘖讚歎聲,合奏出一曲曲軍民魚水情的動人樂章。

通常,在每次服務日,八連戰士走上南京路的時候,等待服務的市民隊伍就已經排開了。直到服務時間結束,南京路上的商場要開門營業了。排隊的市民依然沒有減少的趨勢,八連戰士便又挪到不遠處的雲中居委會院裡,繼續為等待著的市民理髮、修鞋。實在做不完了,他們展開一個大袋子,讓後面排隊修鞋的人把鞋子放進來,再約好下一個服務日過來取。

來自法國的遊客裡凱在南京路上足足等了一個小時,執意讓八連戰士為他理了個短髮。望著鏡子裡面的新面貌,裡凱興奮地用結結巴巴的漢語說:“這是中國士兵剪出來的,美!”

現在,八連的木工箱、補鞋箱已傳到31代,理髮箱已傳到32代……

從2007年起,八連官兵又把南京路上的為民服務活動拓展到上海的施工場地、企業廠房,為外來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和弱勢群體服務。

幾十年如一日,在上海人的心目裡,八連就是“為人民”的代名詞。一次,八連戰士鄭洪輝在外勞動,忙了一天回來,發現工地旁邊的菜場和街道還有一些衛生死角,就向附近的清潔工人借掃把打掃衛生。

工人上下打量了他一下:“不用猜,你准是‘好八連’的戰士。”

為人民,幾十年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年復一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八連的傳統始終沒有改變過。時至今日,走進“好八連”的軍營,依然可以感受到“天下傳”的“好八連”力量。

上世紀60年代初,出自八連“閃光的一分錢”的故事,被廣為傳頌,家喻戶曉。當時,八連在外灘出操時,戰士徐淑潮發現路邊掉了一分錢,立即撿起來交到指導員劉仁福手裡。旁邊不少戰士都以敬佩的目光看著他,只有一個新戰士噗哧一聲笑了,又看看周圍的戰友,趕緊用手捂住嘴。劉仁福鄭重地接過一分錢,又和徐淑潮握了握手。當天晚上,在八連全體大會上,劉仁福專門表揚了徐淑潮,對大家說:“一分錢雖然是微不足道的,交了公是人民戰士的本色,可是如果你留下它,它就會在你的心靈裡染上一個永遠抹不掉的污點。”

如今,節約一滴水、一分錢、一度電、一粒米、一寸布,在八連被凝聚成一種歲月所不能磨損的精神,仍然流淌在戰士的血脈裡。

為了節約一粒米,炊事班每天淘米時,都在米籮下放個大盆,將漏下的碎米撈出來。為了節約一滴水,炊事班用淘米水洗一遍菜,再用清水沖一次。早上蒸饅頭的水從不倒掉,留著洗碗。為了節約一兩煤,他們發明了“五個一”——一個小鐵桶,能少裝點就少裝點;一杆小秤,每天燒多少都稱一稱;一把小鍬,一點一點向灶膛裡把煤撒得更均勻些;一個小篩,從煤渣裡把沒燒完的黑渣子揀出來;一個小登記本,天天登記燒了多少。連隊外出野營,炊事員天天揀柴,十幾天沒燒一兩煤。

在這背後,連隊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原因。

大學生許方勇從軍校畢業後分到八連,全班戰士做“丟手絹”遊戲,幾圈玩下來,手絹很髒,還撕破一個口子。遊戲一結束,他就把手絹扔了。第二天,一名戰士把這塊手絹放到了他的床頭,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方方正正,撕破處也已經補好了,手絹下面壓著一張字條:“請收下連隊的傳統”。

至今,每當新兵下連,都要先參觀連史室,觀看《霓虹燈下的哨兵》,接受一套八連傳統故事集。每逢老兵退伍,都到為民服務點進行新老交接。

在“好八連”連史紀念館,迎面就是毛主席寫下的《八連頌》。現在,這首《八連頌》被編成了八課:政治好,稱第一,是第一課;軍事好,如霹靂,是第二課;紀律好,如堅壁,是第三課……

不過,在榮譽之下,戰士們始終要求自己:先想到責任。

在“好八連”的連部,成百上千封來信被整齊地碼成一排,放在一塵不染的玻璃櫃裡。它們來自全國各地,跨越了幾十個年頭。不少來信都沒有郵編,沒有位址,只憑著“南京路上好八連”這個婦孺皆知的稱號,就準確地找到了它的目的地。

但是這個“好八連”的稱呼,卻很少出現在戰士自己的嘴裡,個人從來不扛“好八連”的牌子。

新兵信多。2001年,八連又迎來了一批新入伍的戰士,每天連隊裡寄出、收到的信件都是一大疊。信封上的署名引起了時任指導員公舉東的注意。

在幾封新戰士寄出的信件上,寫著這樣的落款:“南京路上好八連某某寄”,也有幾封回信上寫著這樣的地址:“南京路上好八連某某收”。

當天晚飯後,公舉東把新戰士們集合到一起,對大家說:“謙虛謹慎,是八連的光榮傳統,一代又一代的八連戰士都是這樣做的。今天大家成了八連的一員,當然很光榮,但是八連好不好,應由別人來評價,作為八連的戰士,怎能自稱‘好八連’呢?我建議大家把信封重寫一下,和其他同志一樣,都寫部隊番號吧。”一席話說得新戰士們連連點頭。

“在幾十年的環境變化中,我經常在思考和觀察‘南京路上好八連’不變的是什麼?”2007年已79歲高齡的好八連第二任指導員王經文說。

在他眼裡,“南京路上好八連”有四種精神沒有變,即聽黨話、跟黨走的軍魂不變;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變;艱苦奮鬥的思想不變;“拒腐蝕,永不沾”的精神不變。

紀律好,如堅壁

紀律是部隊的生命線。在八連,戰士們時時刻刻都牢記這一點。

在八連連部,每一塊疊得方方正正、如同刀削的被子,每一排方向一致、線條一致的臉盆、缸子、毛巾,每一件擦得鋥亮的武器裝備,都在無聲地體現著這支英雄連隊鐵一般的紀律。

一個久遠的故事,至今還珍存在國人的記憶中。1949年5月25日清晨,隆隆的炮聲已經遠去,早起的上海人推開房門,驚訝地看到,在薄霧之中,狹窄的街道兩旁睡滿了前一夜入城的官兵,一個挨一個。陳毅元帥曾經豪邁地說,這是第三野戰軍帶給上海人民的最好禮物。

如今,同樣的一幕,一次次地出現在人們面前。每次參加重大工程建設,八連戰士總是儘量不住安排的賓館,而是搭帳篷、打地鋪。他們擔心,勞動了一天的髒衣服會弄髒賓館的環境,深夜收工回來的隊伍會打擾其他客人的休息。

1992年南京路改造時,協大祥綢布店要改建成現代化的綜合性商廈。八連主動請纓,要求到施工一線參加義務勞動。那時,正值梅雨季節,官兵們冒雨奮戰。工地距營區較遠,施工單位為官兵們在旅社包了幾間客房。但八連官兵們一個個抱著工具在房檐下相互依偎著睡下,誰也不願進去住。

會弄髒旅社,可不是亂說的。工地邊卸下來的一堆槽鋼就碼在一個露天糞池上面。施工的時候一下雨,下面的糞水冒上來,沾得槽鋼上處處都是。二排長蔡高金帶頭,第一個跑上去扛,戰士們一個接一個,誰也不說一個不字。身上沾得星星點點,但是手上一點沒停。

一天忙下來,累了一天的戰士抱著鐵鍬,挨著牆根就睡著了。旅社經理幾次要他們進屋裡休息,可戰士們誰也不肯進去。在場的黃浦區一位領導動情地說:“上海解放時,我還是一個小姑娘,親眼見過解放軍為了不打擾市民,露宿街頭。想不到現在我又看見了當年的情景。”

協大祥副經理張相民半夜查看工地時,看到這一幕眼淚奪眶而出,對著當時的指導員李曉明喊:“指導員,你下命令吧,我這個老百姓求你一次,快讓大家進屋休息吧!”說話聲驚動了附近的居民,他們紛紛打著手電筒走出來,冒著雨把戰士往自家屋里拉……

有人說,這樣苦著自己,有必要嗎?而八連戰士說,從個人的角度,不擾民,是解放軍應有的素質。從集體的角度,這是連隊的紀律,一定要遵守。

軍事好,如霹靂

軍事本領是部隊之本。截至2007年,“好八連”靠著艱苦奮鬥起家,靠著建連育人,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4次、二等功18次、三等功11次。

“好八連”第20任連長張道廣說:“現在連隊每天要進行兩個多小時的體能訓練,六七個小時的軍事科目訓練,光射擊這一項就要練速射、精度射、手槍射擊、輕機槍射擊和狙擊步槍射擊等好幾種,我們連在全團的各種比武中成績都很不錯。”

張道廣把全連軍事訓練的好成績歸功於“苦練加巧練”的創新精神和極強的集體榮譽感。

八連連隊位處市中心,寸土寸金,整個訓練場只有籃球場那麼大。“三畝地內兩幢房,愁的就是訓練場”。

可是八連有辦法:射擊訓練展不開,連裡幾次測量、設計,按比例縮小靶子練瞄準;沒有400米障礙訓練場,就分段設障來訓練;5公里武裝越野無法進行,就搞越野折返跑……在連隊裡實在無法開展的專案,就到野外駐訓。駐訓時,他們有車不坐,堅持徒步行軍幾十裡。

不懈的付出獲得了回報。僅從2005年至2007年,八連官兵在軍事訓練中設計的輕武器射擊“四點”瞄準檢查裝置、95式自動步槍固定槍瞄準器和固定槍瞄準架、瞄靶軌跡分析儀等3項軍事訓練成果得到上級推廣應用;在14次軍事比武中共奪得35項第一;32名官兵被評為“一級神槍手”,8名幹部士官被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先後有6人打破警備區軍事訓練紀錄;87人被評為訓練標兵;連年被警備區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在苦練本領的同時,努力塑造學習型連隊、知識型軍人、奮鬥型人才,是新時代對八連官兵提出的新要求。

八連每年都要制定學習目標。根據每一個戰士的實際情況,著眼于他們的長遠發展,根據不同的文化基礎、特長愛好、崗位需要等情況,説明戰士們設置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安排幹部參加高一級學歷教育,士官參加大中專學習,義務兵參加電腦應用、烹飪等實用技能培訓。

戰士崔勇初中沒有畢業,學習電腦操作幾天下來只會開、關機。輔導老師說:“你的文化太低,不要學了。”小崔暗下決心:非攻下這個難關不可!每次聽課結束,他總拉著老師問個沒完,經連隊特許,午休時間和晚上熄燈後一小時都用在練習上,有時實在困了就趴在桌子上打個盹,憑著這種毅力,他在一年內拿下了電腦初級應用能力、資訊技術基礎和辦公自動化3本證書。

2005年,八連原大學生排長張有振,主動成立科技攻關小組,進行武器裝備管理系統研究。為攻克難關,他帶領科研小組翻閱了《資料結構》、《Vi-sual C++程式開發與設計》等30餘本書籍,走訪了復旦、交通和同濟大學等近15所高等學府的專家教授。經過8個多月的反復攻關實踐,最終成功開發了“基層分隊武器裝備管理系統”,目前已通過專家組的評審。

思想好,能分析

閱覽室內每逢休息日總是坐滿了戰士。

記者初到“好八連”駐地時,所見所聞令人疑惑:連隊裡洗衣機、烘乾機、電熨斗一應俱全,大螢幕平板電視、家庭影院、現代化的多功能健身房、擁有近50台電腦的電腦教室,每間宿舍都配有電視、戰士們的食堂安裝著空調……這還是以勤儉節約持家,“一件衣服穿九年,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好八連”嗎?

不過,再仔細觀察連部,一個個發現則讓人備感安心:食堂的牆壁上,“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警句被懸掛在醒目位置;IC卡電話亭邊,“長話短說,請珍惜分分秒秒”的提示語歷歷在目;電腦印表機旁,貼著“每人節約一張紙,希望小學的學生就多個練習本”的字條;洗漱間裡,“水是生命之源”的字樣就在水龍頭上方……在駐地裡,這樣的提示語有20多條,它們時時提醒著每一個人:這裡就是“好八 連”。

“創新才是最好的繼承。”現任“好八連”指導員黃森說。“取消過時的、改進欠妥的、保留適用的”一直是八連幾十年來不變的原則。

2007年夏天,當八連奉命開赴海訓場訓練時,臨行前,每個戰士都接到了連隊發下來的一瓶防曬霜。

就是這樣小小的一瓶防曬霜,曾經引發了全連持續一個半月的大討論。主題則是“如何正確對待連隊傳統”。

2000年5月間,有老戰士來向指導員報告:有戰士在訓練前抹防曬霜!“八連練兵從來都是‘掉皮掉肉不掉隊’,如今居然用護膚品,這豈不是要把艱苦奮鬥的本色給抹掉了?”這個老戰士質問道,“這種思想長毛的表現,得好好管管!”

當時的八連指導員公舉東馬上想到,會有戰士提出這樣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

當時間進入到21世紀,一些八連人曾經引以為豪的老傳統和時代之間摩擦出了並不和諧的音符。

想評上先進,津貼費存款不少於80%,是八連執行多年的硬規定。為此,許多戰士平時幾乎不敢用錢,甚至有四位戰士讓家裡寄錢來存入“小銀行”。

有個戰士出外執行公務,半路上餓了,到麥當勞吃了個漢堡,回到連隊受到了幾個老同志的批評,戰士覺得很委屈。

……

防曬霜成了引發全連討論的導火索。在指導員的組織下,全連官兵坐下來,把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一個個地列出來。27個問題寫滿了大大的一張白紙。

逐一討論之下,戰士們取得了共識:

“小銀行”該不該存在?提倡勤儉節約,是應該的,但是要擺脫形式主義,可以自由取款。存款多少與評先進徹底脫鉤。

飯前、睡前搞小練兵,曾是八連引以為豪的練兵法,要不要堅持?這種訓練辦法不科學,取消。

外出辦事趕時間,能否打的、坐空調車?坐空調車允許,但不提倡。沒有特殊急事,就不許打的。

到南京路補鞋與刺激消費有矛盾嗎?不矛盾!補鞋服務至今受人歡迎,說明它仍有價值。

腳腫,該不該堅持訓練?精神可嘉,但不科學。不該!

經過梳理、討論,指導員公舉東道出八連官兵的共識:艱苦奮鬥精神應該永遠具有催人奮進的力量,而不是像“供品”一般被人瞻仰。

一個個變化像小小的防曬霜一樣,走入了八連官兵的生活。

曾經,連隊有草鞋、自糊信封、針線包“三件寶”享譽全國。如今,草鞋、自糊信封早被請進連史室,取而代之的是兩件“新寶”:裝有各類文具的學習包和用來大量存儲資料的電腦U盤。過去的節約每分錢、每粒米、每滴水、每張紙和每度電這“五個一”,發展成了現在的“五個一點”:日常消費花一點、文化學習用一點、孝敬父母寄一點、希望工程捐一點以及自己備用存一點。

“艱苦奮鬥不是為吃苦而吃苦,而是一個為過上好日子不斷吃苦奮鬥的過程。”黃森說。

軍民團結如一人

試看天下誰能敵

中國在發展,在崛起,人們身邊的一切都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然而,在很多人心目中,“南京路上好八連”卻始終佔據著無可替代的位置。

2007年夏天,年過七旬的老兵張林榮在嘉興的《南湖晚報》上登報尋找當年的“好八連”戰友。張林榮說,在“好八連”當過兵,是人生中最光輝的一頁。

張林榮是嘉興一家抗癌俱樂部的創始人。1989年,他被查出患晚期肺癌,醫生斷定他壽命不長,但是,張林榮憑著頑強的毅力跨過了鬼門關。在建軍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張林榮與昔日戰友孫俊新一起,向《南湖晚報》說出了一直深埋心底的願望:見一見當年一起在南京路上當兵的戰友,共敘部隊情誼。

在張林榮的尋找下,一些八連老兵陸續和他取得了聯繫。在共敘那段當兵的歷史時,這些早已白髮蒼蒼的老人忍不住潸然淚下。一位老兵感慨地說:我想告訴現在的全連官兵,珍惜在連隊的每一天,將來會無怨無悔。

“好八連”,是一所學校,也是一座熔爐。

從命名到今天,“好八連”培養了一茬又一茬的好官兵。如今,他們有的仍在軍營,更多的則站到了其他工作崗位上。無論在哪裡,他們都在奮力實踐著、弘揚著、傳播著“好八連”的精神。

2006年,一位退休的老兵給全連官兵寫信,信中寫道:親愛的戰友,在服役期間,吃苦的甜頭我們往往還不能馬上體會到,但如果把眼光放長遠一點,今天的吃苦,就像銀行“存款”一樣,一筆一筆地存下來,吃過的苦積累到一定程度,若干年後,就會得到一筆豐厚的“利息”,有沒有這筆“存款”,人生是大不一樣的。

在“好八連”紮根生長的上海,在被八連官兵譽為“母親路”的南京路上,人們從幾十年前開始,一直見證著八連和上海這座城市的深厚情誼。

前不久,一位戰士的父親從安徽來連隊看望兒子,下火車後只知道去“好八連”,卻不知道具體地址。計程車司機多方打聽,走大街穿小巷把老人送到後,硬是不肯收錢。他說,這麼多年“好八連”總是給我們做好事,這回就讓我為“好八連”做件好事吧。

2003年,是八連命名40周年紀念日,從小在八連官兵關心下成長起來的胡紅根淩晨4點就起床,搖了兩個多小時輪椅,帶著賀信和鮮花趕到連隊祝賀,還在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為八連點了一首歌。74歲的老太太蔣杏翠,把八連戰士當成自己的親骨肉。戰士生病住院,她拎著水果趕去看望;去年端午節,她包了200個粽子送給連隊;前年老兵退伍時,她帶著15斤糖果為八連戰士送行,在火車站等了3個多小時。

在一座城市紮根半個多世紀,八連和上海的血肉相連,親密無間,隨處可以找到證明。

上海福佑路第二小學裡,矗立著一尊戰士雕像,這是根據曾任校外輔導員的八連戰士盧普友的臉型雕塑而成的。當有人問到盧普友對此作何感想時,他只笑著說:“我只是個模特,八連的模特。”

廈門路小學有個“小八連中隊”,每月10日都會拿著拖把、提著水桶、拿著抹布,來到南京路上護綠保潔,打掃衛生。每月20日,“小八連中隊”會到南京路醫藥公司門口定點擺攤,為過往行人量體重、收集廢電池,宣傳環保知識。

2003年3月,當時的連長江成玖接到虹橋區派出所民警王興東的5次電話,一次比一次懇切:我是看著“好八連”的書,唱著“好八連”的歌長大的,我想帶上愛人和孩子到連隊受受教育,看看你們怎麼出操、訓練,怎麼吃飯、睡覺……像這樣的電話,每到寒暑假,連隊幹部都要接到近百個。

每天,和身處的這座城市一起,不斷前行;每天,和身邊的那些百姓一起,不懈奮進。這就是今日的“南京路上好八連”。

在霓虹閃爍的南京路上,在繁華的鬧市中央,他們抵制著種種誘惑,始終堅持著理想和信念。艱苦奮鬥對他們來說,早已不僅僅意味著光榮傳統,更是昂揚的時代精神。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2007年7月31日

本期作者:唐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