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這位竹山老人從6000萬人中脫穎而出,登上全國光榮榜!

從古至今

咱竹山歷來不乏聞名全國的

優秀人物

從革命家到科學家

從央視主持人到歌手明星

然而

有一個平凡的竹山農民

劉學舉

通過他質樸的行動

書寫了一曲感人的大愛之歌

被評為湖北省第六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

如今他再次走上了全國的光榮榜

人物簡介:

劉學舉,男,漢族,1953年11月生,中共黨員,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柳林鄉洪坪村村民。

劉學舉是三世單傳之子,跟他一起生活的有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岳父、岳母6位至親。但他寬厚仁孝、省吃儉用,贍養著這些至親老人的衣食住行。不僅如此,劉學舉還先後贍養了5位非至親的遠房老人。這些老人或盲或聾或智力殘障,

他毫不嫌棄,悉心照料。因操勞過度,劉學舉40多歲就滿頭白髮,但他依舊日夜操勞,為這些老人構築安享晚年的溫馨港灣,弘揚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

今年5月,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啟動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日前,主辦單位審核確定了由各地和軍隊推薦的322名全國道德模範候選人,

7月24日起在中央主要媒體和重點新聞網站進行集中公示宣傳。

湖北共有十人候選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

他們是:

1.助人為樂模範候選人:羅官章、李廣佳 。

2.見義勇為模範候選人:李志權、譚瓊言 。

3.誠實守信模範候選人:劉發英、邵桃榮 。

4.敬業奉獻模範候選人:黃旭華、胡洪煒 。

5.孝老愛親模範候選人:劉學舉、陳春芳 。

湖北省現有常住人口6000萬

而咱竹山的老農民劉學舉

從這6000萬人中脫穎而出

登上了全國的光榮榜

始于親情 成乎大愛

——湖北省第六屆孝老愛親道德模範劉學舉事蹟

11位老人的貼身孝子

洪坪村一組的餘正香是劉學舉的遠房姨奶奶,也是劉學舉的鄰居,兩家相隔一裡山路。余正香夫婦都是盲人,是隊上的“五保戶”,

靠生產隊組織每戶每年出10斤包穀維持生計。但老兩口眼盲無法燒火做飯,劉學舉夫婦便輪流去幫忙。土地承包到戶後,“五保戶”的糧食收不上來,余正香夫婦只好輪流拉著拐棍到劉學舉家吃飯,吃了再帶一碗回家。

1980年,年近70的丈夫去世,66歲的餘正香一下失去精神依靠,連到劉學舉家吃飯的氣力也沒有了,只想在家等死。組長楊存孝找到劉學舉說:“你們夫婦心腸好,不如乾脆積個德收留她吧!”劉學舉和妻子楊元富商量後,將餘正香接到了家裡。余正香在劉學舉家生活了22年,直到2006年安然去世,享年88歲。餘正香生前逢人就誇:“學舉這樣的好人,世上難找啊!”

劉學舉義當“孝子”的責任與擔當,讓無望的老人有了歸屬和依靠。雙目失明的石澤美,丈夫劉文才是個瘸腿的殘疾人,兒子李正先智障。李正先流浪在外,靠東家西家蹭飯裹腹。生活無法維繫的石澤美夫婦,只好靠劉學舉周濟度日。每過大半個月,劉文才用棍子牽著石澤美,用上一天時間,翻過陡峭的山坡,來到劉學舉家住一兩天。臨走時,劉學舉送他5升包穀面、兩把麵條、一斤油鹽,多了送不起,兩個老人也背不動。

2000年,石澤美夫婦年邁體弱,連5升的度命糧也背不動了。劉學舉實在擔心,就和楊元富商量:“他們來回跑,萬一在山路上摔傷了咋辦?不如把他們接到家裡。”善良的妻子又同意了。這是劉學舉繼1986年收養岳父母之後,再一次收養老人。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2003年,原柳林鄉花坪村的遠房叔叔在彌留之際,讓人把劉學舉請到自己床前,將貧病交加、無親無後的妻子汪少秀託付給他。遠房叔叔去世後,劉學舉不負所托,請了兩個壯年勞力將奄奄一息的汪少秀背到自己家裡。那一年,汪少秀72歲。在劉學舉夫婦的耐心照料下,汪少秀恢復了健康,今年,86年的汪少秀身體健康,依然在劉學舉家安度晚年。

劉學舉不僅收養老人,還收養了一個被棄的女嬰。1984年,一個出生僅兩天的女嬰被遺棄在村民孔祥西家門口。孔祥西無力哺育,找到劉學舉,執意要求他收養。劉學舉給女嬰取名劉芳,讓妻子用米湯和奶粉將她養大,送她上了學,直到20歲送她出嫁。

劉學舉是一個平凡人,卻讓許多不平凡的人油然生敬。一位元認識劉學舉的退休教師動情地說:“古往今來,孝親的人不少,敬他人之老的有之,但象劉學舉這樣把他人之老視若雙親,贍養得如此之多之久,太不容易!”

37年盡孝的不了情歌

劉學舉不是鄉村土豪,也不是殷實大戶。支撐他善行義舉的,除了一顆仁義之心,還有他的執著堅守和一家人的愛心接力。

劉學舉家有12畝坡地,這是他養家糊口的根本。夫妻倆靠勤扒苦做,養豬養雞,維持一大家人的吃穿用度及老人們的醫藥費用。在最困難的日子,他靠幾隻母雞下蛋換錢來買食鹽、交電費、買感冒藥。

劉學舉只有一個獨子,不到20歲就被他派出去打工以補貼家用。幸好,他的岳母身體硬朗,承擔了洗衣做飯和喂豬喂雞的工作,讓劉學舉夫婦能夠專心地在12畝坡地上經營一家人的生計。

在收養老人後的十多年裡,他們夫婦沒添置一件新衣,但他在5年時間裡,輪流為每個老人置了一套新衣、新鞋。每年過春節時,為每人發兩斤白糖和一雙新襪子。老人們愛抽旱煙,他便每年種半畝煙葉,讓家裡的煙民隨意享用。

烤煙產業興起後,劉學舉種上了烤煙,每年有了幾萬塊錢的收入,經濟情況一下好了起來。他在舊房邊蓋上了砌塊磚新房,讓老人們搬進了新居。

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沉重的生活壓力,磨礪出劉學舉堅強樂觀的性格,也改變了他的容顏。40多歲時,他就成了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10多年前,妻子楊元富不幸患上了支氣管炎和帕金森氏病,失去了勞動能力。

但劉學舉從不因苦難減少一分愛心。老人們在劉學舉家都活得健康,走得安詳。就在上周,86歲的母親潘雲秀老人去世,這是劉學舉養老送終的第8位老人。劉學舉像對待非親老人一樣,舉辦了當地人眼中的“風光大葬”。

今年,劉學舉65歲了,家裡仍有三個老人需要照料。農村社會福利院開辦後,鄉領導為了減輕劉學舉家的負擔,上門動員老人移居福利院,但老人們沒有一個同意:“學舉給的這個家,勝過福利院!我們相互幫襯、共甘共苦,他沒把我們當累贅,我們把他當親兒子,這個家散不得!”

看到劉學舉日益蒼老,孫子劉德權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村委會工作,他要幫助爺爺完成贍養老人的使命。蛇年春節,劉德權召開了一個家庭會,分配了三位老人的贍養任務:雙目失明的石澤美歸自己,智障的李正先給父親,耳聾但身體硬朗的汪少秀歸爺爺。

孝老愛親的家風在子女們中傳承,這是劉學舉最大的欣慰!

萬人景仰的仁義豐碑

37年的堅持,劉學舉的義舉感動著越來越多的人。每當農忙季節,村民都自動來幫劉學舉掰包穀、收烤煙。他們不為別的,只是被劉學舉的精神所感動,要為劉學舉幫一把力。

2006年,十堰黃龍的一位約60歲的女士拿著報導劉學舉事蹟的報紙,坐公共汽車到柳林鄉公祖村,然後步行兩天到西灣,找到劉學舉。她的目的只有一個:看看劉學舉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她帶著質疑而來,帶著感動離開。

2015年8月和2016年8月,荊門市的蔡立平女士兩次用快遞寄來了兩箱衣物。當劉學舉按快遞單上號碼打電話致謝時,蔡女士說:“以後別打電話,我只是表達我的心意。”

……

劉學舉的孝心和善行得到廣泛宣傳,先後被授予縣市兩級道德模範、湖北省十大孝老楷模和湖北省第五屆道德模範提名獎等稱號。

“只要我有口飯吃,就絕不讓老人餓肚子,因為我是一名黨員……”每次面對講臺和記者,劉學舉質樸的話語總是那麼鏗鏘有力、讓人肅然起敬!

湧動的大愛不斷流傳,牽動了愛心人士的心。37年裡,不斷地有愛心人士貢獻自己的力量,愛心接力從不停息。

在劉學舉善行的啟發下,洪坪村開始探索一種五保戶養老新模式。那就是由村民承辦,村集體幫辦,設立設立協議共管的小規模鄉村養老院,將養老對象的社會保障金放到鄉村養老院託管,對孤寡殘障老人依約收養。目前,已選定了一戶村民進行試點,計畫托養5至6戶五保戶。 如果試點成功,劉學舉37年的愛心養老就不僅僅只有道德層面的意義,他將作為全新的鄉村養老模式的奠基人,為更多的山村老人快樂養老打開一條路徑。

山高人為峰。從血氣方剛到滿頭銀髮,堵河源頭的劉學舉儼然一個生命的渡手,為老人們呵護最後的旅程,也描摹出大山深處最美的夕陽紅!他的大孝之舉綻放出的是最唯美的人性花朵,他的存在價值在於那高高矗立、永不褪色的仁義豐碑!

(撰稿:董武、柳文成、范瑉、許濤)

學習道德模範

弘揚良好社會風氣

為精神文明建設出力

為道德模範點贊

將餘正香接到了家裡。余正香在劉學舉家生活了22年,直到2006年安然去世,享年88歲。餘正香生前逢人就誇:“學舉這樣的好人,世上難找啊!”

劉學舉義當“孝子”的責任與擔當,讓無望的老人有了歸屬和依靠。雙目失明的石澤美,丈夫劉文才是個瘸腿的殘疾人,兒子李正先智障。李正先流浪在外,靠東家西家蹭飯裹腹。生活無法維繫的石澤美夫婦,只好靠劉學舉周濟度日。每過大半個月,劉文才用棍子牽著石澤美,用上一天時間,翻過陡峭的山坡,來到劉學舉家住一兩天。臨走時,劉學舉送他5升包穀面、兩把麵條、一斤油鹽,多了送不起,兩個老人也背不動。

2000年,石澤美夫婦年邁體弱,連5升的度命糧也背不動了。劉學舉實在擔心,就和楊元富商量:“他們來回跑,萬一在山路上摔傷了咋辦?不如把他們接到家裡。”善良的妻子又同意了。這是劉學舉繼1986年收養岳父母之後,再一次收養老人。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2003年,原柳林鄉花坪村的遠房叔叔在彌留之際,讓人把劉學舉請到自己床前,將貧病交加、無親無後的妻子汪少秀託付給他。遠房叔叔去世後,劉學舉不負所托,請了兩個壯年勞力將奄奄一息的汪少秀背到自己家裡。那一年,汪少秀72歲。在劉學舉夫婦的耐心照料下,汪少秀恢復了健康,今年,86年的汪少秀身體健康,依然在劉學舉家安度晚年。

劉學舉不僅收養老人,還收養了一個被棄的女嬰。1984年,一個出生僅兩天的女嬰被遺棄在村民孔祥西家門口。孔祥西無力哺育,找到劉學舉,執意要求他收養。劉學舉給女嬰取名劉芳,讓妻子用米湯和奶粉將她養大,送她上了學,直到20歲送她出嫁。

劉學舉是一個平凡人,卻讓許多不平凡的人油然生敬。一位元認識劉學舉的退休教師動情地說:“古往今來,孝親的人不少,敬他人之老的有之,但象劉學舉這樣把他人之老視若雙親,贍養得如此之多之久,太不容易!”

37年盡孝的不了情歌

劉學舉不是鄉村土豪,也不是殷實大戶。支撐他善行義舉的,除了一顆仁義之心,還有他的執著堅守和一家人的愛心接力。

劉學舉家有12畝坡地,這是他養家糊口的根本。夫妻倆靠勤扒苦做,養豬養雞,維持一大家人的吃穿用度及老人們的醫藥費用。在最困難的日子,他靠幾隻母雞下蛋換錢來買食鹽、交電費、買感冒藥。

劉學舉只有一個獨子,不到20歲就被他派出去打工以補貼家用。幸好,他的岳母身體硬朗,承擔了洗衣做飯和喂豬喂雞的工作,讓劉學舉夫婦能夠專心地在12畝坡地上經營一家人的生計。

在收養老人後的十多年裡,他們夫婦沒添置一件新衣,但他在5年時間裡,輪流為每個老人置了一套新衣、新鞋。每年過春節時,為每人發兩斤白糖和一雙新襪子。老人們愛抽旱煙,他便每年種半畝煙葉,讓家裡的煙民隨意享用。

烤煙產業興起後,劉學舉種上了烤煙,每年有了幾萬塊錢的收入,經濟情況一下好了起來。他在舊房邊蓋上了砌塊磚新房,讓老人們搬進了新居。

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沉重的生活壓力,磨礪出劉學舉堅強樂觀的性格,也改變了他的容顏。40多歲時,他就成了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10多年前,妻子楊元富不幸患上了支氣管炎和帕金森氏病,失去了勞動能力。

但劉學舉從不因苦難減少一分愛心。老人們在劉學舉家都活得健康,走得安詳。就在上周,86歲的母親潘雲秀老人去世,這是劉學舉養老送終的第8位老人。劉學舉像對待非親老人一樣,舉辦了當地人眼中的“風光大葬”。

今年,劉學舉65歲了,家裡仍有三個老人需要照料。農村社會福利院開辦後,鄉領導為了減輕劉學舉家的負擔,上門動員老人移居福利院,但老人們沒有一個同意:“學舉給的這個家,勝過福利院!我們相互幫襯、共甘共苦,他沒把我們當累贅,我們把他當親兒子,這個家散不得!”

看到劉學舉日益蒼老,孫子劉德權大學畢業後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村委會工作,他要幫助爺爺完成贍養老人的使命。蛇年春節,劉德權召開了一個家庭會,分配了三位老人的贍養任務:雙目失明的石澤美歸自己,智障的李正先給父親,耳聾但身體硬朗的汪少秀歸爺爺。

孝老愛親的家風在子女們中傳承,這是劉學舉最大的欣慰!

萬人景仰的仁義豐碑

37年的堅持,劉學舉的義舉感動著越來越多的人。每當農忙季節,村民都自動來幫劉學舉掰包穀、收烤煙。他們不為別的,只是被劉學舉的精神所感動,要為劉學舉幫一把力。

2006年,十堰黃龍的一位約60歲的女士拿著報導劉學舉事蹟的報紙,坐公共汽車到柳林鄉公祖村,然後步行兩天到西灣,找到劉學舉。她的目的只有一個:看看劉學舉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她帶著質疑而來,帶著感動離開。

2015年8月和2016年8月,荊門市的蔡立平女士兩次用快遞寄來了兩箱衣物。當劉學舉按快遞單上號碼打電話致謝時,蔡女士說:“以後別打電話,我只是表達我的心意。”

……

劉學舉的孝心和善行得到廣泛宣傳,先後被授予縣市兩級道德模範、湖北省十大孝老楷模和湖北省第五屆道德模範提名獎等稱號。

“只要我有口飯吃,就絕不讓老人餓肚子,因為我是一名黨員……”每次面對講臺和記者,劉學舉質樸的話語總是那麼鏗鏘有力、讓人肅然起敬!

湧動的大愛不斷流傳,牽動了愛心人士的心。37年裡,不斷地有愛心人士貢獻自己的力量,愛心接力從不停息。

在劉學舉善行的啟發下,洪坪村開始探索一種五保戶養老新模式。那就是由村民承辦,村集體幫辦,設立設立協議共管的小規模鄉村養老院,將養老對象的社會保障金放到鄉村養老院託管,對孤寡殘障老人依約收養。目前,已選定了一戶村民進行試點,計畫托養5至6戶五保戶。 如果試點成功,劉學舉37年的愛心養老就不僅僅只有道德層面的意義,他將作為全新的鄉村養老模式的奠基人,為更多的山村老人快樂養老打開一條路徑。

山高人為峰。從血氣方剛到滿頭銀髮,堵河源頭的劉學舉儼然一個生命的渡手,為老人們呵護最後的旅程,也描摹出大山深處最美的夕陽紅!他的大孝之舉綻放出的是最唯美的人性花朵,他的存在價值在於那高高矗立、永不褪色的仁義豐碑!

(撰稿:董武、柳文成、范瑉、許濤)

學習道德模範

弘揚良好社會風氣

為精神文明建設出力

為道德模範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