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稱女孩子為“黃花閨女”

民間常把年輕姑娘稱為“黃花閨女”,這還的從古代女孩子的裝扮上說起。

古代未婚女子在梳妝打扮時,都喜愛的臉上貼“花黃”。花黃就是用採集的花粉,做成黃色的粉料,在用薄紙片、幹花片、雲母片、禪翼、魚鱗、蜻蜓翅膀等剪成各種花、鳥、魚的形狀,沾滿黃粉之後將其粘貼於額頭、酒靨、嘴角、髮邊等處。也有用黃顏色的飾粉直接在額上或臉頰兩側畫上各種花紋的。

“花黃”是少女特有的妝容,因此,也就成了少女的代名詞。北朝民歌《木蘭辭》裡,木蘭回復女兒打扮的一個標誌就是“對鏡貼花黃”。可見貼花黃是古代少女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裝扮。

再加上“黃花”在古代有僅指菊花,

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們用來比喻人品性的高潔。所以,後來就有人把“花黃”兩字顛倒,用在“閨女”一詞前面,構成“黃花閨女”一詞,一方面表示少女還沒有結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靈純潔、品性貞潔。後來,這一用法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久而久之,“黃花閨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