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看不到神作《敦克爾克》的日子裡 我們聽到了這些關於諾蘭的故事

即使你不是諾蘭的腦殘粉,絕大部分看過他片子的人,都至少會陷入思考、邏輯之中,不論是極為燒腦的《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還是神作般的《蝙蝠俠》三部曲,在諾蘭成名的十多年裡,

你很難找到他這樣幾乎從未失手的導演。

新片《敦克爾克》已經在全球大部分的地方上映,作為口碑和票房的雙保險,這部已知結局的二戰片從籌備、選角、開拍到上映的每一個步驟,都如同預期一般飽受關注。不僅不斷有影評人將它成為諾蘭最好的一部電影,公映首週末已經鎖定了40多國的票房冠軍。

雖然,離我們能順利看片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不過,在這段受到保護的時間裡,我們依然可以從這部不怕劇透的片子中,找到一些等待的小樂趣。窺探燒腦的諾蘭,為我們準備了一部怎樣的戰爭片。

70mm IMAX膠片控

雖然三年前,大家不知道從哪裡以訛傳訛聽到《星際穿越》將是最後一部用70mm IMAX膠片拍攝的電影,對於執著於膠片質感、拍攝程式的諾蘭,

顯然不可能放棄膠片的拍攝。他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在多個場合強調保護膠片,更是在前年促使好萊塢的電影公司和柯達簽署協議,保證一定數量的電影膠片的購買。

在《敦克爾克》的拍攝中,諾蘭同樣堅持使用膠片IMAX攝像機的拍攝,

儘量減少CG後制。諾蘭以IMAX的大畫幅,強勢地展現了個人視角的戰爭場面,IMAX6-8K的解析度和色彩直接帶入了臨場的緊張氛圍。

諾蘭在一次採訪中曾提到,為了拍攝戰鬥機入水的畫面,他們將一架IMAX攝影機裝在一個塑膠桶裡,然後綁在複製的戰鬥機上,讓它與飛機一同墜落。花了幾個小時,才從水裡找到了泡了幾個鐘頭的攝像機。並將攝像機從法國運回洛杉磯,進行烘乾,

才最終心驚肉跳地得到了他心目中的完美鏡頭。

不論是電影膠片的拍攝還是放映,都是諾蘭作為電影人絕對的堅持。雖然數位放映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取代,但是諾蘭還是不斷以他的電影,為膠片放映做最大的努力,即使被影院老闆嘲笑,

也絕不放棄。

在《星際穿越》的放映時,諾蘭就以35mm膠片放映為賣點,在全美比例越來越小的膠片放映電影院,上映35mm的膠片版本。這一次,諾蘭將他的膠片放映體驗,再次升級。《敦克爾克》推出了70mm 膠片IMAX版本,在全美僅剩的125家放映條件的影院上線。繼15年昆汀的《八惡人》在全美100家影院以70mm膠片放映之後,這是25年來,70mm膠片放映範圍最廣的電影。

在數位極速替代膠片的時代,不論是倒行逆施,還是逆勢而為,諾蘭以電影的魅力,反轉了技術的革新。

諾蘭式燒腦剪輯

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戰爭歷史,即使不是軍事迷,也早就家喻戶曉,從這段殘酷的歷史中摘出一節、幾個人,講述一個戰爭故事,並不難,然而,要讓一段毫無懸念的歷史,拍出扣人心弦的緊張感,除了法國法國海灘的實景拍攝、真實的場面之外,還有身兼編劇的諾蘭剪輯下不斷收縮膨脹的時間。

用被拍爛了的二戰作為主題的戰爭片,拍出諾蘭式的懸疑,是這部片子最大的看點之一。看片的人,當然知道最終30多萬歐洲軍人從海上疏散的結局,然而,諾蘭卻將同一時間作為交匯點,將不同時間長度的三條時間線交織在一起,用海陸空的三個空間作分割,穿插出三條相互交疊的故事線。

如同海報中“敦克爾克”被淺藍、橘色和深藍劃分開來一樣,他們分別指代的天空、陸地和海洋,在同樣的107分鐘電影中,其實代表了不同的時間的長度,諾蘭利用剪輯的手段,將平均長度不同的三個角度穿插在一起,將海灘上撤退的士兵、海上的海軍及民船和空中的戰鬥機飛行員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編成為一張完整的故事網。

一部關於諾蘭自己的戰爭片

諾蘭曾說,《敦克爾克》是他最具個人特色的電影,這是他第三部完全獨立編劇及執導的電影,這是諾蘭第一部以真實生活、歷史為基礎的電影。作為二戰空軍的後代,諾蘭的祖父曾是一名蘭卡斯特轟炸機的飛行員,他在二戰中犧牲,最後埋葬在法國里昂的郊區。生於1970年的諾蘭,聽著二戰的故事長大。

作為一個英國人,敦克爾克的故事,常常太過神奇,那33萬人的撤退,仿佛是天降神兵般的童話故事。而事實上,我們很難分清,敦克爾克大撤退是史無前例的成功或失利,是歐洲戰場的危機或反轉,甚至想不明白,希特勒到底為什麼讓他的坦克部隊就這樣放過了33.8萬盟軍。

在德國納粹機械化部隊的攻勢之下,敦克爾克作為歐洲戰場最大的一場撤退,雖然英國軍隊幾乎喪失了所有駐法軍隊的重型裝備,但是它至少保存了33萬盟軍的生命,保存了大量的人力,以此為起點,邱吉爾高喊出“我們將戰鬥到底”。

然而,對於法國人來說,敦克爾克大撤退,卻是另一種概念,英軍的撤離正是他們淪陷的標誌,是法蘭西文化的崩潰,是法蘭西民族的毀滅,對他們來說這場撤退,代表著納粹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徹底的勝利。

對於這樣一場戰役,模糊往往是它最大的政治正確。不過,作為一個英國空軍的後代,諾蘭卻仿佛有著把這段故事將清楚的使命。它不單是一個神奇的故事,而是電影中的或是真實、或是虛構的故事背後,每一個真實的人,最終彙聚出的集體的英雄主義。

《敦克爾克》將於9月1日,正式在中國內地上映。

在數位極速替代膠片的時代,不論是倒行逆施,還是逆勢而為,諾蘭以電影的魅力,反轉了技術的革新。

諾蘭式燒腦剪輯

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戰爭歷史,即使不是軍事迷,也早就家喻戶曉,從這段殘酷的歷史中摘出一節、幾個人,講述一個戰爭故事,並不難,然而,要讓一段毫無懸念的歷史,拍出扣人心弦的緊張感,除了法國法國海灘的實景拍攝、真實的場面之外,還有身兼編劇的諾蘭剪輯下不斷收縮膨脹的時間。

用被拍爛了的二戰作為主題的戰爭片,拍出諾蘭式的懸疑,是這部片子最大的看點之一。看片的人,當然知道最終30多萬歐洲軍人從海上疏散的結局,然而,諾蘭卻將同一時間作為交匯點,將不同時間長度的三條時間線交織在一起,用海陸空的三個空間作分割,穿插出三條相互交疊的故事線。

如同海報中“敦克爾克”被淺藍、橘色和深藍劃分開來一樣,他們分別指代的天空、陸地和海洋,在同樣的107分鐘電影中,其實代表了不同的時間的長度,諾蘭利用剪輯的手段,將平均長度不同的三個角度穿插在一起,將海灘上撤退的士兵、海上的海軍及民船和空中的戰鬥機飛行員的故事,交織在一起,編成為一張完整的故事網。

一部關於諾蘭自己的戰爭片

諾蘭曾說,《敦克爾克》是他最具個人特色的電影,這是他第三部完全獨立編劇及執導的電影,這是諾蘭第一部以真實生活、歷史為基礎的電影。作為二戰空軍的後代,諾蘭的祖父曾是一名蘭卡斯特轟炸機的飛行員,他在二戰中犧牲,最後埋葬在法國里昂的郊區。生於1970年的諾蘭,聽著二戰的故事長大。

作為一個英國人,敦克爾克的故事,常常太過神奇,那33萬人的撤退,仿佛是天降神兵般的童話故事。而事實上,我們很難分清,敦克爾克大撤退是史無前例的成功或失利,是歐洲戰場的危機或反轉,甚至想不明白,希特勒到底為什麼讓他的坦克部隊就這樣放過了33.8萬盟軍。

在德國納粹機械化部隊的攻勢之下,敦克爾克作為歐洲戰場最大的一場撤退,雖然英國軍隊幾乎喪失了所有駐法軍隊的重型裝備,但是它至少保存了33萬盟軍的生命,保存了大量的人力,以此為起點,邱吉爾高喊出“我們將戰鬥到底”。

然而,對於法國人來說,敦克爾克大撤退,卻是另一種概念,英軍的撤離正是他們淪陷的標誌,是法蘭西文化的崩潰,是法蘭西民族的毀滅,對他們來說這場撤退,代表著納粹在法國這片土地上徹底的勝利。

對於這樣一場戰役,模糊往往是它最大的政治正確。不過,作為一個英國空軍的後代,諾蘭卻仿佛有著把這段故事將清楚的使命。它不單是一個神奇的故事,而是電影中的或是真實、或是虛構的故事背後,每一個真實的人,最終彙聚出的集體的英雄主義。

《敦克爾克》將於9月1日,正式在中國內地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