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華人傳奇:清朝一秀才,屢試不中,遠走海外,十幾年後竟建立一個國家!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廣東嘉應州已然34歲的羅芳伯在又一次科舉不中後終於做出了放棄的決定,然而放棄科舉的他既沒有當一個私塾先生也沒有去做縣老爺的幕僚, 趁著當地正興起出洋開金礦的熱潮,

他不甘一生碌碌無為就選擇了與眾同鄉遠走南洋。誰也沒想到的是,這一走就走出一個國家元首!

羅芳伯石像

羅芳伯此時雖然十分落魄但卻並不沮喪,他在赴洋途中路過虎門時在遊記中寫道“予自忖曰:既從虎門而出,

定直達乎龍宮。”雖是無奈離鄉,但羅芳伯依然對未來滿懷信心。羅芳伯和同鄉路過虎門後、又途徑瓊州、西沙、菲律賓,後橫穿赤道終於到達了開金山的目的地——婆羅洲(今印尼加里曼丹島)

下南洋

羅芳伯剛到婆羅洲的時候身無長物就以教書為生暫時安頓下來,

在當地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細心的羅芳伯發現早年定居在婆羅洲的華人非常貧窮,而且飽受當地土著的欺負。於是羅芳伯就起頭帶領一批華人組建了蘭芳採金公司,開始開發金礦。採金公司的成立改變了當地華人的生活水準,所以華人們都十分感激羅芳伯。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慢慢的羅芳伯和他的蘭芳採金公司成為了當地一股不小的勢力,不僅華人許多土著也慕名來投。
他不但才藝非凡,還團結僑胞,積極與當地人合作,因此羅芳伯的名字在華人圈子傳開了,當地的土著居民聽到也會肅然起敬。

印尼最大華人聚居區

當時的南洋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權存在,可以說是一個三不管地帶秩序十分混亂,

不僅土匪海盜橫行,荷蘭東印度公司也常常入境掠奪。已經初立足的羅芳伯面對這種情況沒有選擇花錢免災而是選擇奮起反抗,他先是組織了“同鄉會”後來又聯合蘇丹和當地土著頭目,成立了華人和當地民眾結合的部隊。羅芳伯憑藉威望和能力成為了這只部隊的領袖,在他的領導下迅速消滅了婆羅洲上大大小小的土匪海盜、擊退外來勢力的多次入侵。
這樣一來羅芳伯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

蘭芳共和國疆域圖

1777年,擁有三萬軍隊、上百萬人口的羅芳伯在其他頭目的推舉下以東萬津(今印尼坤甸)為首都建立了蘭芳國,而讓人驚異的是羅芳伯建立的並非一個世襲王國而是類似民主選舉的共和國,羅芳伯則成為第一任元首,稱為"大唐總長",當地百姓則稱他"坤甸王"成為國家元首後羅芳伯開始大展他的政治天賦,他推行民主管理,帶領人民披荊斬棘、苦心經營。將婆羅洲從一片荒涼之地變為魚米之鄉。1795年,羅芳伯因病在坤甸去世,一代傳奇就此落幕。

羅芳伯家鄉為其建立的紀念館

羅芳伯則成為第一任元首,稱為"大唐總長",當地百姓則稱他"坤甸王"成為國家元首後羅芳伯開始大展他的政治天賦,他推行民主管理,帶領人民披荊斬棘、苦心經營。將婆羅洲從一片荒涼之地變為魚米之鄉。1795年,羅芳伯因病在坤甸去世,一代傳奇就此落幕。

羅芳伯家鄉為其建立的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