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討婆媳相處的最佳方式,你願意和婆婆(媳婦)做朋友嗎?

女人大多敏感瑣碎,有個把心腹知己不難,但能像男人那樣有一堆酒肉朋友的不多。

同齡女性相處都未必容易,何況婆媳不僅兩代人,而且還多少會牽扯些利益糾葛。於是人們幻想婆媳要是能像母女一樣相處,應當是最佳境界了,殊不知親生母女也有不和諧的,也有女兒被照顧的更多或女兒付出的更多之分。

於是抱著美好的願望,把婆婆當親媽的媳婦開始抱怨:我送給她東西她非但不領情還說我不懂持家;我把她當親媽,

可她在月子裡是怎麼待我的?瞧她把孫子/孫女帶的,毛病那麼多還說不得。把兒媳當閨女的婆婆開始抱怨:我對她就像自己的閨女,可她待我連保姆都不如,保姆好歹還有工錢;幫她做了那麼多事情,伺候月子,帶孩子,甚至資助她買房子,。。。非但沒有一點感恩之心,還怨天怨地,挑三挑四。

縱觀發達國家,婆媳矛盾並不突出。原因當然有社會保障優越,但最主要的還是人文文化,

婆媳翁婿的相處模式基本是長輩加朋友,個人以為這種建立在自尊自立自愛基礎上的婆媳關係,才是值得推崇的婆媳相處的最佳方式。西方國家同樣有著人類共通的約定俗成,比如不僅孩子隨父姓,妻子當中更有一半的女性,在婚後選擇跟隨夫姓,但從未聽說過媳婦會以此要脅婆婆去照顧她的孩子這種荒唐事;更好笑的是中國婆婆們也不想想,孫兒孫女跟誰姓也跟不了自己姓,
不知比老伴兒比兒子還要著急倒是為了哪般?

太荒唐的事先放到一邊,畢竟國家的養老機制會越來越健全,而越來越多已經走進財富階層的人們,開始期待擁有高品質的生活,不再滿足于僅僅娶妻生子繁衍後代。所以不僅幾千年的儒教文化需要與時俱進;一些與儒教不沾邊的,比婆婆還婆婆的媳婦們的“事兒媽文化”更應該與時俱進,這類媳婦的產生找不到文化的淵源,

倒更像是獨生子女時代的特有產物。只有婆媳雙雙站在朋友的立場上看待對方時,才最容易放下內心對對方的種種要求,才能夠以最大的包容度去適應對方的脾氣秉性。

朋友有陌生的朋友,疏遠的朋友,親近的朋友,摯友,忘年好友。交朋友的過程都是從陌生朋友開始的,每一個人在人生中也會有各種類型的朋友並存,不可能只和閨蜜摯友交往;其實即使是損友,

只要離不開,也是人生當中的一種緣。所以我以為,以既有長幼之分又似朋友開始的婆媳關係是最健康和舒適的,即使一輩子都走不到忘年交,但只要能稱作朋友而不是敵人,就是人生當中不錯的一段緣;而經歷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交往,走進忘年之交或者情同母女,就算真正走到了婆媳相處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與其一開始就設定一個極致的目標繼而失望,不如放棄急於求成的想法,以一顆平常心去相待相處。

當媳婦把婆婆看成朋友的時候,一切啃老的想法都將不復存在;婆婆幫忙做事時,其本分和情分會不言自明;跟婆婆的交流也不會因為過於畏首畏尾而不敢提出意見,以至於無形中堆積了太多負面情緒。當婆婆能把媳婦視為朋友,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就不會存在了;兒媳的獨立空間不會擅自闖入;很多令媳婦們心煩的不合拍的生活細節不必再被放大。更重要的是雙方內心所需要的那種信任和親情的建立,都允許靠時間去培養,而不會再苛求對方“愛屋及烏”;其實烏鴉終歸是變不成喜鵲的,女人為什麼寧願追求別人把自己當烏鴉去愛,而不願多花點時間,讓對方知道自己原本就是可愛的喜鵲呢。

晚輩通常比長輩更容易接受被人待之以朋友,但放不下“養兒防老”觀念的婆婆們會想不通,似乎養大了兒子之後仍然只剩下自己去犧牲,其實不然。婆婆們不會再被媳婦的不知恩圖報所困,因為朋友的交道不是單方面的全情投入,更不是不計後果地用棺材本做經濟投入。其實無論傳統的觀念如何,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們已然明白,獨立是品質的必要前提,於是在壯年時期就開始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向下傳遞更多一點愛這樣的觀念符合時代潮流,適應人類優生優育繁衍後代的發展需求,反之任何犧牲後代以求敬老的行為或思維模式都與人類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越早和越多地具有現代意識,就能越全面和客觀地給予下一代教育,從而也越有能力保障自己擁有一個安全和快樂的人生。

不如放棄急於求成的想法,以一顆平常心去相待相處。

當媳婦把婆婆看成朋友的時候,一切啃老的想法都將不復存在;婆婆幫忙做事時,其本分和情分會不言自明;跟婆婆的交流也不會因為過於畏首畏尾而不敢提出意見,以至於無形中堆積了太多負面情緒。當婆婆能把媳婦視為朋友,居高臨下的發號施令就不會存在了;兒媳的獨立空間不會擅自闖入;很多令媳婦們心煩的不合拍的生活細節不必再被放大。更重要的是雙方內心所需要的那種信任和親情的建立,都允許靠時間去培養,而不會再苛求對方“愛屋及烏”;其實烏鴉終歸是變不成喜鵲的,女人為什麼寧願追求別人把自己當烏鴉去愛,而不願多花點時間,讓對方知道自己原本就是可愛的喜鵲呢。

晚輩通常比長輩更容易接受被人待之以朋友,但放不下“養兒防老”觀念的婆婆們會想不通,似乎養大了兒子之後仍然只剩下自己去犧牲,其實不然。婆婆們不會再被媳婦的不知恩圖報所困,因為朋友的交道不是單方面的全情投入,更不是不計後果地用棺材本做經濟投入。其實無論傳統的觀念如何,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們已然明白,獨立是品質的必要前提,於是在壯年時期就開始為自己的養老做準備。向下傳遞更多一點愛這樣的觀念符合時代潮流,適應人類優生優育繁衍後代的發展需求,反之任何犧牲後代以求敬老的行為或思維模式都與人類發展的方向背道而馳。越早和越多地具有現代意識,就能越全面和客觀地給予下一代教育,從而也越有能力保障自己擁有一個安全和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