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玥:《我的前半生》與偽女權主義的勝利|讀書會第五期語音分享實錄

大家好。我是豆瓣閱讀作者劉玥。

先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吧。我從 2014 年起在豆瓣閱讀上發表作品,主要是隨筆《一直走直到我遇見你》,後來也發小說,點擊高一點的是《矽谷愛情故事》,

還有同主人公番外《金融街沒有愛情》。今年 2 月開始我也在豆瓣主站上寫書評劇評與隨筆。在來豆瓣之前,大概是 2006 到 2013 年這個時間段,我在《萌芽》上發表短篇小說。我的早期作品基本上是《萌芽》系的青春風格,後來的作品基本上是瑪麗蘇言情網文。其實小透明作者的自我表達餘地有限,最後呈現的結果就是作品受平臺風格影響非常明顯。因為沒辦法,肯定是你去迎合平臺;在迎合的前提下摻雜一點自己的東西。

我是一個網路言情小說作者,同時也是一個文化評論者。想借這個機會表達一下我的性別觀點。編編佈置的任務是亦舒的《我的前半生》。關於原著的好話,我都已經寫在劇評裡了。所以今天的著眼點可能是批判。我本來想用衣錦夜行的燕公子來說明我為什麼要批判亦舒,但是編編覺得偏題,所以只是稍帶一下。今天講的還是以《我的前半生》的原著小說為主,

最後談一談我自己的創作經驗與寫作使命。

嗯……我還是想把衣錦夜行的燕公子作為引子。燕公子文章的流行,說明她的性別觀點,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次主流」——不是政治正確的主流,但卻是許多人打心眼裡認同的價值觀。這是我想要批評燕公子的原因,不是針對作者個人,而是針對她的文章所代表的這種「次主流」。那我這裡只是概括一下,

提煉一下燕公子的兩性觀點。然後我們會發現燕公子的這些觀點在亦舒那裡都能找到濫觴。對於這些觀點的文本證據,我稍後會在豆瓣上專門發一篇文章。

從《迎男而上》這本書來看,燕公子的性別觀點,一個最主要的特徵,是對於男性的物化。因為男性是一個物件,他作為物的價值體現在他在某種場合下對於女人的使用價值。在這個基礎觀點之下,燕公子又有幾個分論點:

1、男性作為一個物件並非多功能,女人需要很多個男人來完成各種功能。所以「我們女人有意淫☆禁☆物件、有男友、有藍顏、有備胎」。

2、男性作為一個物件,是低於女人的,可以由女人操作和掌控。「泡男人實在是個熟練工種。」 燕公子提供的操作指南包括:打扮,說話嗲,撩頭髮,性格好,溫柔,微笑,得體性☆禁☆感——這一系列操作指南,其實也正是傳統男性社會對理想女性的要求。

3、男性作為一個物件,

衡量它的標準還要看它的出產地。她反復重申「千萬不要嫁給鳳凰男」。

我在這裡提出一個可能招致爭議的觀點:燕公子的這種以物化男性為基礎的性別觀念,可以在亦舒那裡找到濫觴。《我的前半生》,正面看,是一個離婚女子重振旗鼓的勵志故事。一個棄婦,通過個人奮鬥,改變逆境,充滿希望,是不是?可是,反面看,一個看似對男人失望透頂的女子,一個立志于獨立自強的頑強女子,最終的歸宿也不過是回到男人的懷抱。

評論家以此批評亦舒的女權並不徹底。不不。亦舒根本就不是女權。還有人批評亦舒的女主角並不是真正的獨立。你以為亦舒自己不知道?——不不。亦舒根本就不關心獨立。亦舒關心什麼呢?——亦舒的偶像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亦舒把那些蚤子挑出來給你看。

唐晶是好閨蜜吧?可是你看亦舒怎麼寫唐晶。我來讀一段安兒的話:

「我聽過唐晶阿姨打電話求男人替她辦事,她那聲音像蜜糖一樣,不信你問她,」安兒理直氣壯,「那男人立刻什麼都答應了。」

我更加悲哀。

真的?唐晶也來這套?想來她何止要懂,簡直必須要精呢,不然的話,一個女人在外頭,怎麼過得這許多寒暑?女人所可以利用的,也不外是男人原始的衝動。

「真的嗎?」我問女兒,「你見過唐晶阿姨撒嬌?」

「見過,還有一次她跟爸爸說話,繞著手,靠在門框上,頭斜斜地柱著門,一副沒力氣的樣子,聲音很低,後來就笑了。」

最好最信任的閨蜜,在自己的男人跟前,照樣裝嬌弱裝可憐。所謂「女人所可以利用的,也不外是男人原始的衝動。」——是不是跟燕公子的論調很像?女人必須通過裝嬌弱,去操縱男人,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燕公子說女人需要男人來達成不同功能。《我的前半生》裡的每個男人,都承擔著一種功能。涓生是前夫,承擔使女主警省的任務;老陳連露水情人都不算,只是供女主鄙夷和解悶;老張是塑泥的知己,承擔使女主工作的任務;翟君是女主最終的丈夫。

亦舒對男性的物化,充分表現在唐晶的這段話中:

唐晶笑:「對我來說,丈夫簡直就是鑽石表——我現在什麼都有,衣食住行自給自足;且不愁沒有人陪,天天換個男伴都行,要嫁的話.自然嫁個理想的男人,斷斷不可以濫芋充數,最要緊帶戴得出。」

「戴得出」,是唐晶對於男人這個物件的基本要求。亦舒的要求還要更多。

在《喜寶》裡,勖存姿對女主角說:

「你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

要給愛,或者給錢。只要能給到,老一點也沒關係——是不是很像燕公子那個「男人如家用電器,不能多功能」的論調?只要能物盡其用,舊一點也沒關係。

甚至在「鳳凰男不可嫁」這個問題上,亦舒也與燕公子有驚人一致。《我的前半生》對於老陳這個底層角色的描寫,簡直令人作嘔;同時亦舒一點也不吝嗇描寫女主在老陳面前的優越感:

老陳的品味這麼壞,對於享樂一竅不通,漸漸他的出身便露將出來:喝湯時嗒嗒響、握刀叉的姿勢全然不對,餐巾塞進腰頭去,真可憐,像三毛頭次吃西餐模樣。(特別像燕公子窮屌絲沒教養的論調。)

還有一段:

小時候我是個美麗的女孩,等閒的男人不易得到我的約會,但現在不同,現在我比較懂得欣賞非我族類的人物。不能說老陳老土是老陳的錯,我的器量是放寬了。

亦舒奉魯迅為楷模。可是魯迅從來沒有用這樣辛辣不留情面的筆觸寫底層啊!他寫閏土,寫阿Q,寫祥林嫂,即使批判也都是充滿同情的。我無法想像魯迅說出「鳳凰男不可嫁」這樣的荒唐言語(啊哈,魯迅自己就是個窮屌絲哈哈哈)。

這樣可以概括出亦舒與燕公子的一些相通觀點:男人是物件,是低於女人的,是不值得平等對話的,也是不值得信任和託付的;衡量一個男人的價值,要看他對於女人的某一方面的使用價值,女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使用多個男人;女人可以淩駕于男人之上,通過某些細小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這些觀點,將男女對調,你會發現,完完全全就是傳統的男性中心的觀點:女人是物件,是低於男人的,不值得平等對話;衡量一個女人的價值,要看她對男人的使用價值,男人可按需要有許多個女人;男人淩駕于女人之上,通過細小的手段控制女人達到目的。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真正地把人當人啊?既把男人當人,也把女人當人。把彼此當作一個人格對等,地位對等,權力對等的個體,給 TA TA 配有的尊重,給 TA TA 配有的支持。

所以我要說亦舒與燕公子是偽女權主義。女權主義首先是一種政治運動,它的目標是重新定義、建立女性權利,爭取女性在政治、經濟、個體、社會權力上與男性享有同等地位,並且使女性在生育方面享有職業與經濟上的保障。但是物化男性的偽女權派,其實是把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轉嫁到了男性身上。他們對於女性困境的解決方法,是讓女人是去找一個可以滿足她們經濟與情感需求的男人。他們唆使女人回歸或半回歸家庭,將女人幸福與否的鑰匙遞到男性手裡。女人有男人愛,所以幸福;沒有男人愛,所以不幸。燕公子說:「離了男人會死嗎?不會!但會生不如死!」

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像覺得,亦舒與燕公子可能都受過情傷。這並不奇怪。我也受過啊!有誰能保證一輩子不被甩呢?我也曾經說出過「世上沒有好男人」「我再也不相信愛情」這樣的傻話呢。但是我感覺,亦舒與燕公子都走了一個極端。亦舒《我的前半生》得出的結論似乎是:因為男人不可信任,所以要獨立;而燕公子《迎男而上》得出的結論似乎是:因為男人不可信任,所以要利用。這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健康心態,更不是處理兩性關係的理智做法。

我把這兩種極端叫做兩性關係中的犬儒主義。犬儒主義 Cynicism 的特點就是認為人性本來自私,人的所有行為都以私利為出發點。

基於利用的兩性關係,會使女人完全陷入被動;因為女性需要通過表演與取悅鞏固男性對自己的喜愛,女人的幸福完全取決於男性;因為女性期待從男性那裡獲得情感或經濟上的單方面庇護,這種單方面的付出,一定無法持續;而這種付出一旦中斷(必然中斷),女性就陷入悲劇。

所以我自己在小說創作中,給自己立的很重要的一條守則是:女主的物質與精神都必須獨立,至少應該以獨立為目標;女主角的幸福是自己爭取,而非男人的賜予。阿壯離開白斯會活不下去嗎?不會。她活得很好。笑笑離開小惡魔她會活不下去嗎?不會。她繼續人生。

因為我的幸福不取決於任何人,而在於我自己,所以沒有男人並不使我感到不幸。如果今生有幸,遇到可以相伴前程的人,我會感激;但是如果沒有遇到,我一樣可用雙手經營我的幸福。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其實有同樣的問題。就是它設計了賀涵這樣一個萬能男主。子君離婚了,他充當人生導師;子君入職了,他又充當職場導師。你發現這個男主他是沒有弱點的,沒有掙扎和猶疑的,他跟神仙一樣無所不能,顏值還高得可以。這樣一個高大全男主,對應到男性中心的中國古典小說裡是什麼呢?就是《聊齋》裡的狐狸精。他是以滿足主角想像而存在的,神仙一樣的東西。在現實裡找不到。

賀涵這個角色的存在,給女主角的自強打了很大的折扣。亦舒原著講的是一個女人離開男人後靠自己站起來的故事,電視劇又變成一個女人只能依靠男人獲得救贖的故事。表面上看電視劇在歌頌男人,其實相當於在鼓勵女性依附和利用男人。這不是我自己所支持的兩性觀。我覺得當代女性向網路文學男主角的塑造都有這個問題,男性角色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往往在職業在人生上的價值就是去愛、去關心和引導女主角,這聽起來是好事,但這樣的設置就相當於變相剝奪了女性自主選擇和拼搏奮鬥的權力。小說作者為了解釋女主角為什麼被愛,大力描寫女主的美貌,最後女主角就變成了一個為了取悅男性而存在的角色。

所以到底什麼樣的才是最好的兩性關係?

引用安妮寶貝的句子,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可是安妮寶貝的這段對愛情的定義,我十分認同。

這是安妮寶貝的《最好的愛情》裡的句子。

在路途上想起愛情來,覺得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

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佔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註定要落空的東西。而應該是我們兩個人並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不要利用,不要索取,不要依附。不要從愛情和婚姻裡尋找救贖。陪伴,分享,付出,信任。這人海茫茫,相遇已是萬幸。這人生茫茫,感謝有你與我相偎依。

接下來分享我自己的創作歷程。每個作者都有最初的創作動機。那我的創作動機,可能是自救。選擇寫作的人往往是因為找不到其他自我表達的途徑。而且,在我們中國這個社會,因為成功的人太多了,我們總是在觀望他人中生活。你看到他們年輕,他們漂亮,他們優秀他們成功。你就會問那麼不再年輕,不夠漂亮,不太優秀,也不能成功的我要怎麼辦呢。這就是寫作于我的意義。就是在孤獨中,分離出另一個我。另一個更強大,更超脫,更溫柔也更慈悲的我。

那個我會大踏步走過來,跟那個困頓在塵世和目光中的我說:嘿,你不孤單。

我是一名正在長成的早期中國思想史學者。站在歷史、文學與哲學的交匯點上。我的主攻方向是先秦諸子與漢代思想,我的學術興趣是政治等級與社會階級在文本中的反映,更明確一點是君臣關係。

我試圖理解:古代思想家是如何構想和描述一個合理的社會等級關係,如何設計人倫與法律將之固定,並通過語言加以修辭。

熟悉我豆瓣劇評的讀者會發現,我的大部分評論都是從等級關係入手。

所以我同樣關注流行文化,尤其是女性向網路文學及其 IP 開發。有人以為網路文學是沙礫,流行文化是速食。我不完全同意。我認為網路小說是明清小說餘緒,雖然泥沙俱下,但是異彩紛呈。我認為流行文化是當代中國價值碰撞最鮮活的試驗場,它是理解當代中國最好的一面鏡子。

我關注女性在社會中的處境與在文本中的呈現。我認為我們當代的女性向網路小說,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地推動女性視角的文本建設——哪怕是在民國,大部分女作者也困頓在男性中心的敘述視角裡。如果說張愛玲和蕭紅是女性視角的先聲,我們當代的女性網文作者,就是對民國先驅最響亮的回應。

而我又生活在三藩市灣區這樣一個奇妙的科技創新之都。投資人、創業者、工程師與藝術家和諧而又古怪地混雜在一起。我時常感到自己生活的分裂:我放下裝滿網文的Kindle,去給一個創業投資峰會做翻譯;我從一門漢朝羅馬比較史學的研討課上出來,匆匆趕去參加一個孵化器的項目路演。

在地上畫三個圓:早期中國思想史,女性向網路文學,科技創新與創業。我就站在這三個圓的重疊中心。

作為學者,我要自己關照現實,我要關照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可悲與可喜。

作為作者,我要自己保持獨立,我要在自我表達與迎合讀者之間,在思想與「梗」之間,找到立足之地。

五四運動就要過去一百年了。

我時常會想,如果五四那一代知識份子死而復生,看到今日的中國,他們會高興還是悲哀,他們會慶賀還是流淚?

我認為是可以慶賀。今日的中國,比之於一個世紀前的中國,富裕了許多。並且也自由了那麼一點點,開放了那麼一點點吧?

但是我又覺得,也還可以變得更好。

在這片土地上活著的人們,也許還可以更快樂一點點。因為彼此包容,活得更輕鬆一點點。因為彼此善待,活得更從容一點點。因為對逝去的尊重,活得更自信一點點。

我希望一百年後的中國,成功不再是唯一值得歌頌。婚姻不再是社會要求。貧窮不再是恥辱。年輕值得驕傲但是衰老不值得悲傷。性別可以更加平等。選擇可以更加豐富。異類可以被接納。失足可以被原諒。權力不再氣焰囂張。平民可以理直氣壯。

為這樣的未來所以我寫作。我相信文字可以洗心革面,攪動人心。可以催生潮流,移風易俗。可以潤物無聲,人文化成。

在豆瓣閱讀自我介紹裡我這樣概括我的寫作使命:對傳統的尊重,對異己的包容,對人世的信心。

我想要反省、挽留和歌頌我們的傳統。我將坦陳我對中國歷史的困惑——我看到了它的陰暗它的厚黑,可是我也看到它的慈悲它的溫柔。我看到了禮儀制度的歪曲和禁錮,可是我也看到它試圖陳現的禮樂大同。我看到中國文化對於國民的詛咒與祝福。一方面我們互相攀比,傾軋,拜高踩低又或你死我活,一方面我們承續,維護,延綿人倫溫情。

我想要我們的社會更加寬容。我會歌頌成功可是我更要歌頌失敗。我會歌頌夢想可是我要歌頌不同的夢想。我將在審查機制允許的範圍裡,去讚美那些堅持不同選擇的人們。我要看到在角落裡哭泣的孤獨的小孩。我要把我的手伸給他,告訴他你沒有被遺忘。

我要歌頌愛。我要人們相信,在最慘酷最血腥,最艱難最困頓的人生裡,也會有一丁點愛的輝光給你以生的渴望。我要看我的人物我的故事裡痛苦掙扎,愛著我的愛,恨著我的恨。他們徬徨他們執守,他們身陷塵土可是頭頂有星光,他們頭破血流,可是至死不曾放手。

這是我寫作的使命。也是我對自己的定義。

最後跟你萌彙報一下我近兩年的寫作計畫。

一個是講述打車創業商戰的《的戰記》,現在已經開始在豆瓣閱讀連載以滴滴快的優步為事件原型,預計 25 萬字。在此鄭重求勾搭(曾)供職於滴滴、快的、優步等打車公司,摩拜、ofo 等共用單車公司,以及曾服務於以上公司的人氏,或曾採訪過以上公司的媒體人氏,或對以上公司做過研究的基金分析師。

另一個就是諮詢行業的成長故事《希希》,預計 50 萬字,或者醫療或者地產。能夠搭訕到 MBB 級別的諮詢從業者當然很好,但是我也想要瞭解類似和君這樣的本土諮詢;同時也希望能結識醫療行業從業者(尤其醫藥代表、醫療器械代表)或地產從業者。

只徵集行業素材,一定不會涉及個人隱私。我會想辦法報答的。

- 本期嘉賓 -

劉玥,已在豆瓣閱讀發表《金融街沒愛情》《矽谷愛情故事》等多部高分作品。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在讀。

金融街沒有愛情

第四屆豆瓣閱讀徵文大賽 職業女性故事組

特別獎 · 最佳女性角色獎作品

作者:劉玥

限時免費

↙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劉玥作品。

最終的歸宿也不過是回到男人的懷抱。

評論家以此批評亦舒的女權並不徹底。不不。亦舒根本就不是女權。還有人批評亦舒的女主角並不是真正的獨立。你以為亦舒自己不知道?——不不。亦舒根本就不關心獨立。亦舒關心什麼呢?——亦舒的偶像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蚤子。亦舒把那些蚤子挑出來給你看。

唐晶是好閨蜜吧?可是你看亦舒怎麼寫唐晶。我來讀一段安兒的話:

「我聽過唐晶阿姨打電話求男人替她辦事,她那聲音像蜜糖一樣,不信你問她,」安兒理直氣壯,「那男人立刻什麼都答應了。」

我更加悲哀。

真的?唐晶也來這套?想來她何止要懂,簡直必須要精呢,不然的話,一個女人在外頭,怎麼過得這許多寒暑?女人所可以利用的,也不外是男人原始的衝動。

「真的嗎?」我問女兒,「你見過唐晶阿姨撒嬌?」

「見過,還有一次她跟爸爸說話,繞著手,靠在門框上,頭斜斜地柱著門,一副沒力氣的樣子,聲音很低,後來就笑了。」

最好最信任的閨蜜,在自己的男人跟前,照樣裝嬌弱裝可憐。所謂「女人所可以利用的,也不外是男人原始的衝動。」——是不是跟燕公子的論調很像?女人必須通過裝嬌弱,去操縱男人,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燕公子說女人需要男人來達成不同功能。《我的前半生》裡的每個男人,都承擔著一種功能。涓生是前夫,承擔使女主警省的任務;老陳連露水情人都不算,只是供女主鄙夷和解悶;老張是塑泥的知己,承擔使女主工作的任務;翟君是女主最終的丈夫。

亦舒對男性的物化,充分表現在唐晶的這段話中:

唐晶笑:「對我來說,丈夫簡直就是鑽石表——我現在什麼都有,衣食住行自給自足;且不愁沒有人陪,天天換個男伴都行,要嫁的話.自然嫁個理想的男人,斷斷不可以濫芋充數,最要緊帶戴得出。」

「戴得出」,是唐晶對於男人這個物件的基本要求。亦舒的要求還要更多。

在《喜寶》裡,勖存姿對女主角說:

「你要很多很多的愛。如果沒有愛,那麼就很多很多的錢。」

要給愛,或者給錢。只要能給到,老一點也沒關係——是不是很像燕公子那個「男人如家用電器,不能多功能」的論調?只要能物盡其用,舊一點也沒關係。

甚至在「鳳凰男不可嫁」這個問題上,亦舒也與燕公子有驚人一致。《我的前半生》對於老陳這個底層角色的描寫,簡直令人作嘔;同時亦舒一點也不吝嗇描寫女主在老陳面前的優越感:

老陳的品味這麼壞,對於享樂一竅不通,漸漸他的出身便露將出來:喝湯時嗒嗒響、握刀叉的姿勢全然不對,餐巾塞進腰頭去,真可憐,像三毛頭次吃西餐模樣。(特別像燕公子窮屌絲沒教養的論調。)

還有一段:

小時候我是個美麗的女孩,等閒的男人不易得到我的約會,但現在不同,現在我比較懂得欣賞非我族類的人物。不能說老陳老土是老陳的錯,我的器量是放寬了。

亦舒奉魯迅為楷模。可是魯迅從來沒有用這樣辛辣不留情面的筆觸寫底層啊!他寫閏土,寫阿Q,寫祥林嫂,即使批判也都是充滿同情的。我無法想像魯迅說出「鳳凰男不可嫁」這樣的荒唐言語(啊哈,魯迅自己就是個窮屌絲哈哈哈)。

這樣可以概括出亦舒與燕公子的一些相通觀點:男人是物件,是低於女人的,是不值得平等對話的,也是不值得信任和託付的;衡量一個男人的價值,要看他對於女人的某一方面的使用價值,女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使用多個男人;女人可以淩駕于男人之上,通過某些細小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這些觀點,將男女對調,你會發現,完完全全就是傳統的男性中心的觀點:女人是物件,是低於男人的,不值得平等對話;衡量一個女人的價值,要看她對男人的使用價值,男人可按需要有許多個女人;男人淩駕于女人之上,通過細小的手段控制女人達到目的。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真正地把人當人啊?既把男人當人,也把女人當人。把彼此當作一個人格對等,地位對等,權力對等的個體,給 TA TA 配有的尊重,給 TA TA 配有的支持。

所以我要說亦舒與燕公子是偽女權主義。女權主義首先是一種政治運動,它的目標是重新定義、建立女性權利,爭取女性在政治、經濟、個體、社會權力上與男性享有同等地位,並且使女性在生育方面享有職業與經濟上的保障。但是物化男性的偽女權派,其實是把社會應當承擔的責任,轉嫁到了男性身上。他們對於女性困境的解決方法,是讓女人是去找一個可以滿足她們經濟與情感需求的男人。他們唆使女人回歸或半回歸家庭,將女人幸福與否的鑰匙遞到男性手裡。女人有男人愛,所以幸福;沒有男人愛,所以不幸。燕公子說:「離了男人會死嗎?不會!但會生不如死!」

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像覺得,亦舒與燕公子可能都受過情傷。這並不奇怪。我也受過啊!有誰能保證一輩子不被甩呢?我也曾經說出過「世上沒有好男人」「我再也不相信愛情」這樣的傻話呢。但是我感覺,亦舒與燕公子都走了一個極端。亦舒《我的前半生》得出的結論似乎是:因為男人不可信任,所以要獨立;而燕公子《迎男而上》得出的結論似乎是:因為男人不可信任,所以要利用。這不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健康心態,更不是處理兩性關係的理智做法。

我把這兩種極端叫做兩性關係中的犬儒主義。犬儒主義 Cynicism 的特點就是認為人性本來自私,人的所有行為都以私利為出發點。

基於利用的兩性關係,會使女人完全陷入被動;因為女性需要通過表演與取悅鞏固男性對自己的喜愛,女人的幸福完全取決於男性;因為女性期待從男性那裡獲得情感或經濟上的單方面庇護,這種單方面的付出,一定無法持續;而這種付出一旦中斷(必然中斷),女性就陷入悲劇。

所以我自己在小說創作中,給自己立的很重要的一條守則是:女主的物質與精神都必須獨立,至少應該以獨立為目標;女主角的幸福是自己爭取,而非男人的賜予。阿壯離開白斯會活不下去嗎?不會。她活得很好。笑笑離開小惡魔她會活不下去嗎?不會。她繼續人生。

因為我的幸福不取決於任何人,而在於我自己,所以沒有男人並不使我感到不幸。如果今生有幸,遇到可以相伴前程的人,我會感激;但是如果沒有遇到,我一樣可用雙手經營我的幸福。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其實有同樣的問題。就是它設計了賀涵這樣一個萬能男主。子君離婚了,他充當人生導師;子君入職了,他又充當職場導師。你發現這個男主他是沒有弱點的,沒有掙扎和猶疑的,他跟神仙一樣無所不能,顏值還高得可以。這樣一個高大全男主,對應到男性中心的中國古典小說裡是什麼呢?就是《聊齋》裡的狐狸精。他是以滿足主角想像而存在的,神仙一樣的東西。在現實裡找不到。

賀涵這個角色的存在,給女主角的自強打了很大的折扣。亦舒原著講的是一個女人離開男人後靠自己站起來的故事,電視劇又變成一個女人只能依靠男人獲得救贖的故事。表面上看電視劇在歌頌男人,其實相當於在鼓勵女性依附和利用男人。這不是我自己所支持的兩性觀。我覺得當代女性向網路文學男主角的塑造都有這個問題,男性角色不是獨立存在的,他們往往在職業在人生上的價值就是去愛、去關心和引導女主角,這聽起來是好事,但這樣的設置就相當於變相剝奪了女性自主選擇和拼搏奮鬥的權力。小說作者為了解釋女主角為什麼被愛,大力描寫女主的美貌,最後女主角就變成了一個為了取悅男性而存在的角色。

所以到底什麼樣的才是最好的兩性關係?

引用安妮寶貝的句子,我自己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可是安妮寶貝的這段對愛情的定義,我十分認同。

這是安妮寶貝的《最好的愛情》裡的句子。

在路途上想起愛情來,覺得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

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佔有。不要渴望從對方身上挖掘到意義。那是註定要落空的東西。而應該是我們兩個人並排站在一起,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

不要利用,不要索取,不要依附。不要從愛情和婚姻裡尋找救贖。陪伴,分享,付出,信任。這人海茫茫,相遇已是萬幸。這人生茫茫,感謝有你與我相偎依。

接下來分享我自己的創作歷程。每個作者都有最初的創作動機。那我的創作動機,可能是自救。選擇寫作的人往往是因為找不到其他自我表達的途徑。而且,在我們中國這個社會,因為成功的人太多了,我們總是在觀望他人中生活。你看到他們年輕,他們漂亮,他們優秀他們成功。你就會問那麼不再年輕,不夠漂亮,不太優秀,也不能成功的我要怎麼辦呢。這就是寫作于我的意義。就是在孤獨中,分離出另一個我。另一個更強大,更超脫,更溫柔也更慈悲的我。

那個我會大踏步走過來,跟那個困頓在塵世和目光中的我說:嘿,你不孤單。

我是一名正在長成的早期中國思想史學者。站在歷史、文學與哲學的交匯點上。我的主攻方向是先秦諸子與漢代思想,我的學術興趣是政治等級與社會階級在文本中的反映,更明確一點是君臣關係。

我試圖理解:古代思想家是如何構想和描述一個合理的社會等級關係,如何設計人倫與法律將之固定,並通過語言加以修辭。

熟悉我豆瓣劇評的讀者會發現,我的大部分評論都是從等級關係入手。

所以我同樣關注流行文化,尤其是女性向網路文學及其 IP 開發。有人以為網路文學是沙礫,流行文化是速食。我不完全同意。我認為網路小說是明清小說餘緒,雖然泥沙俱下,但是異彩紛呈。我認為流行文化是當代中國價值碰撞最鮮活的試驗場,它是理解當代中國最好的一面鏡子。

我關注女性在社會中的處境與在文本中的呈現。我認為我們當代的女性向網路小說,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地推動女性視角的文本建設——哪怕是在民國,大部分女作者也困頓在男性中心的敘述視角裡。如果說張愛玲和蕭紅是女性視角的先聲,我們當代的女性網文作者,就是對民國先驅最響亮的回應。

而我又生活在三藩市灣區這樣一個奇妙的科技創新之都。投資人、創業者、工程師與藝術家和諧而又古怪地混雜在一起。我時常感到自己生活的分裂:我放下裝滿網文的Kindle,去給一個創業投資峰會做翻譯;我從一門漢朝羅馬比較史學的研討課上出來,匆匆趕去參加一個孵化器的項目路演。

在地上畫三個圓:早期中國思想史,女性向網路文學,科技創新與創業。我就站在這三個圓的重疊中心。

作為學者,我要自己關照現實,我要關照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可悲與可喜。

作為作者,我要自己保持獨立,我要在自我表達與迎合讀者之間,在思想與「梗」之間,找到立足之地。

五四運動就要過去一百年了。

我時常會想,如果五四那一代知識份子死而復生,看到今日的中國,他們會高興還是悲哀,他們會慶賀還是流淚?

我認為是可以慶賀。今日的中國,比之於一個世紀前的中國,富裕了許多。並且也自由了那麼一點點,開放了那麼一點點吧?

但是我又覺得,也還可以變得更好。

在這片土地上活著的人們,也許還可以更快樂一點點。因為彼此包容,活得更輕鬆一點點。因為彼此善待,活得更從容一點點。因為對逝去的尊重,活得更自信一點點。

我希望一百年後的中國,成功不再是唯一值得歌頌。婚姻不再是社會要求。貧窮不再是恥辱。年輕值得驕傲但是衰老不值得悲傷。性別可以更加平等。選擇可以更加豐富。異類可以被接納。失足可以被原諒。權力不再氣焰囂張。平民可以理直氣壯。

為這樣的未來所以我寫作。我相信文字可以洗心革面,攪動人心。可以催生潮流,移風易俗。可以潤物無聲,人文化成。

在豆瓣閱讀自我介紹裡我這樣概括我的寫作使命:對傳統的尊重,對異己的包容,對人世的信心。

我想要反省、挽留和歌頌我們的傳統。我將坦陳我對中國歷史的困惑——我看到了它的陰暗它的厚黑,可是我也看到它的慈悲它的溫柔。我看到了禮儀制度的歪曲和禁錮,可是我也看到它試圖陳現的禮樂大同。我看到中國文化對於國民的詛咒與祝福。一方面我們互相攀比,傾軋,拜高踩低又或你死我活,一方面我們承續,維護,延綿人倫溫情。

我想要我們的社會更加寬容。我會歌頌成功可是我更要歌頌失敗。我會歌頌夢想可是我要歌頌不同的夢想。我將在審查機制允許的範圍裡,去讚美那些堅持不同選擇的人們。我要看到在角落裡哭泣的孤獨的小孩。我要把我的手伸給他,告訴他你沒有被遺忘。

我要歌頌愛。我要人們相信,在最慘酷最血腥,最艱難最困頓的人生裡,也會有一丁點愛的輝光給你以生的渴望。我要看我的人物我的故事裡痛苦掙扎,愛著我的愛,恨著我的恨。他們徬徨他們執守,他們身陷塵土可是頭頂有星光,他們頭破血流,可是至死不曾放手。

這是我寫作的使命。也是我對自己的定義。

最後跟你萌彙報一下我近兩年的寫作計畫。

一個是講述打車創業商戰的《的戰記》,現在已經開始在豆瓣閱讀連載以滴滴快的優步為事件原型,預計 25 萬字。在此鄭重求勾搭(曾)供職於滴滴、快的、優步等打車公司,摩拜、ofo 等共用單車公司,以及曾服務於以上公司的人氏,或曾採訪過以上公司的媒體人氏,或對以上公司做過研究的基金分析師。

另一個就是諮詢行業的成長故事《希希》,預計 50 萬字,或者醫療或者地產。能夠搭訕到 MBB 級別的諮詢從業者當然很好,但是我也想要瞭解類似和君這樣的本土諮詢;同時也希望能結識醫療行業從業者(尤其醫藥代表、醫療器械代表)或地產從業者。

只徵集行業素材,一定不會涉及個人隱私。我會想辦法報答的。

- 本期嘉賓 -

劉玥,已在豆瓣閱讀發表《金融街沒愛情》《矽谷愛情故事》等多部高分作品。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在讀。

金融街沒有愛情

第四屆豆瓣閱讀徵文大賽 職業女性故事組

特別獎 · 最佳女性角色獎作品

作者:劉玥

限時免費

↙ 點擊閱讀原文,閱讀更多劉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