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你站在外灘看樓,你想到的是什麼?

每個人都在向這座城索取渴望的生活,在這裡夢想與危機並存,繁榮與落魄比鄰。或許在一瞬你寵辱皆忘,把酒臨風。亦或你下一秒,滿目瘡痍,瑟瑟而危矣。實在不知如何去描述這樣的城市,

像一位貌美的煙塵女子,你永遠不知其背後有多少秘密。你不知她何時會來,又何時會離開。一顰一笑,一言一行卻是這樣令人癡迷。 此景此物怕是一個魔字,再合適不過了。先看樓吧~

外灘1號 亞細亞大樓

亞細亞大樓建成於1916年,高7層,後增至8層,占地面積1739平方米,建築面積11984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大樓外觀兼有古典樣式和新古典主義格調,也有人稱此為折中主義風格。

正立面呈巴羅克式建築風格,門楣則以變形的巴羅克渦旋形圖案作裝飾,造成一種華麗、富貴的氣派。

此樓建成時是外灘最高的一幢建築,且又取得中山東路1號的門牌,故當時也有人稱它為“外灘第一樓”。1917年,此樓大部分租給亞細亞火油公司,

由於“亞細亞”是壟斷中國石油製品的大公司,火油又是用途廣泛的生活用品,人們印象很深,因此被稱作“亞細亞大樓”。

1950年,亞細亞大樓由華東石油公司接管。1959年,上海市冶金設計院、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上海市絲綢公司遷入辦公。1996年,外灘房屋置換,這幢大樓成了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總部。該樓於1989年被定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2號 上海總會大樓

外灘2號曾是上海最豪華的俱樂部——上海總會。

上海總會(Shanghai Club)曾是英國在滬僑民的俱樂部,重要的社交場所。這幢七層高的大樓1861年由在滬英僑發起創設,為當時流行的三層“東印度式”建築。1910年1月,在原址建了新樓,占地1811平方米,建築面積9280米方米。此後,這座典型的英國古典式建築成為了遠東聞名的高級社交場所,有“東洋倫敦”之稱。

建築在設計上仿效英國古典主義,也參照日本帝國大廈。三角形電梯是西門子公司製造,已有90餘年的歷史,據說1995年陳逸飛拍《人約黃昏》時就用過那個電梯。樓內裝飾華麗,以長達34米的黑白大理石酒吧櫃檯著稱,為當時遠東酒吧之最。橡木護壁的風格,沿襲了英王詹姆一世時期的特點。所以,上海總會又有著“皇家總會”的別稱。

1971年,大樓改為東風飯店。1989年12月8日,上海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就開在這裡。外灘2號在1998年整體關閉,一關就是10年。大樓背後有一塊5000多平方米的空地,屬於錦江國際集團。1993年經由批租拿地後,因為找不到好的開發專案,一再閒置。2008年,久事公司和錦江國際集團決定合作建一座面朝黃浦江的高端酒店,引入紐約華爾道夫。他們投入12億元,依靠檔案圖片,將這座百年老樓進行還原。

外灘3號 友甯大樓

外灘3號最早屬於一家做進出口生意和保險業務的洋行——天祥洋行。當時只是一幢三層高的樓房。1918年,天祥洋行倒閉,房產權歸了保安、保家兩家保險公司。

幾年後,隨著左右兩邊上海總會和日清大樓的拔地而起,外灘3號有些相形見絀了。於是拆掉重建成當時外灘最流行的三段式6層高洋房,外牆用花崗岩貼面,取名“友甯大樓”,有點保平安的意思。這是英資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大樓。

再後來,英資的有利銀行看中了這裡,花了8萬英鎊買下房產權,將上海分行從杭州路遷了過來,改名“有利大樓”。

解放後,有利銀行停業撤出。2004年改建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成了滬上第一家得到政府批准擁有並開發外灘建築的私人企業,在國際知名建築師麥克爾·格雷夫斯的手筆下,這棟大樓徹底驚豔轉世,彙聚美食、藝術、文化、音樂及時尚,既是激發生活靈感及引領現代時尚的新地標,亦是品味人士一致推崇的優雅社交及休閒場所。

外灘5號 日清大樓

外灘5號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日本名企日清就是在這裡創建的。大樓建造於1921年—1925年,樓高六層,占地1280平方米,建築面積5484平方米。“甲午海戰”後,日本的郵船會社、大阪商船會社等打算合資組成一家輪船公司,來上海撈一票。因為實力遜于英美,就籠絡大清朝廷將公司取名為“日清輪船株氏會社”,造樓時由於資金不足,日清公司就同猶太人合資,各建三層。日方造的是下3層和半地下室,建築風格簡潔,屬於“日本近代西洋式”。猶太人造的上3層裝飾就比較講究了,層間有挑簷,簷下窗框上有浮雕。海運大樓的樓頂上是當時罕見的屋頂花園。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樓,改為招商局辦公大樓。解放後,大樓曾由上海海運局使用,後來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入駐該樓,2006年日清大樓改造成高級餐廳。現在,大樓東部的一樓和二樓為華夏銀行上海外灘支行。

外灘6號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1897年5月,中國通商銀行在中山東一路6號開張,這是在外資銀行打進上海灘整整52年後,上海的第一家中資銀行。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是一家拍賣行,東印度式建築風格。1906年因業務發展而拆舊建新,英商瑪利遜洋行的設計師格蘭頓將大樓的層面改為假4層,外觀則呈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

大樓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上層為坡式屋頂,一排尖角形窗是大樓的標誌性特徵。四樓南面為平臺,是觀賞黃浦江的好地方。這幢歐式建築的意義不只在其歷史性與藝術性,更是在中國金融史上劃上了開篇性的一頁。

1956年,中國通商銀行業務劃入中國人民銀行,這幢大樓交由長江輪船公司使用。因旁邊的小路是元芳弄,所以該大樓也曾被稱為“元芳大樓”。

2006年“元芳大樓”被註冊于英屬處☆禁☆女島的 Best CoastProperties 公司相中,投資3000萬美元改成了外灘6號,採取的仍舊是頂級服裝品牌旗艦店加高檔餐飲的模式。

外灘7號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外灘7號建成於1908年,設計者為英資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該建築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每層都採用了古典風格的柱子,或用來承重,或只作為裝飾。窗戶四周圖形多樣,立體感強,近似巴羅克式。頂部兩端各設計了帶有洛可哥藝術風格的黑色穹窿房頂,與白色的牆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同時也不失一種優雅的感覺。

大樓自1908年建成以來曾四度易主,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後,即歸屬下的大北電報公司使用。抗戰勝利後,中國通商銀行購進此樓改為新通商銀行大樓;解放後,由長江航運管理局使用;20世紀90年代,通過房屋置換,泰國盤穀銀行獲得大樓使用權。

外灘9號 招商局大樓

外灘9號曾是旗昌洋行大樓,19世紀遠東最著名的美國資本企業旗昌洋行於1846年將總部遷於此,在此經歷了它的黃金時期。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3層樓房,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面積3538平方米,外觀仿文藝復興式樣,底層為石砌外牆和拱形門窗,上面兩層是清水紅磚牆,有雙柱外廊。設計者是英國資本通和洋行。

1877年,旗昌輪船公司,連同在外灘9號的辦公室大樓,以220萬兩銀子的價錢賣給1873年成立的,受李鴻章保護的中國官商合辦企業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自己經營的第一家新式輪船企業。1901年,輪船招商局重建該樓,後來成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

招商局大樓可視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建築的典型。無論就具歷史性或是藝術性而言,都值得我們前去觀瞻一番。

外灘12號 滙豐銀行大樓

滙豐銀行大樓,是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923年至1955年在中國上海的分行大樓。

大樓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為磚石結構,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大樓由英資公和洋行設計,英商德羅·考爾洋行承建,於1923年6月23日建成。主體高五層,中央部分高七層,另有地下室一層半。建築主體立面呈橫縱三段式劃分。中段三層以上為希臘式的穹頂,十分壯觀,穹頂基座為仿希臘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再下為六根貫通二至四層的愛奧尼式立柱,以單、雙、雙、單的方式排列。

大樓除了華麗,還是一幢充滿歷史的建築。滙豐銀行大樓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築,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築,僅次於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它是外灘占地最多、門面最寬、最為壯觀的大樓。其精緻的穹頂壁畫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築群中最漂亮的建築、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有記載,大樓竣工典禮時日正午,上海租界萬人空巷,數以十萬計的上海市民潮水般地湧向外灘,爭睹新建成的滙豐銀行大廈的風采。

二戰爆發後大樓被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佔用。1955年,滙豐撤出上海,大樓歸國有,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現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總部駐地。

外灘13號 海關大樓

1857年,外國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國衙門式的關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紅磚建築,有33米高的鐘樓。1925年再次重建,終成了現在的建築。現使用單位為上海海關。

上海海關大樓雄偉挺拔,與雍容典雅的滙豐銀行大樓齊肩並列,相得益彰。海關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風格結合了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優點,大樓門楣由四眼巨大的羅馬花崗石圓柱支撐,以高聳的鐘樓為軸線,氣勢非凡,建築造型屬新古典派希臘式,上段的鐘樓的、則為哥特式,有十層樓高,是仿英國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鐘製造,在美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上海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鐘樓每刻鐘會敲響,而整點會有2分多鐘的報時。每日準確、悠揚的報時鐘聲使之與旁邊的滙豐銀行大樓一起成為外灘建築群的核心建築之一。

外灘14號 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14號 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14號——最初是英資企業寶順洋行的產業。19世紀下半葉被德華銀行買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大樓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51年,交通銀行總行遷回北京,外灘14號則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至今。

大樓由匈牙利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整幢大樓的內部設計更強調實用。1947年,這裡被重建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

外灘15號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外灘15號於1902年由華俄道勝銀行出資建成,是外灘現存建築中時代較早的大樓,設計者為德資的倍高洋行。大樓高3層,占地1460平方米,建築面積5643平方米,屬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復古風格。大樓有一個首創,那就是採用瓷磚來堆砌大樓外牆面,共同被使用的材料還有花崗石。至1928年,此樓成為中央銀行的所在地。隨即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現在這裡是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看完這幾棟樓,很想引用一句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結尾,“錢是要緊的……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這也正是上海稱為魔都吧!

當時只是一幢三層高的樓房。1918年,天祥洋行倒閉,房產權歸了保安、保家兩家保險公司。

幾年後,隨著左右兩邊上海總會和日清大樓的拔地而起,外灘3號有些相形見絀了。於是拆掉重建成當時外灘最流行的三段式6層高洋房,外牆用花崗岩貼面,取名“友甯大樓”,有點保平安的意思。這是英資公和洋行在上海設計的第一個作品,也是上海第一幢鋼框架結構大樓。

再後來,英資的有利銀行看中了這裡,花了8萬英鎊買下房產權,將上海分行從杭州路遷了過來,改名“有利大樓”。

解放後,有利銀行停業撤出。2004年改建為高檔購物消費場所“外灘3號”,成了滬上第一家得到政府批准擁有並開發外灘建築的私人企業,在國際知名建築師麥克爾·格雷夫斯的手筆下,這棟大樓徹底驚豔轉世,彙聚美食、藝術、文化、音樂及時尚,既是激發生活靈感及引領現代時尚的新地標,亦是品味人士一致推崇的優雅社交及休閒場所。

外灘5號 日清大樓

外灘5號日清大樓又名海運大樓,日本名企日清就是在這裡創建的。大樓建造於1921年—1925年,樓高六層,占地1280平方米,建築面積5484平方米。“甲午海戰”後,日本的郵船會社、大阪商船會社等打算合資組成一家輪船公司,來上海撈一票。因為實力遜于英美,就籠絡大清朝廷將公司取名為“日清輪船株氏會社”,造樓時由於資金不足,日清公司就同猶太人合資,各建三層。日方造的是下3層和半地下室,建築風格簡潔,屬於“日本近代西洋式”。猶太人造的上3層裝飾就比較講究了,層間有挑簷,簷下窗框上有浮雕。海運大樓的樓頂上是當時罕見的屋頂花園。

抗日戰爭結束後,中國政府接管了日清大樓,改為招商局辦公大樓。解放後,大樓曾由上海海運局使用,後來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入駐該樓,2006年日清大樓改造成高級餐廳。現在,大樓東部的一樓和二樓為華夏銀行上海外灘支行。

外灘6號 中國通商銀行大樓

1897年5月,中國通商銀行在中山東一路6號開張,這是在外資銀行打進上海灘整整52年後,上海的第一家中資銀行。此樓原是一幢3層磚木結構的房子,是一家拍賣行,東印度式建築風格。1906年因業務發展而拆舊建新,英商瑪利遜洋行的設計師格蘭頓將大樓的層面改為假4層,外觀則呈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

大樓大門入口豎有羅馬廊柱。底層、二層為落地長窗,券狀窗框。上層為坡式屋頂,一排尖角形窗是大樓的標誌性特徵。四樓南面為平臺,是觀賞黃浦江的好地方。這幢歐式建築的意義不只在其歷史性與藝術性,更是在中國金融史上劃上了開篇性的一頁。

1956年,中國通商銀行業務劃入中國人民銀行,這幢大樓交由長江輪船公司使用。因旁邊的小路是元芳弄,所以該大樓也曾被稱為“元芳大樓”。

2006年“元芳大樓”被註冊于英屬處☆禁☆女島的 Best CoastProperties 公司相中,投資3000萬美元改成了外灘6號,採取的仍舊是頂級服裝品牌旗艦店加高檔餐飲的模式。

外灘7號 大北電報公司大樓

外灘7號建成於1908年,設計者為英資通和洋行,是一幢典型的文藝復興式風格的大樓.該建築注重統一、對稱、穩重,外立面裝飾甚為講究。每層都採用了古典風格的柱子,或用來承重,或只作為裝飾。窗戶四周圖形多樣,立體感強,近似巴羅克式。頂部兩端各設計了帶有洛可哥藝術風格的黑色穹窿房頂,與白色的牆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同時也不失一種優雅的感覺。

大樓自1908年建成以來曾四度易主,原是旗昌洋行的產業,輪船招商局將它買下後,即歸屬下的大北電報公司使用。抗戰勝利後,中國通商銀行購進此樓改為新通商銀行大樓;解放後,由長江航運管理局使用;20世紀90年代,通過房屋置換,泰國盤穀銀行獲得大樓使用權。

外灘9號 招商局大樓

外灘9號曾是旗昌洋行大樓,19世紀遠東最著名的美國資本企業旗昌洋行於1846年將總部遷於此,在此經歷了它的黃金時期。這是一幢磚木結構的3層樓房,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面積3538平方米,外觀仿文藝復興式樣,底層為石砌外牆和拱形門窗,上面兩層是清水紅磚牆,有雙柱外廊。設計者是英國資本通和洋行。

1877年,旗昌輪船公司,連同在外灘9號的辦公室大樓,以220萬兩銀子的價錢賣給1873年成立的,受李鴻章保護的中國官商合辦企業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自己經營的第一家新式輪船企業。1901年,輪船招商局重建該樓,後來成為招商局上海分公司。

招商局大樓可視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灘建築的典型。無論就具歷史性或是藝術性而言,都值得我們前去觀瞻一番。

外灘12號 滙豐銀行大樓

滙豐銀行大樓,是指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於1923年至1955年在中國上海的分行大樓。

大樓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為磚石結構,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大樓由英資公和洋行設計,英商德羅·考爾洋行承建,於1923年6月23日建成。主體高五層,中央部分高七層,另有地下室一層半。建築主體立面呈橫縱三段式劃分。中段三層以上為希臘式的穹頂,十分壯觀,穹頂基座為仿希臘神殿的三角形山花,再下為六根貫通二至四層的愛奧尼式立柱,以單、雙、雙、單的方式排列。

大樓除了華麗,還是一幢充滿歷史的建築。滙豐銀行大樓是遠東最大的銀行建築,也是世界上第二大銀行建築,僅次於英國的蘇格蘭銀行大樓。它是外灘占地最多、門面最寬、最為壯觀的大樓。其精緻的穹頂壁畫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被公認為是外灘建築群中最漂亮的建築、中國近代西方古典主義建築的最高傑作。有記載,大樓竣工典禮時日正午,上海租界萬人空巷,數以十萬計的上海市民潮水般地湧向外灘,爭睹新建成的滙豐銀行大廈的風采。

二戰爆發後大樓被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佔用。1955年,滙豐撤出上海,大樓歸國有,改名“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樓”。副樓在1956年改為上海市檔案館。現為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的總部駐地。

外灘13號 海關大樓

1857年,外國人在此地建成一座中國衙門式的關署。1891-1893年翻建成哥特式的紅磚建築,有33米高的鐘樓。1925年再次重建,終成了現在的建築。現使用單位為上海海關。

上海海關大樓雄偉挺拔,與雍容典雅的滙豐銀行大樓齊肩並列,相得益彰。海關大樓由公和洋行設計,建築風格結合了歐洲古典主義和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的優點,大樓門楣由四眼巨大的羅馬花崗石圓柱支撐,以高聳的鐘樓為軸線,氣勢非凡,建築造型屬新古典派希臘式,上段的鐘樓的、則為哥特式,有十層樓高,是仿英國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鐘製造,在美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是亞洲第一大鐘,也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上海海關大樓最著名的是它高聳的鐘樓和大鐘,鐘樓每刻鐘會敲響,而整點會有2分多鐘的報時。每日準確、悠揚的報時鐘聲使之與旁邊的滙豐銀行大樓一起成為外灘建築群的核心建築之一。

外灘14號 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14號 交通銀行大樓

外灘14號——最初是英資企業寶順洋行的產業。19世紀下半葉被德華銀行買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大樓被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接管。1951年,交通銀行總行遷回北京,外灘14號則由上海市總工會進駐至今。

大樓由匈牙利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整幢大樓的內部設計更強調實用。1947年,這裡被重建為裝飾藝術運動主義風格的6層大樓,也是上海外灘建築群中最後建成的一座。

外灘15號 華俄道勝銀行大樓

外灘15號於1902年由華俄道勝銀行出資建成,是外灘現存建築中時代較早的大樓,設計者為德資的倍高洋行。大樓高3層,占地1460平方米,建築面積5643平方米,屬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復古風格。大樓有一個首創,那就是採用瓷磚來堆砌大樓外牆面,共同被使用的材料還有花崗石。至1928年,此樓成為中央銀行的所在地。隨即國民黨中央銀行、上海航天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都先後在此辦公。現在這裡是上海外匯交易中心。

看完這幾棟樓,很想引用一句魯迅先生的一句話結尾,“錢是要緊的……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所賣掉”。這也正是上海稱為魔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