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崛起的中國人工智慧,在一片看好聲中,我們冷靜地思考了一下

7月20日,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後文簡稱《規劃》),“人工智慧”的頂層規劃,標誌著中國人工智慧在未來良好的發展前景與角逐全球的戰略目標。

▲人工智慧“三步走”戰略靶心圖表

人工智慧也成為中國的一個新標籤。近日,多家外國媒體不約而同在頭版或重要位置,報導了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動態。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報導,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國人工智慧僅落後美國一步。如今,中國增加人工智慧研究投入,

美國卻在削減這方面的開支,其認為,中國或將在人工智慧領域超越西方。

▲澳媒:中國或將在人工智慧領域超越西方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預測,由於擁有人才和資料優勢,加之創業公司和BAT的大舉投入,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國可能會在人工智慧領域逐步趕超美國。

▲英媒:中國可能會在人工智慧領域逐步趕超美國

路透社援引美國政府官員消息稱,由於擔心中國借助投資矽谷公司獲取核心技術來加強軍事實力和推動其它戰略產業發展,美國政府正在考慮限制中國投資者對矽谷公司的投資,

尤其是對人工智慧產業的投資。

▲美媒:中國將成人工智慧超級大國 阻撓為時已晚

的確,中國多年的人工智慧發展已經積累了很多發展優勢。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政策吹風會上就表示,總的判斷,我國(人工智慧領域)在全球是屬於第一梯隊。

專利與論文數量位列世界第二

我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實現重要突破。

全世界最大的摘要和引文資料庫SCOPUS中的資料顯示,中國研究人員自2011年至2015年創下了超過41000個出版物的記錄。就出版量而言,美國在此期間排名第二,日本第三,英國第四。由烏鎮智庫等出品的《全球人工智慧發展報告(2016)》得出資料,

全球人工智慧專利數量,美、中、日位列前三,且佔據了全球總體專利的73.85%。

▲2011-2015年人工智慧研究出版數量資料統計

語音、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

中國在語音辨識、視覺識別技術世界領先。自我調整自主學習、直覺感知、綜合推理、混合智慧和群體智慧等初步具備跨越發展的能力,中文資訊處理、智慧監控、生物特徵識別、工業機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逐步進入實際應用。

產業規模快速壯大

從2014年人工智慧產業創業潮興起以來,產業規模迅速成長。據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艾媒諮詢發佈的《2017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報告》,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以43.3%的增長率達到了100.60億元,預計2017年增長率將提高至51.2%,達到152.10億元,並於2019年增長至344.30億元。

▲《2017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報告》創業領域分佈圖

人口規模發揮獨特優勢

麥肯錫公司報告《中國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稱,中國有充足的理由對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潛力感到樂觀。龐大的人口基數產生的海量資料正是“訓練”人工智慧系統的前提條件。“範圍經濟”也是中國的優勢所在,廣泛的行業分佈為人工智慧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市場。

《規劃》中也指出,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資料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獨特優勢。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在中國人工智慧大會上就表示,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當下正在經歷AI(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確實,如此強大的優勢積累,為我國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羽翼”。

但如何持續騰飛還是需要清醒地認識阻力和障礙,明白我們的短板和需求。《規劃》中就指出:

在基礎理論、核心演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晶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體與介面等方面差距較大;

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佈局;

人工智慧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適應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業界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有不少冷思考,問題更加微觀、具體,但也與《規劃》有著些許不謀而合。

對大資料和計算的過度依賴

想讓機器像人類那樣思考,就必須“喂”給它天量資料。必須依賴大資料、大計算,導致現階段很多人工智慧過於重量級。這種依賴是笨拙的,未來應當有更多羽量級的人工智慧產生。——劉鐵岩(微軟亞洲研究院 首席研究員/主任研究員)

人工智慧還有不可預測的技術難題

在人臉識別系統中,如果一些人能夠識別而另一些無法識別,研究員可能無法回答為什麼,因為這是機器從資料中學習得來的,背後的邏輯並不清晰,就如同無人駕駛超越人的準確率是很可能的,但難點在於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撞牆。”——徐立(商湯科技CEO)

行業生態不成熟

行業生態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是需要防範出現資料孤島化、研發孤立化的問題。人工智慧的一些技術專利主要掌握在大公司手中,資料資源難以全面放開。在語音辨識、無人駕駛等諸多領域,很多團隊各做各的,沒有融會貫通。而在一些傳統行業中,資料積累的規範程度和流轉效率,還遠遠達不到能夠發揮人工智慧技術潛能的程度。——薛永峰(易觀智庫資深分析師)

人才是人工智慧的發展瓶頸

目前人工智慧發展最大的瓶頸是人才。一類是那些能真正理解並運用人工智慧工具的工程師,另一類則是有創新意識和商業頭腦的人才,能有效地將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更廣泛地應用,我們更多關注的還是如何培養和發現這類的人才。——Greg(谷歌資深研究員)

回顧歷史,科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催化劑,知識的增加伴隨的是未知領域的增加,人工智慧的發展同樣是一把雙刃劍。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在加快推進兩化融合、四化同步的同時,制定符合本國發展國情和長遠需求的人工智慧國家戰略勢在必行。展望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人工智慧將助力人類在醫療、交通、環保、金融、教育等領域實現更多目前看來“不太可能”的事情,在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將對就業等社會問題產生強烈衝擊。人工智慧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雖然只是剛剛起步,但產生廣泛的顛覆性影響指日可待。

我國要贏得新一輪工業革命競爭,必須搶佔人工智慧高地,這不僅需要戰略高度重視、政策有序引導,更需要優秀企業具有開放融合的胸襟和中流擊水的勇氣,還需要基礎研發體系的支撐引領。人工智慧的真正風險並不是創新競爭,而是很可能因為創新太快與社會脫節。一個超智慧的人工智慧社會,將會扼殺大量的傳統工作機會,少數精英將會非常擅長完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些目標與社會目標發生衝突時,會給社會穩定造成危害。一方面要前瞻佈局能夠改變人工智慧現狀及未來具有本質特徵的基礎研究工作,反思人工智慧發展路線圖;另一方面要重視人工智慧可能的風險甚至是危害,為人工智慧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首先,要加大在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尤其應優先發展人工智慧基礎和長期研究項目。基礎研究投入週期長、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很難在短期內在人工智慧領域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資金支援,特別是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政府加大人工智慧研發投入,是應對激烈國際競爭的需要。在政策推動、技術突破和應用擴展的共同推進下,人工智慧有望實現大規模應用,其帶來的經濟增長效益、社會效益、安全利益和廣泛的溢出效應,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來說也是一項非常值得的中長期投資。

其次,要加強規劃監管並有序引導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應用,為其消除制度性阻礙。《“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對人工智慧已有佈局,《國家人工智慧專項規劃》也將於年內編制完成,將系統開發利用人工智慧的全部潛能來強化經濟、改善社會、保障安全。制定監管措施,鼓勵創新的同時確保人工智慧得到公正、安全和可控的應用。強化人工智慧及相關領域的跨領域研究、交流、合作,常態化預測預見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引導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應用,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從中受益。積極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政府管理水準,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資料和資訊,為投資者和發明者營造創新友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建立溝通規則和協調機制,讓人們瞭解人工智慧的機遇與挑戰,消除對人工智慧的擔憂。

最後,要發揮好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的作用,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人工智慧領域。人工智慧正在取代部分傳統工作,同時也創造出一批新興就業崗位,就業和教育轉型是智慧時代政府必須前瞻考慮的問題。政府要作好在人工智慧+相關領域取得先導性技術突破的準備,構建龐大的研發應用體系,同時也要引導市場和社會的後續跟進,形成良性迴圈的市場支撐體系。政府還應在構建社會倫理和法律體系,確保安全、可控和社會秩序,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和培訓區別於人工智慧的勞動技能等方面提前作好戰略引導和技術、社會層面的全面佈局。

中文資訊處理、智慧監控、生物特徵識別、工業機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逐步進入實際應用。

產業規模快速壯大

從2014年人工智慧產業創業潮興起以來,產業規模迅速成長。據2017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艾媒諮詢發佈的《2017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報告》,2016年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規模以43.3%的增長率達到了100.60億元,預計2017年增長率將提高至51.2%,達到152.10億元,並於2019年增長至344.30億元。

▲《2017中國人工智慧產業報告》創業領域分佈圖

人口規模發揮獨特優勢

麥肯錫公司報告《中國人工智慧的未來之路》稱,中國有充足的理由對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潛力感到樂觀。龐大的人口基數產生的海量資料正是“訓練”人工智慧系統的前提條件。“範圍經濟”也是中國的優勢所在,廣泛的行業分佈為人工智慧的應用提供了廣闊市場。

《規劃》中也指出,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資料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慧發展的獨特優勢。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李德毅在中國人工智慧大會上就表示,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當下正在經歷AI(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確實,如此強大的優勢積累,為我國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羽翼”。

但如何持續騰飛還是需要清醒地認識阻力和障礙,明白我們的短板和需求。《規劃》中就指出:

在基礎理論、核心演算法以及關鍵設備、高端晶片、重大產品與系統、基礎材料、元器件、軟體與介面等方面差距較大;

科研機構和企業尚未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產業鏈,缺乏系統的超前研發佈局;

人工智慧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適應人工智慧發展的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亟待完善。

業界對人工智慧的發展也有不少冷思考,問題更加微觀、具體,但也與《規劃》有著些許不謀而合。

對大資料和計算的過度依賴

想讓機器像人類那樣思考,就必須“喂”給它天量資料。必須依賴大資料、大計算,導致現階段很多人工智慧過於重量級。這種依賴是笨拙的,未來應當有更多羽量級的人工智慧產生。——劉鐵岩(微軟亞洲研究院 首席研究員/主任研究員)

人工智慧還有不可預測的技術難題

在人臉識別系統中,如果一些人能夠識別而另一些無法識別,研究員可能無法回答為什麼,因為這是機器從資料中學習得來的,背後的邏輯並不清晰,就如同無人駕駛超越人的準確率是很可能的,但難點在於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撞牆。”——徐立(商湯科技CEO)

行業生態不成熟

行業生態的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工智慧的發展,還是需要防範出現資料孤島化、研發孤立化的問題。人工智慧的一些技術專利主要掌握在大公司手中,資料資源難以全面放開。在語音辨識、無人駕駛等諸多領域,很多團隊各做各的,沒有融會貫通。而在一些傳統行業中,資料積累的規範程度和流轉效率,還遠遠達不到能夠發揮人工智慧技術潛能的程度。——薛永峰(易觀智庫資深分析師)

人才是人工智慧的發展瓶頸

目前人工智慧發展最大的瓶頸是人才。一類是那些能真正理解並運用人工智慧工具的工程師,另一類則是有創新意識和商業頭腦的人才,能有效地將人工智慧技術進行更廣泛地應用,我們更多關注的還是如何培養和發現這類的人才。——Greg(谷歌資深研究員)

回顧歷史,科學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催化劑,知識的增加伴隨的是未知領域的增加,人工智慧的發展同樣是一把雙刃劍。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在加快推進兩化融合、四化同步的同時,制定符合本國發展國情和長遠需求的人工智慧國家戰略勢在必行。展望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人工智慧將助力人類在醫療、交通、環保、金融、教育等領域實現更多目前看來“不太可能”的事情,在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將對就業等社會問題產生強烈衝擊。人工智慧的研究開發與應用雖然只是剛剛起步,但產生廣泛的顛覆性影響指日可待。

我國要贏得新一輪工業革命競爭,必須搶佔人工智慧高地,這不僅需要戰略高度重視、政策有序引導,更需要優秀企業具有開放融合的胸襟和中流擊水的勇氣,還需要基礎研發體系的支撐引領。人工智慧的真正風險並不是創新競爭,而是很可能因為創新太快與社會脫節。一個超智慧的人工智慧社會,將會扼殺大量的傳統工作機會,少數精英將會非常擅長完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些目標與社會目標發生衝突時,會給社會穩定造成危害。一方面要前瞻佈局能夠改變人工智慧現狀及未來具有本質特徵的基礎研究工作,反思人工智慧發展路線圖;另一方面要重視人工智慧可能的風險甚至是危害,為人工智慧持續健康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首先,要加大在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尤其應優先發展人工智慧基礎和長期研究項目。基礎研究投入週期長、風險高、不確定性的特點決定了企業很難在短期內在人工智慧領域獲得相應的投資回報,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在人工智慧領域的資金支援,特別是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政府加大人工智慧研發投入,是應對激烈國際競爭的需要。在政策推動、技術突破和應用擴展的共同推進下,人工智慧有望實現大規模應用,其帶來的經濟增長效益、社會效益、安全利益和廣泛的溢出效應,對於國家的長遠發展來說也是一項非常值得的中長期投資。

其次,要加強規劃監管並有序引導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應用,為其消除制度性阻礙。《“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對人工智慧已有佈局,《國家人工智慧專項規劃》也將於年內編制完成,將系統開發利用人工智慧的全部潛能來強化經濟、改善社會、保障安全。制定監管措施,鼓勵創新的同時確保人工智慧得到公正、安全和可控的應用。強化人工智慧及相關領域的跨領域研究、交流、合作,常態化預測預見人工智慧的發展方向,引導人工智慧技術開發應用,保證經濟社會發展從中受益。積極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政府管理水準,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資料和資訊,為投資者和發明者營造創新友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建立溝通規則和協調機制,讓人們瞭解人工智慧的機遇與挑戰,消除對人工智慧的擔憂。

最後,要發揮好市場機制和社會機制的作用,引導和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人工智慧領域。人工智慧正在取代部分傳統工作,同時也創造出一批新興就業崗位,就業和教育轉型是智慧時代政府必須前瞻考慮的問題。政府要作好在人工智慧+相關領域取得先導性技術突破的準備,構建龐大的研發應用體系,同時也要引導市場和社會的後續跟進,形成良性迴圈的市場支撐體系。政府還應在構建社會倫理和法律體系,確保安全、可控和社會秩序,加快專業人才培養和培訓區別於人工智慧的勞動技能等方面提前作好戰略引導和技術、社會層面的全面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