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搞明白這些,你家小麥增產兩成?

歡迎關注,查看更多農林業知識,分享出去,造福更多人。

小麥白粉病是小麥常見病害,準確的預防是關鍵,那麼什麼時候該預防呢?

溫度對春季發病的影響主要有3個方面。一是始病期的早晚;二是潛冇期的長短和病情發展速度;三是病害終止期的早退。

如早春氣溫偏高,始病期提前。濕度是閉囊殼存續的重要因素,在自然變溫條件下,只需低濕閉囊殼便可長期存續,溫度的影響則是次要的。總之,前一年的冬季的高溫會提高越冬前的白粉菌的繁殖速度,進而增大了成功越冬的菌源量,成為來年的侵染源,提高發病,所以越冬前的氣溫高低決定了來年的菌源量,
來年開春的氣溫決定了白粉菌的侵染速率。

小麥白粉菌分生孢子對直射陽光很敏感。在春季發病期間日照少,陰天多,病害發生較重,反之則輕。光照對病情的影響較為複雜,一般來說在直射光下,照度越大,分生孢子壽命越短[5]。相關資料表明,

背陰裡的病葉率及病斑數較向陽面的高。居為民等研究表明,3月以後光照足,升溫快將促進白粉病的早發。所以一般而言,在日照少,陰天多,植株鬱閉,田間透光通風性差的情況下,小麥白粉病發病嚴重。

春季雨量的多少對病害的發生是否有利因地區而不同,雨量與病害發生和流行的關係比較複雜。空氣相對濕度較高對病菌分生孢子的萌發和侵入有利,但雨水太多又不利於分生孢子的生成與傳播。

在我國南方麥區,常年雨水較多,大氣相對濕度較高,如在發病關鍵時期雨水過多,特別是連續降雨,對病害的發生和流行不利。在北方麥區,常年春季雨水較少,白粉病發生較重的重要條件之一是春季降雨量較多且分佈均勾。白粉菌分生孢子萌發率在濕度0~100%範圍內隨著濕度的增大而增高,所以一般來說,降雨的濕度大有利於白粉病分生孢子的萌發與侵入,
可加速病害的擴散蔓延。在乾燥器記憶體和避雨陽臺上的小麥白粉病閉囊殼鏡檢期間的存活時間達122d以上,在室外無避雨條件下只能存活40d左右,故而在閉囊殼的保存環境的足夠乾燥是使其有可能成為小麥秋苗越夏侵染源一個關鍵。綜合所述,降雨和溫度一樣,也是小麥白粉病流行的一個重要因數。

所以說一定要準確預防,精確治療,減少病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