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如果不好好保護 我們可能失去“活化石”銀杏

原標題:

如果不好好保護 我們可能失去“活化石”銀杏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彼得·克萊恩昨作公眾報告講述銀杏“前世今生”

彼得·克萊恩

“銀杏被認為是‘活化石’,儘管它在2.7億年生存史中,構造變化都非常小,可它同時也是曾經從瀕臨滅絕的邊緣被挽救回來的樹種。這就好比一個好的故事,有高☆禁☆潮也有起伏……”昨晚7時至8時,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美國耶魯大學林業和環境研究學院院長、教授彼得·克萊恩在會展中心五號館作公眾報告 “銀杏——穿越時間的永恆”,

把自己對銀杏的多方面研究分享與眾。

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樹種

彼得·克萊恩從1761年歐洲一棵最古老的銀杏樹說起,講述了銀杏這一珍貴樹種的“前世今生”。

彼得·克萊恩談到,銀杏獨特的基因組資訊對於人們展開對它的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價值。目前科學家們已完成對銀杏的全基因組測序,這有助於人們更加準確深入地瞭解銀杏這種植物。

作為世界上最有特色的樹,

銀杏為什麼被認為是“活化石”?彼得·克萊恩解釋稱,銀杏具有極強的抗衰性,對環境的適應性非常強,它們甚至可以生長在沼澤地中。在過去2億年的時間裡,銀杏挺過了大冰期,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樣貌。“6000多萬年前的銀杏,無論其葉子還是種子都與現在的銀杏十分相似,這就是銀杏被稱為活化石的最好證明。”彼得·克萊恩說。

銀杏近年來出現滅絕跡象

彼得·克萊恩表示,一千多年前,中國的文獻中開始提到銀杏,人們把銀杏稱為“白果”、公孫樹,並在中國開始廣泛種植。

彼得·克萊恩認為,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人們對待銀杏有著很大的差別,在東方,人們對銀杏的認可度很高,銀杏作為一種長生植物和歷史性的植物,記錄下了時代的更迭,在東方更易引起強烈的共鳴。

報告最後,在回答觀眾“為何銀杏的生命力如此堅韌”這一提問時,

彼得·克萊恩表示,儘管銀杏已經頑強地生存了2億多年,但它畢竟差一點滅絕。最近幾年也出現了可能滅絕的跡象,這值得我們思考。這警示我們,如果不能對銀杏進行很好的管理,我們可能失去這一珍貴資源。因此我們需要更加熟悉和瞭解身邊的銀杏,更好地保護這一珍貴的樹種。

來源: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