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翡翠版《富春山居圖》——雕刻在翡翠上的水墨畫

2011年6月,“中國玉器之鄉”四會市長達近7米的翡翠長卷《富春山居圖》在北京展出,

一時引起轟動,其天然的材質、非凡的做工、深刻的寓意,令人歎為觀止,反響熱烈,譽滿京城。

切合希望兩岸統一民意

據瞭解,這幅翡翠長卷《富春山居圖》由廣東四會的河南工藝美術大師常萬亭歷時3年創作而成。“當時覺得《清明上河圖》等長卷都有人創作了,

但《富春山居圖》還沒有,便想嘗試一下。”常萬亭告訴筆者,一直以來,他對皇宮方面的題材有特殊的偏愛,2007年便萌發了創作《富春山居圖》的想法。

有了好的題材,卻一時沒有好的石材。次年,常萬亭才和河南老鄉們在緬甸北部帕敢地區拍得一塊重約8噸的美玉。這塊翠玉料呈紫翠,色澤自然,翠質細膩,微微透明,適合用於翡翠長卷。

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

溫家寶總理在回答臺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離,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這一番話使常萬亭更加堅定了要把翡翠《富春山居圖》長卷做得完美無瑕的決心。

“沒有想到當初的立意能夠跟後來的時代、政治緊密結合起來,並切合了希望兩岸統一的民意,我感到很意外,也很開心。”常萬亭說。

按原作同等比例製作而成

據作者介紹,這幅作品是按照原作《富春山居圖》同等比例製作而成的,

整塊玉石長達6.94米、高33釐米,鑲嵌在長8.41米、高2.05米的紅木座上。整幅畫卷完全呈現於翡翠之上,再現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怡人景色。整幅翡翠作品規整、大氣,雕刻線條流暢,山、水、石等刻畫生動自然,形象逼真,峰巒起伏,疏密有致,融合了國畫、書法、詩詞、印章等多種藝術元素,演繹了中國水墨山水與翡翠藝術的融合之美,表達出了民間藝人對祖國統一的美好夙願。

《富春山居圖》是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是黃公望為無用師和尚所繪。畫面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圖》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幸其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

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前段較小稱“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稱“無用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