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地球上的星星》每位望子成龍的家長,每一個肩負教育重任的老師

《地球上的星星》在我看來,應屬於《三個白癡》的續集,雖然它拍得比後者早。兩部影片中,都是由阿米爾·汗主演,在此部影片中,他更兼了影片導演。兩部影片,一部講的是大學教育,

一部講的是小學教育,故事上應該是《地球上的星星》延續了《三個白癡》的情節,主題卻是一個:教育不應是單一的模式,人生的道路也應該有無數的選擇,而不是一味地競爭。此種思想很具現代性,同時又深植于印度傳統之中。

《地球上的星星》講述的是一個有閱讀障礙症的小孩的故事。

艾沙是個九歲的孩子,聰明可愛,但也調皮搗蛋,學習是他最大的敵人,每次考試成績墊底,正在蹲級讀三年級。艾沙成為學校老師眼中的問題人物,到教室外罰站更是家常便飯。 父母只好將他轉至外地的一所寄宿學校,在那裡他的人生變得更悲慘,自己感覺被家庭所拋棄,而學校的教師也摧毀了他最後的自信心,逐漸走向自閉。

一個不守常規的美術代課老師拯救了他。

導演阿米爾·汗自己扮演的老師,與《三個白癡》裡的主角一樣的風格,他不贊同現有的教育制度,認為每個人都有待發揮的才能,也能擁有不一樣的生活。他的教學方式很是鬼馬精怪,同時他對孩子充滿了愛心。他找出了艾沙癥結所在——閱讀障礙症,同時也發現了他獨具的天賦——異乎尋常的繪畫才能。他使用的辦法也很簡單,讓孩子恢復信心,
並因材施教。艾沙終於在老師的調教之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如此簡單的故事,而且也拍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觀賞之時卻無沉悶之感。總是有不少的細節讓你會心,也有許多的橋段讓你解頤,還有很多的情節讓你感動。這個簡單的故事拍得很飽滿,既能打動人的內心,也能引起觀眾的思考。在表演上,演員都顯得非常的自然,沒有更多花哨的東西。阿米爾·汗在此片中比《三個白癡》更本色,

而且控制得更好。艾沙的扮演者將角色演繹得很出彩,頑皮與悲傷,把握都很到位,兩個大大的門牙,讓人印象深刻。電影就是平鋪直敘地講述一個故事,導演的手法很平實,但就在這種平實之中卻蘊含著打動人的力量。

最近所看的這兩部印度影片,

都是現實題材,反映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既沒有探討政治問題,也沒有標舉所謂的印度特色。他們所討論的話題,恰恰都是一些現代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而不是從自己漫長的歷史中去挖掘題材,不是從自己獨特的民族性中去獵取興奮點。這顯示出印度的電影已經從民族電影中走了出來,走向了世界電影。

八歲的艾沙又可愛又淘氣,你看他總是不聽話,調皮搗蛋遲到上課走神作業亂寫,呆頭呆腦,不聽媽媽話不學習哥哥榜樣不懂得尊重老師,哇,這個小孩真是好討厭喔!每一個有這種小孩的家長真是要氣瘋了,難怪要把他轉學到另一個學校——不轉就繼續留級。但,這只表面現象,就像這位美術老師說的:“他為什麼會這樣?他純粹是故意作對的嗎?一個美術上極有天賦的小孩,難道真的會是一個樣樣考倒數的智障兒童嗎?”可惜這位年輕的實習老師的置疑沒有人相信和體會,所有的老師都已經認定艾沙是一個無可救要的笨蛋,數學不會,拼寫不會,啥都不會,連艾沙自己,都認定自己真的是一個被父母老師看扁拋棄的白癡,當初的活潑可愛,漸漸變成了沉默,所有靈動的想像力也不見了,成了真正的呆頭鵝。好在美術老師沒有放棄他,賞識他的天賦,深刻理解閱讀障礙兒童的心理和解決辦法,電影最後雖然有些落入俗套:艾沙終於像太陽一樣發光發亮,找回了自信。當他抱著老師痛哭的時候,我也非常感動,可是天下,又有幾個老師,能像他這樣,慧眼識千里馬,並給予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呢?不是千里馬不多,而是伯樂太少。

看完電影,從後半段就沒有停過的眼淚裡回過神來,從心裡心疼伊桑與尼庫巴,同時也深深地為他們倆開心,更為最後人與人間同時間的共頻率而震撼。忍不住想替伊桑感謝這一趟命運旅途,若不是他異于常人的天賦異稟(其實也算作是他特殊的看世界的視角),他也許還過著一般學生的單調生活,看著鏡頭裡前半段伊桑在學校的各種近景遠景還有那些侮辱性的遭遇,仿佛是他在一所少年監獄。若不是因為他面對的這些問題,他也不會來到寄宿學校,也沒有機會遇到改變他一生的尼庫巴老師。同樣的經歷讓尼庫巴深刻理解小小年紀伊桑。他為他投入的時間、關心與愛匯成一條很寬廣的河,全部都積聚在學校後的小小池塘,當解下心防的伊桑第一次做出劃水的小飛機,感受到異於平常的掌聲時,他的內心可能閃光似地發現一個新的可能性,而找回過去溜達大街上觀察生動的世俗生活場景時所產生的笑容。

調皮搗蛋遲到上課走神作業亂寫,呆頭呆腦,不聽媽媽話不學習哥哥榜樣不懂得尊重老師,哇,這個小孩真是好討厭喔!每一個有這種小孩的家長真是要氣瘋了,難怪要把他轉學到另一個學校——不轉就繼續留級。但,這只表面現象,就像這位美術老師說的:“他為什麼會這樣?他純粹是故意作對的嗎?一個美術上極有天賦的小孩,難道真的會是一個樣樣考倒數的智障兒童嗎?”可惜這位年輕的實習老師的置疑沒有人相信和體會,所有的老師都已經認定艾沙是一個無可救要的笨蛋,數學不會,拼寫不會,啥都不會,連艾沙自己,都認定自己真的是一個被父母老師看扁拋棄的白癡,當初的活潑可愛,漸漸變成了沉默,所有靈動的想像力也不見了,成了真正的呆頭鵝。好在美術老師沒有放棄他,賞識他的天賦,深刻理解閱讀障礙兒童的心理和解決辦法,電影最後雖然有些落入俗套:艾沙終於像太陽一樣發光發亮,找回了自信。當他抱著老師痛哭的時候,我也非常感動,可是天下,又有幾個老師,能像他這樣,慧眼識千里馬,並給予最大的耐心和愛心呢?不是千里馬不多,而是伯樂太少。

看完電影,從後半段就沒有停過的眼淚裡回過神來,從心裡心疼伊桑與尼庫巴,同時也深深地為他們倆開心,更為最後人與人間同時間的共頻率而震撼。忍不住想替伊桑感謝這一趟命運旅途,若不是他異于常人的天賦異稟(其實也算作是他特殊的看世界的視角),他也許還過著一般學生的單調生活,看著鏡頭裡前半段伊桑在學校的各種近景遠景還有那些侮辱性的遭遇,仿佛是他在一所少年監獄。若不是因為他面對的這些問題,他也不會來到寄宿學校,也沒有機會遇到改變他一生的尼庫巴老師。同樣的經歷讓尼庫巴深刻理解小小年紀伊桑。他為他投入的時間、關心與愛匯成一條很寬廣的河,全部都積聚在學校後的小小池塘,當解下心防的伊桑第一次做出劃水的小飛機,感受到異於平常的掌聲時,他的內心可能閃光似地發現一個新的可能性,而找回過去溜達大街上觀察生動的世俗生活場景時所產生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