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漳州東山:推出“紅色旅遊”專線,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能量

漳州東山是一個經歷過戰火洗禮的海島,從抗寇戍台到抗日救國,再到解放海島、保家衛國,上演了一批批英勇壯烈的感人故事。1953年,在著名的“東山保衛戰”中,東山軍民用生命和鮮血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捍衛了祖國的海防;解放初期,東山人民在縣委書記谷文昌的帶領下,勇鬥風沙害、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凸顯出共產黨人無私無畏的革命精神,成為東山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東山縣推出“紅色旅遊”專線,谷文昌紀念館、東山戰鬥烈士陵園、寡婦村展覽館、荷風古意公園、紅旗水庫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各地遊客熱衷的旅遊路線。

東山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煥發出閃耀的光芒。

東山縣高度重視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保護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傳播紅色能量。

鑄造紅色經典文化 突出重點鄉鎮建設

東山縣銅陵鎮作為全市重點打造的具有革命文化傳統的名鎮名村保護與紅色文化保護開發相結合工作的兩個鄉鎮之一,

有力促進紅色文化資源保護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相互融合,突出做到“五個一”,即:做好“福成”行、哲記京果店等一批東山保衛戰紅色文化遺存遺跡挖掘、保護;重新搜集整理東山戰鬥英雄八少年事蹟,打造一個紅色記憶館,完善一批“紅色+”旅遊精品路線;依託非遺文化,組織編寫一批紅色文化東山歌冊新唱本;開設一個紅色文化講壇,
在南溟講壇開設紅色文化講座;彙集出版一個紀念文集,通過《毅魄長存——東山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文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挖掘和展現東山島抗戰歷史。

劉漢添 攝

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創作紅色文化精品

圍繞紅色文化題材,創作生產、展演展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徵集、整合各地紅色文化相關資源,整理挖掘文化要素;以走訪革命前輩、烈士遺屬、親歷者、專家學者、民間收藏人士等形式,加強對東山縣社會上散存的紅色文化相關文物資源和文獻史料等文史資料、口述歷史的調查徵集工作,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搜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力度。

以新華社播發《谷文昌:“不制服風沙,

就讓風沙把我埋掉”》通稿、谷文昌塑像在中央黨校落成、谷文昌幹部學院開工建設為契機,全力支持和配合本縣作家吳玉輝創作長篇報告文學《谷文昌》、國家話劇院話劇《谷文昌》排演,聯合拍攝十九大獻禮片《縣委書記谷文昌》,籌備拍攝電視劇《谷文昌》、電影《東山保衛戰》,再掀學習谷文昌精神熱潮。編寫出版《中國共產黨東山歷史(1949-1978)》,該書於2016年8月出版,獲得福建省黨史研究室表彰獎勵。

整合紅色旅遊路線 打造紅色旅遊品牌

以紅色教育為主題,加大全縣紅色文化旅遊資源統籌力度,提升、打造一批紅色文化旅遊基地、線路、產品。以文化與旅遊相融合的方式,傳播推廣紅色文化,讓幹部群眾接受紅色精神洗禮。

近年來,開闢了以谷文昌在任時帶領東山軍民修建的一批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民生工程和紀念場館的現場體驗教育專線網站,主要體驗線路包括谷文昌紀念園、東山保衛戰紀念園、紅旗水庫、人民會堂、寡婦村展覽館、赤山林場、西港鹽場、八尺門海堤、南門灣防潮海堤、後澳避風港和東赤港治澇工程。同時,在杏陳鎮建設紀念谷文昌的“荷風古意”主題公園,創建谷文昌精神與鄉村旅遊結合專線。

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加大紅色文化宣傳

以建黨紀念日、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東山保衛戰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為契機,開展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推動紅色文化有效傳播。建立紅色文化設施、遺址、教育基地與周邊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駐地部隊的共建共用機制,有計劃地組織中小學生、黨員幹部、各界群眾和部隊官兵前往瞻仰和參觀學習,開展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主題教育,讓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滋養精神力量,推動紅色文化有效傳播。

谷文昌紀念館

谷文昌紀念館位於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谷文昌紀念園內,於2003年7月由省委報請中央辦公廳批准興建。現在,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學習人數10多萬人次,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2016年中央蘇區紅色旅遊聯盟第十次聯席會議進行紅色旅遊產業考察的第一站。

谷文昌紀念園由谷文昌紀念館、陵園、塑像、管理樓、紀念廣場、停車場等系列配套工程組成,占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2200多平方米。紀念館內設有6大展室和音像室等,展館整體佈局由“序言、昔日東山、執政為民、艱苦奮鬥、求真務實、致力發展、綠色豐碑、永久的懷念”八個部分構成。整個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圖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的實物、照片和翔實的文字,再現了谷文昌同志從1953年到1964年間,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帶領東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樹造林、根治風沙,從根本上改變東山生態環境的動人情景,展示了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發生的真實感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一個共產黨人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前何村“荷風古意”

東山縣杏陳鎮前何村是谷文昌工作過的地方之一,那裡有谷文昌親手搞起來的“一分試驗田”、解決缺水問題的港後溪泵站以及當年居住的老屋等。富起來的前何村村民沒有忘記帶領他們甩掉窮根的谷書記,建起一座紀念谷文昌的主題公園。公園取名“荷風古意”,用意深遠。“荷”,諧音“和”“何”;“古”,諧音“穀”;“荷風”,意指谷書記的清風亮節,前何村的淳善鄉風;“古意”,寓含群眾對谷書記的純樸真摯感情。

“荷風古意”主題公園包括“思源居”、榕溪公園、谷公步道、港後溪泵站、湧泉井等。目前,“荷風古意”專線已融入東山縣谷文昌精神現場體驗教育專線,將進一步推動全縣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活動的深入開展,營造濃厚的谷文昌精神傳承氛圍。

東山保衛戰紀念園

1953年7月16日,隅守臺灣的國民黨軍隊派遣13000多名海陸空軍,在飛機、艦艇、坦克的掩護下,竄犯東山島。東山軍民和增援部隊一起,英勇抗擊,擊退了國民黨軍,殲敵3000多人,取得了東山保衛戰的勝利。戰鬥中體現出來的軍民義無反顧、捨身衛國的愛國主義,不畏強兵、英勇殺敵的革命英雄主義,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的軍民魚水之情,成為東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了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弘揚東山戰鬥精神,教育和激勵後人,1953年8月,東山縣政府興建了東山戰鬥烈士陵園。1963年,東山戰鬥勝利10周年紀念時,又在陵園中建成了一座高13米的“東山戰鬥紀念碑”。1975年,在陵園內紀念碑對面興建了東山戰鬥紀念館。東山戰鬥烈士陵園成為黨團員、幹部職工、部隊官兵、中小學生和遊客瞻仰、參觀學習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7米“抗日獻機紀念碑”

1940年2月12日,日偽軍3000多人在飛機、艦艇的配合下,大舉進犯東山,佔領了縣城及濱海的不少村莊。時任東山縣長樓勝利率領軍民奮起抵抗。

經過五晝夜浴血奮戰,終於收復全部失地。1941年7月,樓勝利主持召開大會,宣導“查埔(男人)儉煙支,查某(女人)儉胭脂,拜神儉紙錢,煮飯儉把米,儉給前方買飛機”,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回應。在東山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3個月時間便募得15 萬元代金,購買一架戰鬥機並命名為“東山號”,投入抗日。

東山縣政府於1941年冬將原縣政府所在地改建為公園,並樹立了“抗日獻機紀念碑”。紀念碑用花崗石砌築而成,方形、尖頂,除去底座共分三層,碑高7.7米,寓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之意。碑身正面刻“東山縣破除迷信節約獻機紀念碑”。

百年老店“哲記”商號

駐足銅山古城後街與布店街接壤處,舉頭便赫然看到“哲記南北京果”的招牌。歷史在前進,時代在變遷,哲記南北京果店,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它孤獨地堅守著,像個守空巢的老人,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歲月。

1949年10月雲霄縣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東山鹽警大隊起義投誠;兵臨城下,東山解放指日可待。為了避免兵戎相見,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共東山縣工委積極尋求和平解放東山島的途徑。縣工委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為掌握東山島上更多的軍事政治情報,瞭解他們投誠起義是否真心,為下一步解放東山制訂戰術方案,決定派蔡維民深入東山城關與國民黨第58師師長洪偉達繼續談判,搜集材料。蔡維民曾深入頂街“福成”(解放後為工商銀行)國民黨58師師部刺探,把搜集到的情報記在心裡,一旦有新動向,即回雲霄向我方首長彙報,我軍根據情報進行研判,制訂相應準備。

“福成”行

在銅山古城頂街路的入口處,有一座“工商銀行”舊樓房。這是東山最早的鋼筋混凝土和土木混合結構的建築之一。

1937年日寇開始轟炸東山,福成樓前後遭炸毀。1949年福成樓被敗退的國民黨58師佔據為師部。在逃往臺灣前夕,國民黨軍隊在這棟樓裡發佈命令,抓走全縣4000多名壯丁,使銅砵村成了“寡婦村”。1951年,福成大家族分崩離析,各奔西東,自謀生路。福成樓變賣給了解放初建立的人民銀行東山支行,後銀行機構分拆,成了工商銀行營業場所。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業務發展和門店擴大,工商銀行搬出福成樓至今。

今年,電影《縣委書記谷文昌》攝製組選擇福成樓作為取景地,再現了國民黨兵在門前操練、從這裡出發去抓壯丁、從二樓陽臺散發傳單等鏡頭,還原了那段歷史。

整合紅色旅遊路線 打造紅色旅遊品牌

以紅色教育為主題,加大全縣紅色文化旅遊資源統籌力度,提升、打造一批紅色文化旅遊基地、線路、產品。以文化與旅遊相融合的方式,傳播推廣紅色文化,讓幹部群眾接受紅色精神洗禮。

近年來,開闢了以谷文昌在任時帶領東山軍民修建的一批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民生工程和紀念場館的現場體驗教育專線網站,主要體驗線路包括谷文昌紀念園、東山保衛戰紀念園、紅旗水庫、人民會堂、寡婦村展覽館、赤山林場、西港鹽場、八尺門海堤、南門灣防潮海堤、後澳避風港和東赤港治澇工程。同時,在杏陳鎮建設紀念谷文昌的“荷風古意”主題公園,創建谷文昌精神與鄉村旅遊結合專線。

充分利用媒體資源 加大紅色文化宣傳

以建黨紀念日、紅軍長征勝利紀念日、東山保衛戰等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紀念活動為契機,開展紅色文化主題宣傳,推動紅色文化有效傳播。建立紅色文化設施、遺址、教育基地與周邊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村、社區、駐地部隊的共建共用機制,有計劃地組織中小學生、黨員幹部、各界群眾和部隊官兵前往瞻仰和參觀學習,開展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主題教育,讓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滋養精神力量,推動紅色文化有效傳播。

谷文昌紀念館

谷文昌紀念館位於東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谷文昌紀念園內,於2003年7月由省委報請中央辦公廳批准興建。現在,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學習人數10多萬人次,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2016年中央蘇區紅色旅遊聯盟第十次聯席會議進行紅色旅遊產業考察的第一站。

谷文昌紀念園由谷文昌紀念館、陵園、塑像、管理樓、紀念廣場、停車場等系列配套工程組成,占地面積150畝,建築面積2200多平方米。紀念館內設有6大展室和音像室等,展館整體佈局由“序言、昔日東山、執政為民、艱苦奮鬥、求真務實、致力發展、綠色豐碑、永久的懷念”八個部分構成。整個展覽以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圖片和谷文昌同志生前使用的實物、照片和翔實的文字,再現了谷文昌同志從1953年到1964年間,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如何帶領東山人民矢志不移,植樹造林、根治風沙,從根本上改變東山生態環境的動人情景,展示了谷文昌同志和老百姓所發生的真實感人的故事,集中反映了一個共產黨人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

前何村“荷風古意”

東山縣杏陳鎮前何村是谷文昌工作過的地方之一,那裡有谷文昌親手搞起來的“一分試驗田”、解決缺水問題的港後溪泵站以及當年居住的老屋等。富起來的前何村村民沒有忘記帶領他們甩掉窮根的谷書記,建起一座紀念谷文昌的主題公園。公園取名“荷風古意”,用意深遠。“荷”,諧音“和”“何”;“古”,諧音“穀”;“荷風”,意指谷書記的清風亮節,前何村的淳善鄉風;“古意”,寓含群眾對谷書記的純樸真摯感情。

“荷風古意”主題公園包括“思源居”、榕溪公園、谷公步道、港後溪泵站、湧泉井等。目前,“荷風古意”專線已融入東山縣谷文昌精神現場體驗教育專線,將進一步推動全縣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活動的深入開展,營造濃厚的谷文昌精神傳承氛圍。

東山保衛戰紀念園

1953年7月16日,隅守臺灣的國民黨軍隊派遣13000多名海陸空軍,在飛機、艦艇、坦克的掩護下,竄犯東山島。東山軍民和增援部隊一起,英勇抗擊,擊退了國民黨軍,殲敵3000多人,取得了東山保衛戰的勝利。戰鬥中體現出來的軍民義無反顧、捨身衛國的愛國主義,不畏強兵、英勇殺敵的革命英雄主義,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的軍民魚水之情,成為東山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為了紀念在戰鬥中犧牲的烈士,弘揚東山戰鬥精神,教育和激勵後人,1953年8月,東山縣政府興建了東山戰鬥烈士陵園。1963年,東山戰鬥勝利10周年紀念時,又在陵園中建成了一座高13米的“東山戰鬥紀念碑”。1975年,在陵園內紀念碑對面興建了東山戰鬥紀念館。東山戰鬥烈士陵園成為黨團員、幹部職工、部隊官兵、中小學生和遊客瞻仰、參觀學習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7.7米“抗日獻機紀念碑”

1940年2月12日,日偽軍3000多人在飛機、艦艇的配合下,大舉進犯東山,佔領了縣城及濱海的不少村莊。時任東山縣長樓勝利率領軍民奮起抵抗。

經過五晝夜浴血奮戰,終於收復全部失地。1941年7月,樓勝利主持召開大會,宣導“查埔(男人)儉煙支,查某(女人)儉胭脂,拜神儉紙錢,煮飯儉把米,儉給前方買飛機”,得到當地百姓的熱烈回應。在東山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短短3個月時間便募得15 萬元代金,購買一架戰鬥機並命名為“東山號”,投入抗日。

東山縣政府於1941年冬將原縣政府所在地改建為公園,並樹立了“抗日獻機紀念碑”。紀念碑用花崗石砌築而成,方形、尖頂,除去底座共分三層,碑高7.7米,寓紀念“七七”盧溝橋事變之意。碑身正面刻“東山縣破除迷信節約獻機紀念碑”。

百年老店“哲記”商號

駐足銅山古城後街與布店街接壤處,舉頭便赫然看到“哲記南北京果”的招牌。歷史在前進,時代在變遷,哲記南北京果店,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它孤獨地堅守著,像個守空巢的老人,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歲月。

1949年10月雲霄縣和平解放; 1949年12月東山鹽警大隊起義投誠;兵臨城下,東山解放指日可待。為了避免兵戎相見,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共東山縣工委積極尋求和平解放東山島的途徑。縣工委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為掌握東山島上更多的軍事政治情報,瞭解他們投誠起義是否真心,為下一步解放東山制訂戰術方案,決定派蔡維民深入東山城關與國民黨第58師師長洪偉達繼續談判,搜集材料。蔡維民曾深入頂街“福成”(解放後為工商銀行)國民黨58師師部刺探,把搜集到的情報記在心裡,一旦有新動向,即回雲霄向我方首長彙報,我軍根據情報進行研判,制訂相應準備。

“福成”行

在銅山古城頂街路的入口處,有一座“工商銀行”舊樓房。這是東山最早的鋼筋混凝土和土木混合結構的建築之一。

1937年日寇開始轟炸東山,福成樓前後遭炸毀。1949年福成樓被敗退的國民黨58師佔據為師部。在逃往臺灣前夕,國民黨軍隊在這棟樓裡發佈命令,抓走全縣4000多名壯丁,使銅砵村成了“寡婦村”。1951年,福成大家族分崩離析,各奔西東,自謀生路。福成樓變賣給了解放初建立的人民銀行東山支行,後銀行機構分拆,成了工商銀行營業場所。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業務發展和門店擴大,工商銀行搬出福成樓至今。

今年,電影《縣委書記谷文昌》攝製組選擇福成樓作為取景地,再現了國民黨兵在門前操練、從這裡出發去抓壯丁、從二樓陽臺散發傳單等鏡頭,還原了那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