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得到、知乎和喜馬拉雅搶佔知識付費風口,行業還有哪些機會?

獵雲注:從平臺和頭部自媒體來看,知識付費成為內容領域新的營收增長點。

但在日趨成熟的知識付費市場裡,接下來還有什麼機會?初心資本提出他們看好以下兩大機遇,行業機遇1:頭部CP下沉;行業機遇2:社群+強互動的內容形式。文章轉自: 初心資本ChuxinCapital(ID:Chuxin-Capital),作者:王妤庭Stacy。

01分析|知識付費市場足夠大嗎?

行業沿革:2016 知識付費風口元年

從企鵝智酷發佈的自媒體資料和分析報告來看,我們發現內容需求端(使用者)出現重大轉變:

時間碎片化:運用出行通勤、午間休息等時間進行閱讀,

由於場景碎片,更多的為偶遇式閱讀而非搜索式閱讀

內容速食化:時間碎片化使得內容需求趨向於輕鬆隨性的內容。雖然嚴肅且深度的內容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但速食內容的占比逐漸提升

在過去,使用者普遍認知線上內容應為免費。比如06年對標維琪百科的百度百科,用戶自發針對特定議題生成UGC內容,為靜態的搜索結果。

又比如11年社區問答起家的知乎,用戶針對特定問題的跟帖,平臺透過演算法保證答案品質,生成動態的搜索結果。甚至是13年出現的音訊電臺產品,如喜馬拉雅、荔枝FM,皆為免費內容。

然而從15年末開始,過去苦於變現的平臺巨頭,如喜馬拉雅、知乎等,察覺到需求端的變化,開始一系列的內容變現嘗試,如下圖:

在16年以前,國內用戶普遍偏好免費,只要平臺一收費便會嚇跑用戶,我們一直無法想像有使用者願意為線上內容付費。但是經過平臺巨頭一年以來不斷教育用戶,如今許多使用者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就和買書、買培訓課需要花錢一樣普遍。根據企鵝智酷報告,在2016年有34.9%的智慧手機使用者有過線上內容付費的行為,

而這一比例仍在節節攀升。

市場規模:爆發前夜的百億級市場

根據CNNIC資料顯示,2015年2.67億手遊用戶有46.6%為移動遊戲付費。假設知識付費的付費率在市場成熟後將接近移動遊戲付費,假設為50%,並以國內中產階級人數約1.6億人、用戶年均消費199元來估算,知識付費市場規模約為159億元。

(3)圖書市場

知識付費可類比圖書市場,原因在於讀書的需求為實現自我提升、培養興趣、增加談資、技能培育等,

類似于當前知識付費用戶的需求;此外,國內圖書價格便宜,讀者習慣通常是買而不是借,因此圖書市場規模具有代表意義。2016年我國圖書市場規模為690億元,扣除教輔(占比17%)和少兒讀物(占比20%),其他類別的圖書市場約434億元。

因此從三個角度來估算,合理的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區間為159-480億元,是一個百億級且處於爆發前夕的市場。

微觀來看,從使用者獲取資訊/知識方法轉變的角度,知識付費行業亦可類比雜誌行業。“得到”上年訂閱欄目就如同個人版的雜誌,如《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可類比為《理財週報》、《李翔商業內參》可類比為《商業週刊》。“得到”上多數欄目雖然有5萬以上的訂閱量,但是和他們所處在的“商業、科技、人文”等對標雜誌訂閱量的天花板還隔得很遠。比如前述《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訂閱人數超過15萬,對標的期刊《理財週報》發行量為50萬冊;《李翔商業內參》訂閱人數超過9萬,對標的期刊《商業週刊》發行量為44萬冊。此外,按照喜馬拉雅近期官方公佈的資料,雖然ARPU值高達90元,但仍有90%以上的用戶未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因此我們判斷,知識付費的風口還處在爆發前夕。

02分析|誰是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知識付費平臺行業格局

我們從兩個維度來看現存的知識付費平臺:內容品類覆蓋的廣度(大眾/精准人群)、內容形式的信息量大小(由左到右,分別為圖文、音訊、音訊+圖文、視頻、視頻+PPT)。

二、內容覆蓋廣度大+音訊內容:音訊類綜合知識付費平臺,以喜馬拉雅、蜻蜓FM為主。喜馬拉雅、蜻蜓FM原本屬於電臺類移動互聯網產品,讓UGC、PGC都可以在平臺上提供音訊內容,但由於知識付費裡“聲音”不可或缺,因此也順勢切入知識付費戰場。由於原本就是音訊產品,使用者對付費音訊的轉換成本幾乎為零,對比知乎以文字為主的社區,提供知乎live的音訊產品,轉換成本較高。

三、內容覆蓋廣度中+內容形式多元:此類別為首的分別為問答社區起家的知乎和科技媒體起家的果殼,內容品類覆蓋廣度適中,但是付費內容形式多元,包括圖文、音訊直播、問答等。

知乎:知識付費嘗試從16年初開始,包括對標分答的“值乎”,用戶可以發佈一條認為有“乾貨”的資訊,其他使用者必須付費才能看到,查看後可以再下方進行評論,覺得值(錢歸資訊發佈者)或覺得坑(錢歸知乎官方)。也包括音訊直播的“知乎Live”,即答主與用戶(聽眾)付費一對多的交流群形式。語音分享的內容會自動保存,讓用戶可以回顧複習。此外,在圖文領域,知乎除了原本在傳統出版電子書的佈局,也有“一小時”“週刊”“知乎.鹽”等知乎出品的形式,説明優秀大V進行內容變現。

四、內容覆蓋廣度小+內容形式多元:即垂直人群的精品知識付費平臺,以“得到”為首。從開始的知識新聞、音訊書等形式嘗試,逐漸在年訂閱“付費專欄”取得突破。“得到”鎖定科技商業領域為主的頭部人士,共同創作內容,通過圖文專欄與音訊進行每週3-5次的分享。目前產品上免費+付費內容雙管齊下,付費以音訊書、專欄、精品課、直播間為主。

六、內容覆蓋廣度中+重度內容(視頻+圖文等):此類別離線上教育更近,以此為首的是“混沌研習社”,強調創業圈垂直人群,並且是透過互聯網手段自組織的學習社群。內容形式多元,包括線上和線下課,且精品化具有體系,更像是“沒有圍牆的互聯網創新大學”。

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知識付費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我們從平臺、頭部自媒體(Content Provider,內容供給者)兩端展開。平臺部分,知識付費的玩法如前所述,具體成效用幾組資料感受下:喜馬拉雅:“123知識節”掀起了搶購狂潮,當天上午10點,銷售額已超過2000萬,馬東《好好說話》已突破200萬,據官方透露“123知識節”首日交易額為5088萬。

知乎:知乎live上線11個月,已經舉行2900場,超過300萬人參加,主講人平均時薪達到了11000元。

得到:2016年專欄累計銷售206萬份,營收超過3億,定價大部分為199元/年,專欄周打開率63.1%,日打開率29.3%。其中,李笑來個人IP影響力成最大的專欄,共有12萬付費訂閱和2500萬營收。

千聊:獨立訪問用戶達到9800萬,註冊機構及講師累計80萬,做過課程且收入超過500元的講師達到5萬人,平臺總流水超過4億,月均流水3500萬。

平臺帶來的知識付費浪潮,許多靠內容吃飯的媒體行業也陸續跟進。如虎嗅、36kr、鈦媒體、創業邦分別推出了各自的知識付費會員服務。

我們選取知識付費的四大領域—教育親子、文化閱讀、財經創業、健康,來探討頭部內容的玩法。如下圖(點擊可放大):

目前頭部自媒體的內容付費嘗試,基本上皆為音訊單次/系列課程、語音直播課程,透過原本的內容積累進行組合包裝,並輔以音訊授課,傳遞更加豐富的資訊(如說話節奏、力度、口吻、情緒等),付費內容產品皆獲得不錯的成果。

因此,從平臺和頭部自媒體來看,知識付費確實成為內容領域新的營收增長點。

03觀點|中長尾CP能出頭嗎?

隨著知識付費元年,平臺巨頭不斷教育市場,我們從三方面判斷知識付費市場已趨熟:第一批吃螃蟹的平臺和頭部內容供給者,確實從付費內容嘗到甜頭,並且帶動其它以內容為生的行業,如媒體等加入知識付費的浪潮,越來越多玩家以不同的變現模式/內容形式切入 使用者付費習慣逐步養成,根據網路公開資料,目前曾使用過知識付費產品的使用者超過5000萬。且根據喜馬拉雅最新的公開資料,目前月均ARPU值(企業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平均收入)超過90元。對比網路文學的月度ARPU值約在30元、付費視頻的年度ARPU值約在80元,大多數用戶在知識付費中音訊內容領域有相對更強的付費意願

各大知識付費平臺開始重視版權,如音樂/視頻行業,開始爭奪頭部IP。比如喜馬拉雅推出《盜墓筆記-周建龍版》有聲書、豆瓣時間推出《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蜻蜓FM綁定高曉松推出《矮大緊指北》,和喜馬拉雅的《曉說2017》,可謂百家齊放。

而已趨熟的知識付費市場,接下來還有什麼機會?這究竟是“平臺”、“頭部內容”的增長紅利,還是每個人都可以挖掘的方向?我們看好以下兩大機遇:

行業機遇1:頭部CP下沉

知識付費和線上音樂市場不同。音樂行業上游被少數公司佔據,如環球、華納、索尼等,優質內容被牢牢把控,線上音樂平臺需要耗費鉅資在爭奪版權上。反之,知識付費的上游極度分散,且CP可以按照不同管道性質推出不同類型的內容產品,僅需抓住一批忠實受眾、推出具有差異性的內容產品,便可生存下去。因此,知識付費市場擁有頭部CP下沉的機會,所有原本具有內容生產力的中長尾CP,皆可以透過重新組合內容、推出新的內容形式,來針對原本的目標受眾進行變現。我們注意到除了大家關注的頭部內容,如李笑來、吳曉波等,還有一批垂直領域的CP透過內容獲得不錯的變現。比如,《蒙曼品最美唐詩》、《張德芬修心課》、《聲音教練徐潔》等,在新知榜上的預估銷售額都超過百萬。中長尾CP爆發的關鍵,主要看其商業潛力和人群是否精准,如兩性、情感自媒體鎖定一批忠實粉絲、轉化率高,又如垂直行業自媒體鎖定具有高付費能力的企業主,提供相較稀缺的內容,帶來新的營收增長。舉例來說,“外貿幫友會”紮根在深圳,訂閱號粉絲為做外貿從業者,爆款欄目上線僅1周,訂閱量超過2800人,一個月內創造超過70萬的流水。在過去,自媒體CP的變現路經為:1)接洽廣告進行流量變現,核心資料是閱讀量和粉絲量。2)售賣商品,以電商方式進行流量變現,核心資料是獲客成本和轉化率。而知識付費的興起,給予自媒體CP新的營收模式,從流量生意到更加貼近CP運營本質:以內容品質來進行變現。因此,靠內容變現而非依賴大流量,更加適合中長尾CP。

行業機遇2:社群+強互動的內容形式

結語

在知識付費行業爆發的前夕,我們認為行業機遇集中在頭部下沉、中長尾CP的發力和持續探索強互動+社群運作的內容形式,以呈現給用戶更好的知識付費產品體驗。下一篇,我們會聚焦在“微課模式”上,分析微課價值鏈、行業格局,複盤現存知識付費產品的困境,如複購率低、內容品質參差不齊等,並進一步探討平臺方和CP方(內容供給者)如何破局。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343924

知識付費行業亦可類比雜誌行業。“得到”上年訂閱欄目就如同個人版的雜誌,如《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可類比為《理財週報》、《李翔商業內參》可類比為《商業週刊》。“得到”上多數欄目雖然有5萬以上的訂閱量,但是和他們所處在的“商業、科技、人文”等對標雜誌訂閱量的天花板還隔得很遠。比如前述《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訂閱人數超過15萬,對標的期刊《理財週報》發行量為50萬冊;《李翔商業內參》訂閱人數超過9萬,對標的期刊《商業週刊》發行量為44萬冊。此外,按照喜馬拉雅近期官方公佈的資料,雖然ARPU值高達90元,但仍有90%以上的用戶未購買知識付費產品,因此我們判斷,知識付費的風口還處在爆發前夕。

02分析|誰是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知識付費平臺行業格局

我們從兩個維度來看現存的知識付費平臺:內容品類覆蓋的廣度(大眾/精准人群)、內容形式的信息量大小(由左到右,分別為圖文、音訊、音訊+圖文、視頻、視頻+PPT)。

二、內容覆蓋廣度大+音訊內容:音訊類綜合知識付費平臺,以喜馬拉雅、蜻蜓FM為主。喜馬拉雅、蜻蜓FM原本屬於電臺類移動互聯網產品,讓UGC、PGC都可以在平臺上提供音訊內容,但由於知識付費裡“聲音”不可或缺,因此也順勢切入知識付費戰場。由於原本就是音訊產品,使用者對付費音訊的轉換成本幾乎為零,對比知乎以文字為主的社區,提供知乎live的音訊產品,轉換成本較高。

三、內容覆蓋廣度中+內容形式多元:此類別為首的分別為問答社區起家的知乎和科技媒體起家的果殼,內容品類覆蓋廣度適中,但是付費內容形式多元,包括圖文、音訊直播、問答等。

知乎:知識付費嘗試從16年初開始,包括對標分答的“值乎”,用戶可以發佈一條認為有“乾貨”的資訊,其他使用者必須付費才能看到,查看後可以再下方進行評論,覺得值(錢歸資訊發佈者)或覺得坑(錢歸知乎官方)。也包括音訊直播的“知乎Live”,即答主與用戶(聽眾)付費一對多的交流群形式。語音分享的內容會自動保存,讓用戶可以回顧複習。此外,在圖文領域,知乎除了原本在傳統出版電子書的佈局,也有“一小時”“週刊”“知乎.鹽”等知乎出品的形式,説明優秀大V進行內容變現。

四、內容覆蓋廣度小+內容形式多元:即垂直人群的精品知識付費平臺,以“得到”為首。從開始的知識新聞、音訊書等形式嘗試,逐漸在年訂閱“付費專欄”取得突破。“得到”鎖定科技商業領域為主的頭部人士,共同創作內容,通過圖文專欄與音訊進行每週3-5次的分享。目前產品上免費+付費內容雙管齊下,付費以音訊書、專欄、精品課、直播間為主。

六、內容覆蓋廣度中+重度內容(視頻+圖文等):此類別離線上教育更近,以此為首的是“混沌研習社”,強調創業圈垂直人群,並且是透過互聯網手段自組織的學習社群。內容形式多元,包括線上和線下課,且精品化具有體系,更像是“沒有圍牆的互聯網創新大學”。

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

知識付費第一波吃螃蟹的玩家我們從平臺、頭部自媒體(Content Provider,內容供給者)兩端展開。平臺部分,知識付費的玩法如前所述,具體成效用幾組資料感受下:喜馬拉雅:“123知識節”掀起了搶購狂潮,當天上午10點,銷售額已超過2000萬,馬東《好好說話》已突破200萬,據官方透露“123知識節”首日交易額為5088萬。

知乎:知乎live上線11個月,已經舉行2900場,超過300萬人參加,主講人平均時薪達到了11000元。

得到:2016年專欄累計銷售206萬份,營收超過3億,定價大部分為199元/年,專欄周打開率63.1%,日打開率29.3%。其中,李笑來個人IP影響力成最大的專欄,共有12萬付費訂閱和2500萬營收。

千聊:獨立訪問用戶達到9800萬,註冊機構及講師累計80萬,做過課程且收入超過500元的講師達到5萬人,平臺總流水超過4億,月均流水3500萬。

平臺帶來的知識付費浪潮,許多靠內容吃飯的媒體行業也陸續跟進。如虎嗅、36kr、鈦媒體、創業邦分別推出了各自的知識付費會員服務。

我們選取知識付費的四大領域—教育親子、文化閱讀、財經創業、健康,來探討頭部內容的玩法。如下圖(點擊可放大):

目前頭部自媒體的內容付費嘗試,基本上皆為音訊單次/系列課程、語音直播課程,透過原本的內容積累進行組合包裝,並輔以音訊授課,傳遞更加豐富的資訊(如說話節奏、力度、口吻、情緒等),付費內容產品皆獲得不錯的成果。

因此,從平臺和頭部自媒體來看,知識付費確實成為內容領域新的營收增長點。

03觀點|中長尾CP能出頭嗎?

隨著知識付費元年,平臺巨頭不斷教育市場,我們從三方面判斷知識付費市場已趨熟:第一批吃螃蟹的平臺和頭部內容供給者,確實從付費內容嘗到甜頭,並且帶動其它以內容為生的行業,如媒體等加入知識付費的浪潮,越來越多玩家以不同的變現模式/內容形式切入 使用者付費習慣逐步養成,根據網路公開資料,目前曾使用過知識付費產品的使用者超過5000萬。且根據喜馬拉雅最新的公開資料,目前月均ARPU值(企業從每個用戶所得到的平均收入)超過90元。對比網路文學的月度ARPU值約在30元、付費視頻的年度ARPU值約在80元,大多數用戶在知識付費中音訊內容領域有相對更強的付費意願

各大知識付費平臺開始重視版權,如音樂/視頻行業,開始爭奪頭部IP。比如喜馬拉雅推出《盜墓筆記-周建龍版》有聲書、豆瓣時間推出《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和《白先勇細說紅樓夢》、蜻蜓FM綁定高曉松推出《矮大緊指北》,和喜馬拉雅的《曉說2017》,可謂百家齊放。

而已趨熟的知識付費市場,接下來還有什麼機會?這究竟是“平臺”、“頭部內容”的增長紅利,還是每個人都可以挖掘的方向?我們看好以下兩大機遇:

行業機遇1:頭部CP下沉

知識付費和線上音樂市場不同。音樂行業上游被少數公司佔據,如環球、華納、索尼等,優質內容被牢牢把控,線上音樂平臺需要耗費鉅資在爭奪版權上。反之,知識付費的上游極度分散,且CP可以按照不同管道性質推出不同類型的內容產品,僅需抓住一批忠實受眾、推出具有差異性的內容產品,便可生存下去。因此,知識付費市場擁有頭部CP下沉的機會,所有原本具有內容生產力的中長尾CP,皆可以透過重新組合內容、推出新的內容形式,來針對原本的目標受眾進行變現。我們注意到除了大家關注的頭部內容,如李笑來、吳曉波等,還有一批垂直領域的CP透過內容獲得不錯的變現。比如,《蒙曼品最美唐詩》、《張德芬修心課》、《聲音教練徐潔》等,在新知榜上的預估銷售額都超過百萬。中長尾CP爆發的關鍵,主要看其商業潛力和人群是否精准,如兩性、情感自媒體鎖定一批忠實粉絲、轉化率高,又如垂直行業自媒體鎖定具有高付費能力的企業主,提供相較稀缺的內容,帶來新的營收增長。舉例來說,“外貿幫友會”紮根在深圳,訂閱號粉絲為做外貿從業者,爆款欄目上線僅1周,訂閱量超過2800人,一個月內創造超過70萬的流水。在過去,自媒體CP的變現路經為:1)接洽廣告進行流量變現,核心資料是閱讀量和粉絲量。2)售賣商品,以電商方式進行流量變現,核心資料是獲客成本和轉化率。而知識付費的興起,給予自媒體CP新的營收模式,從流量生意到更加貼近CP運營本質:以內容品質來進行變現。因此,靠內容變現而非依賴大流量,更加適合中長尾CP。

行業機遇2:社群+強互動的內容形式

結語

在知識付費行業爆發的前夕,我們認為行業機遇集中在頭部下沉、中長尾CP的發力和持續探索強互動+社群運作的內容形式,以呈現給用戶更好的知識付費產品體驗。下一篇,我們會聚焦在“微課模式”上,分析微課價值鏈、行業格局,複盤現存知識付費產品的困境,如複購率低、內容品質參差不齊等,並進一步探討平臺方和CP方(內容供給者)如何破局。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34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