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身反骨,拒食清祿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是當時及後世許多文人的榜樣,梁啟超先生很敬慕顧炎武,稱他為“人師”。

顧炎武有如此成績除開他本身就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還與他的潛心苦讀分不開。小時候他溫習經書的時候,一般人家就請一個夫子教習,顧炎武有四個。

他讀書的時候是拿著一本書,四位夫子啊坐在他周圍,挨個開始朗讀給他聽。顧炎武聽不明白或者忘記了的地方,就打斷他們同他們辯論一番或暗暗再記一邊。

這樣高效率、高輸入的學習,常人堅持不了幾天,但顧炎武一直是這樣的,他一天能溫習兩百頁的經書,不是略讀,而是精讀。

顧炎武這樣好的學習習慣同他的母親王氏的教育分不開。王氏是一個寡婦,白日裡要操心一大家子的事情已經很累了,

還是放不下讀書的習慣。等到晚上的時候,王氏就會點起一盞油燈,靜下心來讀書,到二更的時候才會去休息。

王氏是一個好母親,以身作則,教給顧炎武的都是岳飛、文天祥等的忠義之節。顧炎武是個再正直不過的人,他看不起官場一些小人趨炎附勢的嘴臉,言語間控制不住,所以參加科舉屢試不中。

顧炎武是個有傲骨的人,科舉這個磨人的小妖精,

你看不上我,我便棄了你。所以在二十七歲之後,顧炎武就不在參加科舉考試了。放棄了科舉,他所學習的就不限於四書五經了,開始廣泛地涉獵歷代的史書和各地方的百科全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的。

這些經歷都為他之後編寫《天下郡國利病書》有極大的幫助。

顧炎武儘管不能再官場上有所作為,但他還是希望自己能為朝廷做出一些貢獻。但是還沒等到他的心願實現,

清兵就入關了。

眼看著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自己卻無能為力,不幸接踵而至。顧炎武的母親王氏打算殉國而亡。其實從王氏教育顧炎武時提到的人物就能看出她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心懷國家大義的女子怎會在國亡之後苟活於世。

所以她在臨終前告訴顧炎武:“你是明朝人,不能成為其他國家的臣子,不要忘記顧家世代都深受皇恩,也不要忘記先祖的遺訓,

這樣,即使我死了,我也能長眠於地下了。”

所以在康熙希望顧炎武入仕的時候,顧炎武堅定地拒絕了康熙的提議,甘願當一個小平民。他報效國家的願望都在明朝滅亡時就不見了,餘生只求寄情山水。

顧炎武還是一個“抗清複明”的勇士,搜尋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總想搞個大事情。但是自古以來就沒有哪個朝代被後人順利起複,一個朝代的滅亡必然是國力衰微到極致了,百姓苦不堪言,當新朝能給百姓一個安穩的生活的時候,追隨前朝的人也就沒有多少了。

所以他們總是不成功,失敗之後顧炎武甚至受過牢獄之苦。但是他依然懷念著明朝,忘不了母親的遺言。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他總在門前掛一塊紅色的蔓菁,裡面塞上一點蒜青,再在後面掛上一塊白布,白布上寫著“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國朝惡而避之”。

他曾六次從家中步行到南京明孝陵哭吊明太祖朱元璋,兩地相隔千里,顧炎武也不覺辛苦,到那兒就感歎當時明朝盛世,如今卻連明朝也不存在了,世事無常。

顧炎武最後是因為上馬時不小心失足,從馬上跌落,畢竟年事已高,摔下來就嘔吐不止,病中難治,就這麼去了,享年七十歲。

總想搞個大事情。但是自古以來就沒有哪個朝代被後人順利起複,一個朝代的滅亡必然是國力衰微到極致了,百姓苦不堪言,當新朝能給百姓一個安穩的生活的時候,追隨前朝的人也就沒有多少了。

所以他們總是不成功,失敗之後顧炎武甚至受過牢獄之苦。但是他依然懷念著明朝,忘不了母親的遺言。每當端午節的時候,他總在門前掛一塊紅色的蔓菁,裡面塞上一點蒜青,再在後面掛上一塊白布,白布上寫著“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國朝惡而避之”。

他曾六次從家中步行到南京明孝陵哭吊明太祖朱元璋,兩地相隔千里,顧炎武也不覺辛苦,到那兒就感歎當時明朝盛世,如今卻連明朝也不存在了,世事無常。

顧炎武最後是因為上馬時不小心失足,從馬上跌落,畢竟年事已高,摔下來就嘔吐不止,病中難治,就這麼去了,享年七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