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河南省襄城縣漕廠村之變

幫扶工作隊在鐵星(右一)帶領下入戶走訪,詢問貧困戶實際困難並幫助解決。

本報見習記者范亞旭文/圖

七月中旬,沿著平整的水泥路,欣賞著路邊的花朵,記者來到了河南省襄城縣姜莊鄉漕廠村。進村後,村莊道路平整衛生,路邊冬青茂盛美觀,村民房前屋後收拾得乾淨整潔……如今的村容村貌,跟2015年以前已經大不相同。那時的漕廠村還是貧困村,“村裡可以說髒亂差,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村‘兩委’想整治卻力不從心。”漕廠村黨支部書記李太平介紹說,

自從縣交通運輸局幫扶村裡以後,漕廠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現在村莊環境變美了,農民的生活也變亮堂了。

真心實意為民想問題

2015年10月,襄城縣交通運輸局對口幫扶漕廠村,該局黨委辦主任鐵星被派往漕廠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做事在前,說話在後,大事幫不了向上彙報,小事幫到底親力親為!”從擔任駐村書記第一天開始,鐵星默默定下這樣一個原則,

“沉下身子,扎扎實實瞭解民情,切切實實為民解憂。”

初到漕廠村,鐵星怎麼也沒有想到,入戶第一天就吃了個閉門羹。“駐村幹部都是下來做做樣子的,鍍鍍金就走了,能做啥子事情啊,真正有事找他們的時候,還不是不見人影,推三阻四的。”當他在村裡瞭解情況時,聽到有的村民這樣說。

鐵星沒有辯解,而是默默開始籌畫怎樣才能切實幫助村民,讓村民的生活逐漸好起來。“我來就是做事的,

就是幫助咱村民脫貧致富的,我一定要做出個樣子給大家看看。”鐵星當時想。為了在村裡更好地開展工作,他首先從瞭解村情民意做起,每天到村裡的6個村民小組進村入戶瞭解情況,到田間地頭與村民談心,慢慢地村民對鐵星熟悉了起來,也開始不再排斥這個“外來的書記”。

當鐵星再一次到貧困戶家中時,村民們開始意識到這個駐村書記不一般,是真正來為村裡辦事的。

慢慢地,村民開始提問了:“鐵書記,咱村去鄉里的大路坑坑窪窪,什麼時候能走上水泥路?”“鐵書記,俺們什麼時候能用上自來水?”“鐵書記,村裡垃圾太多,怎麼解決?”鐵星理解,群眾之所以向他來反映困難,是因為群眾開始接納他了,並把村裡發展的希望寄託給他了。

鐵星一項項把群眾反映待解決的問題如實記到工作日志上,並加以分類,能儘快解決的及時解決,

實在解決不了的,與村“兩委”商議,向單位彙報,以單位為後盾,想辦法籌集資金,列出推進台賬,千方百計儘快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

真抓實幹為村謀發展

道路不通,群眾出行難,群眾致富也困難。在鐵星和村“兩委”的積極爭取下,依託2016年許昌市農村公路三年行動計畫,成功申請到了村內道路修建計畫和通村橋樑改造項目,先後修建道路3.2公里。“道路修好了,終於結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徹底解決鄉親們出行難的問題,看來駐村隊員們真能辦實事。”如今,村民李崇仁走在修好的水泥路上高興地說。

為了改善群眾生活品質、提升村裡環境狀況,漕廠村依託人居環境提升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2016年共粉刷牆體8000余平方米,清理垃圾260多立方米,設置移動垃圾箱120餘個,並聘請4名保潔人員,每天堅持打掃村內衛生。除此之外,還在村內種植800棵紅葉石楠,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新建200平方米的村活動室,讓群眾在茶餘飯後有了好去處,讓黨員和群眾集中活動有了固定場所,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生活品質,改善了居住環境。

受地勢影響,一直以來漕廠村吃水都是村民怨聲載道的難題,在鐵星的爭取下,貧困村飲用水專案工程進入漕廠村,2016年10月一眼300米深的吃水井完工,家家戶戶用上了安全、便捷的自來水。“現在喝的水都是甜的,以後也不用擔心喝水的問題了。”李崇仁興奮地說。

除了改造村裡的基礎設施以外,怎樣讓村民發展起來,鐵星和村“兩委”班子一直在思考。後經去湖北等地考察,村裡引進了香蔥和煙葉種植項目,還引進了家庭作坊式鞋業加工項目。“香蔥基地發展快,能儘快幫鄉親們走上致富路,目前基地種了260畝小香蔥和200畝煙葉,鞋業加工能幫貧困戶申請創業貼息貸款,兩個專案共聘用村內留守群眾50餘人二次就業,人均月收入可達到2000元。”李太平高興地說,目前村裡還發展訂單種植,積極與豫糧集團合作,種植高蛋白大豆,進一步提高了農戶的整體收益。

真真切切帶來新生機

自2015年至今,漕廠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在外打工回村的群眾與村裡的老人都感慨萬千,鄉親們由衷地說:“還是黨的政策好啊!”

為切實解決貧困戶的生活困難,漕廠村採取“一戶一法”,針對梳理排查出的貧困戶,以襄城縣交通運輸局為後盾單位,積極實行“一對一幫扶”機制,做到了有貧困戶就有幫扶責任人,一戶不漏,並根據實際情況逐戶制定了幫扶規劃。“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辦理低保,幫助流轉土地,發展養殖業到戶增收幫其脫貧;針對家裡有學生的貧困戶,積極宣傳教育扶貧政策,指導辦理教育救助,申請助學金,減少教育的大額支出,介紹崗位,轉移就業,幫助脫貧。”鐵星介紹。

李國才是村裡的貧困戶,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幹重活。為幫助老李脫貧,漕廠村聘請他為村保潔員,負責村裡主幹道路的衛生。“每天負責清掃一公里多的道路,能拿到500元工資,這比在家閑著要強太多了。”李國才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

針對因殘致貧的貧困戶,村裡積極幫其協調辦理殘疾人證和兩項補貼;針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在幫助辦理農村合作醫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協調辦理慢性病或大病救助,切實解決吃藥難的問題。“還幫助貧困戶流轉土地,解決實際困難,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入股分紅,以產業帶動幫助脫貧。”鐵星說,要讓留守在家門口的群眾既能照顧老幼,又能打到工、掙到錢,貼補家用。“現在村裡還有貧困戶12戶31人,已經脫貧44戶115人,我們的目標是讓貧困戶最終達到全面脫貧致富。”

對於漕廠村今後的對接幫扶發展計畫,襄城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丁曉軍介紹,“雖然現在漕廠村已經脫貧了,但我們會繼續把精准扶貧舉措落到實處,把漕廠村由原來的落後村逐漸打造成富裕村、明星村。”

如今,漕廠村正逐步褪去昨日的貧困,開始煥發生機和活力,在襄城縣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兩委”班子一道,群策群力,正聚力建設幸福美麗的新漕廠。

徹底解決鄉親們出行難的問題,看來駐村隊員們真能辦實事。”如今,村民李崇仁走在修好的水泥路上高興地說。

為了改善群眾生活品質、提升村裡環境狀況,漕廠村依託人居環境提升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2016年共粉刷牆體8000余平方米,清理垃圾260多立方米,設置移動垃圾箱120餘個,並聘請4名保潔人員,每天堅持打掃村內衛生。除此之外,還在村內種植800棵紅葉石楠,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新建200平方米的村活動室,讓群眾在茶餘飯後有了好去處,讓黨員和群眾集中活動有了固定場所,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生活品質,改善了居住環境。

受地勢影響,一直以來漕廠村吃水都是村民怨聲載道的難題,在鐵星的爭取下,貧困村飲用水專案工程進入漕廠村,2016年10月一眼300米深的吃水井完工,家家戶戶用上了安全、便捷的自來水。“現在喝的水都是甜的,以後也不用擔心喝水的問題了。”李崇仁興奮地說。

除了改造村裡的基礎設施以外,怎樣讓村民發展起來,鐵星和村“兩委”班子一直在思考。後經去湖北等地考察,村裡引進了香蔥和煙葉種植項目,還引進了家庭作坊式鞋業加工項目。“香蔥基地發展快,能儘快幫鄉親們走上致富路,目前基地種了260畝小香蔥和200畝煙葉,鞋業加工能幫貧困戶申請創業貼息貸款,兩個專案共聘用村內留守群眾50餘人二次就業,人均月收入可達到2000元。”李太平高興地說,目前村裡還發展訂單種植,積極與豫糧集團合作,種植高蛋白大豆,進一步提高了農戶的整體收益。

真真切切帶來新生機

自2015年至今,漕廠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在外打工回村的群眾與村裡的老人都感慨萬千,鄉親們由衷地說:“還是黨的政策好啊!”

為切實解決貧困戶的生活困難,漕廠村採取“一戶一法”,針對梳理排查出的貧困戶,以襄城縣交通運輸局為後盾單位,積極實行“一對一幫扶”機制,做到了有貧困戶就有幫扶責任人,一戶不漏,並根據實際情況逐戶制定了幫扶規劃。“針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辦理低保,幫助流轉土地,發展養殖業到戶增收幫其脫貧;針對家裡有學生的貧困戶,積極宣傳教育扶貧政策,指導辦理教育救助,申請助學金,減少教育的大額支出,介紹崗位,轉移就業,幫助脫貧。”鐵星介紹。

李國才是村裡的貧困戶,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幹重活。為幫助老李脫貧,漕廠村聘請他為村保潔員,負責村裡主幹道路的衛生。“每天負責清掃一公里多的道路,能拿到500元工資,這比在家閑著要強太多了。”李國才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

針對因殘致貧的貧困戶,村裡積極幫其協調辦理殘疾人證和兩項補貼;針對因病致貧的貧困戶,在幫助辦理農村合作醫療的基礎上,進一步幫助協調辦理慢性病或大病救助,切實解決吃藥難的問題。“還幫助貧困戶流轉土地,解決實際困難,並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入股分紅,以產業帶動幫助脫貧。”鐵星說,要讓留守在家門口的群眾既能照顧老幼,又能打到工、掙到錢,貼補家用。“現在村裡還有貧困戶12戶31人,已經脫貧44戶115人,我們的目標是讓貧困戶最終達到全面脫貧致富。”

對於漕廠村今後的對接幫扶發展計畫,襄城縣交通運輸局副局長丁曉軍介紹,“雖然現在漕廠村已經脫貧了,但我們會繼續把精准扶貧舉措落到實處,把漕廠村由原來的落後村逐漸打造成富裕村、明星村。”

如今,漕廠村正逐步褪去昨日的貧困,開始煥發生機和活力,在襄城縣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上,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兩委”班子一道,群策群力,正聚力建設幸福美麗的新漕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