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掐架、爭搶、大不讓小,這些孩子們間經常發生的“糾紛”,有了公平規則,苦口婆心的勸解都變多餘!

暑假裡,無論是走親訪友還是幾家人家一起外出旅行,

都會遇到混齡的孩子一起玩。無論是年紀相當還是相差無幾,孩子們一起玩不但解放了父母還能培養與人相處的合作精神,大有裨益。俗話說得好“六月天,孩兒臉,一天十八變”,一會好得摟在一起一會兒翻臉,是孩子們之間的常態,那麼作為大人,怎麼做個“調解員”呢?

01/孩子告狀的背後——相信大人

孩子們翻臉之後的告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無論是在多子女家庭、學校還是暫時組成的玩耍小集體中,

自認為遭到了不公,就會向家長、老師或者其他成人“告狀”,內容往往直接指向侵權的人:他搶了我的東西,他動了我的……,他不讓我……

之所以向大人告狀,是因為相信成年人的力量,並且希望借助成年人的力量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而成年人特別是父母,能擁有什麼力量呢?

★身高體量上的明顯優勢

★發號施令的權威

★制定公平法則的智慧

★保證遊戲規則執行的手段

02/孩子發生衝突之後制定新規則是必要的

與所有的衝突一樣,孩子們衝突的起源往往是每個人都有一條為了維護自己利益而預設的規則,毫無疑問的是每個個體的規則碰撞到一起,就會有衝突,所以成人社會有法律和契約,而能夠規範每個人利益的規則在兒童遊戲中也是湊效的。比如我成功調解的一個案例。

四個女孩子一起在我的一張雙人沙發上玩蹦床遊戲,

很顯然四個人一起跳,空間擁擠了點。於是,其中一個小個子的一年級小學生聯合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把另一個一年級小學生趕了下來,理由是她占得空間太大了。而其中一個幼稚園小班的孩子因為體量太小,留了下來。面對被集體的其他人排擠,這個女孩子嗚嗚地哭起來。本著以下原則,出手調解了他們的“爭端”:

★一起玩要考慮別人的感受。雖然成功了排擠別人的孩子暫時獲得了玩耍的權利,

但她也會起其他場合被排擠。

★這張沙發是我的,我允許他們一起分享,而不是剝奪哪個孩子的玩耍權。

★有人蹦得開心,有人哭得傷心,這不符合共同遊戲的規則。

我停止了他們的遊戲,重新制定了一個規則:沙發上的孩子蹦的時候,由被排擠下來的女孩子當裁判,對他們喊停。如果喊停的時候有人還在動,那麼這個動的孩子就下來充當下一輪裁判,

這一輪的裁判回到沙發上跳。幾輪過去,先前那個聯合排擠他人的孩子竟然故意“犯規”,只是為了當裁判。

這個規則對每個人機會均等,沒有人被排擠,大家重新打成一片。

03/即使沒掐架也要照顧弱勢孩子,壓制強勢孩子

混齡的孩子一起玩,年齡大的孩子在身高、體量、心智發展方面都佔據先天優勢。即使衝突沒有爆發,他們還沒有掐架,仔細觀察會發現,年齡小的孩子可玩的資源已經被擠壓。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在不對等的心智發展程度裡,這是不公平的。 這個時候就有必要適當照顧弱勢孩子,壓制強勢孩子。

比如一個5歲和一個7歲的孩子在玩磁力片比賽。他們每個人會拿著自己的作品請我點評。可是我發現,5歲孩子手裡的磁力片少的可憐,7歲孩子手裡的磁力片多得驚人。5歲孩子也暫時沒意識到這一點提出抗議,7歲的孩子也沒有主動讓出一部分磁力片讓大家在磁力片數量差不多的公平狀態下比賽的意思。

兩輪過後,我告訴他們接下來大家要交換手裡的磁力片進入下一輪比賽。當然,兩輪過後,還會再次交換過來。這樣一來,7歲的孩子因為手裡佔據著更多的資源,顯然不樂意。我嚴肅地告訴他們,不願意交換的人可以退出遊戲。結果7歲的孩子選擇了交換,拿到極少的磁力片,她也意識到了自己剛才一直佔用了太多的磁力片。

即使沒有衝突,一個合理規則的制定不僅能兼顧到更多參與者的“利益“,也能讓強勢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結果,交換位置角色,讓強勢的孩子暫時處於弱勢,才能學會換位思考。

04/有利於團結的規則下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意料

這個暑假,我還發現,即使年齡不同,也完全可以遵守同一個規則。這就體現出了規則制定技巧的重要性。我發現,混齡相處的孩子們,在懲罰規則下,他們會相互告狀詆毀,在獎勵規則下,他們會比賽誰表現得更好。

還是上面那個磁力片遊戲。我發現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為了競爭,會爭吵。於是我改變了遊戲規則:讓他們自己把磁力片按照形狀分類,然後平均分配每個形狀的磁力片個數。五歲的孩子可以分類,7歲的孩子能夠平分數量。但是半圓形是奇數,沒法平分。於是我把半圓形拿了出來,告訴他們: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誰跟別人相處友好,沒有爭吵,我就把半圓形獎勵給誰。

剛才的爭吵立馬發生逆轉,兩個人一邊用磁力片搭建,一邊說“**,我好愛你。”嗲聲嗲氣裡的溫柔,甜到發膩。

05/為孩子制定規則的技巧

★無需遮罩“不良玩伴”

在一個好的規則下,即使有的孩子不懂分享,處處霸道強勢,只要TA還想參與到活動中來,就會遵守規則。因為作為社會化動物的人集體化始終是最本能的出發點。在制定規則時注意以下幾點: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保證這個孩子利益的前提。即使只有不足十歲,他們依然能發現你在制定規則時候的問題,因為他們是規則的參與者,能夠直接體驗到規則下自己是不是收到了平等的對待,而參照物,就是其他參與的孩子。任何的偏袒都能讓他們跳起來抗議

★阻止“搗亂者”不如將其“收編”進來

如果一個孩子組成的集體中,大家的遊戲玩得正好,忽然進來一個不速之客搗亂大家。這時候,我們需要制止嗎?不!根據很多的觀察發現,搗亂者往往最希望參與而不知怎麼參與的孩子,只要給予合適的引導和鼓勵,他們就能轉變為一個很好的參與者。

年齡小的孩子可玩的資源已經被擠壓。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在不對等的心智發展程度裡,這是不公平的。 這個時候就有必要適當照顧弱勢孩子,壓制強勢孩子。

比如一個5歲和一個7歲的孩子在玩磁力片比賽。他們每個人會拿著自己的作品請我點評。可是我發現,5歲孩子手裡的磁力片少的可憐,7歲孩子手裡的磁力片多得驚人。5歲孩子也暫時沒意識到這一點提出抗議,7歲的孩子也沒有主動讓出一部分磁力片讓大家在磁力片數量差不多的公平狀態下比賽的意思。

兩輪過後,我告訴他們接下來大家要交換手裡的磁力片進入下一輪比賽。當然,兩輪過後,還會再次交換過來。這樣一來,7歲的孩子因為手裡佔據著更多的資源,顯然不樂意。我嚴肅地告訴他們,不願意交換的人可以退出遊戲。結果7歲的孩子選擇了交換,拿到極少的磁力片,她也意識到了自己剛才一直佔用了太多的磁力片。

即使沒有衝突,一個合理規則的制定不僅能兼顧到更多參與者的“利益“,也能讓強勢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結果,交換位置角色,讓強勢的孩子暫時處於弱勢,才能學會換位思考。

04/有利於團結的規則下孩子們的表現出乎意料

這個暑假,我還發現,即使年齡不同,也完全可以遵守同一個規則。這就體現出了規則制定技巧的重要性。我發現,混齡相處的孩子們,在懲罰規則下,他們會相互告狀詆毀,在獎勵規則下,他們會比賽誰表現得更好。

還是上面那個磁力片遊戲。我發現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為了競爭,會爭吵。於是我改變了遊戲規則:讓他們自己把磁力片按照形狀分類,然後平均分配每個形狀的磁力片個數。五歲的孩子可以分類,7歲的孩子能夠平分數量。但是半圓形是奇數,沒法平分。於是我把半圓形拿了出來,告訴他們: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誰跟別人相處友好,沒有爭吵,我就把半圓形獎勵給誰。

剛才的爭吵立馬發生逆轉,兩個人一邊用磁力片搭建,一邊說“**,我好愛你。”嗲聲嗲氣裡的溫柔,甜到發膩。

05/為孩子制定規則的技巧

★無需遮罩“不良玩伴”

在一個好的規則下,即使有的孩子不懂分享,處處霸道強勢,只要TA還想參與到活動中來,就會遵守規則。因為作為社會化動物的人集體化始終是最本能的出發點。在制定規則時注意以下幾點:

★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是保證這個孩子利益的前提。即使只有不足十歲,他們依然能發現你在制定規則時候的問題,因為他們是規則的參與者,能夠直接體驗到規則下自己是不是收到了平等的對待,而參照物,就是其他參與的孩子。任何的偏袒都能讓他們跳起來抗議

★阻止“搗亂者”不如將其“收編”進來

如果一個孩子組成的集體中,大家的遊戲玩得正好,忽然進來一個不速之客搗亂大家。這時候,我們需要制止嗎?不!根據很多的觀察發現,搗亂者往往最希望參與而不知怎麼參與的孩子,只要給予合適的引導和鼓勵,他們就能轉變為一個很好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