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線上票務巨無霸漸漸浮出水面!馬雲危險了!

對於市場上關於貓眼電影與微影時代的合併傳聞,有《財經》記者獲悉,目前雙方的談判已經接近尾聲。初步談判結果為,微影時代票務業務與部分賺錢的資產將與貓眼電影合併,

完成後貓眼電影將主導合併後的新公司,貓眼電影CEO鄭志昊出任新公司CEO。

微影時代再次對消息進行否認,貓眼電影未做出回應。

據《財經》記者瞭解,微影時代與貓眼電影從2015年底開始就曾經有過多次接觸,此次合併談判的幕後推手為騰訊。

一位接近此次談判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為了應對騰訊主導的談判,微影時代正在加速將已經在2016年分拆的電影業務——娛躍影業進行融資。

最壞的情況下,微影完全有可能捨棄票務業務,做一家單純的影視公司。

娛躍影業主營電影劇集投資、製作、IP開發。在此輪融資計畫中,娛躍影業估值12億元,融資6億元,意向投資方包括當代資本、完美時間、策源資本、前海母基金和文投控股等。

根據《財經》記者獲得的娛躍影業融資商業計畫書,娛躍影業為了獲得融資不惜簽下非常嚴格的對賭條款,其業績承諾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合計淨利潤(扣非後)不低於人民幣3億元。

如果48個月後不能實現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或重組上市,投資方有權要求娛躍影業和微影時代以投資本金加12%年化利息回購所有股權;而如果娛躍影業三年合計未能完成3億元利潤的業績對賭,投資方則要求現有股東將娛躍影業的股權補償給投資方。

根據計畫書,微影時代在未來三年有包括《斷片兒》、《長安十二時辰》等15部待開發產品。

作為一個主營專案開發的公司,在當下不成熟的電影市場與產業鏈條中,娛悅影業未來三年要將業績完全押寶在內容的製作與開發上,風險仍然較大。

傳統的行業並購原因在於,市場因為過度競爭,使得企業獲得利潤受阻,雙方希望通過合併以求結束戰爭。

但在補貼大戰逐漸消停後,平臺的市場份額基本形成均勢。從表面上看,合併並不應該發生。

但隨著2017年5月,阿裡影業董事長兼CEO俞永福在上海電影節中表示,未來還將繼續加大對淘票票的補貼暫時沒有上限。對於微影與貓眼而言,在融資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投資人逐漸失去耐性的當下,無疑是壓力再次襲來。

“幾強競爭總有一家想做老大,而就在前兩名激烈競爭的時候,

第三名往往就撐不下去。誰都不願意當第三名,而在這場戰爭中,騰訊搶先走出了這一步。”上述人士稱。

鼎暉投資董事總經理、鼎暉文化基金負責人謝方對《財經》記者表示,從產品服務看,下一步的競爭將從電影票務轉向演出、體育等其他娛樂業務,這些有限的行業資源將向頭部公司更加集中。因此平臺公司間的進一步整合一定是趨勢。

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元人士表明,行業最後只會剩下兩大平臺,隨著電影市場的成熟,未來線上票務業務一定就只有收取3元-5元服務費的利潤空間,因此燒錢的惡性競爭會逐漸消失。

三分天下

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洗牌後,目前中國線上票務市場以貓眼電影、微影時代與淘票票三家平臺三分天下。

根據比達諮詢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線上電影票市場》研究報告,貓眼電影以22.9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微影以19.7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淘票票第三,佔據15.79%的市場份額。

電影票作為高頻的消費產品,從2014年起,就成了各互聯網平臺必爭的業務。平臺大量燒錢壓低票價對用戶進行補貼,通過低價電影票吸引流量至平臺,並反哺給其他低頻業務。

貓眼電影的前身是美團網在2012年推出的美團電影,早期以電影團購業務為主。2013年,美團電影更名貓眼電影,並在2014年開創行業第一次線上電影發行業務。

平臺方發現,通過線上售賣低價票,既能獲得線上流量,又能對線下影院排片產生影響,從而達到電影發行的效果,這項業務因而受到越來越多公司追逐。

2015年底,阿裡影業以5.2億美元從阿巴巴集團收購娛樂寶與淘百電影,並在2016年將後者更名淘票票。此外,還有格瓦拉、賣座網、網票網等也加入了線上售票行業的市場爭奪中。

巨頭進入之後。燒錢大戰在2015年也隨之進入高☆禁☆潮。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表示,2015年全行業票務補貼量大約在40億元左右,約占票房總額10%。

一位元貓眼電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2015年貓眼電影用在票務補貼的支出超過10億元;根據《財經》記者獲得的微影時代融資檔,2015年微影時代虧損達到10億元,相比之下其營業收入僅為5.7億元;阿裡影業2016年財報顯示,阿裡影業虧損的9.59億元,主要為淘票票獲更多份額而進行的投入。

貓眼最早進入線上票務業務,同時依託美團點評強大的娛樂消費生態平臺,且非常注重產品體驗,因此其一度佔據全國70%的線上票務市場份額;微影時代與淘票票分別背靠騰訊與阿裡巴巴兩大巨頭,市占率亦始終排在前兩位。

那些背後沒有資源支持的售票平臺,都在2015年-2016年間,被合併或者倒閉。2015年,微影時代與格瓦拉宣佈合併;光線傳媒以1.31億元人民幣收購網票網;2016年,時光網以2.8億美元賣身萬達電影。

2016年4月11日,美團點評CEO王興決定將貓眼電影從美團點評中分拆,使其成為一家完全獨立運營的公司。對於美團點評而言,多業務出擊並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是一貫的打法。但當時美團點評沒有能力與精力在電影行業深耕,所以才決定將貓眼交給更合適的人去做。一個多月後,光線傳媒通過換股、支付現金等方式獲得貓眼合計57.4%的股權,美團點評持股32.6%。

此時,行業初現三強穩定的格局。一位元資深電影行銷經理對《財經》記者表示,票務平臺是一個相對標準化的產品,每家平臺接入的影院也差不多,因此用戶對於平臺的選擇更多是出於使用的認知習慣。除非某一家持續燒錢,否則前三名票務平臺的市場份額在未來不會再出現大幅度變化,形成均勢。

鼎暉投資董事經理、鼎暉文化基金負責人謝方對《財經》記者表示,未來票補仍會存在,但主要是為了行銷和階段性流量引導,配合某部電影的宣發、口碑,對於行業龍頭的企業而言,不再需要再花很多的資源去進行票補。

打破格局

線上票務平臺三分天下,看似格局穩定,但三名玩家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焦慮。

微影時代的焦慮感是最強的。貓眼背靠美團和光線兩大平臺,淘票票是阿裡影業“親兒子”,而騰訊雖是微影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只占微影不足16%的股份。微影是三家中最早開始向產業鏈上中下游佈局的平臺,它一直竭盡全力讓自己變得強壯。

微影正在試圖變成一家綜合性文化公司:電影製作、電影宣發、體育賽事、演出業務,對於微影來說,更多的挑戰是在過快的擴張速度下,自身的根基是否穩健。

貓眼的焦慮來自于原本大幅領先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後來者不斷蠶食,與此同時,產業鏈的拓展速度過慢;淘票票入局最晚,因此它的焦慮最初級,即必須從另外兩方手上搶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單純的票務業務利潤極低,同時單純流量入口價值極低。流量只有在大平臺與向多元業務拓展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這是他們共同的焦慮來源。

貓眼電影從成立之初到如今,背靠美團點評的消費生態,雖然始終保持著市場份額第一,但正在遭受來自微影與淘票票的擠壓。貓眼電影曾一度佔據全國線上票務70%的市場。2015年初,每售出3張票就有1張來自貓眼電影。但如今,貓眼電影的份額僅在30%上下浮動。

2017年5月,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表示貓眼有獨立上市的打算,但他坦言,對於目前的利潤指標還不太理想的貓眼來說,上市還有難度。

2016年光線傳媒淨利潤僅7.41億元,顯然無法支撐貓眼既要兼顧市場份額,又要深入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一位元貓眼電影中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貓眼電影目前對於做大沒有那麼大的緊迫感,主要是求穩。其核心思路是向產業鏈上游走,通過大量上游內容的聯合出品、投資獲得收益,達到利益最大化。

但一位貓眼電影中層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光線帶給貓眼的幫助有限,一般只在董事會出現。雖然光線在行業上游有很多的資源,但分給貓眼的不多,貓眼絕大多數電影還是要自己去談。

微影在三家平臺中最為激進。在2016年至2017年2月春節檔,微影在出品、聯合出品與發行的影片高達27部,遠高於貓眼電影與淘票票的12部與6部。2017年5月坎城電影節上,微影時代與法國電影公司Wild Bunch達成合作,一口氣購得其9部電影的中國版權。

2014年9月成立微影資本。截至目前,微影資本投資公司已經超過40家,其中包括演出公司、內容製作公司、體育公司以及爆米花零售公司。微影資本投委會主席唐肖明告訴《財經》記者,微影資本已投資超過100家線下電影院。

微影的核心策略是:以娛票兒為平臺,延伸到不同的使用場景,建立生態體系,因此其對用戶黏性和場景更重視。

微影時代CEO林寧對《財經》記者表示,在一線城市,電影已不一定是首選的娛樂項目。微影要通過投資搭建起電影、演出與體育三類內容的票務業務。

林甯稱,未來的競爭不是錢多錢少,一定要有周邊的服務,從而產生不可替代的價值。微影投資爆米花公司的邏輯就在於,未來在平臺不能再售賣單純的票務,而是將爆米花、飲料以及周邊的餐飲服務打包至一張票中,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利潤空間也將高於單純的電影票。

但微影的激進投資與業務擴張對現金有著不小的需求。一位元微影員工對《財經》記者表示,他在入職時公司只有400人,五個月後公司就擴張到了800人。公司急速擴張背後的風險在於其根基不穩,尤其在電影能力上。

微影一系列的保底發行不斷受到行業質疑,比如《鐵道飛虎》,10億元保底最終票房為6.99億元。微影以聯合出品的身份參投《攻殼機動隊》、《變形金剛5》,也都未大獲成功。

騰訊帶給微影的資源同樣有限。一位與微影時代有長期合作的電影行銷公司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只有當在微影拿到了很好的專案如《盜墓筆記》,騰訊的資源才會有所傾斜。

由於阿裡影業整體戰略的改變,最晚入局的淘票票是平臺中對流量需求最迫切的。而目前淘票票作為阿裡影業核心的平臺載體,需要承擔影業業務的流量來源和基礎平臺角色,如同淘寶天貓之于阿裡巴巴、支付寶之于螞蟻金服。

三家勢均力敵的平臺都在經歷著不同的焦慮,這樣的焦慮將促使它們打破當下的格局。

“當前幾家票務平臺的融資並不像過去一樣容易。”一位曾經參與微影時代融資的基金投資人對《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促使雙方進行談判的原因是希望能夠儘快結束戰爭。但在2016年中,補貼大戰逐漸偃旗息鼓,談判也就被擱置。

但2017年5月,俞永福在上海電影節中表示,阿裡影業一個較大的優勢在於帳面上還有百億元規模的資金,未來還將繼續加大對淘票票的補貼暫時沒有上限。對於微影與貓眼而言,無疑是壓力再次襲來。

“不可否認,行業目前最大的變數在於阿裡對於淘票票的決心有多大。”一位元貓眼電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淘票票最擔心的是,相比微影與貓眼其入局最晚,產品優勢也最不明顯。如果貓眼與微影合併,新公司將佔據市場接近50%的市場份額,對淘票票而言無疑是巨大打擊。

這場合並或將引起阿裡巴巴的反彈。阿裡巴巴曾在2015年以24億元入股光線傳媒,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光線傳媒正是貓眼電影最大股東。但上述接近光線傳媒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阿裡巴巴在本次交易中沒有否決權。目前,阿裡巴巴僅占光線傳媒8.8%的股份。

無論是淘票票、微影還是貓眼,多極競爭總有一家想做老大,終會主動挑起戰爭。“也許在這個行業,兩強格局才是最穩定的。”一位電影行業的CEO稱。

“在電影行業裡,無論線上線下,票務平臺的一家壟斷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易凱資本副總裁馬慧敏告訴《財經》記者,利潤率低,單靠售票的商業模式沒有任何價值,行業整合是大概率事件。

馬慧敏說,線上平臺企圖通過壟斷對線下形成影響,但未來的趨勢是線下影院將越來越集中,萬達、大地、星美完全可以聯合起來抵制或者自辦平臺,淘票票或者貓眼的價值就不復存在。如今,萬達自己的電商以及時光網同樣開展了線上票務的業務。

產業鏈拓展難題

“如果線上票務平臺希望在電影行業立足,就需要明白電影電視與互聯網不同,在這個行業,合作永遠大於競爭。”一位資深的電影行業從業者說。票務平臺真正的價值不是去拍電影,而是通過資料和流量,實現行業內的資源配置,成為真正的基礎設施平臺。

但這樣的拓展並非易事。一位離職的微影時代電影宣傳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微影的產業鏈意識非常強,同時背靠騰訊,但作為行業的新公司,最大的困難在於行業對其的不信任。“明明是我們在幫他們做宣傳,很多人卻覺得是我們在抱大腿。”上述人士稱。

一位參與過專案談判、負責宣發業務的貓眼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行業內一度有不成文的規定,即只給這些新興平臺開放5%-8%的投資份額,在此價格之外還會要求附帶上百萬元的票補以及平臺中的各種推薦位置。“他們對傳統公司還是有天然的信任感。”

電影行業的人脈壁壘導致了新興的平臺如果要和傳統公司搶聯合發行或出品的份額,通過為電影保底和墊付宣發費的形式才有更高的幾率。但這樣高成本的做法,在不成熟的中國電影市場往往意味著高風險。

“電影是內容思維和專案思維,但互聯網公司還是沒能擺脫傳統的流量思維與品牌思維。”一位與三家平臺都有過深度合作的電影行銷公司創始人對《財經》記者表示。

上述行銷公司創始人稱,以一張電影宣傳海報為例,華誼兄弟這樣的傳統電影公司對此要求會非常細緻,每一個色塊、文字都被要求反復修改。但在與幾家平臺公司合作時,它們通常只考慮一件事,就是二維碼清晰與否。二維碼對其而言在於使用者看到海報通過掃描就可以被導流至購票頁面,文案和審美等都是次要的。

“電影不是剛需,C端流量價值始終有限。對於流量思維的公司而言,能夠吸引B端流量的價值更高。”上述人士表示,電影在製作的環節,資料僅是輔助,真正能將資料的優勢放大的,是產業鏈的中下游,從這個角度而言,淘票票的策略是正確的。

“貓眼專業版有行業內最為認可的票房資料、票房預測能力與電影評分系統;微影在產業鏈廣泛投資與騰訊的背景,可以接入更多線上電影行銷的能力;淘票票就應該重點依託阿裡巴巴的電商優勢為行業探索衍生業務。”上述人士稱,行業最不缺少一家拍電影的公司,上述產業鏈環節的能力才是稀缺的,非票業務在未來的想像空間也是最大。

競爭驅使線上票務平臺們不斷向前跑,但現在它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真正的能力是什麼。

文章部分來源於網路,如侵刪

這些有限的行業資源將向頭部公司更加集中。因此平臺公司間的進一步整合一定是趨勢。

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多位元人士表明,行業最後只會剩下兩大平臺,隨著電影市場的成熟,未來線上票務業務一定就只有收取3元-5元服務費的利潤空間,因此燒錢的惡性競爭會逐漸消失。

三分天下

在經歷了三年多的洗牌後,目前中國線上票務市場以貓眼電影、微影時代與淘票票三家平臺三分天下。

根據比達諮詢發佈的《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線上電影票市場》研究報告,貓眼電影以22.96%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微影以19.7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淘票票第三,佔據15.79%的市場份額。

電影票作為高頻的消費產品,從2014年起,就成了各互聯網平臺必爭的業務。平臺大量燒錢壓低票價對用戶進行補貼,通過低價電影票吸引流量至平臺,並反哺給其他低頻業務。

貓眼電影的前身是美團網在2012年推出的美團電影,早期以電影團購業務為主。2013年,美團電影更名貓眼電影,並在2014年開創行業第一次線上電影發行業務。

平臺方發現,通過線上售賣低價票,既能獲得線上流量,又能對線下影院排片產生影響,從而達到電影發行的效果,這項業務因而受到越來越多公司追逐。

2015年底,阿裡影業以5.2億美元從阿巴巴集團收購娛樂寶與淘百電影,並在2016年將後者更名淘票票。此外,還有格瓦拉、賣座網、網票網等也加入了線上售票行業的市場爭奪中。

巨頭進入之後。燒錢大戰在2015年也隨之進入高☆禁☆潮。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表示,2015年全行業票務補貼量大約在40億元左右,約占票房總額10%。

一位元貓眼電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2015年貓眼電影用在票務補貼的支出超過10億元;根據《財經》記者獲得的微影時代融資檔,2015年微影時代虧損達到10億元,相比之下其營業收入僅為5.7億元;阿裡影業2016年財報顯示,阿裡影業虧損的9.59億元,主要為淘票票獲更多份額而進行的投入。

貓眼最早進入線上票務業務,同時依託美團點評強大的娛樂消費生態平臺,且非常注重產品體驗,因此其一度佔據全國70%的線上票務市場份額;微影時代與淘票票分別背靠騰訊與阿裡巴巴兩大巨頭,市占率亦始終排在前兩位。

那些背後沒有資源支持的售票平臺,都在2015年-2016年間,被合併或者倒閉。2015年,微影時代與格瓦拉宣佈合併;光線傳媒以1.31億元人民幣收購網票網;2016年,時光網以2.8億美元賣身萬達電影。

2016年4月11日,美團點評CEO王興決定將貓眼電影從美團點評中分拆,使其成為一家完全獨立運營的公司。對於美團點評而言,多業務出擊並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是一貫的打法。但當時美團點評沒有能力與精力在電影行業深耕,所以才決定將貓眼交給更合適的人去做。一個多月後,光線傳媒通過換股、支付現金等方式獲得貓眼合計57.4%的股權,美團點評持股32.6%。

此時,行業初現三強穩定的格局。一位元資深電影行銷經理對《財經》記者表示,票務平臺是一個相對標準化的產品,每家平臺接入的影院也差不多,因此用戶對於平臺的選擇更多是出於使用的認知習慣。除非某一家持續燒錢,否則前三名票務平臺的市場份額在未來不會再出現大幅度變化,形成均勢。

鼎暉投資董事經理、鼎暉文化基金負責人謝方對《財經》記者表示,未來票補仍會存在,但主要是為了行銷和階段性流量引導,配合某部電影的宣發、口碑,對於行業龍頭的企業而言,不再需要再花很多的資源去進行票補。

打破格局

線上票務平臺三分天下,看似格局穩定,但三名玩家正在遭遇不同程度的焦慮。

微影時代的焦慮感是最強的。貓眼背靠美團和光線兩大平臺,淘票票是阿裡影業“親兒子”,而騰訊雖是微影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只占微影不足16%的股份。微影是三家中最早開始向產業鏈上中下游佈局的平臺,它一直竭盡全力讓自己變得強壯。

微影正在試圖變成一家綜合性文化公司:電影製作、電影宣發、體育賽事、演出業務,對於微影來說,更多的挑戰是在過快的擴張速度下,自身的根基是否穩健。

貓眼的焦慮來自于原本大幅領先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後來者不斷蠶食,與此同時,產業鏈的拓展速度過慢;淘票票入局最晚,因此它的焦慮最初級,即必須從另外兩方手上搶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而單純的票務業務利潤極低,同時單純流量入口價值極低。流量只有在大平臺與向多元業務拓展才能發揮更大的價值——這是他們共同的焦慮來源。

貓眼電影從成立之初到如今,背靠美團點評的消費生態,雖然始終保持著市場份額第一,但正在遭受來自微影與淘票票的擠壓。貓眼電影曾一度佔據全國線上票務70%的市場。2015年初,每售出3張票就有1張來自貓眼電影。但如今,貓眼電影的份額僅在30%上下浮動。

2017年5月,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表示貓眼有獨立上市的打算,但他坦言,對於目前的利潤指標還不太理想的貓眼來說,上市還有難度。

2016年光線傳媒淨利潤僅7.41億元,顯然無法支撐貓眼既要兼顧市場份額,又要深入產業鏈上下游的發展。一位元貓眼電影中層人士告訴《財經》記者,貓眼電影目前對於做大沒有那麼大的緊迫感,主要是求穩。其核心思路是向產業鏈上游走,通過大量上游內容的聯合出品、投資獲得收益,達到利益最大化。

但一位貓眼電影中層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光線帶給貓眼的幫助有限,一般只在董事會出現。雖然光線在行業上游有很多的資源,但分給貓眼的不多,貓眼絕大多數電影還是要自己去談。

微影在三家平臺中最為激進。在2016年至2017年2月春節檔,微影在出品、聯合出品與發行的影片高達27部,遠高於貓眼電影與淘票票的12部與6部。2017年5月坎城電影節上,微影時代與法國電影公司Wild Bunch達成合作,一口氣購得其9部電影的中國版權。

2014年9月成立微影資本。截至目前,微影資本投資公司已經超過40家,其中包括演出公司、內容製作公司、體育公司以及爆米花零售公司。微影資本投委會主席唐肖明告訴《財經》記者,微影資本已投資超過100家線下電影院。

微影的核心策略是:以娛票兒為平臺,延伸到不同的使用場景,建立生態體系,因此其對用戶黏性和場景更重視。

微影時代CEO林寧對《財經》記者表示,在一線城市,電影已不一定是首選的娛樂項目。微影要通過投資搭建起電影、演出與體育三類內容的票務業務。

林甯稱,未來的競爭不是錢多錢少,一定要有周邊的服務,從而產生不可替代的價值。微影投資爆米花公司的邏輯就在於,未來在平臺不能再售賣單純的票務,而是將爆米花、飲料以及周邊的餐飲服務打包至一張票中,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服務,利潤空間也將高於單純的電影票。

但微影的激進投資與業務擴張對現金有著不小的需求。一位元微影員工對《財經》記者表示,他在入職時公司只有400人,五個月後公司就擴張到了800人。公司急速擴張背後的風險在於其根基不穩,尤其在電影能力上。

微影一系列的保底發行不斷受到行業質疑,比如《鐵道飛虎》,10億元保底最終票房為6.99億元。微影以聯合出品的身份參投《攻殼機動隊》、《變形金剛5》,也都未大獲成功。

騰訊帶給微影的資源同樣有限。一位與微影時代有長期合作的電影行銷公司創始人告訴《財經》記者,只有當在微影拿到了很好的專案如《盜墓筆記》,騰訊的資源才會有所傾斜。

由於阿裡影業整體戰略的改變,最晚入局的淘票票是平臺中對流量需求最迫切的。而目前淘票票作為阿裡影業核心的平臺載體,需要承擔影業業務的流量來源和基礎平臺角色,如同淘寶天貓之于阿裡巴巴、支付寶之于螞蟻金服。

三家勢均力敵的平臺都在經歷著不同的焦慮,這樣的焦慮將促使它們打破當下的格局。

“當前幾家票務平臺的融資並不像過去一樣容易。”一位曾經參與微影時代融資的基金投資人對《財經》記者表示,此前促使雙方進行談判的原因是希望能夠儘快結束戰爭。但在2016年中,補貼大戰逐漸偃旗息鼓,談判也就被擱置。

但2017年5月,俞永福在上海電影節中表示,阿裡影業一個較大的優勢在於帳面上還有百億元規模的資金,未來還將繼續加大對淘票票的補貼暫時沒有上限。對於微影與貓眼而言,無疑是壓力再次襲來。

“不可否認,行業目前最大的變數在於阿裡對於淘票票的決心有多大。”一位元貓眼電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淘票票最擔心的是,相比微影與貓眼其入局最晚,產品優勢也最不明顯。如果貓眼與微影合併,新公司將佔據市場接近50%的市場份額,對淘票票而言無疑是巨大打擊。

這場合並或將引起阿裡巴巴的反彈。阿裡巴巴曾在2015年以24億元入股光線傳媒,成為其第二大股東。而光線傳媒正是貓眼電影最大股東。但上述接近光線傳媒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阿裡巴巴在本次交易中沒有否決權。目前,阿裡巴巴僅占光線傳媒8.8%的股份。

無論是淘票票、微影還是貓眼,多極競爭總有一家想做老大,終會主動挑起戰爭。“也許在這個行業,兩強格局才是最穩定的。”一位電影行業的CEO稱。

“在電影行業裡,無論線上線下,票務平臺的一家壟斷幾乎沒有任何意義。”易凱資本副總裁馬慧敏告訴《財經》記者,利潤率低,單靠售票的商業模式沒有任何價值,行業整合是大概率事件。

馬慧敏說,線上平臺企圖通過壟斷對線下形成影響,但未來的趨勢是線下影院將越來越集中,萬達、大地、星美完全可以聯合起來抵制或者自辦平臺,淘票票或者貓眼的價值就不復存在。如今,萬達自己的電商以及時光網同樣開展了線上票務的業務。

產業鏈拓展難題

“如果線上票務平臺希望在電影行業立足,就需要明白電影電視與互聯網不同,在這個行業,合作永遠大於競爭。”一位資深的電影行業從業者說。票務平臺真正的價值不是去拍電影,而是通過資料和流量,實現行業內的資源配置,成為真正的基礎設施平臺。

但這樣的拓展並非易事。一位離職的微影時代電影宣傳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微影的產業鏈意識非常強,同時背靠騰訊,但作為行業的新公司,最大的困難在於行業對其的不信任。“明明是我們在幫他們做宣傳,很多人卻覺得是我們在抱大腿。”上述人士稱。

一位參與過專案談判、負責宣發業務的貓眼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行業內一度有不成文的規定,即只給這些新興平臺開放5%-8%的投資份額,在此價格之外還會要求附帶上百萬元的票補以及平臺中的各種推薦位置。“他們對傳統公司還是有天然的信任感。”

電影行業的人脈壁壘導致了新興的平臺如果要和傳統公司搶聯合發行或出品的份額,通過為電影保底和墊付宣發費的形式才有更高的幾率。但這樣高成本的做法,在不成熟的中國電影市場往往意味著高風險。

“電影是內容思維和專案思維,但互聯網公司還是沒能擺脫傳統的流量思維與品牌思維。”一位與三家平臺都有過深度合作的電影行銷公司創始人對《財經》記者表示。

上述行銷公司創始人稱,以一張電影宣傳海報為例,華誼兄弟這樣的傳統電影公司對此要求會非常細緻,每一個色塊、文字都被要求反復修改。但在與幾家平臺公司合作時,它們通常只考慮一件事,就是二維碼清晰與否。二維碼對其而言在於使用者看到海報通過掃描就可以被導流至購票頁面,文案和審美等都是次要的。

“電影不是剛需,C端流量價值始終有限。對於流量思維的公司而言,能夠吸引B端流量的價值更高。”上述人士表示,電影在製作的環節,資料僅是輔助,真正能將資料的優勢放大的,是產業鏈的中下游,從這個角度而言,淘票票的策略是正確的。

“貓眼專業版有行業內最為認可的票房資料、票房預測能力與電影評分系統;微影在產業鏈廣泛投資與騰訊的背景,可以接入更多線上電影行銷的能力;淘票票就應該重點依託阿裡巴巴的電商優勢為行業探索衍生業務。”上述人士稱,行業最不缺少一家拍電影的公司,上述產業鏈環節的能力才是稀缺的,非票業務在未來的想像空間也是最大。

競爭驅使線上票務平臺們不斷向前跑,但現在它們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真正的能力是什麼。

文章部分來源於網路,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