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非此即彼,Bose QC35 與索尼 MDR-1000x 大對比

消噪耳機由來已久,各家品牌都在消噪領域摩拳擦掌,紛紛推出自己的消噪新旗艦,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兩家品牌就是Bose和Sony。對於這兩家的消噪功力到底怎麼樣,粉絲們也莫衷一是,

喜歡Bose的粉絲表示宇宙第一,Bose第二。喜歡索尼的表示,大法的黑科技好,誰用誰知道,分分鐘秒Bose幾條街。既然大家各(dou)執(xiang)一(si)詞(bi),那我今天就客觀的來比較一下兩款消噪旗艦耳機。

我略微累贅的陳述一下對比的緣由,我在前段時間買了Bose的QC35,無論是在做工還是在音質各方面都hin滿意。於是每天在朋友面前給他們洗(an)腦(li),直到有一天再次洗腦時,被朋(tu)友(hao)一句話懟得說不出話,他說:X子大法宇宙第一。

在網上翻閱相關資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Bose和Sony的消噪爭論由來已久,在思考了一段時間後,我決定把我的想法給各位呈現出來,供大家參考,如有不足懇請各位看官批評指正。

首先是顏值大討論

在顏值方面,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有的人喜歡豐臀肥乳,有的人喜歡臉蛋,有的人喜歡小清新等等,不一而舉。Sony的工業設計能力不用我多說,大家心知肚明。對於我來說比較喜歡一體化的東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觀更為簡潔,還有就是頭梁金屬大量的採用我也比較鍾情,

流暢的線條再加上金屬表面覆蓋的皮革,檔次立馬提升幾個高度。可是現在比較後悔,後面會說到。Bose來說外觀,Bose的外觀也非常出色,整體節奏感很強,但是和索尼相比就略顯不足,但是這種不足不足以立較高下,因為外觀各家都有自己的特色。Sony 兼具外觀和實用性,熟悉Bose 的玩家想必知道QC系列的特色,QC35同樣也不例外,沿襲了QC系列一貫的風格,經典的頭梁頭枕設計無需多言,使用了高大上的ALCANTARA合成材料,
這種材質一般作為高級跑車方向盤套或者內飾設計的高級材料,不僅有皮革的質感,在透氣性方面的表現也很突出,耐磨耐髒,從細節上更多的為消費者考慮。整個機身採用質感加強的塑膠,Bose QC35耳罩部分採用合成蛋白皮革,觸感較為柔軟,佩戴感受也更加舒適。縱觀Bose的整體設計,更偏向於實際的佩戴舒適體驗。

佩戴體驗大比評

Sony MDR-1000X與 Bose QC35都是頭戴式耳機,長時間的佩戴難免耳部造成不適,對於兩款耳機,我分別體驗了兩天, Sony MDR-1000X長時間佩戴耳部造成的不適感會強於Bose QC35,對於頭頂的壓迫感也是如此,我本人覺得是大法使用的是金屬頭梁,向下的力越來越集中,以至於感覺佩戴越來越重。但是內置的傾斜軸結構較之前頭戴式的耳機舒適感提升了不少。一味的為了追求金屬質感而犧牲了長時間的佩戴舒適感現在想想也有些後悔。現在正直盛夏,頭戴式耳機長時間的佩戴對於耳朵多多少少都會有“捂”耳朵的感覺。我猜想可能是由於Bose Alcantara舒適材料的使用,在這方面稍好於大法。

實際消噪終極對決

消噪耳機怎麼能不聊消噪呢,畢竟各位也包括我買的動機很大比例就是因為消噪。Bose作為消噪界的領頭者,它的消噪能力毋庸置疑,而大法雖然是做為跟隨著,但是憑藉大法在業界的實力,消噪這事還真不敢小瞧,是否能借助MDR-1000X鹹魚翻身。我在實際體驗中的三個環境作為比較。

1.家中。家中的環境的聲源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來自女朋友不停的叨叨聲。為了說明情況我特意打開了空調、電視機(幾個月沒開過)、桌上型電腦電腦這些家用電器。

首先是Bose QC35,開啟消噪功能,得益於BOSE有源消躁技術,世界突然安靜下來,只能聽到耳機內傳來的美妙音樂,我隨之翩翩起舞,感覺自己宛如一個被玉皇大帝青睞的天女,只不過女朋友大聲的叫我我還是能聽到的,只不過很模糊。

Sony MDR-1000X,同樣開啟消噪功能,得益於數位消噪和AI(人工智慧)消噪模式,世界感覺就只有耳機內的曰曰流出的音樂。至於女朋友大叫的聲音也是時有時無,不過被女朋友小拳拳錘的才勉強摘下耳機。後來的後來,女朋友就把耳機沒收自己去聽了,我也很絕望。

2.日常上班路上分為大馬路和地鐵公交兩個場景。

首先是大馬路上。大馬路上聲源多樣並且複雜,在這樣的場景中,兩款耳機強大的消噪功能都能過濾很大部分外界的嘈雜之聲,在聽音樂的過程中,Sony MDR-1000X耳機對於外界的隔音效果並沒有完全隔開來,還是能隱約聽到,Bose QC35對於人聲不能完全過濾,但是對於人聲的過濾也是斷斷續續進入耳朵,對外界的嘈雜聲音的控制與大法相比略微有優勢。

其次是地鐵和公車。地鐵和公交都是一群人在相對較為密閉的環境中,聲音也相對的集中,其中人聲更為突出。加之地鐵上地鐵運行時和鐵軌發出的巨大摩擦聲,二者都能出色的完成過絕大部分聲音,即使傳入耳中,也顯得有些強弩之末之感。要是非要說那款耳機更勝一籌,筆者認為是Bose QC35,因為對於人聲並沒有完全的過濾,可以稍作留意就可以聽到報站,這樣即使走在大馬路上也更安全。綜上所述,在上述三個場景中兩個耳機的表現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尤其是索尼,雖然是後起之秀,但是表現出的不俗實力卻更像是老司機。然而薑還是老的辣,Bose作為消噪領域的老牌也只是略微勝出,優勢並不是很明顯。

特色功能做對比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既然是非此即彼的兩款消噪的旗艦耳機對獨佔的功能進行一些剖析。先說大法,自動在3檔消噪場景中切換,這樣可以自如切換不同的場景。可觸摸的面板整體造型更為簡潔的同時,在操作性方面也更勝一籌,這種操作的便利性然我想起了MBP甩脫滑鼠的觸控板。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和S-Master HX數字放大器都為出色的音質增色不少。再看看Bose,在充電方面,15分鐘快沖可提供2.5小時的續航時間,對於出差人士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功能,即使你由於工作的忙碌忘記充電,只要15分鐘,續航時間即可滿足從北京到上海的飛行時間。TriPort聲學結構。利用耳罩外部的排氣孔,提高音量的同時,無需增加耳罩的大小,提升佩戴舒適感的同時,帶來更好的聲效和消噪效果。

APP大有不同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說的就是關於兩款耳機的APP功能。對於耳機此類的產品我一直以為是比較雞肋的功能。在Bose的APP中確實別有洞天的存在。在更新之前Bose QC35消噪是一直開啟不能進行調節,跟新之後消噪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強、弱和關閉三種不同的狀態。強就是默認的隔絕外面的所有噪音。弱就是在騎自行車或者過馬路時可以耳聽八方隨時注意路邊的不安全因素。

特有的雙耳分享功能也值得一提。在我們生活中想要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別人,比如在圖書館或者表白的時候通過APP可以使兩款Bose耳機播放同一段音樂,不露痕跡的表明自己的心跡。

Sony的APP通過瞭解就是調節音質,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藍牙連接可以正常播放音樂,但是APP始終連不上。

寫在最後

看到這裡不知各位對這兩款耳機有沒有新的瞭解和認知,無論是Bose粉還是大法粉,都應該平心靜氣的看完這篇文章,客觀的去看待各自產品的優劣,摒棄“自己孩子長得最好看”的偏見。如果你是一位執著于品味的人士,想靜下來辦自己的事情不想被外界所打擾,Bose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快沖厲害。那如果你是虔誠的大法信徒,當然要為信仰充值。

最後,大法作為追隨者體現出不俗的實力,但是薑還是老的辣。最後的最後,Sony很好,所以我選擇Bose。

佩戴體驗大比評

Sony MDR-1000X與 Bose QC35都是頭戴式耳機,長時間的佩戴難免耳部造成不適,對於兩款耳機,我分別體驗了兩天, Sony MDR-1000X長時間佩戴耳部造成的不適感會強於Bose QC35,對於頭頂的壓迫感也是如此,我本人覺得是大法使用的是金屬頭梁,向下的力越來越集中,以至於感覺佩戴越來越重。但是內置的傾斜軸結構較之前頭戴式的耳機舒適感提升了不少。一味的為了追求金屬質感而犧牲了長時間的佩戴舒適感現在想想也有些後悔。現在正直盛夏,頭戴式耳機長時間的佩戴對於耳朵多多少少都會有“捂”耳朵的感覺。我猜想可能是由於Bose Alcantara舒適材料的使用,在這方面稍好於大法。

實際消噪終極對決

消噪耳機怎麼能不聊消噪呢,畢竟各位也包括我買的動機很大比例就是因為消噪。Bose作為消噪界的領頭者,它的消噪能力毋庸置疑,而大法雖然是做為跟隨著,但是憑藉大法在業界的實力,消噪這事還真不敢小瞧,是否能借助MDR-1000X鹹魚翻身。我在實際體驗中的三個環境作為比較。

1.家中。家中的環境的聲源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來自女朋友不停的叨叨聲。為了說明情況我特意打開了空調、電視機(幾個月沒開過)、桌上型電腦電腦這些家用電器。

首先是Bose QC35,開啟消噪功能,得益於BOSE有源消躁技術,世界突然安靜下來,只能聽到耳機內傳來的美妙音樂,我隨之翩翩起舞,感覺自己宛如一個被玉皇大帝青睞的天女,只不過女朋友大聲的叫我我還是能聽到的,只不過很模糊。

Sony MDR-1000X,同樣開啟消噪功能,得益於數位消噪和AI(人工智慧)消噪模式,世界感覺就只有耳機內的曰曰流出的音樂。至於女朋友大叫的聲音也是時有時無,不過被女朋友小拳拳錘的才勉強摘下耳機。後來的後來,女朋友就把耳機沒收自己去聽了,我也很絕望。

2.日常上班路上分為大馬路和地鐵公交兩個場景。

首先是大馬路上。大馬路上聲源多樣並且複雜,在這樣的場景中,兩款耳機強大的消噪功能都能過濾很大部分外界的嘈雜之聲,在聽音樂的過程中,Sony MDR-1000X耳機對於外界的隔音效果並沒有完全隔開來,還是能隱約聽到,Bose QC35對於人聲不能完全過濾,但是對於人聲的過濾也是斷斷續續進入耳朵,對外界的嘈雜聲音的控制與大法相比略微有優勢。

其次是地鐵和公車。地鐵和公交都是一群人在相對較為密閉的環境中,聲音也相對的集中,其中人聲更為突出。加之地鐵上地鐵運行時和鐵軌發出的巨大摩擦聲,二者都能出色的完成過絕大部分聲音,即使傳入耳中,也顯得有些強弩之末之感。要是非要說那款耳機更勝一籌,筆者認為是Bose QC35,因為對於人聲並沒有完全的過濾,可以稍作留意就可以聽到報站,這樣即使走在大馬路上也更安全。綜上所述,在上述三個場景中兩個耳機的表現都有著不錯的表現,尤其是索尼,雖然是後起之秀,但是表現出的不俗實力卻更像是老司機。然而薑還是老的辣,Bose作為消噪領域的老牌也只是略微勝出,優勢並不是很明顯。

特色功能做對比

俗話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既然是非此即彼的兩款消噪的旗艦耳機對獨佔的功能進行一些剖析。先說大法,自動在3檔消噪場景中切換,這樣可以自如切換不同的場景。可觸摸的面板整體造型更為簡潔的同時,在操作性方面也更勝一籌,這種操作的便利性然我想起了MBP甩脫滑鼠的觸控板。鍍鋁液晶高分子振膜和S-Master HX數字放大器都為出色的音質增色不少。再看看Bose,在充電方面,15分鐘快沖可提供2.5小時的續航時間,對於出差人士來說這是再好不過的功能,即使你由於工作的忙碌忘記充電,只要15分鐘,續航時間即可滿足從北京到上海的飛行時間。TriPort聲學結構。利用耳罩外部的排氣孔,提高音量的同時,無需增加耳罩的大小,提升佩戴舒適感的同時,帶來更好的聲效和消噪效果。

APP大有不同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說的就是關於兩款耳機的APP功能。對於耳機此類的產品我一直以為是比較雞肋的功能。在Bose的APP中確實別有洞天的存在。在更新之前Bose QC35消噪是一直開啟不能進行調節,跟新之後消噪有三個等級,分別是強、弱和關閉三種不同的狀態。強就是默認的隔絕外面的所有噪音。弱就是在騎自行車或者過馬路時可以耳聽八方隨時注意路邊的不安全因素。

特有的雙耳分享功能也值得一提。在我們生活中想要把喜歡的音樂分享給別人,比如在圖書館或者表白的時候通過APP可以使兩款Bose耳機播放同一段音樂,不露痕跡的表明自己的心跡。

Sony的APP通過瞭解就是調節音質,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藍牙連接可以正常播放音樂,但是APP始終連不上。

寫在最後

看到這裡不知各位對這兩款耳機有沒有新的瞭解和認知,無論是Bose粉還是大法粉,都應該平心靜氣的看完這篇文章,客觀的去看待各自產品的優劣,摒棄“自己孩子長得最好看”的偏見。如果你是一位執著于品味的人士,想靜下來辦自己的事情不想被外界所打擾,Bose是不錯的選擇,畢竟快沖厲害。那如果你是虔誠的大法信徒,當然要為信仰充值。

最後,大法作為追隨者體現出不俗的實力,但是薑還是老的辣。最後的最後,Sony很好,所以我選擇B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