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傳承:《清明上河圖》的“上河”是什麼?不是上山嗎?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節日,現在大家都知道清明節要上山掃墓,但是,清明節並非自古就是國人祭掃祖墳、悼念先人的日子。

清明作為節日,在漢代尚“不顯”,唐代略顯,但還不及掃墓。

不管是杜甫《清明》裡的“渡頭翠柳豔明媚”,還是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都看不到清明有祭掃追悼的含義來。

根據《夢粱錄》“清明節”條記載:“官員士庶,俱出郭省墳,以盡思時之敬”,清明節有祖宗崇拜的意思最先始于宋代。

文化遺產《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那麼,宋人清明“上河”是什麼意思?上河去幹啥?先人的墳墓都是做在山裡邊的,要掃墓的話,“清明上山”才對,如何不上山卻“上河”呢?。

從時間上來分析,

與清明在時間上前後接踵的還有另一個古節——三月三上巳節。

上巳節,漢代時已十分繁榮,至唐代達到極盛。《詩經》裡的《鄭風·溱洧》、王羲之《蘭亭序》寫文人上巳節“曲水流觴”、杜甫《麗人行》裡更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句。

可見,“水”是上巳節的一個關鍵字,

三月三是古人一個親水的日子。三月三親水,最初為了祓禊去病,後來變成了男女嬉戲、交遊娛樂的大好時機。

根據《東京夢華錄》裡的記錄正月一、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有記載,唯有三月三名存實亡。在宋代,上巳節衰弱了,不知所云了,幾乎要丟了。

可是,說丟吧,又沒丟,其核心活動——“上河”,被清明接了過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三月三又可謂“實存名亡”。

《東京夢華錄》載:“京師清明日,四野如市,芳樹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酬勸,歌舞遍滿,抵暮而歸。”這盛景,正與《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一致。

清明其實還捏合了早它兩天的寒食節。上墳,原就是寒食節的習俗。宋代人“清明上河”,其實是在過一個離他們漸行漸遠的古節——三月三上巳節。

清明捏合了上巳節。清明節掩蓋、保護了上巳節。殊不知,這樣一來,“清明”與“上河”更連不到一道去了。

我們現在的所謂清明,“寒食其外,上巳其裡”,清明“上河”實乃上巳“上河”之變體。寒食、清明、上巳,宋代之所以三節合一,民眾生活節奏加快與經濟快速發展的產物。傳統節日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傳統節日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