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帶你瞭解歷史上的五大戰亂,還有人成功稱帝!

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王的封地。但劉氏宗親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力,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王,

以清君側為名聯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最後還是被漢朝和梁國聯手平定,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加強。

西晉時期,皇族內部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是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一共持續16年。

這場動亂從宮廷內權力鬥爭開始,而後引發戰爭,禍及社會,造成了較大的破壞,也加劇了西晉的統治危機,導致北方各外族乘機趁入侵中原地區,成為西晉迅速滅亡的重要因素。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一場政治叛亂,反叛者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被冠以安史之亂。也是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捩點,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的局面。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三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對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影響。藩鎮勢力得到加強,開始擁兵自重,獨霸一方,使的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敗分裂的局面。

建文帝登基後,聽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削藩措施。並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準備削除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將耿炳文統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繼續討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謀略,致使主力不斷被殲。

朱棣適時出擊,靈活運用策略,經幾次大戰消滅官軍主力,最後乘勝進軍,於西元1402年攻下帝都南京。建文帝在戰亂中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康熙帝堅決打擊吳三桂,而對其他的反叛者卻實行招撫,

通過分化力量而孤立吳三桂。軍事上僅以湖南為進攻的重點,充分信任漢將,這樣就鼓舞了朝廷軍隊的士氣。在耿精忠、尚之信歸順清廷之後,吳三桂於西元1678年在衡州稱帝,此時的吳三桂已到了窮途末路,最後積鬱而死,將帝位傳于吳世璠。清軍進入雲貴省城,吳世璠自殺,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被平定,確立清王朝穩定統治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