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兵丟手機,內有300余戰友電話 還手機的公交司機也當過兵

臨近“八一”建軍節,66歲的退伍老兵田大爺又忙著和戰友們聯繫、聚會了。

但7月27日晚上的一個意外險些毀了他的好心情:他在回家途中,不慎把存有300多名老戰友聯繫方式的手機遺失了!不過,隨即而來的是驚喜:原來,他的手機忘在了301路公車上,公車司機王波上交了他的手機,並在車隊一直等待田大爺,把手機還給了他。巧合的是,王波也有過當兵的經歷,田大爺因此還認識了一名戰友!

公車上 66歲老兵不慎丟失手機

田大爺曾在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有過一段當兵的經歷。

幾十年過去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直都是田大爺心中難以磨滅的回憶。隨著近年來通訊業的迅速發展,田大爺也與許多老戰友取得了聯繫。每到建軍節前後,田大爺都會和戰友們聯繫、見面。有時,與多年未見的老戰友久別重逢,喜悅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7月27日晚上,田大爺與幾名戰友相約聚餐。聚餐後,田大爺乘坐301路公車回家。

回到家中換衣服時,田大爺發現:自己裝在褲袋裡的手機不見了!

手機怎麼會突然不見呢?田大爺回憶,坐車的時候他還打了個電話,然後就把手機放在褲袋裡了。他分析,可能是褲袋太淺,手機從褲袋裡掉了出來。手機裡存有田大爺300多名戰友的聯繫方式,一旦手機丟失,他們之間可能就失去聯繫了,再加上正趕上建軍節,正是與戰友們頻繁見面聚會的時候,手機丟了該怎麼辦啊!田大爺十分焦急。

田大爺的老伴則比較冷靜:“你給你手機打個電話,或許有人接呢!”田大爺馬上撥打了自己的手機號。手機接通後,田大爺聽到了對方的聲音:“我就是您坐的公車的司機,手機就在我手裡呢!我現在下班了,您要是現在過來拿手機,我在車隊等您!”

手機完璧歸趙,好心公交司機竟也是“戰友”

由於家住在終點站附近,田大爺一路小跑到終點站。司機王波已經在車隊等候多時了。

驗證了田大爺的身份後,王波把手機還給了田大爺。“太謝謝你了小夥子!”“是一個乘客撿到的您的手機,要謝應該謝謝他!”

兩人聊天時田大爺發現,王波也曾有當兵的經歷,這樣來看,兩人還算是戰友。在建軍節前夕認識這樣的一位元戰友,田大爺別提有多興奮了,但他最想說的還是感謝:“我的手機失而復得,多虧了這個小夥子!我也希望通過媒體好好表揚一下司機和車隊!”

公車內常見遺失物品,做好防範很重要

301路公車隊隊長何振江介紹,車隊的司機經常在車裡撿到乘客的失物。車隊有規定,在車內撿到失物必須要上交車隊,司機們也都能嚴格遵守,有許多乘客丟失物品後來到車隊,尋回了自己丟失的物品。

“到了夏天,許多乘客上車後就將包或袋子放在座位旁邊,再加上現在玩手機的人多了,容易分散注意力,很多人因此忘了攜帶隨身物品下車。”何隊長提醒,乘客乘坐公車時應儘量將包、袋子等物品放在手中,坐在座位上的乘客儘量把物品放在腿上或前方,儘量不要放在後面、側面等比較容易忽視的位置;另外,出於財物安全的考慮,乘客也應隨時查看隨身攜帶的物品,也要保證包、袋子與衣服口袋的密封情況,避免因不注意導致裡面的物品掉出。

如果乘客在乘坐公車的時候物品丟失,可先與車隊聯繫,或許您的失物正在車隊等您領回呢!

小提醒:資訊時代做好備份很重要

除了在公車上注意財物安全,對手機、U盤等記錄重要資訊的物品進行資訊備份,也應該引起大家的注意。

大學生小張因為電腦損壞,給他帶來了很大困擾。他的電腦因為硬碟壞了無法讀取,電腦無法正常運行,只能換一塊硬碟才能繼續使用。雖然硬碟在保修期內,但維修人員表示,保修期內硬碟壞了只能換一塊硬碟,不能對硬碟進行修復。但恢復硬碟資料價格高昂,雖然原來的硬碟裡裝有許多重要的學習資料,他也不得不放棄。“現在想來太後悔了,早知道提前備份一下好了。”小張十分懊悔。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 李慶海 實習生 竇芳菡

攝影記者 沈 生

”何隊長提醒,乘客乘坐公車時應儘量將包、袋子等物品放在手中,坐在座位上的乘客儘量把物品放在腿上或前方,儘量不要放在後面、側面等比較容易忽視的位置;另外,出於財物安全的考慮,乘客也應隨時查看隨身攜帶的物品,也要保證包、袋子與衣服口袋的密封情況,避免因不注意導致裡面的物品掉出。

如果乘客在乘坐公車的時候物品丟失,可先與車隊聯繫,或許您的失物正在車隊等您領回呢!

小提醒:資訊時代做好備份很重要

除了在公車上注意財物安全,對手機、U盤等記錄重要資訊的物品進行資訊備份,也應該引起大家的注意。

大學生小張因為電腦損壞,給他帶來了很大困擾。他的電腦因為硬碟壞了無法讀取,電腦無法正常運行,只能換一塊硬碟才能繼續使用。雖然硬碟在保修期內,但維修人員表示,保修期內硬碟壞了只能換一塊硬碟,不能對硬碟進行修復。但恢復硬碟資料價格高昂,雖然原來的硬碟裡裝有許多重要的學習資料,他也不得不放棄。“現在想來太後悔了,早知道提前備份一下好了。”小張十分懊悔。

瀋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 李慶海 實習生 竇芳菡

攝影記者 沈 生